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密探零零發


從歷史上看,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不正確的,他幫助弱小的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使天下一分為三,三方你爭我奪,混亂天下,嚴重的阻礙了國家統一進程,如果諸葛亮不幫助劉備,劉備很快會被曹操滅亡,只剩下曹操和孫權,最後,孫權會被曹操打敗,曹操會統一天下,將會有天下大一統的局面。加快了國家統一的進程。

如果從個人方面上來看,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還是正確的,他是受傳統的漢思想的影響,有復興漢室的願望,他的理想是做管仲,樂毅一樣的人。而不是謀求帝和王,經過劉備的三顧茅廬和在交談中,認為劉備是個講信義的人和有遠大志向的人,是值得輔佐的人,所以在隆中對裡為劉備做了戰略部署,為劉備指明瞭方向,幫助劉備建立了樹漢政權,從個人角度看,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正確的,使自己能力最大化,使劉備的成功理想化。


孫立國


從天下分久必合這種樸素的統一論來講,諸葛亮無論投入曹、劉、孫哪個陣營,都不會發生原則性的錯誤。畢竟他們心裡都揣著一統天下的理想,跟著誰幹都是為統一出力。東吳末帝孫皓投降西晉後,不也用了這種統一大義回懟晉武帝,他說我在南方也有準備了我現在坐的這種座位等你。

這言下之意統一是大事,有可能被你幹成,也有可能被我幹成,不管被誰幹成了,都是分內之事,別拿出來嘚瑟。

但是從諸葛亮出山時,曹、劉、孫三方的軟硬力量對比來比較,最有利於統一的選擇顯然是輔佐曹操,劉備這個選項則是比較差的一個。對於這一點,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可是他為什麼仍要這樣選呢?

這就牽扯到天下應當怎樣一統,又應當一統於誰的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古代士人圈裡是有一定共識的,那就是一統於舊王朝、舊秩序。比如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四分五裂的東周時期,當時周天子已經是一個被架空的傀儡,手中的實際權力還不如一個市長大。可時儘管周天子已經破落成這樣,孔子仍舊寫出一本《春秋經》,專門解釋天下應當一統於周天子。

再比如生於元朝末年的劉伯溫,這位智者早年間也是一門心思要做元朝忠臣的。關於劉伯溫在江浙行省都事任上為元朝平叛的往事,錢穆先生評論說當時張士誠、朱元璋等人都已成了氣候,元朝是鐵定要完蛋了,“而伯溫猶一意宣揚元廷之德政……蓋伯溫之於元室,亦可謂孤臣孽子”(《讀明開國諸臣詩文集》)。

可見,維護舊王朝舊秩序在古代士人圈裡是一種主流意識,這是一種以舊有為正統的價值觀。在他們看來,做舊有正統的維護者,比做新王朝的開創者更有吸引力。

而諸葛亮作為一代“智聖”,也很顯然不會是被劉備個人魅力所感召,他在決定選擇輔佐劉備時的考量,並不是曹、劉、孫哪家更容易成功,而是哪家能給他一箇舊有國家秩序的拯救者與重塑者的身份,做成舊有正統的維護者。

所以諸葛亮並不想做曹魏或者孫吳的開國功臣,而是更想做漢家江山的扶危救傾者。即使當時沒有劉備這號人物,諸葛亮要麼不出山,要出山的話選擇輔佐劉璋、劉表或其兒子的可能性,都要高過曹操、孫權。

那麼諸葛亮的這一選擇是對是錯呢?應該說這是無所謂對錯的,每個人都有權利追尋自己的價值觀,功名利祿、政治正確的那些套路在智聖面前可以休矣!


讀歷見聞


不看《三國演義》,你只能從史書的字裡行間聽過徐庶、石韜、崔州平這些人了,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關係,歷史甚至可能不會記載他們的名字。

如果諸葛亮跟他們一樣,選擇跟著曹操混,諸葛亮也只會混得跟他們一樣,能否留下姓名都很難說,即使有,不會比丁原這個名字響多少,多少人聽過丁原的?

