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衣帶詔事件嗎?

諮史通鑑


《三國演義》中的“衣帶詔”事件被認為是曹操與漢獻帝的公開決裂,曹操的心狠手辣和驕橫跋扈在這次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也讓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的奸雄嘴臉深入人心。但“演義”畢竟與歷史是有差距的,羅貫中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寫作手法,經常令人們把“正史”與“演義”混為一談。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衣帶詔”事件呢?如果有的話,真實的“衣帶詔”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歷史文獻中關於“衣帶詔”事件的記載矛盾重重

我們先來看一下“衣帶詔”事件的大致過程:

據說曹操自從迎奉天子到許昌後,驕橫跋扈,大權獨攬,欺凌天子,屠戮忠良。漢獻帝實在忍無可忍,便用鮮血寫出詔書,讓董貴人縫在衣帶裡,秘密交給國舅董承。董承便拿著這份密詔,聯合天下有識之士一起謀誅曹操。最後密謀洩露,董承一干人等被誅滅,就連懷有身孕的董貴人也被曹操殺害。

我們再來看各種史書文獻對“衣帶詔”事件的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

《後漢書獻帝紀》記載:

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後漢書董卓列傳》記載:

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資治通鑑》記載:

初,車騎將軍稱受帝衣帶中密詔,與劉備謀誅曹操。操從容謂備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備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備因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遂與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五年春,正月,董承謀洩;壬子,曹操殺承及王服、種輯,皆夷三族。

以上五份文獻是能查閱到的所有關於“衣帶詔”的正史記載,裡邊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大家所熟知的“衣帶詔”事件,看來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是,不同的文獻對該事件的記載卻有著明顯的區別。為了方便探討,我們把以上五份史料分成兩類。

第一類為,《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資治通鑑》,這三分份文獻對“衣帶詔”的記載相對保守,並不認為“衣帶詔”事件是受到過漢獻帝的指使,所以《三國志武帝紀》裡直接記載的是董承謀反,根本沒有提到漢獻帝的名字。在《三國志先主傳》裡用的是“辭受”而並非“接受”,“辭受”是對外宣稱接受的意思。《資治通鑑》為了避免誤解,特意把“辭受”改為了“稱受”,這樣意思就更加明確,就是說董承對外宣稱受到了漢獻帝的密詔來謀劃誅殺曹操,並非是真受到了漢獻帝的指使。

第二類為,《後漢書獻帝紀》、《後漢書董卓列傳》,這兩份文獻明確指出了董承接受了漢獻帝的密詔,聯合天下義士來謀誅曹操。

那麼漢獻帝到底有沒有參與“衣帶詔”事件呢?如果漢獻帝沒有參與,那麼只能說明這次事件是董承與曹操兩位大臣之間的政治鬥爭。如果漢獻帝參與了,這次事件的性質就升級成了曹操與整個東漢帝國的矛盾。所以,解決這個問題非常關鍵。

對於歷史文獻之間的矛盾,我們應該相信誰呢?其實我們在研究分析某個歷史事件時,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解決方法就是要看哪個文獻的記載更加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哪個文獻更經得住邏輯推理。

閹宦之後的曹操到底有沒有欺凌天子

我們先來弄清楚一個問題,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什麼?

在東漢這個講究出身名望的時代,家族的聲望和地位是決定一個人前途的基本條件。當時天下分崩,諸侯割據,各地刺史、郡守都依靠家族勢力而割據稱雄,地方將領也都依仗自己手中的軍隊來獨霸一方。東漢時期的宦官集團與士人集團是水火不容的,曹操出身於宦官之後,雖然祖父曹騰和父親曹嵩在朝中都做過高官,但是論政治聲望和地位依然無法與傳統的世家大族相比。曹操也非地方將領,手中並沒有可以支撐自己稱雄爭霸的軍隊。最初,他的部下都是自己的家族子弟,和臨時招募的閒散遊民,戰鬥力與正規軍根本無法相比。可以說,曹操既無世家大族的背景,也沒有武人軍閥的實力,這是曹操早期事業處處碰壁的重要原因。曹操也知道自己的癥結所在,所以,在政治方面極力拉攏世家大族,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在軍事方面抓緊招兵買馬,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

