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王張作霖曾擁有一艘航母,後來這艘航母的下落如何?

詹TT--


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人說“騙人的吧,民國時那麼落後,怎麼可能擁有直至今日都沒有幾個國家擁有的航母呢?要知道現在的中國也才是這幾年才有航母的”。



是的,張作霖的確沒有擁有過我們傳統所認知的那種航空母艦,他擁有的只是屬於最早期的航母,那就是“水上飛機母艦”,這種航母大多都是商船或貨船直接改裝而來的,可以說是非常簡陋,戰鬥力、載機量那是完全不能跟日後的航空母艦相比。

當然,在民國所處的那個時代,因一些國家並不重視這種可以載飛機的船,所以當時只有日本、美國、德國、英國和中國擁有。



而在中國一共有四艘“水上飛機母艦”,其中鎮海號、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為奉軍所有,威勝號、德勝號水上飛機母艦為國民革命軍所有。所以其實張作霖曾同時擁有鎮海號、華甲號兩艘水上飛機母艦,而非一艘。

“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鎮海號原為德國海軍的運輸船“祥利號”,它重2708噸,航速12節。一戰時德國戰敗,“祥利號”被改為商船,後被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買下,1923年被時任奉軍航警處處長沈鴻烈又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購買了這艘商船。



到這裡很多人或許就不明白,奉軍組建海軍本應購買軍艦,可為何要購買商船呢?其實這是最無奈的做法,按理說組建海軍的確是應該購買軍艦的,可是因奉軍沒錢,所以只能去購買商船,然後再花點錢將它改造成軍艦,畢竟當時各國政府受到《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約束,所以他們就將一些不必要的軍艦改造成商船,因此當時沈鴻烈將這些由軍艦改造成的商船,就可以很方便的將它再次改造成軍艦。



之後,沈鴻烈在買入“祥利號”後,因奉軍自己沒有造船廠,所以為了改造這艘商船,沈鴻烈就將它拉到了位於旅順口的日本海軍基地進行改造。改造後的“祥利號”配置了2門4.7英寸口徑阿姆斯特朗海軍炮、4門3英寸口徑陸軍炮,動力也從燒煤鍋爐的驅動形式變成了蒸汽機驅動,因此最高馬力可達200匹馬力,但是航速卻依然是隻有12節。

不過最開始的“祥利號”並非是水上飛機母艦,而是用於奉軍新成立的航警學院用於訓練海軍士兵所用,也就是“訓練艦”。


1924年,沈鴻烈為了取悅張作霖,遂將“祥利”改名為“鎮海”。同年,因張作霖需要一個能在海上載著他所購買的8架法國“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去進攻其他地方的船隻,於是“鎮海”號就這樣被改裝成了水上飛機母艦。

再次被改裝的“鎮海”在軍艦後桅上安裝了可以起吊“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的起重機,同時也對軍艦的頂部甲板做了加長的設計,以此方便水上飛機的停發。但是遺憾的是,受制於當時的技術,“鎮海”號並沒有有裝備飛機彈射器,所以飛機並不能直接從艦上起飛,只能是依靠安裝在軍艦後桅的起重機來將飛機放在水中,之後才能起飛飛機。



不過不管如何由起重機來操控水上飛機的起飛和回收的這種方式,在當時對於各國來說也算是先進,並不算落後。同時理論上在“鎮海”號的甲板被加長後,它至少能停留3架水上飛機,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卻是隻能停留2架。

之後改裝完成的“鎮海”號,在1927年的對革命軍一戰中初露鋒芒,當時它跟隨凌霄南下偷襲革命軍艦隊,在這一戰,“鎮海”號憑藉著船上的艦炮和飛機成功的俘虜了“江利”號。


1928年,奉軍少帥張學良在張作霖去世後接管奉軍,12月29日,張學良改旗易幟,宣佈服從國民政府的管理,隨後原屬於奉軍的“鎮海”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國民政府海軍的一部分,它被劃入了東北海防艦隊,併成為了葫蘆島航警學校的練習艦和實習艦。1930年4月18日,中國從英國手中接回了威海衛的主權,“鎮海”號隨即被派往駐紮於威海衛。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對青島虎視眈眈,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本對於青島的入侵,遂任命沈鴻烈為青島海陸軍總指揮。而後,沈鴻烈為了阻止日軍從青島附近的海岸登陸,就決定在青島附近海面佈置大量的魚雷網和水雷網,但是沈鴻烈又害怕魚雷和水雷沒用,於是又決定將所有東北艦隊所屬的艦隊炸沉,然後堵塞港口藉此阻止日本的入侵。



如此,最終鎮海、江利、楚豫、定海等艦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以此來阻止日軍軍艦的進入。就這樣,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為了阻止日軍的入侵,貢獻出了自己的最後一份力量,為中國的抗日事業獻出了自己的全部。

