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人為什麼主食米飯?

用戶2630893786277


你好!我是楚香村,一個愛生活愛美食的寶媽!

感謝題主提的問題,讓我此刻又懷念起了自己的家鄉。我是信陽商城縣人遠嫁湖北黃石,剛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新家時,周圍鄰居或朋友總有人喜歡問我是哪裡人,得到回答是河南人時又會接著說哦,你們那裡愛吃麵食,然後我家那位替我解釋,以證明我適應這個一日兩餐米飯的生活習慣。作為信陽人的一份子,下面我為大家解釋一下信陽人的主食為什麼是大米,而不是麵食?


信陽位於河南省最南部,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東邊緊挨著安徽六安,南邊是湖北麻城。信陽特產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曾被譽為“山水茶都”。

信陽地處淮河上游,淮河流經信陽北部,信陽氣候溼潤,省內其他城市乾燥的氣候在信陽市不多見的。信陽降水量很豐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是全省第一,全是大大小小的湖泊與池塘大約有一千多座,著名的有溮河、南灣湖,香山湖、鯰魚山水庫等。


豐富的降水量和大大大小小的湖泊與池塘,還有溫和溼潤的氣候,使信陽適合種植稻穀,有人說信陽人是最不像河南人的河南人,說話口音不像,飲食習慣、風俗習慣都不同。其實信陽的地理位置不僅適合種植水稻也適合種植小麥,信陽是種植夏水稻的最北邊,又是種植小麥的最南邊。小時候水稻收割後大人們就開始翻田,為種植小麥做準備,因為主食不是麵食,吃的不多所以導致現在沒人種了,但是生活中還是會經常吃麵食的,雞蛋餅、餃子、韭菜盒子、火燒饃和手擀麵是我們生活中常吃的幾種麵食。


我是楚香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楚香村


談到河南,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清燉麵條和胡辣湯,它們都是河南菜。河南人喜歡吃麵條,這在全國很有名,但是在河南的18個城市中有一個如此不同的城市——信陽,這個城市都很特別,並且吃米飯。當然,這並不是說河南的其他城市不吃米飯,河南的其他城市也吃米飯,但只吃較少的,主要是麵條。



信陽,三省一尺,行政上屬於河南,與安徽、湖北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它逐漸形成了中原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的方言。如果你沒有去過信陽北部,你一輩子都不會說“中”。信陽方言遠離河南方言,更接近湖北方言和安徽方言,許多方言都是一樣的,比如“麻木”和“俏吧”。信陽也是閩南客家方言的發源地。

河南的其他地區屬於北方地區。像陝西和陝西一樣,每個家庭主要使用意大利麵和饅頭,包括番茄和雞蛋麵、蒸麵、嘉縣河洛面和河南燉面。儘管大米隨處可見,但它與信陽的飲食文化完全不同。淮河流經信陽北部,信陽大部分位於淮河以南。這是亞熱帶季風氣候,信陽的地形多山丘陵,水資源豐富。因此,信陽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長期以來導致了信陽美麗的山和清澈的水,稻田裡到處都是大米和魚。



信陽是河南18箇中產階級大米最多、大米最多的城市之一,這與氣候有很大關係。那些學地理的人知道,我國南北的分界線在秦嶺大致沿著淮河。分界線將氣候類型、溼度和飲食習慣分開,而信陽就在分界線上。除了息縣和淮濱,信陽的大多數縣和區都位於淮河以南,因此它屬於南北自然分界線的南部,被稱為“南北”。



與河南省其他城市相比,信陽的地理位置更靠南,氣候是從溫帶季風到亞熱帶季風的過渡地帶,也是溼潤和半溼潤的過渡地帶。淮河過境給信陽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這也是水稻種植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信陽的年平均降水量大於北方城市,因此也為信陽的氣候創造了適宜的自然條件。在信陽,大米通常一年煮兩次,但在中國東北,如廣東和海南,一年煮一次,這表明水稻種植和氣候非常好。



所以信陽就像是河南管轄下的“小江南”,但是緊挨著湖北,莊稼主要是大米。與河南其他城市不同,河南有大片平原適合種植小麥,但水稻一直是信陽人的主食。甚至一天三餐都是米飯,早上是米粥,中午是米飯,晚上是米粥。信陽是河南省唯一的水稻產區。對於信陽人來說,米飯就像麵條一樣,對於那些愛吃豫北面食的人來說,如果他們一天不吃米飯,是不可能放棄的。


