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灾难: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来以及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人类的繁衍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饱受疫病灾难困扰的悲惨历史。不少国家和地区,正当安居乐业之际,却遭受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病袭击而束手无策,甚至出现不少强大的帝国正要大展宏图时,却遭遇飞来横祸,不仅恢复罗马帝国版图的霸业顿时化为泡影,还损失了大量人口和疆土,国势就此走向了下坡路。爆发于公元6世纪中叶的称雄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大瘟疫”就是这样的例证,其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堪与中世纪横行欧洲的黑死病不相伯仲。本文打算分析“查士丁尼大瘟疫”爆发前拜占庭帝国面临的形势,分析大瘟疫的由来和危害,以及这场大瘟疫对拜占庭帝国乃至欧洲形势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瘟疫爆发前拜占庭帝国中兴的时机已经成熟

罗马从亚平宁半岛一个普通的奴隶制城邦逐步强大,最终在屋大维的手中形成了罗马帝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罗马帝国逐渐陷入困境,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西罗马遂告灭亡。此时的罗马帝国只剩下位于地中海东部的拜占庭帝国。面对故土沦丧的悲剧,拜占庭帝国皇帝们并没有忘记恢复罗马的光荣,只是苦于应付东部边疆老对手波斯人的进攻,暂时无暇顾及西征。公元527年,查士丁一世去世,他的养子查士丁尼一世即位,鉴于之前查士丁一世和阿纳塔修斯两位皇帝的休养生息,帝国的财政状况良好,于是开始了恢复帝国西部版图的努力。为了消除东部边疆的威胁,查士丁尼决定与波斯人言和,于公元532年,与波斯国王霍斯劳一世签订了一份永久性的和平协定,并支付给对方11000磅黄金的补偿。

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查士丁尼一世把目光投向了被蛮族占领的原西罗马领地,占据北非阿非利加行省的汪达尔王国成为拜占庭帝国在西地中海首个攻击目标。汪达尔人在狄奥多里克国王率领下于439年就占据了北非迦太基以及周边地区,还曾经洗劫过罗马城,国王盖利摩还是基督教正教的异教徒,查士丁尼一世当然要视其为眼中钉。公元533年9月,拜占庭名将贝利撒留率军在迦太基城以南的阿德底斯姆大败汪达尔军队,汪达尔国王盖利摩投降,北非地区时隔百年重新回到罗马人手中。


改变历史的灾难: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来以及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查士丁尼一世


改变历史的灾难: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来以及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巅峰期版图


随后,查士丁尼一世把目光投向罗马帝国的发源地意大利和罗马城,这才是他恢复罗马帝国辉煌的终极目标。为了收复意大利,公元535年,拜占庭军队两路并进,一路从陆路进攻意大利东部的达尔马提亚,但是进展不利;另一路则由占领北非地区的贝利撒留从海路在西西里登陆,于次年占领罗马城,然后继续向北进发,于公元538年收复米兰,经过一番反复争夺,公元540年,占据意大利的东哥特国王维提格斯终于投降。此时,除了高卢地区、西班牙和不列颠地区之外,拜占庭帝国已经收复了其余的西罗马帝国领土,眼看着拜占庭帝国彻底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越来越大。此时,一场横扫拜占庭帝国的弥天大灾难不期而至,打破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美梦。

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来与危害

在公元541年,查士丁尼大瘟疫兴起之前,拜占庭帝国多次发生洪水、地震和灾荒,流离失所的人群、混乱的局势和恶劣的卫生条件为大瘟疫的流行提供了很好的温床。关于这场大瘟疫的由来,向来有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观点:非洲中部发源地、中亚草原发源地和中印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丘陵发源地。古往今来,以上地区经常是传染病的发源地,因此被高度怀疑。当时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著有《战记》一书,书中认为这场大瘟疫来自于非洲中部,具体来说,这场大瘟疫首先发生于埃及的培琉喜阿姆附近,沿着两条路线向外传播:一条是沿着尼罗河传播到亚历山大和埃及其他地区,另一条是沿着埃及边缘传播到巴勒斯坦,然后再传播至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由军队和商队传播至全世界。

