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歷史影響大嗎?

li星星之火1973


曾國藩。先說他的經歷,科舉考試越挫越勇,仕途貴人相助,對戰太平天國差點命喪黃泉卻又反敗為勝,封疆大吏又因天津教案名聲掃地。被譽為儒家兩個半聖人的半個聖人(兩個是孔子王陽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洋務運動創始人。在晚清影響巨大,所倡議的如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也是影響巨大。



賀蘭劍客


這個問題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大、非常大!

作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曾國藩是理學家、政治家,同時在文學、軍事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很厲害。蔣介石對他崇拜的是五體投地,床頭常年放著曾國藩家書、日誌等。

自身要求、學問造詣非常之高

曾國藩有十三套學問,最後一套是《冰鑑》,就是看骨相。手相、面相容易看,但誤差比較大,骨相準,但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他的學生李鴻章每每推薦人才給他,他既不詢問也不交談,只是讓李鴻章領著來人去散步,他遠遠地看著,隨後告訴李鴻章他們分別是什麼樣的人才,適合做什麼職務,壽命如何,將來因什麼而死等等。常常令李鴻章目瞪口呆,連忙在日記中記下,結果都能得到驗證。

深諳“概”之道。曾國藩家書中提到一個‘概’的觀念很重要,概是古代用於將鬥中的米刮平的工具,米太滿了就要把它剷平,以求得均衡。人生在世也是一樣,得失平衡,一個人如果本身太出色而且狂妄的話就太危險了,結果就是‘天不概之人概之’了。

看曾國藩的日課、日誌、家書,他對自己的要求幾乎到了殘酷的地步,放眼當今世界,幾人能行?

梁啟超這樣評價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然而文正非固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當時諸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逆境之中;……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人的優秀不在聰明而在智慧,曾國藩生於憂患,且智力平平,但那份修心的功夫卻是無人能及。就我個人的體會,像曾國藩這樣艱苦卓絕,對自己苛刻要求的人,說億萬人中難有一人亦不為過!

曾國藩如此不屈不撓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達到無憂的境界,實現“孔顏之樂”。人們往往從表面看曾國藩在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實這只是手段而已。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知天命以達無憂快樂。曾國藩說:“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意思是:

  • 一、窮達天定,人是沒辦法選擇的。

  • 二、如果不瞭解命運,不管窮達,憂愁和煩惱都會伴隨一生。

  • 三、命運或天命是可知的,通過“誠意”、“立德”、“格物”、“致良知”達到“仁者無憂”的境界就可以擺脫憂愁從而進入快樂之門。

當今一些學者利用人們急於發財成功的貪婪心理,紛紛出書胡說八道,談什麼王陽明、曾國藩的謀略、計策以吸引眼球,豈不知王陽明、曾國藩等儒家聖賢對金錢、名聲、謀略、策略等等是嗤之以鼻的,因為策略、謀略、算計等等都是為名利服務的。歷史上玩謀略和搞霸術的人都受到他們的批判,我們在他們留下的著作里根本找不到對名利的貪婪文字,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他們戰勝名利之心的艱苦努力。因為謀略是俗世的小聰明,是自私,是愚蠢,是違反大道的。

剿滅太平軍、建強湘軍貢獻非常之大

當你面對比自己強大數倍的敵人時,你會選擇怎麼應對?

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認為,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用絕對的武力值碾壓對方。 這種方法也沒錯,但是要讓能力數值,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通常來說並沒那麼容易。

我們看看曾國藩的做法,面對強大的敵人太平軍,他採取了讓人匪夷所思的策略——“結硬寨,打呆仗”,也就是避開正面交鋒,只顧修築壁壘。 湘軍行軍打仗,不管去了什麼地方,最重視的就是紮營。 每天四個小時行軍,走大約三十里,然後不再前行,開始挖溝修牆,也是四小時左右,整個行軍速度和蝸牛差不多,晚上還要輪流站崗,稱為站牆子。 這個場景,在歷史上是非常奇葩的,聞所未聞。