諸葛亮的名字響,僅限於荊州,是上流社會的人互相抬轎子,互相吹捧的結果,並不是他真的麒麟才子、人中龍鳳,得他就能得天下

他之所以名字響,是因為後來他成功了,做了蜀漢丞相,開國功臣,並且傳說擁有造反的實力而選擇做忠臣,後世皇帝都願意為他唱讚歌,後世大臣都願意拿他做榜樣。

所以,如果沒跟著劉備混,他啥也不是,實際上,在當時社會里,被名士點讚的人太多了,有他這樣成就的人有幾個?其他大多數都埋沒了。

諸葛亮選擇跟著曹操混,以他的身份,能給個什麼位子?不會排在二荀、郭嘉前面吧?最多不過一個郡守一級的官了,這個級別的在當時怎麼也有幾百個了。

就像現在你是清北畢業,你選擇五百強上班,結果發現裡面都是世界Top20名校的碩士、博士,清北的碩士博士一大堆,你覺得你還有機會嗎?

不如選個中型企業,比你學歷高的估計沒幾個,這樣你加盟了,估計沒幾年你就是高層管理人員了。

諸葛亮也是一樣,他算末流士族了,以他的身份,去了曹營,基本沒什麼機會,加盟曹操,給曹操帶來不了什麼資源。

而劉備呢?連地盤都沒有的人,加盟劉備,他算劉備集團裡身份最高的了,而且,可以帶給他荊州的資源,所以剛加盟,帝位就很關張平起平坐了,選擇曹操、孫權,可以這樣嗎?


南朝居士


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三國這段歷史的知名度非常巨大,名氣說是歷史排名第一也不為過。因此,裡面的英雄人物自然也是大名鼎鼎。

其中,諸葛亮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在三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名氣大的嚇人。這和他最終選擇了劉備有一定關係。
到底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對還是錯?
分兩點看。

第一點:諸葛亮自身的發展。

毫無疑問,在當時的形式來看,諸葛亮出於自身前途考慮來看,選擇劉備是最合適。


首先,曹操當時打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成為天下實力最強的一方。手下武將眾多,謀士如雲,等於說各方面人才都有。諸葛亮如果去投靠曹操,即使被接納,充其量也就是眾多能臣中的一個,很難會脫穎而出。曹操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綜合人才,不可能對諸葛亮特殊優待。這對諸葛亮來說,失去了奮鬥意義。他可是自比管仲樂毅的人。那兩位都是頂級牛人。可見諸葛亮的心氣多高。

結論:去曹操那裡最多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就是添花能添多少也是個未知數。


孫權呢!經歷了父親,大哥的打拼。也是在江東成了氣候。和曹操性質差不多,江東的文武班底也非常不錯。只是實力和曹操對比偏弱。諸葛亮如果去東吳,同樣也是普通中的一個,連曹操這個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人都不考慮的話,孫權就更不會考慮了,天下怎麼輪都不會被孫權拿下。且孫權守業有餘,拓業不足。

結論:一個守業之主也不符合諸葛亮的理想。

最後是劉備。劉備具備兩個條件。


一:劉備是劉姓家人,正統皇族血脈。至於這個血脈是真是假,有待歷史慢慢考證。起碼當時劉備靠著這個頭銜是名滿天下。

二:劉備有名無實。劉備名氣足夠,但實力嚴重不足,可以說連個根據地都沒有。

這兩點為什麼諸葛亮看重。得看看諸葛亮是怎樣的。

諸葛亮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對於古代知識分子來說,學成本事絕不會甘願沒展示自己就自我隱居,除非是不得重用或者混了一圈不如意才會心灰意冷退隱。要知道那個年代能讀到書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做到的。

諸葛亮既然已學成治國之術,又自比大賢。心氣如此之高。當然要找一個既能讓自己充分施展才華,又有識人之明的主公。恰巧劉備兩點都符合。曹操有識人之明,但氣候已成。孫權雖然也會用人,但孫權上升空間最小,很難有更大發展。其他的大小諸侯根本入不了諸葛亮的眼,不值一提。