早在公元192年,毛玠就針對曹操的癥結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三大應對之策。其中這裡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是“迎奉”而是“尊奉”的意思,因為當時的天子被李傕和郭汜掌控在長安。

其實,很多漢末有識之士都發現了,此時的東漢王朝與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極為相似,周天子雖然勢力弱小,但依舊是天下共主,漢帝國雖然分崩離析,但依舊受到天下士人的擁戴。尊奉大漢天子既能夠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也可以為自己招攬到更多優秀的人才。由於曹操有這個基本的判斷認識,當漢獻帝到達洛陽後,曹操便能夠迅速的組織力量去迎奉天子。

現在我們弄清楚了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和招攬更多的優秀人才。那麼曹操此時有必要去欺凌天子嗎?

董卓之亡,音猶在耳,如果曹操此時欺凌天子,激化與漢帝的矛盾,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反而會步董卓後塵。不但招攬不到優秀人才,反而還會造成人才流失。當年在反董聯盟裡有多少人是從董卓眼皮底下逃出來的,有多少是剛被董卓任命為地方大員就起兵反董的,曹操不會不清楚這一點。因此,曹操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此時不但不會欺凌天子,反而還會好好的侍奉天子,給天下士人留下一個“大漢忠臣”的形象。

漢獻帝劉協自從做上皇帝那一刻起就註定是個傀儡,自幼就在董卓、李傕和郭汜的淫威之下成長,與之相比如今的曹操對他是最好的。曹操不去主動欺凌他,他哪有理由去密謀誅殺曹操呢?更何況殺了曹操自己也擺脫不了做傀儡的命運,沒準下一個權臣還不如曹操。

劉備作為“衣帶詔”事件的重要參與者,從許昌逃出來後,並沒有對外宣揚曹操欺凌天子的罪行,更沒提及“衣帶詔”的事。如果真有其事,這對於曹操的負面影響,幾乎可以跟董卓廢立皇帝帶來的惡劣影響相當。當年董卓廢立皇帝,獨掌大權後,東郡太守橋瑁就偽造三公文書,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董卓,結果各路諸侯紛紛響應號召,董卓瞬間變成了國賊。而“衣帶詔”事件發生後,我們並沒有發現天下群雄有什麼反應,就連袁紹讓陳琳寫的《討賊檄文》中,也沒有提及“衣帶詔”這件事。

曹操身邊的不少文臣武將都是忠漢派,其中首席謀士荀彧就是一個堅定的大漢擁護者,如果曹操此時欺凌天子,圖謀不軌,勢必會造成內部集團的分裂。當下的曹操強敵環伺,政權不穩。此時此刻絕不會欺凌天子,加劇自己的內部矛盾。

綜上所述,曹操並沒有理由去欺凌天子,天子也沒必要密謀誅殺曹操。漢獻帝劉協更沒有參與“衣帶詔”一事,那麼“衣帶詔”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衣帶詔”事件只不過使董承的一場權利遊戲

我們來看董承的個人履歷,董承是董太后(漢靈帝母親)的侄子,自己的女兒被漢獻帝封為董貴人,初從西涼軍閥,在董卓女婿牛輔的部下任職。在護送漢獻帝東歸的途中,多次參與到軍閥的權力鬥爭當中。先是聯合楊奉與李傕、郭汜、張濟等西涼軍閥爭奪漢獻帝,後又聯合袁術阻止曹操迎奉天子。沒過多久與韓暹矛盾加劇,又引曹操過來對付韓暹,可見董承一直醉心於權利鬥爭。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後,被封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而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董承由衛將軍升為車騎將軍,我們看到這裡就會發現所謂“衣帶詔”的問題關鍵。

自從曹操迎奉天子後,便一直以司空的身份行車騎將軍事,等到董承被任命為車騎將軍以後就與曹操發生了衝突,董承希望曹操把車騎將軍的權利讓給自己,曹操自然不會出讓,兩人之間的矛盾由此爆發。