哪有好好一支正規軍隊,卻活脫脫成了民工建築隊的? 長年累月下來,每個士兵都是挖溝小能手,一言不合就開挖,砌牆,站牆。 不會挖溝砌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要選出歷史上最會挖溝的士兵,湘軍絕對當之無愧。 這麼笨拙的方法為什麼有用呢? 當時湘軍的敵人太平軍,採取的戰略是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戰鬥經驗特別豐富,喜歡搞突然襲擊,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每次出場還裹挾著大量的流民,製造出鋪天蓋地的聲勢。 湘軍剛剛迎戰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營地也扎得不牢,損失特別慘重。 面對流氓戰術,曾國藩痛定思痛,之後一心求穩,先立於不敗之地,保存自我,才談勝利。

太平軍再流氓,也拿層層壁壘無可奈何,經常連湘軍的面都見不上,湘軍在牆內,太平軍在牆外,滿身戰術無計可施,牆內大石滾落,弓箭侍候,常常被360度無死角碾壓。

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難,做三年五年也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

一生克己奉公為後世所稱讚

曾國藩以平凡的農家子弟身份出道,帶著一身疾病,卻立下“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誓言,一生克勤克己,“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最終成為傳統社會的最後一個聖人,成為後世稱讚的完人。

每天都在進行高強度的工作的同時還不忘記日記,自省其身,每年寫作60多萬字。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這個倔強的老頭,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與世長辭,窮其一生,仍然沒有能夠拯救爛透了的清王朝。

他走了,帶著巨大的遺憾。

他卻也從未走遠,始終與時代同行,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楷模,成為你我他的良師益友,成為千古流傳的中華精神。


隨手轉發是美德,

在下方留下您寶貴的評論,我們一起聊聊古今中外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戰國君


曾國藩的功過是非: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 、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



打坐的板栗


一、曾國藩與中國近代文化

論者普遍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論者甚至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如果說,儒家文化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發展時期,並有與之相應的三個代表人物的話,那麼早期為孔子,中期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國藩了。曾國藩確實繼承了中國以儒學的綱常名教為核心的傳統文化。

這次提交大會的許多都涉及這一點。曾國藩完全按照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綱五常"之道,認為"君雖不仁,臣不可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他本身的"以禮自治,以禮治人","執兩用中","持盈保泰","剛柔相濟","勤、儉、謹、信"的自我修養,其家訓的"八本"、"八字"、"四條"、"四敗"等等,均反映了曾國藩地道是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成。對於"三綱五常"的評論,論者之間是有分歧的。

有的論者視"三綱五常"為糟粕,甚至認為它是最不適應時代,最稱糟粕者,有的論者則有異議,認為既然對中國傳統文化要一分為二,為什麼對這個傳統文化的核心三綱五常就不能一分為二呢?能否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裡才有一些精華呢?顯然,不能如是說,如果這樣說,豈不是從全體上否認了傳統文化嗎?

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裡,把忠、孝、悌、仁、義、禮、智、信視為糟粕,或不講,或不提倡,並沒有給我們社會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論者說,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有的論者則說,曾國藩維護的首先就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國藩與太平天國

曾國藩有近20年與太平軍長期作戰,打敗太平天國是他一生事業的頂峰。對他的評價不能不與對太平天國的評價相關聯。有些論者堅持傳統觀點,認為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是歷史的罪人,劊子手。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但有些論者的看法則有所不同,認為,"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文化觀念決定一切的觀點或農民戰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觀點,都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與片面性。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對社會的發展是起推動作用或阻滯作用。

洪秀試圖引進西方宗教的教義來發動一場推翻滿清王朝的農民戰爭,但所引進的並不是新教倫理精神,而是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並使之同中國本土的封建迷信與農民起義的樸素平等觀念相糅合,成為太平天國神權政治的精神,因此,太平軍如若取得全勝,洪秀全的神權政治得到鞏固,有可能會把中國拉回到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去。

曾國藩作為傳統文化與封建政權的捍衛者,他的立場顯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權政治比曾國藩所維護的封建政權更落後,兩害權取其輕,曾國藩鎮壓太平軍獲勝,縮短了瞎折騰的時間,對社會歷史的發展反而較為有利"。這與馮友蘭對太平天國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馮友蘭認為鎮壓太平軍起到了抵抗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

有的論者則完全不同意馮友蘭的看法,認為"洪秀全、楊秀清等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思想言行,雖然塗上一層"天父天兄"等神道設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後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於一般的會道門,就其所頒佈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綱領性文件而論,實際上已帶有一定的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有別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因此,"神權政治"倒退到黑暗時代的假設,顯然是根據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國還是難於否定,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罪責難逃。"