“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

華甲號原為奧匈帝國所屬的“中國”號商船。1914年,一戰爆發,中國宣佈與德奧斷交,因此原停留在中國的奧匈商船就被中國接管,而後為了方便管理這些商船,中國政府就將這些商船重新命名,其中“中國”號就被命名為“華甲”號。


1917年,中國正式對奧匈宣戰,因此這些商船都被中國直接充公,歸海軍部管理。1921年,“華甲”號等9艘商船被民國政府用來當做抵押物向西方各國借款。而“華甲”號則被租借給美國用於美中遠洋運輸。1924年中國收回“華甲”號商船的使用權,然後被用於招商局訓練海員所用。此後不久,“華甲”號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被編入渤海艦隊,直系將其當做運輸艦使用。



1924年11月,直系落敗,“華甲”號跟隨著殘存的渤海艦隊投靠了奉系。1927年,“華甲”號又跟隨著東北海防艦隊與渤海艦隊正式組成東北聯合艦隊。次年,“華甲”號被沈鴻烈下令改造為水上飛機母艦,載重萬噸。

改造後的“華甲”號在中部甲板室的前後主甲板上改造成了水上飛機平臺,用於停留水上飛機,而原本用於吊裝貨物的吊臂則被改造成了水上飛機的收放吊杆。



而在武器上,“華甲”號在首樓頂部加裝了一門75毫米口徑炮,在飛橋甲板附近安裝了數門機關炮。這等火力雖然不能與“鎮海”號相比,但是在其他方面卻是要比“鎮海”號稍強,首先“華甲”號在飛行甲板的側翼增添了數組吊艇架,最多搭載14艘汽艇,汽艇採用蒸汽動力,這樣可方便在第一時間將兵力快速運輸到陸地。



同時,“華甲”號在飛橋甲板和桅杆上還新添2座探照燈,這樣可有效的在夜晚探查敵情。此外,與“鎮海”號相比,“華甲”號最強大之處在於他能搭載8架水上飛機,且如果再將“華甲”號的貨倉用上的話,單純的以水上飛機載機能力來算,它至少能有多達18至32架的載機量,所以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1928年,北伐軍擊敗奉系軍閥,張作霖去世,張學良掌控奉系軍閥。同年,曾經強大無比的“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被再次改造成商船,然後租借給張本政的政記輪船公司,用於商運,並改名“中華”號。1937年,全面戰爭爆發,“中華”號被日本強徵,改名為“榆林丸”,之後在為日本服務了8年,它於1945年1月21日在臺灣高雄被美軍飛機轟炸沉沒。


可以說,張作霖曾經所擁有的鎮海號、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的結局都不好,鎮海號自沉,華甲號被轟炸沉沒。


澳古說歷史


曾經擁兵自重的“東北王”張作霖竟然擁有過航母?很多人可能對此表示懷疑:航母作為大國重器、水上霸主,割據一方的軍閥怎麼會裝備呢?但歷史上還確有其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922年,此時的張作霖已經利用日本人的幫助,剷除了自己稱霸東三省的唯一對手孟恩遠。北洋政府也將東三省的軍政大權盡數交由張作霖負責。當年8月,張作霖下令組建成立一支海上力量,即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其目的是與其他軍閥派系抗衡。

彼時從日本留學歸來的沈鴻烈被張作霖委以重任:專職負責航警處的籌建事宜。由於是海防力量,軍艦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裝備。但受制於自身工業水平有限,且購買外國成品軍艦耗資巨大;這些都成了航警處籌辦路上的巨大阻礙。

不過沈鴻烈另闢蹊徑的想出一個辦法:購買價格相對便宜的大型商船,然後再改建!於是,沈鴻烈從煙臺一家輪船公司購買了一艘名為“祥利號”的商用船。這是一艘原產自德國的海軍運輸船,滿載排水量2708噸、最大航速12節。

船買回來後,張作霖也沒有條件和能力改裝,於是不得不再次尋求日本人的幫助。就這樣,“祥利號”在旅順的日本海軍基地進行了軍事化改造。沈鴻烈將這艘改裝後的軍艦命名為“鎮海號”。這個名字並無特殊意義,完全是為了討好張作霖;因為張作霖曾被北洋政府授予“鎮威將軍”。

改裝後的“鎮海號”配備了兩門119.4毫米的火炮和四門75毫米的輔炮,同時還可以搭載兩架“史萊克”FBA-19水上飛機。雖然“半路出家”的“鎮海號”比起日本、德國的正規軍艦有所遜色,但卻對張作霖的軍閥戰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其實,當年在購進“祥利號”的同時,沈鴻烈還購買了一艘日本產的商船“廣利”號。該船同樣也被改建為一艘飛機母艦,為呼應“鎮海號”而取名“威海號”。

客觀而言,“鎮海號”飛機母艦雖然是張作霖內鬥的工具,但對我國後來的海軍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義:“鎮海號”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航母雛形、而且也促使海軍航空兵應用而生;同時,“鎮海號”也是當時全國範圍內噸位最大的水面艦艇。