東漢王朝一直就有外戚干政的習慣,當年董卓為了名正言順的掌權,還強任了董太后這個親戚。而董承作為董太后的侄子、漢獻帝的國舅,是個地地道道的外戚,卻從來就沒有掌握過朝中大權,其內心對權利的慾望可想而知。可惜董承有資歷無資本,有野心沒能力,在以往的權利鬥爭中只能拉一派打一派,每次鬥完後自己依然大權旁落。當初曹操可是他請過來對付韓暹的,可如今又被曹操騎在頭上,自然是心生怨恨,憤憤不平。便對外謊稱受到了漢獻帝的密詔,暗地裡聯合曹操的反對派謀劃誅殺曹操,這就是所謂“衣帶詔”事件的來龍去脈。

現在看來“衣帶詔”事件不過是董承自導自演的一場權利遊戲,其目的就是想利用自己外戚的身份,從曹操手中奪得朝廷大權,可惜由於自己智慮不足,謀事不周,致使事敗被殺。董承有資歷無資本,有野心沒能力,總想仗著自己外戚的身份來四兩撥千斤,把各方勢力玩弄於鼓掌之中,不幸的是他這次碰到了真正的玩家,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可悲不可嘆,可笑不自量!

以上就是關於“衣帶詔”事件的解讀,但這裡還有一個疑問懸而未決,就是“董貴人之死”。

關於“董貴人之死”,並不見於以上五份文獻的記載,那麼曹操到底有沒有殺死懷有龍種的董貴人呢?

曹操真敢殺死懷有龍種的董貴人嗎

筆者翻閱了眾多史料後,發現的確有一處史料記載了此事件。

據《後漢書皇后紀》記載: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求貴人以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

這份史料的記載明顯與我們之前的分析不相符,如果曹操真殺了懷有龍種的董貴人,這就不再是曹操與董承之間的權利鬥爭,而是曹操與漢獻帝的公開決裂,此行為與謀反無異,帶來的惡劣影響甚至比董卓擅自廢立皇帝還要嚴重。董卓擅自廢立皇帝后就激起了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怎麼曹操殺了懷有龍種的董貴人就沒人吭聲了?曹操的死對頭劉備可是剛從許昌跑出來,他怎麼也沒拿這件事來宣告天下呢?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可是個鐵桿的忠漢派,此時不但不吭聲,還幫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這能夠講得通嗎?

因此,筆者認為這條史料有故意抹黑曹操之嫌,不足為信。但是分析歸分析,最終結論還得要講求證據。

其實證據也不難找,就在《三國志武帝紀》裡:

(建安十九年)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曹公,辭甚醜惡,發聞,後廢黜死,兄弟皆伏法。

伏皇后之前給父親伏完寫信說,漢獻帝因為董承被曹操誅殺一事而怨恨曹操,信中的語言十分惡毒,後來這封信被揭發出來,伏皇后和他的兄弟家人都被處死了。可能有人會說,這裡寫得不正是曹操殺害伏皇后的惡行嗎?怎麼會成為對曹操有利的證據呢?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任何事情都是由正反兩個方面組成的。這件事的問題就出在“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曹公”這句話中,如果曹操當時真殺了懷有龍種得董貴人,漢獻帝怎麼會說因為董承被殺而怨恨曹操呢,應該說因為董貴人被殺而怨恨曹操,伏皇后也應該在信裡寫到“帝雲以董貴人被誅怨恨曹公”。畢竟在漢獻帝眼裡,懷有龍種的董貴人可比董承要重要多了。

這也就證明了,當時懷有龍種的董貴人並沒有被曹操殺害。這段話之所被認為是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因為它本來是記錄曹操誅殺伏皇后惡性的,可以排除故意為曹操洗白的嫌疑,我們在研究史料文獻時,應該著重採用類似於這樣的記載作為依據。其實經常研究三國曆史的人應該都會發現,范曄的《後漢書》是極力貶低曹操的,把很多關於曹操有了篡漢之心後的罪行安插到了前期,自然會產生很多矛盾之處。而陳壽的《三國志》所記載的內容比較客觀,不偏不倚。因此,我們研究三國曆史還是要以《三國志》為基礎。

關於“董貴人之死”的以上證據只能證明初期的曹操沒有殺害董貴人之事,但是當曹操有了篡漢之心後就不好說了,畢竟曹操連伏皇后都敢殺,更何況董貴人呢?

