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死後,如果劉備留趙雲守荊州,三國局勢如何走向?

用戶6502379185851


換趙雲守荊州當然是加速蜀國的滅亡,因為趙雲根本不具備獨當一面統帥一方的能力,這在劉備一直不讓趙雲獨自統兵的方面就看得出來啊,劉備的識人之明,用人之能的能力不亞於曹操,之所以有人認為趙雲不受重用也是因為這點,趙雲不具備這些人期望的能力,如果真讓趙雲守荊州,荊州一定會在諸葛亮離開荊州的第二年就立刻丟掉荊州,一是因為趙雲在三國時期的那點威望根本鎮不住魏吳二國,繼而換來的是魏吳輪番的攻打,如此下去荊州必失而且很快;二是趙雲不像演義中說的什麼文武雙全,忠義無雙,什麼一呂二趙(當然這不是演義排的,是毛批三國的排名),然而也不是說趙雲特別無能,能力還是有的,但跟鎮守荊州11年的關羽相比綜合能力差很多。綜上趙雲守荊州就是加快魏國統一天下的速度!


獄君


根據趙雲的性格,估計要比關羽如,趙雲不光忠於劉備,且智勇雙全,辦事穩重,不張揚不顯擺,不謀私利,自以跟了公孫贊後,歷經戰陣,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從趙雲一生來看,趙雲能活到最後,善始善終,決非等閒之輩。如果讓趙雲守荊州,趙雲一定能盡職盡責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意志去辦,東和孫吳,北拒曹操,小心防守荊州,決不會輕舉忘動,堅守荊州這個戰略要地,為蜀國大反攻平江南,北上爭天下建立牢固的根據地。


丁迎勝


古梁鏞解答。

《三國演義》中,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全書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因此此次戰役之後,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正式決裂,劉備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更是衝破層層阻撓,發動了征討東吳的戰役,也是在此戰役中,張飛、黃忠、劉備相繼殞命,夷陵之戰過後蜀漢實力急劇下降,進入休整期。

那麼,假如龐統死後,如果劉備留趙雲守荊州,三國局勢會如何?

古梁鏞認為,假如由趙雲守荊州,東吳如果要奪荊州,趙雲肯定比關羽更早丟失荊州,如果東吳不奪荊州,也是因為劉備集團實力完整且強大,東吳也懼怕和蜀漢正面衝突。

下面詳細分析。

趙雲鎮守荊州,荊州可能早失

很多人覺得如果劉備派趙雲鎮守荊州的話,荊州肯定失不了,畢竟趙雲武藝高強,遇事冷靜,待人接物都非常平和,是個講道理的人,有儒將之風。趙雲守荊州,必然不會得罪東吳,更不會被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

其實在我看來,假如趙雲鎮守荊州,如果東吳鐵了心要奪取荊州,那麼趙雲守的時間肯定不如關羽長。

趙雲雖然武藝高強,辦事穩重,有儒將之風,但是他沒有關羽的霸氣,也沒有關羽和劉備的那種特殊兄弟關係,雖然關羽也稱趙雲為四弟,張飛也認可趙雲這個兄弟,其實在劉關張心目中,真正遇到大事,還是得劉關張三兄弟來,其它人再怎麼優秀,也無法融入他們的兄弟圈子,劉備可以抱著關羽張飛痛哭流涕,那是真的感情流露,但是在別人面前,劉備哭起來大部分是逢場作戲。



同時,趙雲很明顯沒有關羽那麼霸氣,氣場方面遠不如關羽。

很多朋友在爭論三國武力排行榜,呂布眾望所歸排第一,但是第二是誰爭論已久,因為三國武將排行榜版本有好幾個,比如元代有元代的版本,明代有明代的版本,清代有清代的版本,現代有毛總的欽點排名,不一而足。

其實在古梁鏞看來,呂布去世後,三國武將排名第一的就是關羽,在演義中,呂布在的時候,關羽對他人都是什麼什麼將軍,謙虛有禮,但是呂布去世後,別的人在他眼裡不過是匹夫而已,不足掛齒,可見呂布過後,關羽當的起當世第一。

趙雲沒有關羽霸氣,可以從兩件事看的出來。

第一件事,劉備和東吳聯姻的時候,關羽陪同劉備單刀赴會,其實那是周瑜親自安排的一場鴻門宴,可惜因為關羽殺死沖天,霸氣無比,竟然讓周郎產生畏懼之心,最終擊殺劉備的計劃破滅,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半神級別的人物,為什麼不派張飛趙雲而派關羽護衛劉備,就是因為關羽鎮的住場子,同時懂進退,能很好的把握做事的分寸。

第二件事,是趙雲截江奪阿斗,話說孫尚香接到母親病重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就帶著阿斗立刻回東吳,由東吳人馬親自接回,趙雲發現了這件事後,趕緊從陸地追趕,後來上了東吳大船,奪了阿斗,這讓孫尚香非常惱火,當場怒罵趙雲,同時命令大船繼續前行,趙雲無奈,只有抱著阿斗隨東吳大船前進。就在趙雲心急如焚的時候,張飛遠遠的率領水軍趕來,當場截住東吳船隻,登船後有人阻攔,張飛手起刀落就砍了那個人,然後氣勢洶洶的走到孫尚香面前,振振有詞的批評了孫尚香,說的孫尚香啞口無言,最後張飛和趙雲開開心心帶著阿斗回去了。