至於“鎮海號”最終的命運,也可以算得上是“為國捐軀”!1937年底,為阻止日軍艦船駛進青島,“鎮海號”和其它多艘艦船被沉於青島小港碼頭。(注:因“鎮海號”留世照片太少,配圖並非本艦)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中國一直有一個“航母夢”,但是卻到了2012年中國完成了對以2000萬購自烏克蘭的“瓦良號”航母的改造之後,中國才算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

實際上,中國的“航母夢”始於近代。

1928年,時任國民政府海軍署署長的陳紹寬便已經提出了用2000萬元建造一艘飛機母艦的建議,只是沒得到蔣的同意。

可是到了1929年,他聽到蔣說要為海軍建造60萬噸的軍艦之後,便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構想,這60萬噸可以劃出一部分用於建造3艘飛機母艦,只可惜仍然沒得到蔣的同意。

此後,陳紹寬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建造航母的“野心”,始終在致力於讓國民政府批准他的計劃,只是屢屢受挫。

不過,陳紹寬顯然不是第一個擁有並且迫切實現“航母夢”的人,張作霖才算得上是近代中國的“航母夢”第一人,並且他還付諸於行動。

張作霖乃是一代豪雄,從一介鬍匪打拼到一國“舵手”,能力不可謂不強,手段不可謂不厲害,眼光不可謂不長遠。

是的,張作霖的眼光確實看得很遠,當所有人仍然在埋頭髮展陸軍的時候,他卻投入了更多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用於建設海軍和空軍。

張作霖之所以捨得投入這麼多錢,正是因為他已經看到了海、空軍的重要性,一國之軍隊,絕不能只有陸軍,海、陸、空三軍缺一不可。所以,他在加強陸軍建設的同時,又拿出錢來去建設海軍和空軍。

1922年,張作霖讓沈鴻烈出面組建了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第二年便讓沈鴻烈花高價錢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收購了“祥利號”運輸艦,這艘艦船曾服役於德國海軍,雖然已經退役,可是對於當時的奉張而言仍然很有價值。

既然要發展海軍,又怎能沒有軍艦?

所以,張作霖又拿出了錢讓人將祥利號運輸艦改造成戰鬥艦,1924年完成改造之後的祥利好被更名為“鎮海號”。

這艘“鎮海號”的誕生,只是奉系海軍發展的一個開始。

張作霖為了進一步擴充海軍的實力,讓海軍成為一支能夠用於作戰的軍隊,他決定建立一支能讓海、空聯合作戰的軍隊——海軍航空兵。

海軍航空兵的建立,是促使張作霖打造一艘“航母”的決定性因素。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購買了8架“施來克”水上飛機,後於1926年3月成立了水面飛機隊,可是飛機隊的飛機停在哪兒?所以,張作霖再次下令讓人將鎮海號改造成為水上飛機母艦,也就是人們所說張作霖手上的“航母”。

但是,鎮海號雖然被改造成了飛機母艦,可說到底仍然算不上航母。

1922年2月,美、英、法、意、日五國曾簽署了所謂的“五國公約”,公約規定美、英、法、意、日各國不得建造排水量超過27000噸的航母。

然而,鎮海號飛機母艦的排水量卻只有2708年,這也就是說美、英等國手裡排水量最小的航母便可能是鎮海號的10倍了。

鎮海號飛機母艦最為捉襟見肘的是,它並不具備飛行甲板和彈射裝置,所以放在母艦上的水上飛機想要起飛,首先得讓鎮海號停船拋錨,然後再用起重機將水上飛機吊到海面上起飛,和真正的航母一比,幾乎只是一件玩具。

可即便如此,鎮海號的出現仍然讓中國的“航母夢”踏出了最為艱難的第一步,從這一點來看,張作霖的眼界仍然值得稱讚。

那麼,張作霖的這艘“航母”——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去了哪呢?

鎮海號飛機母艦雖然沒辦法和列強們的航母相比,可是和國內那些並不看重海軍的軍閥相比,卻也有著不小的優勢。

1927年3月,張作霖曾讓沈鴻烈開著鎮海號飛機母艦悄然南下去了上海,突襲了已經投向國民革命軍的艦隊,搶到了一艘炮艦作為戰利品,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所以,鎮海號在列強的航母面前是“玩具”,可在國內的軍閥面前卻也算得上是一個利器。

1928年6月,張作霖喪命於“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接手了奉系,但是張學良的能力顯然撐不起奉系的場面,所以只能向蔣低頭,宣佈易知,奉系的海軍自然從此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

當然了,東北海軍的主力艦也仍然還是鎮海號。

只不過,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因為東北海軍根本打不過日本海軍,所以時任青島海陸軍總指揮的沈鴻烈為了加固青島的還防線,他只能選擇了一個最笨,卻也是最快產生作用的辦法——將東北海軍的艦船鑿沉,用艦船來堵塞港口,阻滯日軍的進攻速度,為友軍爭取寶貴的時間。

