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植小麥有幾千年歷史,但是為什麼沒有發展出麵包這種食物?

並不想起這個名字


中國的蒸麵食比烤麵食要更有營養,用蒸汽蒸麵食時澱粉會發生糊化和水解,產生麥芽糖,人的腸胃更好消化和吸收。烤是人類加工食物的初期階段,蒸食是人食物的高級階段,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這是世界公認的。





貓咪有九條命450217


呵呵。

笑死我了。

諸位看官。小麥確實是中國五穀之一,種植時間估計少則四千年,多則5000年。

為何沒有發展出🍞?

這個問題,其實就與中國的飲食習慣有關。

簡單說,兩個原因:

一、脫粒問題

中國人,在水車大面積應用之前吃的主食都是水煮穀粒—有肉謂羹,無肉謂粥。

顯然,穀粒必須水煮,而無法烤麥粒吃。

證據一:最初糧食的稱呼是,麥多少斛,稻穀多少石。而非麵粉大米多少斤。

證據二: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關於麵條的記載,來自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所說——水引餅。而餅指小麥食品。

證據三:水車在南北朝時期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使小麥磨粉與大米脫粒成為可能,因為中國農村普遍缺乏大牲畜。特別是小麥——與能勉強手工脫粒的水稻相比,小麥手工脫粒,手工磨粉需耗費極大勞動成本。所以少數手工脫粒在水車應用前絕非普遍現象。







因此,小麥此時主要吃穀粒。





二、小麥脫粒之後的麵食

水車應用前北方穀物種植以粟米、糜子、小麥三樣為主,但粟米佔據主體。所謂麥飯並非主要飲食。

隋唐時期小麥逐步代替粟糜。而因中國人已經數千年蒸煮食物,所以饅頭(其實是有餡的包子),蒸餅/炊餅(今天的饅頭)、湯餅(麵條或者疙瘩湯)一直是北方面食主流。此時火烤食物確實是西域傳遞而來,也稱胡餅。

今天的饅頭——以前叫蒸餅。也就是武大郎挑著賣的炊餅:


今天的包子,以前叫饅頭:



湯餅—今天叫麵條,或者疙瘩湯:





宋代烹飪技術大爆發,炸、煎、炒等方式基本定型,麵食也迅速發生變化,麵包也就不再可能於中國發展起來(饅頭包子同樣是發酵的麵粉啊,只方式不同而已)。

煎餅——宋代開始流行:





這樣的答案是否令人滿意呢?


四川達州


這種問題是挺有趣兒的,我也以前看過相關的資料,對於中國為什麼種植小麥沒有面包而西方人以麵包為主,對於小麥的加工飲食方式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對於小麥中國有記錄的種植歷史文獻,最早應該是在春秋晚期。當時的中國人對於小麥的飲食方式是碾碎了以後進行蒸煮又俗稱麥飯,春秋時期的晉景公就是因為吃了新麥子做的麥飯拉肚子掉進糞坑裡死淹死的。中國的饅頭、麵條等等飲食一直到了西漢以後才有的,烙餅燒餅等等更是到了唐朝以後才有的當時稱為胡餅。

中國人之所以不吃麵包並不等於中國沒有面包,考古發掘證明起碼東漢時代就有烤制的麵粉製作的食品了。之所以不吃麵包主要是小麥製作麵條、饅頭加工相對簡單,而且糧食的利用效率高,也適合於中國人的胃口。

西方人的飲食方式主要是他們農耕文明為輔遊牧畜牧業為主,麵包的加工與烤制便於大量製作,而且還便於儲存。而且麵包加牛奶、奶酪肉製品共同食用,是他們最適合於的飲食方式。

當然中國也並不是沒有類似於麵包的小麥製作的食品,如西北鍋盔、發麵餅、燒餅等等實際上也是麵包的一些變種而已。


用戶夏天的風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其實,小麥磨成麵粉,經過發酵,烤成麵包,或者未發酵的麵粉烤製成的「饢」一類的食物,外焦裡嫩,最能突出小麥麥香。

所以,小麥的最佳料理其實是烤制面包。

為什麼中國人沒有烤制面包的傳統呢?不但麵包,饢、胡餅(燒餅)一類的麵粉烤制食物,都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一個「烹飪技術」和「烹飪炊具」形成的飲食習慣,漸漸導致的「路徑依賴」。