公元542年春,这场大瘟疫终于降临至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顿时成为人间炼狱。据普罗柯比记载, 健康人受到感染之后, 首先会突发低烧, 出现看到魔鬼、幽灵一类的幻觉, 但皮肤颜色没有变化, 也没有出现炎症, 但长时间的低烧使人软弱无力, 精神不振。在发病当天或第二天, 患者的腹股沟、鼠蹊、腋窝、耳朵侧面以及大腿处的淋巴结开始肿胀。此后的病情发展则因人而异, 一些人出现嗜睡症状, 另一些人则精神错乱。昏睡的患者难以进食。在缺乏照料的情况下, 就会并发营养缺乏症导致死亡;相反, 精神错乱的患者根本无法入睡, 他们在幻觉中认为末日将至, 出现狂躁反应, 或在地板、床上翻滚, 或当街狂呼, 自残肢体进而自杀或绝食而死, 这是疫病的第二期症状。在疫病三期, 病患肿胀的淋巴结开始腐烂化脓, 一些患者疼痛难忍, 另一些人因为精神失常而忘记了肉体的痛苦。淋巴结腐烂仅是三期症状的表现之一, 还存在着其他症状:一种是在淋巴肿块中长着一种疔, 另一些病人的身上则出现小扁豆状黑色脓疱, 后者会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除此之外其他症状的患者都有幸存的几率。值得一提的是,连深居简出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都不幸感染瘟疫,但是他经过一段时间休养奇迹般的康复,并继续执政至公元565年去世为止。


改变历史的灾难: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来以及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查士丁尼大瘟疫


从普罗柯比对这场大瘟疫的描述看,现代学者认为,查士丁尼大瘟疫应当跟中世纪的黑死病一样,属于鼠疫,是以野鼠为传染源,以鼠蚤为病菌携带者传染给人,很有可能属于腺鼠疫、脓毒血症型血症鼠疫和肺鼠疫。

拜占庭帝国应对大瘟疫的对策

据普罗柯比记载:“拜占廷城的瘟疫流行了4个月时间, 其传染最强烈的阶段持续了大约3个月。起初死亡人数略低于正常状态, 而后死亡率持续上升, 后来, 死亡总人数高达每天5000人, 最多时甚至达到每天10000人或更多”,在君士坦丁堡城中,贫民区的卫生条件相对最差,鼠疫带来的死亡人数也最多,但是富人区也未能幸免,许多尸体无人处理,成为鼠疫进一步传播的合适温床。面对这一困境,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命令大臣塞奥佐罗斯负责处理尸体和救治患者。他首先是组织人力在城里挖坑掩埋尸体,又把尸体堆积到塔楼,再将塔楼封闭起来,随着城内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他不得不命令从金角湾的锡卡要塞向城外的荒野抛弃尸体,但随着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很快在城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尸堆,日久天长再加上天气转暖,尸体腐臭的气味传入城中,令幸存的城内居民苦不堪言。不得已之下,查士丁尼一世命人在金角湾挖巨大的深坑用于埋葬尸体,据称每个大坑都能埋葬多达7万具尸体。

查士丁尼大瘟疫对拜占庭帝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是大瘟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乃至地中海世界人口急剧下降。

关于这场大瘟疫究竟死了多少人,并没有明确的史料予以记载。按照拜占庭官方的说法,在公元542年的大瘟疫中,君士坦丁堡损失了至少23万人,由于这一数据是官方在城门口按照标签统计运到城外埋葬的尸体数量,再加上当时官方在这一数据达到23万以后就没有再统计,实际数量还要比这更高。外国学者艾伦推测,在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有常住人口40万,还有约10万的流动人口,他推算的死亡人口在24.4万以上,死亡率达57%以上,考虑到鼠疫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死亡率更高,在乡村和游牧地区则大大降低,综合来看,艾伦推测,整个瘟疫中死亡率在33%左右,再加上孕妇一旦患上鼠疫死亡率极高,这就使得拜占庭帝国人口难以在短期内恢复。有资料显示,由于查士丁尼大瘟疫并不是一次性爆发,在公元6世纪剩余的时间内,拜占庭帝国多次遭受大瘟疫的袭击,直到公元599年才基本上消失。公元7世纪初地中海地区人口总数可能仅相当于6世纪初的60%。这就是使得拜占庭帝国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劳动力短缺现象。