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很多人眼裡,趙雲的地位無形中要比關羽和張飛低很多,同時趙雲為人比較和善,假如讓趙雲鎮守荊州,劉備借荊州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東吳說客的本領也不弱,趙雲又是一個麵皮比較薄的人,劉備大軍走後,趙雲肯定會被東吳的說客設計,進而被人家合情合理的收回荊州,趙雲考慮到孫劉聯盟,他也不敢輕易和東吳撕破臉皮,只能灰溜溜去劉備哪裡請罪了。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可謂是油鹽不進,蠻橫無理,管你東吳使者怎麼說,我就是不還,我就是不理你的說法,你能把我怎麼樣?東吳還不是被關羽懟的啞口無言,關羽根本就不會給他們說下去的機會,但是如果趙雲面對東吳使者,他會不會像關羽那樣橫?反正我覺得趙雲不會。


趙雲鎮守荊州,東吳不奪荊州可能原因分析

為什麼古梁鏞會認為“趙雲鎮守荊州,東吳不奪荊州”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趙雲鎮守荊州,那麼劉備的核心團隊都在益州,關羽、張飛、諸葛亮都在,後來又收了黃忠等人,氣勢越來越足,如果東吳敢奪荊州,那麼蜀漢報復肯定不會小。同時趙雲鎮守荊州,和東吳的摩擦應該沒有關羽和東吳摩擦那麼強烈。

其實關羽大意失荊州事件,主要原因是東吳鐵了心要收回荊州,要知道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東吳敢惹這個時候的關羽,可見其下了多麼大的決心,在夷陵之戰前後,蜀漢又損失了張飛、黃忠等猛將,高級將領整體戰鬥力嚴重下降,最後一敗,也是劉備心力憔悴之下做出的錯誤決定所導致。



總結:趙雲鎮守荊州,大概率也會被東吳奪走,可是東吳奪荊州以後,在劉備、關羽、張飛健在的情況下,劉備大概率不會親自東征,他會派作戰經驗豐富的關羽或者張飛,不管是一路大軍還是多路大軍聯合伐吳,毫無疑問,三國格局都要改變,東吳大概率會財,進而退縮至江南一隅。

謝謝大家。


古梁鏞


若留趙雲守荊州,三國局勢也會不有太大的變化。

我們來按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關羽北伐的目的

蜀國荊州領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但並不穩固,前方有吳國覬覦觀望,後方有魏國虎視眈眈。為了徹底解決後顧之憂,關羽才開啟北伐之路,目的是把曹操徹底趕出荊州。這樣可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二、趙雲的人物性格,及行事風格

《雲別傳》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體現了趙雲謹慎思慮;在成都,趙雲勸諫劉備把財產歸還給百姓,讓已經飽受戰禍的百姓安居樂業,從而保證農民耕種,徵兵也得到順利開展。體現他的大局觀。以上兩點性格來說,若讓他鎮守荊州,荊州不會丟的那麼快,三足鼎立之勢會更加穩固,會不會北伐需另當別論了,但會促使曹操與孫權結盟攻打荊州。當時劉備剛剛平定漢中,根本無暇顧及遙遠的荊州,再加上消息溝通不便,相關計謀策略也來不及實施,反而北伐是解決燃眉之急的最好方法。

三、荊州的地理位置

當時荊州是蜀魏吳必爭之地。荊州北邊靠州漢水、沔水,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如此風水寶地,三國不掙個你死我活才怪呢?說地理位置不是很明白,再說說與孫吳地理位置關係,當時荊州處在孫權大本營的上游,通過乘船能快速抵達孫吳腹地,直接威脅到孫吳的安全,對於孫權來說該地理位置太過重要。而曹操一方若想實現大一統的局面也必須拿下荊州才行,若蜀國、吳國任何一方奪下,再依靠長江之險的天然屏障,來抵禦外敵,想統一的局面就難上加難。這一點上,孫吳和曹魏的目的是一致的。

總結:

從以上三點看出,關羽的北伐是因為荊州並不穩固;趙雲大局觀、謹慎謙虛只會讓荊州丟失不會太快;再加上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即便是換趙雲來鎮守荊州,局勢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失荊州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散步的魚


只要東吳鐵了心、非要收回荊州,劉備就是派誰守荊州都沒用。以荊州一地,扛不住整個東吳的實力碾壓。

因為三國是一個博弈的均衡態,大家誰的實力也不差。所以,要攻城略地就得拿硬實力說話,兵的問題好解決,那麼糧草呢?接收于禁的三萬軍隊後,關羽立即遇到了糧草問題,就是糧食已經不夠養活這麼多兵了。所以,糧食與後勤才是關鍵,這個因素直接制約了關羽能打多遠。

