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水處理最後一公里?先來看看各地怎麼做

嚴守出口、放心排放,成了多地汙水處理防“疫”戰的首選項。

“重大疫情面前,確保處理廠正常穩定運行是重中之重。”不少城鎮汙水處理廠負責人坦言,由於目前對新冠病毒傳播途徑與方式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其在環境中的持久性與遷移轉化規律還未掌握,這些不確定性給汙水處理廠帶來了挑戰。如何應對疫情成為行業的關注焦點,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便於執行,保障城鎮汙水處理安全的操作規範迫在眉睫。

如何確保水處理最後一公里?先來看看各地怎麼做

2月1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環辦水體函〔2020〕52號),強調了要進一步加強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防止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汙水傳播擴散。江南大學教授李激也認為,在目前沒有明確標準前提下,最起碼要不折不扣執行一級A標準。

誠如疫情期間,武漢水務集團及時迅速啟動戰示​應急保障機制,確保市區10座汙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汙水處理達標排放。及時投入與水量相匹配的設施設備,確保運行穩定,“小馬拉大車”或“大馬拉小車”都不利於穩定運行。而事實上,不止武漢,不少地方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強化對醫療機構、隔離場所等的汙水處理監管,要求加強對醫療廢水的消毒殺菌力度,加大餘氯檢測頻次,餘氯指標由3.0mg/L提高到了不低於6.5mg/L。誠如:

在北京,增加了進出水餘氯檢測項目和出水衛生學指標檢測頻率,及時掌握疫情可能帶來的對進出水的影響。同時,11座汙水處理廠全面提升汙水處理標準,確保首都城市河湖水環境安全。為保證再生水廠出水水質達到衛生學指標,加強汙水處理消殺環節的力度,保證出水水質。尤其再生水有下游用戶的處理廠,加強餘氯等指標檢測。

在浙江,加強進水餘氯指標和出水糞大腸桿菌指標的監測,及時掌握相關生產數據,並根據檢測結果優化調整處理工藝。對發現難以穩定達標的,實施重點監督檢查,適當增加監測頻次,確保出水糞大腸菌群數等指標達到要求。同時,組織開展對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特別是疫情重點監控區域飲用水水源地的全面排查。

在河南,各大汙水處理企業均嚴陣以待,嚴格監控疫情期間汙水水質變化,以便及時調整運營參數和提高消毒水平。加強統籌調度,形成聯防聯控合力,確保汙水安全達標排放、汙泥達標處理。密切關注城鎮汙水處理廠的出水水質情況,並每天上報信息,發現問題,及時處置,確保水環境安全,堅守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重慶,每天新增對進水進行兩次餘氯測定,以防高餘氯對生物系統的影響;時刻關注進、出水在線監測數據和過程儀表數據,配合人工水質檢測手段。目前集團下屬供排水單位已實施24小時全封閉管理和安保工作,非工作人員、工作車輛或未戴口罩者,一律嚴禁進入生產區域。同時對出水總氮指標、出水總磷指標和出水糞大腸菌群指標採取各種措施進行優化。

在廣州,強化原水巡查、嚴控生產過程衛生防護、動態調節餘氯消毒、“智慧水務”雲調度……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生產線已實施加蓋密封,並配套安裝除臭設備對生產線氣體收集處理後達標排放,各構建聯防聯控戰時佈局,確保出水水質達標排放。汙水處理廠區在疫情期間關閉出水口景觀瀑布等設備,將出水改為管道排放。

面對疫情,基於“源頭嚴控、末端嚴防、中間不擾動”原則,多地汙水處理廠正不斷牢築嚴控“屏障” ,助力打贏疫情阻擊戰 。除了上述舉措外,在眾多專家看來,“如出現特殊情況需要大量投放量,可以在汙水處理工藝最後使用活性炭等方式,增加脫氯環節,必須確保最終外排水穩定達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