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船像現在什麼級別的戰艦或航母?爲什麼?

A小吳883


我們今天所說的鄭和寶船一般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鄭和船隊中最大的那一艘海船,或者說是鄭和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航母戰鬥群中的航母;另一個是鄭和船隊中所有船隻的總稱。因為鄭和船隊規模龐大,體系齊全,由多種船型組成,各自有不同用途,所以寶船隻是一個統稱。

之所以稱為寶船,是因為鄭和船隊有外交使命,船上可以搭乘外國使節,同時裝載各種貢品、珍寶,所以是名符其實的“運寶之船”。

根據一些史料描述,鄭和寶船其實和西洋帆船差別很大。

首先,航海用的船,一般需要是尖底或者是圓底,只有這樣,才能乘風破浪,加快航速。哥倫布穿越大西洋發現美洲的帆船,就是尖頭圓底的蓋倫帆船——

製造這種船,需要把木頭彎曲,人們將木頭煮熟,變軟,一頭用火烤,一頭不停地刷水降溫,然後用石頭壓,最後彎曲成合適的形狀。

船底越圓,船頭越尖,在海上才越穩,越快。

經常出海的人肯定知道,不管你是航母還是郵輪,有時候十幾米的浪打起來,人在上面就像篩糠。

早期蓋倫帆船即便是尖頭圓底,航速也只有6-8節,這個速度,相當於陸地上騎毛驢的速度。

後來,技術再次進步,有了飛剪船Clipper。

這種海船船型瘦長,長寬比一般大於6:1,船首前端尖銳突出,空心,便於在風浪中抬首,提高航向穩定性、減小船首阻力。船體後部逐漸變廋的有傾度的水線平滑過渡到狹窄的圓狀船尾。這種船航速提到了11節,最快可以有17節。

而我們來看鄭和寶船。由於中國人並沒有深海航行的經驗,所以鄭和寶船中大多數是平底或者淺底船——



平底船一定是用於內河航行和近海航行的。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本人乘坐的是44丈長、18丈寬(146.67米長、50.94米寬)的大號寶船。這麼大的寶船如果是尖底或者圓底的,那麼吃水深度必須遠遠超過6米,但是造船作塘的遺蹟都沒有這麼深,所以寶船的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

當然也有一些史料試圖證明鄭和船隊有尖底的船,她的結構類似於福建一代用於遠洋航行的福船,這個船船底是圓弧流線型的,吃水淺一些,航速在4-5節左右。


寶船中有放大版的福船,放大了多少?10倍,也就是150米!但是在明代,150米左右的木船是比較不現實的。

英西大海戰中,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西班牙海軍的聖三位一體號,也才六十多米,在海上已經是行動極為不便,最後更是遭受重創以後在暴風雨中沉沒。也就是說深諳航海技術的歐洲人把船造到150米的一半就已經很難操控了。那麼從來沒有徵服過海洋的東方人要造150米的木帆船航海,會遇到很多實際問題。

有傳說發現鄭和寶船的龍骨長140米,那麼問題來了,這麼長的龍骨,是一棵樹做成的,還是拼接而成的?

世界上目前已知最高的樹,是美國的紅杉謝爾曼將軍樹(General Sherman Tree),約80多米,還有澳大利亞的杏仁桉(Eucalyptus regnans),約140米,那麼17-19世紀,修宮殿砍完了兩河流域的大森林以後,中國有沒有這麼大的樹?

還記得《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裡描述,修紫禁城宮殿和頤和園的十多米的木材都需要從雲南和南陽專門開採。那麼動不動就要造幾百條船,這是多大的開支?

如果龍骨是拼接而成的,那麼如何保證強度?如何保證水密性?如何長時間航行?航海途中遇到滲漏如何修復?

所以,在今天看來,鄭和寶船應該不能算是航海用的戰艦,但是可以是一種水上平臺。她沒有很好的機動性和很快的航速,但是有穩定,載重量大的優點。

如果一定要找一種今天的艦隻和鄭和寶船對比,那麼她肯定不是戰艦,而是巨型登陸艇或者兩棲攻擊艦。

在今天,總有人說,鄭和寶船比西方的帆船大十倍,一百倍,非常嘚瑟,但是實際上,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如果寶船長度150米的話,那麼這個可能確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但是即便我們擁有著麼厲害的龐然大物,隨後迎來的卻是封界禁海,閉關鎖國的歷史。與此同時,1492年,在亞歐大陸的最西端,三艘小帆船,跨過了大西洋,征服了整個美洲,為宗主國帶去了大量的財富,推動整個西方社會高速發展。短短兩三個世紀後,武裝到牙齒的英國戰船就用火藥和鴉片開始了對古老東方文明的羞辱。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此體現,也不得不令今人好好深思。


HannibalLecter


有關中國海軍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數量規模龐大,所包含的船隻大大小小,種類非常豐富,由於時代相差太遠,現代艦船分類很難和古代的船隻進行準確的對應比較,但就功能而言,可以大致歸納為戰船、運輔船隻兩大類。

(現代中國人印象中的鄭和寶船,主要是這種福船型的形象。線圖根據武漢理工大學席龍飛教授的考證繪製。)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以“寶船”規模最大,在現代的知名度也最高,題主之所以拿出現代的戰艦、航母來作問,估計是針對這種鄭和船隊裡最大的船而言。

根據《明史》等史料記載,“寶船”的規模是“長四十四丈四尺”,裝有“九桅十二帆”,現代中國出現的寶船形象,大多是根據這一記載而推演得出。但是真實的寶船究竟是什麼樣子,究竟有多大,至今仍是一個謎。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代對於鄭和船隊的寶船有一點很大的認識岐誤,很多人誤以為寶船是一種戰船,在今天看到的現代人做的寶船模型上,還常能看到密佈主甲板兩側的火炮、火銃等裝備。而據史料分析,寶船因為體量大,載貨能力強,實際上在鄭和船隊中主要承擔的是運輸、補給的功能。

對應到現代艦船分類,寶船既無法歸入戰艦,更和航母風馬牛不相及,較為類似的,或許是綜合補給艦、運輸艦一類的艦船。


海研會


提到鄭和下西洋人們的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寶船。寶船幾乎就是“鄭和下西洋”的代名詞。 其實下西洋的船隊是由多種類型的船混合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寶船”,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們在船隊中充當旗艦和主力戰船。《明史·兵志》中記載:"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關於寶船名字的來歷,一般認為它來裝運寶物,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通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為此,稱為“寶船”,意為“運寶之船”。

因為其體量大,成為下西洋船隊中的主體。主要運載船隊的指揮人員、使團人員及外國使節。很難將其與現代艦船中的某種船型劃等號。因為它的主要任務是人員和貨物的運輸。當然其巨大的體型,在冷兵器時代的作戰中也是極具威力的。想象一下,在交戰中一艘艘如小山般的巨船,向敵方噴射著潑天的箭雨,船身無情的將敵船碾成碎片。它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海上王者。

船隊中除“寶船”外的其他船按著用途分為糧船、水船、馬船、坐船與戰船等幾種戰艦。但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下關靜海寺發現的鄭和殘碑,則按照船的大小將之分為:寶船、2000料船、1500料船、8櫓船等幾種。

“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顧名思義,它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水船”是專門用來儲存、運輸淡水。他們是船隊中的運輸補給力量。

"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是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又叫“戰坐船”,也是大型戰船。"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擔任護航的專用船舶。他們是船隊中的護航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