曹操就是害怕一下,不至於遷都、更不至於被劉備統一了。但是,曹操可以不害怕,孫權卻害怕了。

荊州九郡,你劉備佔據了南部的武陵、零陵,中部的南郡以及曹操的襄陽郡(其實也是南郡,曹操後建的)。那我孫權得吃多大的虧。關鍵是,佔據襄陽之後,劉備能把自己的控制區域連為一體,還佔據了襄陽要地和漢江上游。這時候,孫權捏著的荊州就沒啥意義了,劉備襄陽出兵、順漢江而下,就可以直接掃蕩荊州了。

所以,這時候,孫權就是玩命也得跟劉備幹。

關羽想不到嗎?關羽當然能想到,所以北伐的時候專門在荊州留下了軍隊。但是,呂蒙假稱病、孫權假召回,把關羽給忽悠了。到這個時候,關羽才把荊州的留守部隊調到北伐前線。即便北伐打得那麼艱苦,關羽也沒有調動荊州的留守部隊,原因就是他在防著孫權偷襲。所以,關羽一點兒都不魯莽,他非常謹慎。

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關聖人敗走麥城。

但是,必須得清楚一點:孫權是舉國來伐,呂蒙佔據江陵之後,陸遜也攻佔了夷陵、秭歸,徹底切斷關羽逃回四川的歸路。所以,孫權這夥人的戰略目標,不僅要奪荊州而且要殺關羽。原因就是關羽太彪悍,不僅能夠佔定荊州而且還能打得曹操膽戰心驚,有這個人在,荊州就別想消停。

為了拿回荊州,孫權已經算是御駕親征了,而且調動了孫氏集團的全部骨幹。而關羽捏著半個荊州,還要北伐曹操,真得是腹背受敵,他還能怎麼辦?

總結:就是因為關羽鎮守著荊州門戶,所以孫權才不敢輕言開戰。換個別人,不僅沒有足夠的威望,關羽得算劉備集團的二把手,而且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趙雲是很謹慎,但謹慎只能是不冒險,而荊州就在孫權的眼皮底下,本就是險境,他也無力面對孫權的舉國來伐。






塗山夏侯


三國的格局,之前諸葛亮已經語言,之後基本上按著諸葛亮的路數進行的。三分天下,才是可以為諸葛亮提供足夠的時間去建立西蜀的基業。


凡夫俗子3683605


想守住荊州,需配一個團隊,一個不弱於東吳的團隊。以諸葛亮為總指揮,配黃忠,趙雲,魏延及一干副將,這一個團隊才能抗衡東吳一國的力量及智慧,還要抗衡曹操一方的力量,高築城,廣積糧,訓練水軍,溝通與川蜀地的聯繫,控制荊州與川蜀間的長江水道。擴大夷陵力量,築夷陵堅城,使夷陵成為聯通荊州與川蜀的軍城。然後練兵強軍,堅實夏口防務。發展長沙等地做後盾。等待川蜀及漢中穩固。由於諸葛亮深明東聯東吳的重要性,因此與東吳會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局勢發展可能會出現由蜀國統一的局面。將來川蜀穩固,可順江兵出荊州,由荊州北上伐魏,可避免後來的七出岐山而無果的局面。但這種形勢極可能形成諸葛亮獨立成一國的局面,劉備是不會讓這種局面形成的。但不這樣安排換任何一個大將都無法單獨抗衡東吳一國的智慧和軍力。因此,此題無解。


不捨不得大舍大得


趙雲會處理的更慎重。千斤重擔壓在肩上,一地方大員,干係重大,使命更重要。荊卅是劉備討伐曹操和孫權唯一的出入口。他會謹慎處理東吳的關係。防備是第一位的。關羽傲視群雄。對孫權提出的聯姻,不同意也就罷了,還說什麼,虎女其肯嫁犬子。這話太惡毒了,把孫權當成犬。要知道,孫是一方諸侯,和劉備平起平坐,。其懇受此侮辱,他勃然大怒,誓奪荊卅,誓殺關羽。關羽在東吳舉國之兵面前,失敗是木板釘釘,實實在在了。趙雲來守,也怕守不住。西川到荊卅路途搖遠,孫權又對荊卅,勢在必奪。劉備佔荊卅,在孫權的上游,如果攻打東吳,東吳的處境就不妙了。孫權發下狠話,誓奪荊卅。趙雲和荊卅,都保不住。劉備遠在西川,路途太遠,鞭長莫及,換了誰守荊卅都必敗。


用戶7250116464786高


趙雲更能聆聽諸葛亮的話,聯吳抗曹的戰略更好執行,那麼可能就沒有白帝城託孤了


苗政4


這個問題只存在於“如果”。趙雲雖然生性嚴謹,具備政治眼光,但實際職位只是劉備的親衛隊長,是不可能一躍而成為一個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的。反觀關羽,是劉備集團的早起聯合創始人之一,在集團內部地位與威望僅次於劉備,論軍事才能無出其右者,更是劉備集團為數不多的善於水戰的將領,力據東吳,關羽是不二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