所以,鎮海號飛機母艦便在這種情況下被鑿沉了,雖然從此成為歷史,可它卻也為抗戰事業奉獻出了最後的價值。

鎮海號,雖沉猶存。

鎮海號是一艘了不起的軍艦,張作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寧糊塗


在北洋時期,奉系的實力非常強大。有自己的儲備人才庫——東北講武堂;有整個亞洲第一的兵工廠——瀋陽兵工廠。

瀋陽兵工廠光外籍的技術工程師就有1500名,每天可以生產日產13式79步槍130枝,槍彈41萬發,全年出17式輕機槍300挺,13式重機槍50挺。一天的產量可以裝備1個營,一個月產量可以裝備1個師。此外每月還可以生產80門150mm口徑的新式迫擊炮;甚至還可以有限生產各種山炮、野炮以及大口徑重炮。除了自己生產,主要還以礦產資源抵押,從德國和日本進口了大量的武器彈藥。

更關鍵的是奉軍是海陸空三軍齊備的軍閥,也就是說張作霖不但有強大的陸軍,還有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1928年東北易幟前,東北空軍還有260架左右,其中光戰鬥機就有150架。要知道不要說其他軍閥了,到了1931年,日本全國的戰鬥機也只有300多架,所以奉系的實力究竟什麼概念?

除了空軍奉系甚至還有自己的海軍,不但有海軍,還有自己的“航母”。

海軍的元帥是由張作霖後來張學良兼著的,但是真正管事的是副總司令沈鴻烈。沈鴻烈早年在東洋留學,是有一整套完備的海軍建設的理論基礎的。他不但完備了整個海軍各部門體系,還專門在葫蘆島建立海軍學校,培養東北的海軍人才。

1928年以後,也就是奉系吞併了直系的渤海艦隊之後,達到了全盛時期,擁有巡洋艦“海圻”號、“海琛”號、“肇和”號,驅逐艦“同安”號,炮艦“永翔”號、“楚豫”號等大小艦隻27艘,約32200餘噸,要知道當時全中國的軍艦也只有42000噸,東北就佔了76.7%,東北海軍官兵有3300餘人,而全國的海軍只有5400餘人,東北就佔了61%。

我們要說的"航母"叫鎮海號,不過張作霖的“航母”是要打引號的,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航母。

因為鎮海號排水量2708噸,航速10.8節,雖然巨大,但是遠不及航母的要求,關鍵是它不像現在的航母,既沒有飛機彈射器,也沒有飛行甲板。但是在當時從理念上來講已經非常先進了。因為他它可以艦載兩架水上飛機。就是飛機要起飛的時候,先得把飛機推下海,讓飛機在海面上滑翔起飛。,麻煩是麻煩了點。但是在當時的戰場而言,威力很大,效果很驚人。“鎮海”先是和從渤海艦隊偷來的“海圻”號(“海圻”號在日本維修,被沈鴻烈“偷塔”了)一起偽裝成商船,長途奔襲了吳淞口閩系海軍,打的對方措不及防, 損失很大。關鍵是“鎮海”號還第一次使用了艦載飛機空襲了海石、新浦等地,雖然效果裝彈量有限,沒有造成太大的戰損,但是對對方的震懾力還是比較大的。

因為鎮海號原本只是一個運輸船經過改造後變成的“航母”,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戰果,所以如果能夠不斷加以改進發展,弄不好到了二戰時期,我們也能躋身擁有航母國家,弄得好還參與了自主研發。

但是很可惜啊,奉系表面光,實際豆腐渣。雖然人才很多,但是同心同德的少,烏合之眾太多,內訌不斷。所以東北海軍很快出現了"海圻"、"肇和"、"海琛"三艘主力軍艦叛沈南投廣東,實力逐步下降。918事變之後,“航母”鎮海駐紮在青島;"蘆溝橋事變"後,為了阻止日寇登陸青島,“航母"鎮海號把艦上的火炮、重機槍卸載下來,裝備其他有戰鬥力的艦船,讓這些艦船轉移到湖北去了。而笨重航速已經被淘汰的鎮海號和其他沒有戰鬥力的艦船全部自行沉沒、堵塞港口,為抗日作出了貢獻。

比起918事變時,躺在東北軍軍火庫裡的飛機大炮和無數的槍支彈藥,“鎮海”號算是非常壯烈了 。





炒米視角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張作霖確實有一艘軍艦能裝載2架戰機,名叫“鎮海號”。

但那玩意不是真正的標準航母,嚴格講叫作水上飛機母艦。

偽裝成商船大昌的鎮海號

1,世界第一艘服役的真正航空母艦是日本的鳳翔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時,列強開展了第一次航母軍備競賽。

1918年1月15日,英國皇家海軍開工建造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日本人不甘示弱。

1919年12月16日,日本人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鳳翔號航空母艦。1921年11月13日下水,1922年12月22日服役,1923年才第一次成功在鳳翔號甲板上降落飛機。