----------------------------------------------------------------

一般認為小麥大約在一萬年前在西亞馴化成功(有少許爭議,另文再談),人們利用石板將小麥碾壓成粉,與水調和以後進行烤制。

後來,人們偶然發現了麵粉的發酵,發酵過的麵粉經過烤制口感、味道更佳,就是「麵包」。

西方人的製作麵包技術來自古埃及人,古埃及人傳給古希臘人,古希臘人傳給古羅馬人,歐洲蠻族的烤麵包技術是從古羅馬人那裡學來的。

磨面的人古埃及雕塑:古埃及的麵包文物
【圖引自:Bread in Ancient Egypt,form:http://www.touregypt.net/featurestories/bread.htm】

下圖是【帝王谷】中埃及第二十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墓穴雕刻展示的【皇家麵包作坊】:

這個壁畫完整的展現了古埃及人制作麵包的過程:磨面、和麵、揉麵、烤制面包的的過程,以及古埃及時代的烤制面包的「烤爐」。

圖引自【維基百科詞條:古埃及飲食文化】,form: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9F%83%E5%8F%8A%E9%A5%AE%E9%A3%9F%E6%96%87%E5%8C%96

烤制面包的關鍵就是「烤爐」這種炊具。

但是,中國人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完全不不是以「烤」為主來烹製食物。

上古時代的中國人,主要使用以「水」為傳熱媒介的「蒸、煮」兩種方法烹製食物。

併為此發明製造了一系列用於「蒸、煮」的烹飪炊具——「鼎、鬲、甗」等等。

「鼎、鬲、甗」下方放置木材燃燒,所以,這些炊具還兼有爐子的功能。

比如:「鼎」這種炊具是用來煮肉的炊具。

有「袋形足」的「鼎」叫做「鬲」。

「袋形足」的設計就是為了容納更多的水,同時使得鬲和火苗的接觸面更大,起到快速加熱的作用:

「甗」就是用來蒸穀物的,相當於今天的蒸籠:

上半部分是甑,下半部分是鬲,中間是「箅子」,加熱水產生蒸汽從有孔箅子的通過加熱甑中的穀物:

「蒸、煮」的好處是節約能源,以水和蒸汽為傳熱媒介,沒有過高的溫度,能很好的保留食物的營養,不會燒焦食物。但是,需要多種炊具和餐具進行配合。

烤制的好處,簡單可行,對餐具和炊具幾乎沒有什麼要求,只要一個烤爐即可,不需要製造很多炊具和餐具。

很簡單:

製作一個麵包,只用一個烤爐,烤熟以後手都能拿。

熬一碗穀物粥,必須要有炊具裝水,煮熟以後,必須要用餐具裝。

所以,東、西方對於烹製食物的方法和器具,從最開始就完全走上不同的道路。

中國人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祭祀和禮制文化,炊具「鼎、鬲」一度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和社會地位等級的體現。

「東方蒸煮,西方燒烤」,這個偶然選擇形成的飲食習慣及其烹飪炊具,漸漸固化下來,成為一種「路徑依賴」,有著極強的「慣性」。

所以,戰國以後,隨著石磨的普及,小麥種植面積的擴張,麵粉漸漸成為中國古人的主食之一,但中國人極少使用「烤」的方法制作麵食。

中國人用麵粉製作的「饅頭、餃子、湯餅(麵條)」,都是「蒸、煮」出來的,這是我們千百年以來形成飲食和烹飪習慣。

中國的烤制面粉食物「燒餅、饢」都是從西域傳入的。


小漢字見大歷史


什麼叫發展出?麵包這麼低端的烹飪方式需要發展出?你應該問為什麼西方沒有發展出饅頭,水餃,包子,我們中餐的這相對複雜的烹飪方式。


慕麗年華


麵包的製作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原料一個是工具。小麥作為原產中亞的作物傳入中國大約3000年的歷史了。但中國古代很長時間是以粒食為主,麥,黍等作為脫殼後蒸煮的口感明顯不如水稻,產量與水稻相比也不具備優勢。使其變成了一種在不適宜水稻種植地區的補充。因為產量和食用量較少自然烹飪的改進過程就會緩慢。有的觀點認為現在我們意義上的麵食(穀類磨粉加水)就是由遷徙的遊牧民族傳播來的。而中國發現最早的石磨距今約2100年,起碼說明中國的石磨技術出現較晚。當北方成為經濟人口中心,小麥種植量增加也出現了饅頭這種中國獨特的麵食。至於東西方在炊具上的區別是否導致中國沒有面包這個問題?我就實在沒有能力回答了。