三、曾國藩與洋務運動

現在,普遍認為,曾國藩是洋務運動的首領,隨著人們對洋務運動的重新認識,從而對其首領曾國藩也必須重新認識。洋務運動被論證為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運動,因此曾國藩就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創者。中國的近代化運動雖然一開始就有懷著各種目的的洋人的參與,但其主流是中國人自己的活動,它的愛國性和進步性已經日益為更多的人所認同。

因此,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及其實踐的愛國性和進步性,爭議日少。此次對此也無大的爭論。有的論者說,對曾國藩的洋務思想應一分為二:曾國藩將魏源的"師夷之長技"思想付諸實踐,率先制炮,興辦近代軍工及科學技術,是應當肯定的;對其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以制民",是應該否定的。對此,有的論者反駁說,說曾國藩所興所造"不用於制夷"而"專用於制民",是沒有根據的。

曾國藩說,"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以紆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其自強禦侮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有的論者專門論述了曾國藩的自強禦侮思想的形成、內容、淵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們對曾國藩自強禦侮思想的認識,進一步肯定了曾國藩的愛國精神。

有的論者對曾國藩的"師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語中的師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們認為曾國藩的師夷智僅僅是繼承了魏源的"師夷長技",沒有看出這"智"與"技"的差別。這位論者說,"智"的內涵比"技"的內涵大多了。

"技"所包含的只不過是堅船利炮的武器之類。魏源明確說:"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而曾國藩的"智"則既包涵了"堅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與此相關的科學文化或其他先進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傳的學術的某些部分。曾國藩不僅有此思想,而且付諸實際行動,可見曾國藩比魏源眼光更遠,勇氣更大,思想更開放。曾國藩用"師夷智"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行動綱領,比其同輩也要高明。


晴天的暴雨


一、中國近代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導下,建造中國第一艘輪船,開啟近代製造業的先聲;建立第一所兵工學堂,肇始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譯印刷西方書籍,不僅奠定了近代中國科技基礎,而且極大地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其中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書(部長)梁敦彥、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山祖師

曾國藩自稱:“鄙人乃訓練之才,非戰陣之才”,他教導士兵“說法點頑石之頭,苦口滴杜鵑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練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主義的隊伍,他作《愛民歌》傳唱,使湘軍聲威大震,毛澤東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即以此為藍本,蔣介石黃埔建軍時,也將他的《愛民歌》印發學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國國情,寫一篇《討粵匪檄》,使許多知識分子脫去長衫,率瓴黑腳杆的相實農夫,投到湘軍的旗幟之下,同太平軍作戰並取得了最後勝利。

三、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穩之楷模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這是因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歲官至二品,在清借獨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聲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穩,歷盡宦海風波而安然無恙,榮寵不衰。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五、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國藩一生致力結交、網羅、培育、推薦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國歷史上規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為招攬人才,留住人才,他捨出謙遜的老臉,屢屢上書舉薦部下,為部下謀官要權,爭謀職位。他一生推薦過的下屬有千人之多,官至總督巡撫者就有40多人。他們既有李鴻章、左宗棠、郭嵩燾、彭玉麟、李瀚章這樣的謀略作戰軍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第一流的學者和科學家。

六、中國傳統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象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曾昭掄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毛澤東說過“獨服曾文正”。





小卡駒


“苦人”曾國藩

“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曾國藩如是說。三百多年前,十餘歲的王陽明也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人”,卻未曾說出如此話來。

曾國藩自小便飽受父親庭訓督學之苦。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作為長子,八歲的曾國藩已經承擔了振興家族的使命,所以從小庭訓甚嚴,也養成了不怕苦、能耐煩的堅忍性格。因為能吃苦,反而一路順。曾國藩22歲考取秀才(1832),24歲中舉人(1834),28歲中進士(1838),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從此平步青雲,打造了“十年內連升十級”的官海傳奇。

“庸人的楷模”

有人說,曾國藩是“庸人的楷模”,因為他家世一般,資質平庸,絕非天才,曾國藩能擺脫平庸,一靠能吃苦,二靠能耐煩。所謂耐煩,其實也就是“堅忍”。

曾國藩一生雖屢歷險境,但終能在逆境中奮發,成就大器,就是因為這種“打脫牙和血吞”的堅忍不拔。換言之,資質駕鈍絕不等於平庸,資質駕鈍而又自暴自棄才是徹頭徹尾的“庸人”。