鳳翔號滿載排水量1萬噸,航速25節,可以搭載14架飛機。

2,張作霖的鎮海號。

張作霖後期比較重視海軍,奉軍的海軍也是當時各路軍閥中最強大的一支海軍。

鎮海號排水量2708噸,航速10.8節,是奉軍的第一艘大型軍艦。

鎮海號有2門119.4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副炮。

鎮海號沒有長甲板和彈射器,只能使用水上飛機,起飛和降落在水面上進行。鎮海號加裝了一個起重機,在水上飛機起飛前,用起重機的吊臂將飛機吊入水中。水上飛機降落在水面上,然後用吊臂將飛機吊入鎮海號的飛機倉庫裡。

水上飛機有很多弱點,飛行速度慢,風浪大就無法在海面起飛。

1924年12月,張作霖向法國購買了施來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飛機。施來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上飛機之一,航速每小時180公里。

3,購入和改裝鎮海號。

1922年8月,張作霖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實際是奉軍的海軍。張作霖任命曾留學日本的沈鴻烈為航警處少將處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召開的華盛頓會議限制各國軍艦出口。

購買先進軍艦需要大量經費。

沈鴻烈決定用商船改造成軍艦的方法,用性價比最高的辦法迅速給奉軍打造一支強大海軍。

1923年7月,沈鴻烈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購買了商船“祥利”號,此船原來是德國海軍的運輸船,航速為12節。經過改裝後成為鎮海號。

4,鎮海號艦載機的戰績。

1927年7月22日,奉軍派出鎮海號偷襲北伐軍的連雲港。

鎮海號放出一架水上飛機,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炸彈,雖然沒有太大人員傷亡,但造成了當地的巨大恐慌。

1928年5月3日,鎮海號炮擊吳淞口,派出兩架水上飛機對高昌廟和浦東投下了多枚炸彈。北伐軍駐滬海軍總司令部派出“甲三”、“戊二”兩架國產水上飛機攔截,“甲三”號的機翼被鎮海號的水上飛機擊傷。

在北伐期間,奉系海軍17次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完全控制了制海權。

投奔北伐軍的福建海軍完全龜縮在內河航線。

鎮海號為奉軍做出了巨大貢獻。

東北易幟,然後抗日戰爭爆發。

1937年12月26日,為了阻礙日本艦隊的航線,第三艦隊司令謝剛哲主持沉船工作,鎮海號等艦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

鎮海號為中國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事業做出了最後的貢獻。


沂藍書院趙月光


說起中國的第一艘航母,許多人或許會想起遼寧號,但其實在很多年以前,東北王張作霖就已經擁有了一艘航母,只不過,這艘航母可能與一般的航母略有不同。

張作霖的名頭,想必知者是甚多的,張作霖雖然出身平凡,但他出生在了一個亂世,亂世出梟雄,張作霖就是那個梟雄,在天下軍閥盡皆在瘋狂擴張,相互廝殺的時候,張作霖也是瘋狂發展,成為了奉系軍閥的首腦人物,稱霸了東三省。


為何張作霖想要建立一艘屬於自己的航母?這還得從第一次直奉戰爭說起。

1922年,張作霖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失利,經過這一次失敗,張作霖意識到了海軍的價值,此後,張作霖便開始想方設法建立自己的艦隊。

經過一系列的找人挖牆腳,張作霖終於尋到了一個海軍參謀,沈鴻烈。

雖然是挖到了沈鴻烈,但奉系想要一下子擁有自己的航母也是不可能的,沈鴻烈提議,與其不切實際的建造出屬於自己的第一艘航母,不如直接改造出來一艘航母。

深謀遠慮過後,沈鴻烈將視線放在了一艘商船。雖說是一艘商船,但這艘商船可不是一般的商船,這艘船是一艘德國的運輸船,一戰期間,這艘船的主要作用就是運輸兵力,不過,隨著德國的戰敗,這艘船也離開了德國大地,經過一系列的漂洋過海,最終來到中國做了一艘商船。


一艘運兵船可以直接使用嗎?自然不可以,沈鴻烈打算將這艘運輸船徹底的改造一下,由於當時國內工業生產技術有限,沈鴻烈便將這艘船交於了日本,在日本對這艘船進行改造。

經過改造的這艘運輸船,最終被張作霖命名為鎮海號。

這艘運兵船,雖然被稱為航母,但實際上也只不過能稍微的運載兩架海上飛機而已,在當時,這艘船肯定也是比較先進的一種。

等到了後來,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這艘船第一次正式加入戰場。

直到張作霖去世,張學良成為了奉系首領,這艘船才逐漸退休,成為了一艘給海軍將士們練習使用的航船。

這艘船的結局如何?