時勢造奸雄

很多學者都說曹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人物,而本人認為,曹操其實並不複雜,而是三國這個複雜的時代,把他變得讓人難以琢磨。

曹操從首倡義兵討伐董卓,到迎奉天子恢復宗廟社稷,並沒有做過任何不忠於大漢之事。縱觀各路諸侯,只有曹操在維護東漢王朝的統治方面貢獻最大。然而就在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後,野心開始逐漸膨脹。曹操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東漢王朝的司空。接著就是罷三公,自立為丞相,然後便是封魏公,進魏王,甚至還夢想著改朝換代。

從此以後,當年那個懷著滿腔熱血,一心為國的漢臣,變成了殘害忠良,篡國謀逆的漢賊。曹操的大多數篡漢之舉也都是在這之後做的。在曹操露出篡漢謀逆的獠牙之後,我相信此後類似於“衣帶詔”事件的密謀行動應該會紛紛上演,可惜此時此刻已經沒有任何人能夠阻止曹操的野心,東漢王朝距離滅亡就只剩下一個莊嚴的儀式了。

看來時勢不僅能造英雄,還能造奸雄!


龍舞


有!

《後漢書獻帝紀》: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洩。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紹敗走。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四年)十二月,公軍官渡。袁術自敗於陳,稍困,袁譚自青州遣迎之。術欲從下邳北過,公遣劉備、靈要之。會術病死。程昱、郭嘉聞公遣備,言於公曰:“劉備不可縱。”公悔,追之不及。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屯沛。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

《三國志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先主據下邳。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

《資治通鑑》: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中密詔,與劉備謀誅曹操。操從容謂備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備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備因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同謀。會操遣備與朱靈邀袁術,程昱、郭嘉、董昭皆諫曰:“備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術既南走,朱靈等還。備遂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還小沛。東海賊昌及郡縣多叛操為備。備眾數萬人,遣使與袁紹連兵。操遣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擊之,不克。備謂岱等曰:“使汝百人來,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 孝獻皇帝戊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謀洩;壬子,曹操殺承及王服、種輯,皆夷三族。操欲自討劉備……

《後漢書董卓列傳》

帝忌操專逼,乃密詔董承,使結天下義士共誅之。承遂與劉備同謀,未發,會備出征,承更與偏將軍王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結謀。事洩,承、服、輯、碩皆為操所誅。

以上是百度查來的資料,希望對您有用!


你想要的歷史


我以為實際上是沒有的,衣帶詔的情節是小說中的情節。

作為一部長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所描寫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確是以歷史資料為參證,但出於創作需要,作者常常要對歷史事件和相關傳聞加以篩選整合與再創造。

比如小說中充分體現曹操兇殘暴虐品質的“衣帶詔”事件,就是出於董承“口稱”的一種“矯詔”。“衣帶詔”在同朝為官的裴松之和範畔的筆下均有所記載,但《三國志》注和《後漢書》對此事的態度卻存在著明顯的否定之處。

《三國志》中有關“衣帶詔”記載有三處。《武帝紀》說:(劉)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按此記載,謀主是劉備,但並沒有說明劉備為什麼要“謀反”和謀誰的反。

《武帝紀》又說:(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謀洩,皆伏誅。謀主換成了董承。

《先主傳》則說:先主未出時,獻帝努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只有以下犯上才叫謀反;劉備也好,董承也好,都與曹操同朝為臣,他們接受了皇帝的詔書誅殺曹操,怎麼能說是“謀反”呢?