坊間流行一句勵志格言:“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以前亦服磨此語,及讀曾國藩,則發現大謬不然。曾國藩就是一個“立長志”之後,又“常立志”的人。

治兵先治心

曾國藩以一儒者之資,何以竟能治兵馭將,克敵制勝?竊以為,原因有三:

一曰承先人之教。其所撰《臺洲墓表》自敘其父親曾麟書“僻在窮鄉,志存軍國”,曾於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攻圍長沙時,“率鄉人修治團練,戒子弟,講陣法,習技擊”。曾國藩奉命在湖南辦團練,援巢湖北之後,父親“初令季子國葆募勇討賊,既又令三子國華、四子國基,募勇北征鄂,東征豫章”。曾國藩繼承乃父之志,及至自己用兵,亦驅遣兄弟上陣。

二曰能克己治心。前已言及,曾國藩雖自認“愚陋”,卻反對“平庸”,更反對怠惰與傲慢。他的治兵格言中有一句最為警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曾國藩所以能以文御武,屢建奇功,關鍵在於其能將修身克己之工夫,用於治兵打仗之中。

三日能知人善任。長期的學問積累和人生經驗練就了曾國藩的一雙“慧眼”和“法眼”。本書的第二位主人公胡林翼曾說:“曾公素有知人之鑑,所識拔多賢將。”近人薛福成也說:“曾國藩知人之鑑,超鐵古今,或逢近於風塵之中,一見以為偉器;或物色於形跡之表,確然許為異材。”連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也稱其“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目光如矩,心胸寬廣,與人為善,從善如流,正是曾國藩最具人格魅力之處。他不僅能用將,還能愛卒,不僅能愛卒,尤其能恤民。


如是我聞人


您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於曾國藩在歷史上影響大嗎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影響非常之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名人雅士,功勳名將寥若星辰,車載斗量,但是,在歷史上能夠普遍為大家公認,在歷史上能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聖人中,只有兩個半:第一是儒家聖賢孔子、第二是明代大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最後半個就是曾國藩。可見三不朽的標準是極其高的,曾國藩能夠和孔子、王陽明比肩,在歷史上的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是中國近代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軍事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具體來說,曾國藩的歷史貢獻如下:

1、創立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幾乎以一己之力支撐起清朝晚期政權,是著名的“中興名臣”。

2、曾國藩是著名的理學大家,學術方面將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相融合,自成一派。文學方面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曾文正公全集》影響至今。

3、同時更是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代表,洋務運動的領頭人,外交領域更是做出了不朽貢獻。

 

所以說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可謂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故毛主席贊到: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



奔跑吧濤濤


想要了解的更透徹,推薦看一下唐浩明的《曾國藩》,個人感覺沒有那種純歷史的乏味,觀點也相對中肯。

粗泛來說,曾國藩不僅對歷史影響巨大,更是對現世有廣泛影響,上到治國理政,比如常說“做官要學曾國藩”,可見其對晚清的政壇影響甚巨,也就足以影響歷史;下到育人齊家,比較有名的比如《曾國藩家書》,寫給弟弟曾國荃的信等等,在書信中更多地體現了教兒育女、為人處世等等哲學道理。

如有興趣,可仔細查閱相關書籍,定能收穫不少。



模稜兩可的牛


曾國藩,晚清的中興四臣之一,憑自己組建的湘軍,為大清續命五十年。如果沒有曾國藩,大清朝要提前幾十年滅亡。

曾國藩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剿滅太平軍。

自咸豐上位以來,太平天國就在廣西起義,然後一路從廣西一直打到天京,並在天京建都。少十幾省稅收不說,而且當時最富裕江浙地區被太平軍佔領,大清亡國危機就在眼前。大廈將傾,曾國藩站出來力挽狂瀾,使大清得以續命。

剿滅太平軍,功高蓋主卻無意稱帝。

自曾國藩組建湘軍以來,雖屢戰屢敗,亦屢敗屢戰,終於在九弟曾國荃的帶領下攻克南京。這時候的湘軍多達三十萬之眾,曾國藩好友胡林翼問他“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左宗棠也說“鼎之輕重,似有問焉”,然都被曾國藩拒絕,以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來告訴其它人無意稱帝。