這艘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軍隊,全面抗戰正式爆發以後,這艘船被用作阻礙敵人的步伐,炸燬在了青島港口。

儘管這種規模的航船在很多人看來並不能成為航母,但這艘船也確實辦了很多實事。


魏青衣


早在1909年的時候,浪漫的法國人就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提出了飛機與軍艦結合的設想,這應該是最早的“航空母艦”相關的理念的出現。

到了三年後的1912年,英國人們開始試著將法國人的想象變為現實。他們把一艘破舊的巡洋艦進行了改造,變成了可以供水上飛機起落補給的平臺,這時候飛機是水上飛機,只能從水上起飛和降落,而不是利用戰艦的夾板,所以只能叫做“水上飛機母艦”。

到1922的時候,日本人建成了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可以供飛機在戰艦甲板上起飛降落的航空母艦,並且為其命名為“鳳翔”號,汪洋大海中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乘風破浪的航空母艦。

當東洋和西洋人都在研究航母,希望搶先一步掌握制海權的時候,中國國內的各個大帥們也很忙,忙著搶人搶糧搶地盤,海軍?那是什麼?但是,還真有那麼個例外,那就是張作霖張大帥。

張大帥重視海軍的發展,很可能與他的一次遭遇有關。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雙方交戰正酣,張作霖為了解戰況進展親臨前線,但是結果在途中遭到了敵方海軍艦炮的持續火力輸出,張少帥差點提前接班。不久之後,張作霖就挖來了人才沈鴻烈。沈鴻烈早年曾經留學日本正好讀的就是海軍培養相關的專業,沈鴻烈自己也是關注著世界上興起的航母熱。

1923年,沈鴻烈為張作霖搞到一艘好船。這艘船原來是德國海軍的運輸艦,排水量高達2700噸,航速也是相當的快可以達到12節,可以算得上是當時相當先進的軍艦了。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這艘運輸船上的武器裝備被全部卸下,賣給了商用運輸公司當普通運輸船。沈鴻烈搞到這艘船後,在旅順口的日本海軍基地對其進行了改裝,重新配備上武器系統,還起了個很霸氣的名字叫“鎮海”號。

1924年,張作霖又下了血本在法國訂購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水上飛機,據說這是法國人研究出來的號稱全世界最先進的水上飛機,第一批只生產了9架,老張一人一下提了八架。

有了飛機,又有了船,1926年,沈鴻烈開始了他的航母夢。沈鴻烈通過各種關係請來了外國幾乎是世界頂級的技術人員將“鎮海”號進行大改,最後把“鎮海”號改裝成了可以搭載上兩架水上飛機的簡易的航母,“鎮海”號也就成為了中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不過這個航空母艦不是現代意義上航母,而是“水上飛機母艦”。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最大可能的阻止日本軍隊登陸,12月26日“鎮海”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


於史他說~碼字不易~點個關注唄~嘿嘿嘿~


一盤拉條子


張作霖對於辦海軍情有獨鍾或許是源於一次意外。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如火如荼,上方交戰正酣,張作霖親臨前線視察情況,指揮戰鬥,結果在半路遇見了對方的船隊,被艦炮一陣轟炸,差點一命嗚呼。這時候張作霖突然意識到,擁有海軍,掌握制海權有多重要,於是痛定思痛,開始籌辦海軍。老張自己對海軍一竅不通,只能先引進人才了。於是挖來了沈鴻烈。

沈鴻烈是誰?沈鴻烈十八歲就中了秀才,然後就開始了出國留學之路,在日本海軍兵校學習,是專業的海軍理論加實踐學習出身。1911年回國之後加入國民政府海軍,從國民政府參謀部海軍局的科員做起,直至出任黑吉江防艦隊參謀長一職。老張一看自己身邊還有這麼個寶貝,可不能放過,於是趕緊挖到自己帳下。

沈鴻烈也有個海軍夢,有個航母夢。航空母艦的設計理念在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和英國已經出現,但是直到1921年,日本的鳳翔號下水,1922年12月正式入列服役,現代意義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才算真正的出現。沈鴻烈在日本學習期間深感航空母艦的出現對於海軍作戰方式的轉變意義重大,對於制海權和制空權的爭奪極為有利,心中就埋下了航母夢。

跟隨張作霖建設海軍的沈鴻烈面臨著一窮二白的狀態,他手下沒有一艘現成的軍艦,自建技術達不到,購買吧又被西方國家限制武器購買,只能計劃購買商船改造成軍艦。

1923年,沈鴻烈找到一艘靠譜的船,這艘船原來是德國海軍的運輸船,不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只得裁撤軍隊,這艘船被迫出售給商隊,變成商業運輸船。沈鴻烈將其買下後在旅順口日本人那裡對其進行改裝,加裝了戰鬥武器,並起名為“鎮海號”。之後又繼續買進了幾艘船,成為了東北海軍的基石。

沈鴻烈不滿足於普通的船,他有航母夢。1924年,在沈鴻烈的建議下,張作霖從法國採購了當時最先進的水上飛機,加裝在“鎮海號”上,“鎮海號”就變成了中國最早的“航空母艦”,但是隻能加裝兩江水上飛機。不過這個“航空母艦”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航母,正如上文所說,“鳳翔號”那種可以支持飛機在甲板上起降的航母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鎮海號”也只能算是“水上飛機母艦”而已,需要時要先將飛機從甲板上吊起放在水上,飛機再從水上起飛,“鎮海號”仍然只是武裝運輸船。不過在國內“鎮海號”也夠用了。