“衣帶詔”出於董承口傳,是否是漢獻帝親制《三國志》沒有提供答案。約百年之後,南北朝後期的裴松之奉宋文帝之詔,為《三國志》作注。他參證了二百多種資料和眾多史學家的相關評論,對《三國志》進行了解釋、補充和評析,使之成為人們研讀《三國志》、瞭解三國曆史的重要史著。裴松之對“衣帶詔”本事滴墨未沾。這說明他根本沒有見到漢獻帝制“衣帶詔”的任何記錄。

其次,從當事人方面來看,“衣帶詔”決非出於漢獻帝之手。皇帝下詔誅殺大臣,是震動朝野的重大事件,當有令人信服的正當理由。但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歷史典籍中我們卻找不到有關史證。

而作為受害人的曹操,在事發後又作何表現呢?“衣帶詔”事發,“殺董承等,夷三族”後,他立即率大軍親征劉備,不但未見有對漢獻帝的些許冒犯,還允許他多次為董貴人求情。曹操一向執法嚴謹,如果“衣帶詔”是真的,獻帝就是首犯,當在“必問”之列。

即使曹操怕擔上以下犯上的罪名,他也會行廢黜之舉。然而事實上他並沒有這麼做。這也從另一側面證明了“衣帶詔”並非出於漢獻帝親制。

在一般人看來,曹操是奸雄;但在歷史文獻記載中,事實並非如此。裴松之注《三國志·武帝紀》時,開頭引用魏末晉初王沈所作《魏書》說:以知人著稱的東漢太尉喬玄,在自己年齡大了時,把老婆孩子託付給了曹操。這說明曹操是個可託之人。

在曹操功成名就之時,孫權和重臣都曾懇請他即皇帝位,他卻拒絕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至死仍為漢臣。

再次,從社會層面上看,“衣帶詔”事件也缺乏應有的社會效應。

曹操位高權重,樹敵自多。如果“衣帶詔”是真的,事發後必然會掀起一股討曹浪潮。當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江東孫策,都以忠於漢室自謝,且有能力與曹操抗衡,為什麼對“衣帶詔”事和曹操族夷董承、殺董貴人等的暴行也一聲不吭?

在劉備敗逃之後,袁紹決計討曹,在陳琳代寫的《討曹橄文》中,無情地揭露了曹操殺邊讓、誅趙彥、四楊彪等等罪行,列舉了曹操諸多劣跡,但對“衣帶詔”事、族除董承、毒殺董貴人等,卻依然是一字未提。種種反常現象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董承等的“衣帶詔”是為國法不容之矯詔。


桂大爺的歷史書


衣帶詔事件反映出曹操在迎奉天子後種種專橫跋扈,引起了漢獻帝的不滿,側面反映出曹操和漢獻帝之間的矛盾,但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曹操在早期是十分維護國家統一的,也就是維護漢室的。在迎奉漢獻帝到許都時候,曹操也是對漢獻帝十分的尊崇,這也讓漢獻帝尤為感動,故而封曹操為大將軍。那既然信任曹操,為何要派人殺曹操呢,而且衣帶詔是董承宣城自己收到了漢獻帝的密詔,這會不會是董承自己編造的呢,衣帶詔事件真的存在嗎?我們今天就一探究竟。

我們知道,為了在諸侯割據的時代能佔有一席之地,曹操深知抓住皇帝這張王牌的重要意義。早在曹操勢力的發展初期,曹操的智囊團就為曹操規劃了迎奉天子的戰略思想。對於現任皇帝的態度,董卓的廢立皇帝讓他走向滅亡,曹操肯定知道皇帝是不能不尊重的。曹操把皇帝接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按最高規格來擁戴皇帝,把皇帝的衣食住行全部都考慮到,可謂下了一番功夫。漢獻帝算得上是一個逃難皇帝,可謂是沒少受苦,曹操的用意他自然也是明白的,漢獻帝授權曹操總覽朝廷大小事務,曹操可謂是大權獨攬。這個時候曹操和漢獻帝應該算是和睦的。

曹操一隻手舉起皇帝的大旗維護國家統一,另一隻手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可以說,曹操有了皇帝這張牌就等同於有了政治資本和人力資源,在政治上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當時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廣納人才,把全國的人才都收入自己的帳下,而當時的許都也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曹操可算是發了筆橫財。