緣在河南


信陽人主食米飯,是因為信陽的水土、氣候和糧食盛產等因素分不開的。

信陽地處河南省的最南端,湖北省的最北邊,在安徽省的西南部。是亞熱帶地區,全年的平均氣溫在15~16℃左右,適應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具有北國江南的美稱。信陽大部分處於坵嶺地帶,盛產水稻和小麥兩大主糧。因此,準確的說信陽人吃飯是米麵摻半,一日三餐中必定要吃一餐面飯。當然,主食還是偏重於米飯。
人們都說米沒有面


養人,也的確如此。象河南的北部和山東,及東北的一些地區的人們,他們以麵食為主吃饃夾大蔥,大部分都是膀大腰園的。

也有人說信陽人好吃,對吃的很講究,也的確如此。一個三線城市的消費指數,要比同級別城市的消費指數高出很多。特別是農村在過年的時候,每家都要買成百斤的豬肉儲存在家裡醃著,雞鴨羊魚更是少不了的。有的農戶過年的時候,殺一頭豬一斤也不賣,全醃著平時吃。平時過家常日子在吃米飯的時候都要炒上一兩個菜,有的喝著小酒,吃的很舒服。因此,很多信陽人都詼諧的說:乾的就是吃的,吃到肚子裡才是賺的。所以,這也正是信陽人喜歡吃米飯的原因之一。
還有人說信陽雖然屬於河南,但離湖北最近。


和湖北人的飲食習慣基本接近,特別是信陽熱乾麵湖北熱乾麵,都具有各自的亮點和特色。至於飲食習慣還是有差別的,湖北主產水稻,也就養成了一日三餐全吃米飯的生活習慣。而信陽即產米又產面,所以,也就養成了一日三餐兩米一面的生活規律。

不過,信陽人經商做生意沒有湖北人聰明。俗話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湖北人的聰明是大夥所公認的。
信陽是個風景秀麗,公路、鐵路和航空交通十分便的地方。他盛產水稻、小麥、玉米、花生和大豆等農作物。常年平均氣候溫和,是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是名符其實的北國江南。


豫南鄉農


這問題我覺得從三個方面考慮。

第一,信陽人歷史遷移問題。我國曆史上有四次人口大遷徙,其中第四次是明清時期,元末這段時間,人口數量因為戰爭原因損失很大,地廣人稀。而南方地少人多,同時為削弱江南陳友諒反明勢力,朱元璋決定進行大的移民屯田,河南就是重要的移民安置地,主要安置遷移來的山西人。但當時的汝寧府(主要轄區為今天信陽市)是個特殊,接受的多是南方移民,以江西、湖北為主。信陽東部各縣區的大姓家族多是此時遷入。洪武年間,由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山西洪洞等數萬移民遷居羅山。據推算,信陽、羅山兩地不少大姓大多是從江西和兩湖兩廣遷來。

明末李自成起義,血洗光州(今信陽中東部)一帶,當地百姓死散大半。清朝初年,政府下令江南人北遷,以江西等地百姓填之,信陽地區現居民多為江西南昌、九江及閩、粵、贛交界處的客家移民。

因此,從人口遷移歷史來講,信陽人很多都有南方人的根,秉承了南方人米飯為主的習慣。這一點在在外地工作人人身上有體現,即使後代在外地長大,但骨子裡仍有老家人的愛好。

第二點,從氣候。

信陽處於秦嶺淮河這條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淮河貫穿整個信陽東西。氣候條件決定了信陽以水稻種植為主。信陽也有面食,但比例較米飯差得多。

第三,從信陽曆史文化來看。信陽在歷史上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共融地,信陽人受兩種文化的影響兼而有之。但綜合前兩種因素,楚文化的影響應該更大。楚文化裡,米飯也是主食。

以上關於歷史移民問題,借鑑了信陽市委黨校張清改的研究。

綜上,個人認為,米飯能成為信陽人的主食。


記錄信陽


河南信陽人為什麼主食米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水田稻穀的產量高,沙地小麥的產量低。但是其中又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所以回答這個方向可大可小,大方向無非就是氣候,地貌,飲食習慣之類的,小方向就是水田的位置比沙地的位置好,誰收穫的糧食多就靠誰解決溫飽。我是信陽商城縣的,撇開那些大方向的原因,以我們村為例說說為什麼我們以米飯為主食。