到了1928年,奉系海軍繼續發展,出現了一艘可以一次性搭載8架水上飛機的“航母”,“鎮海號”也就落伍了,逐漸被排除出戰鬥序列,淪為訓練艦。

1930 年,中英兩國簽署了《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中國政府正式收回威海衛,“鎮海號”作為國民政府外交次長王家楨的座艦,在外交舞臺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見證了歷史時刻。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12月26日,“鎮海號”奉命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阻止日軍順利佔領海港。


令和史官


1928年,國民政府海軍署署長陳紹寬向蔣介石提出建造一艘航空母艦的計劃,未獲重視;1937年江陰海戰,中國海軍力量損失殆盡,陳紹寬在海軍重建報告中再次提出建造20艘航母的宏偉計劃,無奈也被擱置。雖然陳紹寬未能實現他的航母計劃,但他卻被譽為“中國航母第一人”。 然而,你也許不知道,比陳紹寬還早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早在1926年就改造出了中國第一艘航母——鎮海號。

飛機與軍艦結合的浪漫設想

1909年,法國人克雷曼·阿德提出了將飛機與軍艦結合在一起的浪漫設想,“航空母艦”的概念首次面世。1912年,英國人將一艘舊巡洋艦改造成專供水上飛機使用的作戰平臺,這實際上是一種簡易航母,飛機只能從水上起飛和降落,一般稱之為“水上飛機母艦”,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航母。

不過,這種簡易航母首次直接將克雷曼·阿德的想法變成了現實,使得英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擁有艦載飛機的參戰國。此後西方列強紛紛加入航母研發競賽。到1922年年底,日本人建成了一艘可供飛機在甲板上起飛和降落的航母,命名“鳳翔”號,這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航母。自此,航母正式登上世界海軍明星舞臺,引領了世界海軍發展潮流。

張作霖的時代遠見

當西方掀起航母熱潮時,中國正處於“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一群大帥漢陽造對漢陽造,打得天昏地暗,海軍完全不受重視,更遑論建造航母了。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對航母熱一無所知。其實,早在航母剛剛興起時,中國並不缺乏關注的眼睛,認識其巨大軍事價值的亦大有人在,只是識貨的往往無權無錢,掌權有錢的大帥們又多患“近視眼”。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張作霖有一次親臨前線,遭到了敵方海軍艦炮的狂轟,差點丟了小命。被艦炮敲疼了的張大帥,猛然意識到海軍的價值,於是將“吉黑江防艦隊”的海軍人才沈鴻烈挖過來,委託他組建“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

之所以稱“航警處”是為掩人耳目,實際就是奉系海軍。因為當時西方列強對中國正實施武器禁運,以組建海軍的名義很難買到裝備。沈鴻烈早年留學日本江田島海軍學校,是當時關心中國海軍發展、關注世界航母熱的第一批有志之士。

沈鴻烈的傑出貢獻

“航警處”草創,無一船一炮,沈鴻烈決心從購買舊商船改造軍艦起步。但是,即使購買舊商船的費用也不菲,這對於地方軍閥絕非易事。當沈鴻烈拿著購船報告找軍需處要錢時,軍需處以費用巨大為由拒絕出錢,最張作霖辦海軍:咱不差錢

事後還是張大帥親自拍板:“沈鴻烈為我辦海軍,無論多少錢都得給,咱不差錢。”足見張大帥痛定思痛後的決心和魄力。

1923年,沈鴻烈得知煙臺“政記輪船公司”有一艘大噸位運輸船,原為德國海軍運輸艦,排水量2700噸,航速為12節,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海軍運輸艦,一戰中德國戰敗後,該艦被卸下武器後淪落為地方商船。沈鴻烈如獲至寶,遂軟硬兼施將其購入。該船在旅順口日本海軍基地改裝以後,配置了4.7英寸口徑主炮2門、3英寸口徑副炮4門,命名為“鎮海”號。

此後,沈鴻烈又陸續購入日製廢商船“廣利”號和拆去武裝的日本退役魚雷艇“白鷹”號,後來奉軍又俘獲了一艘俄造破冰船。“鎮海”號和這三艦奠定了奉系海軍的基礎。海軍建設初成後,沈鴻烈將目光轉移到了自己關注已久的航母上。

然而以當時奉軍一己之力,建造正規的航母無論是技術還是資金都不太切合實際,因此沈鴻烈決心從建造簡易航母——“水上飛機母艦”著手,邁出中國人發展航母的第一步。

1924年,在沈鴻烈的建議下,張作霖下血本向法國訂購了8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這種型號飛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上飛機,一共只生產了9架,而張作霖一口氣拿下了其中8架!