如果這時候曾國藩自立為帝,先不說他能不能統一中國,最起碼百姓免遭一次塗炭。

西學東漸,洋務運動領袖

曾國藩能打贏太平軍很大一方面是得到了西洋武器的武力加持,知道洋人的那東西管用,但不能光買別人的,萬一有一天不賣給他們或者突然漲價會令大清很被動,所以就想方設法開辦自己的廠。於是安慶內軍械所誕生了。這是近代第一所軍工機械廠,而且是在沒有洋人的指導下建造出自己的武器。

後來還根據技術的進步和更多的人才加入,建造出了大清第一臺蒸汽機,有了蒸汽機輪船也建起來了,第一艘輪船黃鵠號也出來了。曾國藩建軍械廠是有重大意義的,如果安慶內軍械廠沒弄好,後面也不會有招商輪船局,江南製造局之類的東西了。

曾國藩奏請慈禧太后挑選一些孩童去美國學習先進技術,學成後再回來報效祖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就是被挑選第一批出國學習的孩子之一。

文學成就影響深遠

打太平軍有九弟曾國荃立衝鋒陷陣,曾國藩除了保障湘軍的大後方,還在安徽與眾儒生討論古代文學,並創立了湘鄉學派。後人梁啟超等人的文風都受他的影響。

曾國藩在外出徵期間,多次寫信督促家中子女要勤儉,要多讀書學習。其寫與家中的書信被人整理出來,就是“曾國藩家書”了。曾國藩立志做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的聖人,對子女和儲弟要求也非常嚴格,給子女的家書中講了很多讀書、寫作、為人處世道理,所以曾國藩子女在曾國藩死後並沒落,因為受到的教育良好,都有不錯的事業。

所以曾國藩家書在家長圈也是倍受推崇。

作為歷史上的拐點人物,他在歷史上的影響會小嘛!


雜錦盒


我認為他的貢獻很大。

1、曾國潘最大的成績就是平定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持續時間和省份都算是近代最大的農民起義,而當時清朝政府軍隊處於飽和狀態,新式軍隊還沒建立起,當時清政府沒有一支可以專門針對應付出現特定敵對勢力。鴉片戰爭對於英法聯軍,遠道而來的英法聯軍,在一些局面戰場,反而比清軍佔據人數優勢,就說明了問題。清朝八旗駐防各地兵員處於飽和狀態,已經沒有機動部分應付外來侵略,也難以剿滅國內出現的農民起義。

曾國潘組織起的團練湘軍就是專門為對方太平天國而建立起來的。而且對於當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破壞了很多省份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遠動,恢復社會穩定,應該說有進步意義,是受到當時人們歡迎的。

2、曾國藩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時期,他做了有促進轉型的工作,加入洋務運動,引入西方的武器和機器製造業。但也必須看到,曾國藩一直以近代大儒的形象出現,他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很大程度也是恢復他的儒家思想世界。他的頭腦可以說一直是儒家思想,自然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人物完全引入西方現代思想無法相比,故曾國藩的歷史作用也不可過分拔高。

3、自曾國藩開始,加重了漢人在清帝國的統治地位。要說這一點,本身就是非常大的話題,以後就此機會我再仔細研究,這裡只說一下說初步的認識。僧格林沁在追剿捻軍中戰死,和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取得勝利,基本上標誌自此滿蒙在官場上作用的降低,和漢人權力的加大。曾國藩為人非常好,知人善用,而且沒有一些中原人的嫉妒心理,他提攜出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人物,他其後的李鴻章、袁世凱的興起,和他興起提攜分不開的。

如果說隆裕太后最後把政權交給民國,起最大作用的不是革命黨,而是袁世凱等人。就單說南方發動的辛亥革命,也是南方漢族地方勢力興起,清政府對南方新軍失控造成,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曾國藩打下的基礎,曾國藩不僅僅是取得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勝利,更重要的是他提起了一批漢族人才,而且為日後漢族把握國家軍隊奠定基礎。

可以說曾國藩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清朝,而且開創了所謂的同治中興,算是清朝的功臣。而另一方,也促使國家權力從滿蒙人之手向漢人的轉移,埋下了日後清帝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