使徒不來


因為中國發現了水蒸氣在烹飪中的作用。

根據這個中國發明瞭“蒸”,通過水蒸氣的熱傳遞作用來將食材蒸熟,這樣做出來的麵糰子不僅能做熟,而且充分吸收了水分變得軟糯可口,所以中國的麵食做出來的是饅頭。

麵包則是烤出來的,西方的做法比較狂野,最早就是石板下面點一把火,然後在石板上面放一個個麵糰子來烤熟,這個發展出了現在在西方廚房裡常見的烤箱。因為這麼烤導致水分大量流失,考出來的麵糰子又硬又幹,所以要加大量的酵母來使它蓬鬆(乾燥的面纖維蓬鬆起來同時帶來了酥脆的獨特口感),還要多和油來軟化乾燥的面。

西方的麵包普遍比中國的饅頭口味豐富,因為中國的飲食分化的比較徹底,中國講究飯是飯,菜是菜,一口飯緩解飢餓,同時刷新一下味覺,一口菜補充營養,同時豐富一下口感,一口飯,一口菜,味覺在這麼一起一伏中反覆刺激,食慾得以激發,本為了充飢的飲食成為了一個享受的過程。西方就沒有這些講究,西方的飲食更側重形式和禮儀,但在菜品上並沒有嚴格意義的飯和菜的分別,西方一道正餐分為開胃菜,餐前湯,主菜和餐後甜點,麵包則穿插其中隨時可以用來充飢,可以出現在開胃菜中,可以出現在湯裡做麵包丁,還可以出現在主菜中做底,甚至在甜點裡(比如麵包屑布丁)。


simonhusky


我覺得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物資比較匱乏,絕非課本上宣傳的地大物博,物華天寶。烤要比蒸多費燃料,從經濟角度古考慮,中國人當然選擇了蒸。同樣地,中國人為何比西方人更多地吃動物內臟,雞腳鴨脖豬蹄?也是因為要儘量利用食物,儘量不浪費。如果食物充足的話,誰都會優先吃肉排。


用戶4040552529713


首先明確一點古代的麵包與我們現代的麵包其實有很大的區別的。在以前,麵粉和麥麩的分離技術不好,經過發酵再烤出的麵包其實很硬,很乾,一點不好吃,具體可參考中世紀的黑包面。

我看了前面幾個回答,有把問題歸結為炊具的原因,但是想過沒有,為什麼你能發明蒸的炊具,為什麼別人就不行呢,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在古時候,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都是嘗試過麵包和麵條饅頭的,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麵包呢?主要還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正所謂,人很難改變你生存的環境,只能去適應環境。

據現在可考的證據,麵包最早是由古埃及人發明的,由此開始傳遞到環地中海沿岸和沿大西洋海岸工區,這些文明都明顯的特點,需要出海捕魚,貿易非常發達,城邦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出海捕魚和貿易運輸需要十幾天或者更長的幾個月的航行,戰爭需要長期在外行軍,這些特點決定需要食物能長期保存,發酵後經過烤過麵包,水分大大減少,特別適合長期保存。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隨時煮隨時吃,根本不需要長期保存,經過水煮或蒸的食物水分多,口感好,軟,好消化,有這種食物誰還吃那種又更又難吃的麵包。


日出東山


我覺得題目本來就有問題。中國並不是沒有發酵小麥粉烤制的食物(北方很多地方都有種東西叫鍋盔,和南方鍋盔不一樣,一般就是麵糰不放油用平底鍋烙成的,工藝上很像皮塔餅pita bread,但是更大),西方(此處特指歐洲)平民的主食也不是麵包。記得以前看過的文章,歐洲平民日常就是煮大麥粥和各種菜,麵包一般只有城裡有,但不是人人吃得起。

至於蒸煮為什麼古代更流行,一般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蒸煮比燒烤更加節省燃料。

二、古代食物匱乏,燒烤製作食品很難填飽肚子。

三、燒烤製作食物費工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