我們村的水田集中分佈在主幹道道路兩旁的略微平坦地方,是地形好,土壤好,交通好的三好位置。因為是低海拔丘陵地貌,水田就跟臺階一樣,一個比一個高一點,而且在同一方向水田的最上面和最下面各有一個水塘,大旱時最上面的水塘挖開口子,再將每個水田的田埂也挖開口子,這樣就能保證每個水田都能得到灌溉,緩解旱情;雨水集中的天氣則是最上面的水塘做好封口工作,讓水田裡的水流到最下面的水塘裡進行存儲。這樣的分佈可以及時處理旱澇情況,減少水稻的損失,提升糧食的收穫量。

而沙地都是在丘陵坡上開墾出來的,自帶傾斜度,雖然是透氣很好的沙質土地,但一遇到雨水集中的天氣,上坡表面缺乏大型植被,土地會被雨水衝出一個大溝一個大溝的,嚴重的話整塊地都被新的沙子覆蓋住,辛苦全白費了。所以村裡人都儘量選擇地勢平坦一些的土地種植農作物,但畢竟土地有限,收穫小麥有限,解決溫飽只有靠水稻。

現在,我們村都不種小麥了,選擇地勢好一點的土地種上花生,芝麻,或者油菜,等收穫後打出油,基本上一年內的食用油就靠這些。而水田因為位置好,機器可以下到田裡進行機械化操作,再加上畝產量大幅度地提升,村裡的人都偏愛種水稻,這樣一來,我們的主食更加的只能是米飯了。


冷雨下簷


信陽地處我國南北方交界處,同時也是水稻和小麥種植主產區的分界線。目前種植水稻最早的證據是在湖南道縣發現了四粒大米,距今約在1.2萬年以上,早期水稻與馴化後的水稻也有很大不同,可以利用顯微鏡觀察冠狀接口分辨出。

不僅如此在我國的長江中下游流域也相繼發現了很多的古代水稻,而河南的信陽地區境內水流縱橫,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裡的先民和後來的移民都開始種植水稻,與河南大部分地區形成了鮮明對比。


河南大部分地區主麵食,而小麥在我國至少也有一萬年的種植史,我國小麥種植也是由黃河中下游流域擴展開來,因此在今天河南及其周邊的廣大平原也是種植小麥。


總之,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信陽種植水稻起初便是由氣候、水文決定的,如今也成為了一種歷史習慣,信陽主食米飯在河南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信陽地處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淮河流域,關於河南的身份認同,信陽人向來很是矛盾。信陽有多矛盾?矛盾在懷疑自己屬於南方還是北方;矛盾在恍惚自己究竟屬於河南還是湖北;矛盾在自己為何不會說河南方言;矛盾在米飯與麵食究竟哪個更美味。

作為河南的南大門,信陽從不認為自己是北方城市,但在其他南方人的眼中,信陽這個河南城市,卻又不那麼“南方”。

信陽位於河南最南端。與河南大部分平原城市相較,信陽被山地包圍。東西綿延的大別山坐落在信陽南部,西接險峻秀麗的桐柏山。一道淮河自桐柏山噴湧而出,向東奔騰千里。

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將中國南北地緣安排得明明白白。流經信陽北端的淮河,定義了信陽的南方“血統”。

自信陽向北跨過淮河,便是廣闊無垠的中原腹地,向南越過大別山,則是富庶秀麗的江漢平原。黃河流域的豪邁與江南景緻的溫婉,在信陽交織。

介於丘陵與平原之間的崗地是信陽的常見地貌,星星點點的湖泊點綴在信陽的版圖之上,層疊的梯田、縱橫的河渠、鬱鬱蔥蔥的茶園,讓信陽成為河南當之無愧的“北國江南”。

信陽從不缺水。縱橫密佈的水系,讓信陽頗有些小橋流水之感。淮河自信陽北部穿境而過,在信陽境內蜿蜒363.5公里,史河、灌河、溮河、白露河、潢河、竹竿河等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匯入淮河。

河南大部分地市的人都喜好麵食,可謂無“面”不歡。信陽卻是例外,信陽人不可一日無米。

信陽地區多山,地勢以丘陵山崗為主,北部相對平緩的黃淮平原,僅佔全市總面積的24.6%。崎嶇多水的信陽,留給小麥的種植面積並不廣闊,卻給水稻的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水稻的大面積種植,讓米飯成為信陽人餐桌上當之無愧的主角。