曹操隨著地盤和自己勢力的增加,自然本人也隨之膨脹了,這時候曹操對於漢獻帝沒之前那麼尊敬也是有道理的,此時的曹操也完成了從一個青年將領到一個政治成熟的亂世英雄的轉變。曹操內心的想法是“九合諸侯,統一中國”,那麼為此他就要逼迫漢獻帝下詔來幫助自己擴大地盤,當然逼迫和尊敬自然是天壤之別,漢獻帝為此記恨曹操也不是沒有可能。

漢獻帝的岳父董承和曹操不和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曹操在朝廷大權獨攬勢必會遭到別人的憎恨,據說董承在和曹操政權分配的時候發生過矛盾,那麼董承因此記恨曹操想除掉他也不是沒有可能。 董承糾結黨羽,想一口氣鏟除曹操在朝中的勢力,據說劉備一開始並沒有參加而是在與曹操青梅煮酒之後才參與的,最後事情敗露,董承一夥被殺,劉備也逃出了許都。

最後,衣帶詔事件終究以失敗告終,而當時的漢獻帝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呢。曹操的勢力日漸擴大,對於漢獻帝的態度也大不如前,這勢必也會讓漢獻帝擔心自己會死在曹擦手上。漢獻帝是一個傀儡皇帝,可以說是受盡了屈辱,如果衣帶詔事件真的是他示意的,那麼也肯定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不然漢獻帝不會鋌而走險。漢獻帝這個傀儡皇帝其實也是個明白人,他怎麼不知道曹操只是把自己當個工具,漢獻帝一直是被別人擺弄來擺弄去,他想通過殺曹操樹立自己的威望也不是沒有可能。

衣帶詔事件到底是漢獻帝和曹操關係惡化的標誌,還是僅僅就是董承和曹操的矛盾,這點我們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為國家揮灑一腔熱血的曹操了,曹操開始有了野心,開始膨脹了起來。曹操統一中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他開始利用皇帝來對其他諸侯動手,此時的曹操已經有了奸雄的嘴臉。








左宗䕋


衣帶詔顧名思義:藏在衣帶間的秘密詔書。

漢獻帝時,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矛盾。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裡,秘密傳給董承。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敗被誅。



小灰LX


衣帶詔在歷史上是客觀存在的,在《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中都有明確記載。

在《後漢書》中獻帝紀:五年春正月,董承、王服、種輯接受到漢獻帝的密詔誅殺曹操,結婚事情洩露。不久,曹操殺董承等人,誅滅其三族。只不過在這個時候,受密詔的是董承,而不是劉備。漢獻帝的字字血淚並沒有直接交到劉備手中。受的是密詔,但是這密詔是什麼樣的,《後漢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可能是衣詔也可能是別的。據我的推斷,不應該是這些體積太大的東西,它藏匿難度要大,更容易洩密。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也有同樣的記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洩,皆伏誅。公將自東征備……”也只是證明了劉備參與其中,而且劉備跑得很快,沒有被株連其中。

而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寫到:漢獻帝的舅舅,車騎將軍董承,拿到了漢獻帝衣帶中的密詔,誅殺曹操。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確密詔是衣帶詔。

《資治通鑑》則繼續延續了《三國志》的說法:“當初,車騎將軍董承稱說,自己有漢獻帝的密詔,藏在衣帶之中,打算和劉備謀一起誅曹殺操。”劉備明確的參與其中,而且承擔著殺死曹操的重任。

正史中的記載越來越詳細,細節也越來越清楚,也可見此事在歷史上的確存在,更加確切說,是存在有據可查的正史中,衣帶詔顯然已經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文史之路ing


《三國志》記載:漢獻帝時,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縣,與漢獻帝發生矛盾。漢獻帝用鮮血寫出詔書縫在衣帶裡,秘密傳給董承。董承對外宣稱接受了漢獻帝衣帶中密詔,與種輯、吳碩、王子服、劉備、吳子蘭等謀殺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敗被誅。




大李冠軍侯


有劉協,曾經給劉備一道旨意,無法送出,就用衣詔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