所以像諸葛亮這類型的人,最樂意做的就是把一個有本事但目前落魄的領導輔佐起來,這樣的成就感遠遠比輔佐一個已經有了氣候的領導大的多,也能證明自己能耐多大。也會在歷史上留下巨大的名氣。這是諸葛亮這類型的知識分子最看重的。

劉備和其他兩位比,可以說一無所有,正好可以讓諸葛亮一展抱負。再加上劉備自己也具有明君的素質,諸葛亮知道他會用好自己。結果就順其自然。

所以不管歷史上是諸葛亮毛遂自薦還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君臣二人的組合非常合拍。可以說是相互成就。

第二點:對於整個三國時期的影響。

作為個人來說,諸葛亮的選擇正確無比。但是放眼整個大局,諸葛亮的選擇個人認為有待商榷。

我相信諸葛亮是個心胸天下的偉人。想結束戰亂,給天下人一個安定的生活。這不光是諸葛亮,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中理想。

但是個人認為諸葛亮首先是把成就自己放在了第一位,第二位才是天下百姓。(當然這不是批評,這是個人選擇。也不一定對,只是個人看法)

明知不可為而可之,為劉備規劃了三足鼎立的戰略。其實就是延長了戰亂,最受苦的還是普通軍人和百姓。三足鼎立形成後,戰爭越打越多,人口急劇減少,屍橫遍野。

當然不是說諸葛亮造成了這個局面,他不去幫劉備,天下就會被曹操統一,他也沒這麼大能量。只是他的做法實際上是先要成就自己,這和寒窗十年想考取功名光耀門楣的讀書人一樣。並且他有著固執的忠臣思想,恢復漢室是他一生奮鬥的目標。但漢室已然無法拯救,他並沒有順勢而為。

他絕不是不懂天下有興就有亡的道理。只是諸葛亮想盡最大能力做到扭轉局勢。結果失敗也是他出山時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這也符合他自比管仲樂毅的自我評價。

所以這個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集論社


諸葛亮一直是我國智慧的代表,封建王朝忠臣的表率,後世無數君主想要一個諸葛亮這樣的臣子,後世無數臣民以諸葛亮為楷模作為畢生追求。諸葛亮傳奇的一生,是在蜀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之後正式開始的,文武並濟的他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外交和民生上,都有著超乎常人的能力。不過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對還是錯,後人爭論不休,其實答案很簡單。

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對的還是錯的,這個問題可以衍生出“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輔佐劉璋”“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輔佐劉表”“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輔佐袁紹”“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輔佐曹操”“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輔佐孫權”“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輔佐袁術”等等,類似的問題數不勝數。因為後人大都認為劉備耽誤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他處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和結果,歷史結局會更妙。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種問題換而言之,徐達常遇春馮勝沐英朱文正等人之所以是大明開國功臣,不是因為他們能力出眾,恰逢亂世(當然也有一部分這樣的原因),更多的是他們遇到了洪武皇帝朱元璋,這些人遇到了朱元璋才才華初顯,脫離原先的生活。朱元璋用之則為龍,朱元璋不用便為蛇蟲。這道理用在諸葛亮和劉備身上同樣管用。

劉璋、劉表、袁紹、曹操、孫權等人麾下謀士多如繁星,每天都有慕名而來投奔的,諸葛亮去了也不過是泱泱大流中不起眼的一個,算不得什麼,沒什麼人會在乎他,重用他?太難了,怎麼可能放著以前那些時間證明了的能人不用,用一個初出茅廬的諸葛亮。除非,諸葛亮後世的事蹟他們都清楚瞭解,不過這太不切實際,只是個幻想。

為什麼說判斷“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對的還是錯的,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標準答案在諸葛亮本人手中,這是諸葛亮本人選擇的,他人有比他更清楚自己的情況嗎?後人有比他更聰明更瞭解漢末時代大勢的嗎?諸葛亮很有可能選擇了投靠曹操孫權劉表之輩,會泯然眾人,史書筆墨一筆帶過。