一碗麵,足以是一頓飯。但米飯,總得搭配些別的配菜。信陽人愛吃、會吃。在吃上面,信陽從來都不遜色於河南的任何一個城市。

深受楚文化影響的信陽,在飲食上,也打上了楚文化深深的烙印。信陽菜與楚菜類似,擅長羹湯、合燒、醃臘等手法。與傳統豫菜相比,信陽菜口味偏重、偏辣。

野味兒、醃菜、臘肉的製作對於信陽平常人家來講,向來都是小菜一碟,對於依山傍水、物產豐富的信陽而言,特色美食數不勝數。南灣魚、地鍋飯、烤魚、石涼粉、酥油火燒、固始鵝塊、餈粑、勺子饃、熱乾麵(與武漢熱乾麵略有不同,添加了雞湯等小料)等等美食,即便每頓都不重樣,也能連續吃上幾個月。









臨河再敘


信陽,為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淮河上游,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南鄰湖北省,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

信陽地勢南高北低,是崗川相間、形態多樣的階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別山構成的豫南山地,周邊群山環繞,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6.9%。兩山首尾相接,連成一體,蜿蜒於豫鄂邊界,是江淮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中部是丘陵崗地,位於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連線以南,海拔50-100米,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8.5%。由於受淮南水系的強烈切割和衝澱,形成高差20-40米的丘陵起伏,崗谷相間的形態組合特徵。此區梯田層層,河渠縱橫,塘堰密佈,水田如網,酷似江南風光,是信陽的糧食生產基地。

信陽絕大部分地處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為典型的江淮地區,是河南省唯一以米為主食的地區。在各種飲食習慣及烹飪技法上也都是具有江淮特色。信陽菜歷經千年積澱和發展,以原汁原味、鮮香酥爽的獨特風格而香動全國16省56市。



麗景雲天


信陽號稱魚米之鄉,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平原地帶的主要農作物就是水稻,而且產量極高。自然的環境決定了信陽人喜食大米。


菩提樹下明鏡臺


信陽位於河南的南大門,卻是河南所有城市中被“吐槽”最沒河南味兒的。信陽人的矛盾在於吃米飯還是吃麵食,在於為何不會說流利的河南話,在於自己屬於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遊遊今天就帶你走進河南信陽,瞭解它的獨特之處!

信陽作為我國的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更是舉世聞名的茶葉之都,可以說是我們河南人最大的驕傲。但是信陽這個城市又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沒有經典的河南特徵,但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信陽人說湖北話吃熱乾麵,被吐槽沒有河南味兒,但又實實在在的讓我們感到驕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眾所周知河南人是以面試為主食的。一般河南人到了南方怕是都要瘦個十斤,因為南北方的差異問題,南方人更喜歡吃米,這使得河南人感到很彆扭,因為他們寧願頓頓吃麵條也不願意天天吃米飯,這簡直是一種折磨。但是作為河南一部分的信陽卻以米飯為主食,不僅如此,最喜歡吃的面居然還是武漢那邊的熱乾麵,雖然有些改動,但是和河南大部分地區的飲食習慣還是很不一樣的。

除了飲食方面之外,信陽人和河南其他地區最大的差異還體現在說話方面。我們河南人說話一般都是"中!""弄啥嘞?"這些非常有地域特色的語言,非常有辨識度。雖然河南地區比較大,但是語言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信陽算是一個例外,因為信陽人說話幾乎聽不出來有河南的味道。他們說話更加溫婉,尤其女人說起話來更是讓人覺得細聲細語,和其他地方的簡單粗狂形成鮮明對比,不說是河南人的話還真聽不出來。

從飲食和語言方面來看的話信陽似乎和河南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根本沒有一點河南味兒,但是作為河南的一部分,不得不說信陽是河南的脊樑柱。信陽的茶葉是舉世聞名的,說到信陽誰人不知哪裡的毛尖是最出名的?飲完之後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堪稱茶葉中的上品。

每年來信陽買茶的人不計其數,信陽在這方面的收入確實佔了河南總收入的一大部分。也正是這個原因讓我們覺得信陽是我們河南的驕傲,是我們河南的脊樑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在飲食和語言方面有些不同,但是信陽屬於河南這是無可厚非的,河南以信陽為榮,信陽是河南的驕傲。雖然信陽總是被吐槽是最沒有河南味兒的城市,但是它淳樸的民風,優美的環境,悠久的歷史還有留香的茶葉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和河南不可分割也無法分割。

信陽近年來來大力發展旅遊業,今年五一南灣湖旅遊人數再創新高,此外雞公山、靈山、黃柏山、湯泉池等知名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