1926年,原隸屬直系渤海艦隊的“海圻”號新式巡洋艦被沈鴻烈收編,“鎮海”號的主力艦地位遂被其取代。沈鴻烈當時正在籌建“水上飛機母艦”項目,閒置下來的“鎮海”號於是成為改造“水上飛機母艦”的不二選擇。沈鴻烈請來外國技術人員將“鎮海”號徹底改頭換面,“鎮海”號於是搖身一變成為可搭載兩架水上飛機的簡易航母,成了中國海軍史上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奉系海軍因此也成為中國最早擁有海軍航空兵力量的艦隊。

屢立奇功的“鎮海號”

“鎮海”號儘管不是正規航母,但是,在當時中國弱小的海軍力量裡頭,可謂是獨步天下的利器。1927年,張作霖為奪取制海權、切斷南方革命軍北上的海上交通線,發動了針對南方閩系海軍的軍事行動。本來奉系海軍力量遠不及閩系海軍,但由於有“鎮海”號利器壯膽,奉系海軍連續多次主動攻擊閩系海軍,屢屢得手,繳獲頗豐。

尤其是“鎮海”號攜帶的艦載機多次出動轟炸敵方目標,給閩系海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惹不起躲得起,閩系海軍無奈之下只好退入長江避戰。奉系海軍由此將制海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鎮海”號亮相後的出色表現讓它名聲大噪,“水上飛機母艦”很快成為各方海軍勢力競相發展的新寵,落後的中國海軍力量於是迎來了一股“航母熱”。

“鎮海”號作為中國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很可惜其主要業績是在軍閥內戰、甚至是在對抗中國統一的革命中實現的,但是它也有寫滿榮光的幾頁。

1928年後,奉系海軍擁有了另一艘可同時搭載8架飛機的飛機母艦,“鎮海”號退出火線,成為東北航警學校的練習艦和實習艦,為中國海軍培養了大批人才;

1930年,中英兩國《交收威海衛專約及協定》簽署,“鎮海”號作為國民政府外交次長王家楨的座艦,見證了威海衛迴歸中國的歷史時刻;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2月26日,“鎮海”號接到最後一道命令:卸下艦炮自沉於青島小港碼頭,構築限制日軍南下的阻塞線,“鎮海”號拼著老朽之軀,以一種近乎悲壯的方式,為中國抗擊日軍奉獻了最後一絲餘熱。


完顏翠花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驚喜?張作霖居然有一艘航母,名字叫“鎮海號”,是一艘商船改過來的,只有兩架名字叫“史萊克”的水上飛機,雖然這艘航母本身是比較簡陋,但是在當時也算是一艘航空母艦了。

張作霖作為“東北王”,本來對海軍這塊不太感興趣,但是因為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慘敗,張作霖才開始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就計劃要建立一支自己的海軍,於是就把黑吉江防艦隊參謀沈鴻烈挖過來,任命他為航警處少將處長,沈鴻烈曾經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江田島士官學校,對於黑吉江防艦隊的實力他很有感觸,力量太薄弱了,必須要儘快購買幾艘艦船,但是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張作霖一下子也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加上當時世界各國對華武器禁運,購買起來就更加困難,最後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就是購買舊商船,自己改造。

東北軍建立了“東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設航警處”,沈鴻烈從煙臺購買了一艘一戰時期德國的海軍運輸船,這艘船被一家輪船公司購入後改為“祥利號”,沈鴻烈購買後由於技術問題,只能把船開到旅順口日本海軍基地去改造,改完之後就是“鎮海號”,當時東北軍也有威海號等幾艘艦船,

張作霖向法國訂購了八架“施來克”FBA-19型水上飛機,而當時這個型號的飛機一共就只有九架,還對飛機進行了動力改進,馬力由原來的向後推進式改為了300馬力伊斯帕諾—斯維薩,張作霖還在葫蘆島建立了陸上場地,並聘請了飛機師做中校隊長,率先建立起了海軍航空兵部隊。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原本吳佩孚有強大的渤海艦隊和當時中國最大的的巡洋艦“海圻”號為主力,但是因為馮玉祥的叛變,導致吳佩孚腹背受敵而失敗,張學良的奉系贏得了戰爭,沈鴻烈後來也陸續把海圻號,海琛號和三支渤海艦隊組成了東北聯合艦隊。

“鎮海號”的動力裝置是把燒煤的鍋爐改成了往復蒸汽機,航速為12節,後來東北軍從國外購買了水上飛機,鎮海號也改成了水上母艦,遺憾的是艦上沒有裝備飛機彈射器,飛機起飛的時候需要用艦上的起重機把飛機放到水裡。

不過船上配置了兩門4.7英寸口徑的阿姆斯特朗海軍炮,4門三英寸口徑的陸軍炮,憑藉強大的海軍力量,讓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大獲全勝,這海好也成為民國時期我國最大的水上母艦。

後來,鎮海號成為東北航警學校的練習艦和實習艦,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的海軍人才,還曾經搭載海軍學校的學生到過臺灣省,但是隨著日軍侵華腳步的加快,青島在淪陷之前,沈鴻烈採取了堅壁清野嗎方法,鎮海號為了阻止日軍登陸的腳步而被迫自沉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