二是大瘟疫的横行使得帝国财政困难,出现社会动荡。由于拜占庭帝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大瘟疫造成大量人口和牲畜死亡,使得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导致饥荒出现,大瘟疫也使得其他行业遭受重创,百业萧条,出现通货膨胀,这使得帝国税收急剧下降,财政困难,不得不缩减医生和其他公职人员的薪水,君士坦丁堡的一切娱乐场所停止使用,进一步加剧了市民困境。

在土地税收方面,由于拜占庭帝国实现联保征税制度,即如果一块土地的所有人无法缴税,那么,就由这块土地周边的土地所有者负责缴纳。由于许多土地的所有人在大瘟疫中死亡,但是他们的税收依旧由周边其他幸存的土地所有者缴纳,这就大大加重了幸存农民的财政负担,造成社会动荡,为此,公元545年,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颁布法令规定幸存的土地所有者不必未缴纳土地税的临近土地缴纳拖欠的土地税,这就使得帝国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三是大瘟疫使得拜占庭军队战斗力锐减,帝国中兴的希望就此破灭。在大瘟疫爆发前,拜占庭帝国军队已经在北非和意大利取得胜利,在东线与波斯人形成对峙,大瘟疫的爆发使得群居在兵营中的士兵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无力再向西地中海地区进军,甚至连意大利都难以有效掌握。在东线与波斯人的对峙中,双方都因大量士兵死亡无力再战。总的来看,国内大量青壮年的死亡,使得军队兵源枯竭,拜占庭帝国边防空虚,据统计,在大瘟疫爆发之前,查士丁尼一世拥有65万的军队,到了公元565年去世时,拜占庭帝国东部边境的军队已不足15万人,不得不加快补充大量蛮族雇佣兵来解决问题。于是,大量来自色雷斯、哥特、伊利里亚、汪达尔等民族的士兵进入拜占庭军队,这就为拜占庭帝国后期蛮族将领拥兵自重埋下了隐患。


改变历史的灾难:查士丁尼大瘟疫的由来以及对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拜占庭军队


四是“查士丁尼大瘟疫”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价值取向。人们流露出对无法彻底了解瘟疫而产生的无奈和绝望,将瘟疫的降临归结于“上帝的惩罚”,大瘟疫的横行促使拜占庭政府和民众更加依赖教会,以至于幸存者的道德意识有所提升。一方面,由于财政困难,拜占庭官方有意与教会联合,促进了拜占庭帝国政教合一的进程。另一方面,大瘟疫也使得不同阶层、不同政治观念的人群暂时抛下成见,暂时提升了他们的道德意识水准。正如普罗柯比所说的那样,在瘟疫流行期间,“不同党派的成员之间都把仇恨放在一边,共同参加死者的葬礼, 人们经常将那些陌生人的尸体拖走并埋葬。不仅如此, 那些过去的卑鄙小人也摆脱了不仁不义的生活, 勤奋地担负起了教会中的一些职务, … …他们只是因为害怕自己会死, 所以才很自然地学会尊敬别人。”

结 语

罗马帝国曾经强盛一时,将地中海纳入版图,使其成为帝国的内湖,但随着东西罗马帝国分立,特别是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仅存的东罗马帝国经过休养生息,在雄才伟略的查士丁一世任内,积极西征,先后征服了北非和意大利,按照这个势头下去,实现帝国中兴并非没有可能。但是,公元541年,一场席卷环地中海地区的大瘟疫突如其来,给拜占庭帝国带来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损失,不仅使得拜占庭帝国中兴的希望破灭,还对拜占庭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拜占庭帝国之后的政教联合和蛮族势力做大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普罗柯比《战记》、《拜占庭帝国史》、崔艳红《查士丁尼大瘟疫述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