《史記-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講的是管仲擅長將禍事轉身變為好事,失敗轉變為成功。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權衡事情的利弊比較。另外一個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強齊之讎”,以弱勝強,試問天下誰與爭鋒,用人力逆轉大勢,簡直非人哉,絕對的翻盤實力。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能力不一般,的確做到了兩人境界。

諸葛亮投入劉備帳下,一副《隆中對》挑清大勢,劉備勢力未來十年如何發展,戰略佈局應當如何,點明劉備具有的天然無敵的優勢:正統和信義。這兩樣讓無數人為劉備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是曹操孫權都不得不承認的。另外,投靠劉備不僅僅是諸葛亮利弊分析的選擇,還有自身畢生所求所做出的選擇。

諸葛亮是怎樣的人?忠心的理想主義者,更有士為知己者死的偉大情懷,四海聞名的劉備三顧名聲才能不顯的諸葛亮,誰能不感動?若諸葛亮身處曹操孫權的陣營,就不會留下出師表和千古賢相的名聲。天下興亡繫於自己一身,除了諸葛亮,中國歷史能做到的少之又少。

諸葛亮和劉備搭在一起,活脫脫的明君和賢臣形象。漢末天下,除劉備外,誰有資格能讓諸葛亮投靠,誰能用諸葛亮,恐怕沒有。就算能用,發揮出的作用也不如在劉備的蜀漢。諸葛亮沒了劉備,想必會很寂寞吧,相反也是如此。


今人說古


諸葛亮腦袋那麼聰明,選擇去輔助誰,難道還需要我們去考慮?

話說回來,可能題主想問,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或者孫權。

我們看待歷史,總會做一些假設,是為了以史為鑑。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人物有他們自己的現實、侷限和理想等,過多的假設,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如果是他就能怎麼著了,實際上,這不是我們現代速食主義者能隨便揣測的。

眾所周知,諸葛亮自閉管仲樂毅,管仲樂毅何許人也?可能很多人憑直覺認為這倆人是很厲害的將相之才。這種看法太過於簡單,為什麼呢?就說三國前,有名的將相之才也不少的,為什麼不自比呂尚伊尹或者張良蕭何?

《史記》中有太史公這樣的記載: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這是說的管仲,意思很明白,為政善於利用禍事變為好事,將失敗轉化為成功。

而樂毅呢,“推弱燕之兵,破強齊之讎”,很好理解,能輔助弱小的燕國滅掉強大的齊國。

結合管仲樂毅,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自比此二人,不是沒有用心的。

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天下大勢是有自己見解的,也提到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也說道曹操得的事天時和人謀,並沒有創建有利的政治制度,這種方式如果繼承人厲害,則還可以統御各方勢力,如果繼承人不濟,那麼要麼分崩離析,要麼大權旁落。三百年後李世民對曹操的評價我覺得非常到位叫“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實際上曹操如果和劉邦在政治上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死前的一年還親征,呂后說劉邦“上雖苦,為妻子自強”,曹操好人妻賠了兒子,得隴而不望蜀。再者,曹操早有不臣之心,荀彧的死也令人惋惜。還有一點,諸葛亮到隆中是為了避難曹操屠城。

對於劉備,隆中對則說“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說明劉備這兩點是符合諸葛亮心意的:正統和信義。有人說劉備虛偽,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袁紹出城兩百里相迎,關於掛印封金,趙雲救主...怕歷史上沒那麼多傻子。

赤壁之戰前,劉備兵敗,一度打算南下到廣西,如此的話,劉備就算告別歷史舞臺了,幸好此時諸葛亮阻攔,轉向孫權方向逃跑,淪為寄人籬下的客軍。曹操十幾萬大軍壓境,很多人都認為孫權會殺劉備而降,如此前公孫康殺二袁一樣。幸好諸葛亮居中縱橫,周瑜、魯肅主戰,才定下連吳抗曹之計,令劉備絕處逢生。雖然歷史上沒有“舌戰群儒”,本質上是依附東吳的客軍,和此前歸附曹操、袁紹、劉表類似,但是從劉備在孫權處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來看,諸葛亮的作用更比“舌戰群儒“要重要和精彩,已致後來孫權通過諸葛瑾勸說諸葛亮轉投自己(據部分史料記載還讓周瑜、張昭勸說),而諸葛亮也通過諸葛瑾轉達自己對劉備“義無二心”。

