再次翻开《孔乙己》,我发现他才是大师,应该可怜的是我们自己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家中一直占据着比较高的地位,他笔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批判性,鲁迅先生善于通过犀利的言辞和具有隐喻的描写,用文字在警醒一代世人。由于文章所蕴含的意义丰富,无法见文知义,作品往往需要通过一遍遍的阅读来仔细揣摩去理解鲁迅先生通过文字想告诫和展示给我们的东西。

虽然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深层含义上有庞大的构架,但是其语言笔法并非晦涩难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时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会有不同层次和角度的理解,将不同时期的感悟进行对比,又会产生新的理解和思考。

像如《孔乙己》一文,初读时我们同情这个被科举制毒害的“读书人”,感悟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感叹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当时隔许久再次翻开《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才发现书中那个可怜又可叹的孔乙己所面对的情况像极了我们自己。其实,孔乙己才是真正的大师,应该被可笑和可怜的是我们自己。

再次翻开《孔乙己》,我发现他才是大师,应该可怜的是我们自己

孔乙己的形象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甚至可以说他的精神是存在问题的,书中的其余人都把他当做疯子来看,把他的日常当戏来看,甚至会嘲笑挑衅他。

回想《孔乙己》一文的社会背景,那是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后,当时的知识分子要么具有财权家室高高在上,要么破落底层受人耻笑,以孔乙己为代表的底层读书人就是受人耻笑的形象。为什么读书人读万卷书到最后会落得这样的结果,鲁迅先生想警示我们什么?

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人们的思维已经麻木不仁,只顾享受酒肉快感和当下之乐,对识文断字嗤之以鼻,就更不要提为学研究了。孔乙己是一个书生、一个读书人,在结局被人们回忆起时,竟然是因为他欠酒家十九文酒钱。

一个读书人的生命抵不过区区十九文的酒钱,文化的地位处于酒肉食物之下屈居末流,人们以鄙弃文化为荣,沉醉在自己庸俗的酒肉世界,这样的迂腐社会怎么可能带来进步和创新。

再次翻开《孔乙己》,我发现他才是大师,应该可怜的是我们自己

将社会背景放到现代,许多人醉心于金钱、权利,连静下来看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又怎么会认真读书来品悟书中真谛和人生含义。

近年来《朗读者》《为你读诗》等一系列文学性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频频出现在荧幕,其目的是呼吁人们对读书和文化的重视,当文化都需要被呼吁时,我们跟《孔乙己》里那些麻木的旁观者有什么区别。思想顽疾,药石难医。明明我们是更荒唐的,又有什么资格去嘲笑孔乙己呢?

现在社会人们热衷于追求创新精神,寻求更好的发展。然而有位哲人曾说“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不用战争,它自己就会灭亡。”看看现在一张张纸醉金迷的脸,满脑对于金钱的渴求和算计,对文化的不轻视和不屑,没有文化根基的追求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建起是费尽心思,倒塌却只有一瞬间。

再次翻开《孔乙己》,我发现他才是大师,应该可怜的是我们自己

孔乙己虽然落魄潦倒,但是他对文化的尊敬是真实的,大褂已经破烂却不忍脱下,不只是他的迂腐,还是对他作为作为文人的认证。在当时的社会,他完全可以换上短衫随便做点什么工作来讨生计,但是他还是选择与文字相关的生存方式,虽然有懒怠,但是他不肯放下手中的笔。我们若是对文化有执着,对文学有尊敬,面对孔乙己时就不会袖手旁观的讽刺讥笑。

回头再次翻阅《孔乙己》,发现孔乙己对文化是有执着的,他才是大师,真正可怜甚至可笑的,是对文化没有重视的我们。

参考文献:

《孔乙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