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馮驥才:春節要有儀式感


「文摘」馮驥才:春節要有儀式感

年輕人現在愛講一個詞:儀式感。春節有沒有儀式感?這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

有人認為我們的春節沒有儀式感,不如西方的聖誕節,西方人要擺聖誕樹、唱聖誕歌、過平安夜,而我們的春節已經被理解為一場皆大歡喜的玩玩樂樂,大年三十晚上擺上一桌團圓宴,吃一頓餃子,再放放鞭炮而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的春節原本是有很強儀式感的,但如今傳統的儀式感已經被我們遺忘了。這確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失落問題。

中國人傳統過年的儀式感與西方人過聖誕節的儀式感有個很大不同:我們的年背後沒有宗教。聖誕節有宗教嚴格的規制的支撐,有些儀式實際是宗教儀式。而我們傳統的年是一種生活節日,支撐它的是傳統民俗。但我們傳統的年俗,並非可有可無,也有著很嚴格的程序。比如在年的籌備上就有一整套要求。

再比如,吃年夜飯之前必須祭祖,祭拜“天地君親師”,以焚香磕頭的方式,向大自然、祖先、師長以及生命的傳延表達感恩與敬畏之情。我曾經寫文章回憶自己童年祭祖時的恭敬嚴肅,祭祖的先後要遵循祖父、父親再到我的序列,以表達一代代傳承有序,心中自小便自然形成了對“天地君親師”的敬畏之心。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人推翻君主專制,“君”被拿掉,但我們對“天地”“親”與“師”的敬畏卻應該傳承下來。一旦中斷,傳統的精神就會顯得模糊。

祭祖之後是闔家團圓,今天我們把它看做是一頓團圓飯,其實沒那麼簡單。一個家庭一年一度地把家庭的人氣凝聚起來,和諧相助,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而且這種以家族為單位的凝聚實際上是我們這個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在這個時候,全家人又自主地都會說上一些吉祥話,相互助興,特別是讓老人高興。春節時,老人一定要放在“最上面”的位置,桌上最好吃的菜要先夾到老人碗裡,這種意識一年年早已深入到我的骨頭裡。

民俗是一種親和又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感。它是一種樸素的“儀式”,它不像宗教儀式那樣嚴格規範,卻由衷地發自內心。它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內涵和多情感內涵。

現在媒體上經常提一句話:我們要追求傳統節日的現代表達,我認為這是一種誤導。傳統節日正是我們當代人少有的真正親近傳統、溫習傳統、尊重傳統的時候,難道我們要把傳統的東西都變成動漫才能過年嗎?當今的西方人過聖誕節所謂的“儀式感”,正表明他們完全按照西方傳統在過節,為什麼他們能夠覺得傳統是可愛的,甚至是神聖的?因為傳統不完全是形式,形式當中蘊藏著一代代人的情感,這是我們文化和生活中最珍貴的部分。所謂傳統節日的現代化表達,無非是把傳統的吃喝玩樂變為現代的吃喝玩樂,以好不好玩的心態來看待傳統節日,而不是把它當做一年一度對生命的祭禮,這是不是太膚淺,把年看扁了呢?如果年正在失去自己特有的儀式感,我們的傳統將變得越來越浮光掠影,這樣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年的魅力,還有我們的節日深厚又美好的生命情感和精神傳統,這是我最為憂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