所以,筆者以為,諸葛亮投靠劉備,是一種“理想”,是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

注:筆者也喜歡陰謀論,但讀到如劉備感嘆“髀肉復生”,諸葛亮“夙興夜寐”,關羽掛印封金,黃權“推心置腹”...還是感嘆自己的無知和“小人之心”。


劉子魚


要看你怎麼看了,歷史中的諸葛沒有演義中的神乎奇傳,不可否認,諸葛的戰略眼光和科研能力是非常強的,軍事能力也中規中矩,可以小勝也可以小輸,但是其理政能力和用人水平實在不敢恭維!治國不如法正,錢糧不如李嚴,但關鍵是前者英年早逝,後者始終被排擠於權利中心,用人方面,可以說教的姜維還可以,以及揮淚斬馬謖,導致第二次北伐失敗。

至於為什麼選擇劉備,他已經分析出未來三分天下,曹操稱霸北方,擁兵三十萬、孫權已經三世江東、而劉備在剩下的各路諸侯中一者擁有劉姓 被稱皇叔 二者 其人屢戰屢敗卻依然屢敗屢戰,最有能力成為那第三方勢力。在人才方面,曹操一點也不缺人,並且曹魏的權利中心怎麼可能給你一個剛剛進入其政權的新人可以步入的?而孫吳依然人才濟濟,文有張昭,武有周瑜。只有劉備雖有關張趙三將,謀士卻沒有。


無229582668


當然正確,第一,諸葛亮出山時候,曹操方面謀士已有郭嘉賈詡程昱范曄荀彧荀攸滿寵等一大批謀士,諸葛亮在曹操陣營並不能一展抱負。第二,放在孫吳,也不會受重用,有二張虞翻周瑜等輔佐孫權,都已成體系,而就劉備未有立錐之地,武有關張趙,文有孫乾糜竺之流,半路元直北歸,諸葛亮在劉備陣營才能得到真正施展,歷史上諸葛亮善內政不善軍事。第三,當時情景,劉表劉璋黯弱,馬超韓遂偏安一隅,張魯自成一國,不成氣候但也成氣候,有一席之地,同時也為接觸不到諸葛亮。在創業時期幫助領導,才會得到領導的信任支持,諸葛亮看人準,也會審時度勢


寵壞你哥哥


當然正確,第一,諸葛亮出山時候,曹操方面謀士已有郭嘉賈詡程昱范曄荀彧荀攸滿寵等一大批謀士,諸葛亮在曹操陣營並不能一展抱負。第二,放在孫吳,也不會受重用,有二張虞翻周瑜等輔佐孫權,都已成體系,而就劉備未有立錐之地,武有關張趙,文有孫乾糜竺之流,半路元直北歸,諸葛亮在劉備陣營才能得到真正施展,歷史上諸葛亮善內政不善軍事。第三,當時情景,劉表劉璋黯弱,馬超韓遂偏安一隅,張魯自成一國,不成氣候但也成氣候,有一席之地,同時也為接觸不到諸葛亮。在創業時期幫助領導,才會得到領導的信任支持,諸葛亮看人準,也會審時度勢。


獨孤信22


對的啊,因為劉備完全信任他,給他平臺,給他機會。你選誰不重要,重要的是誰願意選你。就像你喜歡一個女生說了一推我愛你的話,結果人家來了一句,呵呵。所以選擇很重要。曹操當時手下謀士雲集,孫權也坐有江東,在這個時候他去找諸葛亮,拿出足夠的誠意,諸葛亮當然會選他。就憑劉備完全放權給諸葛亮這一點就證明諸葛亮沒有選錯,也成就了他一生的功名,這比任何成功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