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张作霖曾拥有一艘航母,后来这艘航母的下落如何?

詹TT--


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人说“骗人的吧,民国时那么落后,怎么可能拥有直至今日都没有几个国家拥有的航母呢?要知道现在的中国也才是这几年才有航母的”。



是的,张作霖的确没有拥有过我们传统所认知的那种航空母舰,他拥有的只是属于最早期的航母,那就是“水上飞机母舰”,这种航母大多都是商船或货船直接改装而来的,可以说是非常简陋,战斗力、载机量那是完全不能跟日后的航空母舰相比。

当然,在民国所处的那个时代,因一些国家并不重视这种可以载飞机的船,所以当时只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和中国拥有。



而在中国一共有四艘“水上飞机母舰”,其中镇海号、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为奉军所有,威胜号、德胜号水上飞机母舰为国民革命军所有。所以其实张作霖曾同时拥有镇海号、华甲号两艘水上飞机母舰,而非一艘。

“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

镇海号原为德国海军的运输船“祥利号”,它重2708吨,航速12节。一战时德国战败,“祥利号”被改为商船,后被烟台政记轮船公司买下,1923年被时任奉军航警处处长沈鸿烈又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这艘商船。



到这里很多人或许就不明白,奉军组建海军本应购买军舰,可为何要购买商船呢?其实这是最无奈的做法,按理说组建海军的确是应该购买军舰的,可是因奉军没钱,所以只能去购买商船,然后再花点钱将它改造成军舰,毕竟当时各国政府受到《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约束,所以他们就将一些不必要的军舰改造成商船,因此当时沈鸿烈将这些由军舰改造成的商船,就可以很方便的将它再次改造成军舰。



之后,沈鸿烈在买入“祥利号”后,因奉军自己没有造船厂,所以为了改造这艘商船,沈鸿烈就将它拉到了位于旅顺口的日本海军基地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祥利号”配置了2门4.7英寸口径阿姆斯特朗海军炮、4门3英寸口径陆军炮,动力也从烧煤锅炉的驱动形式变成了蒸汽机驱动,因此最高马力可达200匹马力,但是航速却依然是只有12节。

不过最开始的“祥利号”并非是水上飞机母舰,而是用于奉军新成立的航警学院用于训练海军士兵所用,也就是“训练舰”。


1924年,沈鸿烈为了取悦张作霖,遂将“祥利”改名为“镇海”。同年,因张作霖需要一个能在海上载着他所购买的8架法国“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去进攻其他地方的船只,于是“镇海”号就这样被改装成了水上飞机母舰。

再次被改装的“镇海”在军舰后桅上安装了可以起吊“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的起重机,同时也对军舰的顶部甲板做了加长的设计,以此方便水上飞机的停发。但是遗憾的是,受制于当时的技术,“镇海”号并没有有装备飞机弹射器,所以飞机并不能直接从舰上起飞,只能是依靠安装在军舰后桅的起重机来将飞机放在水中,之后才能起飞飞机。



不过不管如何由起重机来操控水上飞机的起飞和回收的这种方式,在当时对于各国来说也算是先进,并不算落后。同时理论上在“镇海”号的甲板被加长后,它至少能停留3架水上飞机,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却是只能停留2架。

之后改装完成的“镇海”号,在1927年的对革命军一战中初露锋芒,当时它跟随凌霄南下偷袭革命军舰队,在这一战,“镇海”号凭借着船上的舰炮和飞机成功的俘虏了“江利”号。


1928年,奉军少帅张学良在张作霖去世后接管奉军,12月29日,张学良改旗易帜,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管理,随后原属于奉军的“镇海”号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国民政府海军的一部分,它被划入了东北海防舰队,并成为了葫芦岛航警学校的练习舰和实习舰。1930年4月18日,中国从英国手中接回了威海卫的主权,“镇海”号随即被派往驻扎于威海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对青岛虎视眈眈,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对于青岛的入侵,遂任命沈鸿烈为青岛海陆军总指挥。而后,沈鸿烈为了阻止日军从青岛附近的海岸登陆,就决定在青岛附近海面布置大量的鱼雷网和水雷网,但是沈鸿烈又害怕鱼雷和水雷没用,于是又决定将所有东北舰队所属的舰队炸沉,然后堵塞港口借此阻止日本的入侵。



如此,最终镇海、江利、楚豫、定海等舰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以此来阻止日军军舰的进入。就这样,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为了阻止日军的入侵,贡献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为中国的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

华甲号原为奥匈帝国所属的“中国”号商船。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宣布与德奥断交,因此原停留在中国的奥匈商船就被中国接管,而后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商船,中国政府就将这些商船重新命名,其中“中国”号就被命名为“华甲”号。


1917年,中国正式对奥匈宣战,因此这些商船都被中国直接充公,归海军部管理。1921年,“华甲”号等9艘商船被民国政府用来当做抵押物向西方各国借款。而“华甲”号则被租借给美国用于美中远洋运输。1924年中国收回“华甲”号商船的使用权,然后被用于招商局训练海员所用。此后不久,“华甲”号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被编入渤海舰队,直系将其当做运输舰使用。



1924年11月,直系落败,“华甲”号跟随着残存的渤海舰队投靠了奉系。1927年,“华甲”号又跟随着东北海防舰队与渤海舰队正式组成东北联合舰队。次年,“华甲”号被沈鸿烈下令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载重万吨。

改造后的“华甲”号在中部甲板室的前后主甲板上改造成了水上飞机平台,用于停留水上飞机,而原本用于吊装货物的吊臂则被改造成了水上飞机的收放吊杆。



而在武器上,“华甲”号在首楼顶部加装了一门75毫米口径炮,在飞桥甲板附近安装了数门机关炮。这等火力虽然不能与“镇海”号相比,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是要比“镇海”号稍强,首先“华甲”号在飞行甲板的侧翼增添了数组吊艇架,最多搭载14艘汽艇,汽艇采用蒸汽动力,这样可方便在第一时间将兵力快速运输到陆地。



同时,“华甲”号在飞桥甲板和桅杆上还新添2座探照灯,这样可有效的在夜晚探查敌情。此外,与“镇海”号相比,“华甲”号最强大之处在于他能搭载8架水上飞机,且如果再将“华甲”号的货仓用上的话,单纯的以水上飞机载机能力来算,它至少能有多达18至32架的载机量,所以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1928年,北伐军击败奉系军阀,张作霖去世,张学良掌控奉系军阀。同年,曾经强大无比的“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被再次改造成商船,然后租借给张本政的政记轮船公司,用于商运,并改名“中华”号。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中华”号被日本强征,改名为“榆林丸”,之后在为日本服务了8年,它于1945年1月21日在台湾高雄被美军飞机轰炸沉没。


可以说,张作霖曾经所拥有的镇海号、华甲号水上飞机母舰的结局都不好,镇海号自沉,华甲号被轰炸沉没。


澳古说历史


曾经拥兵自重的“东北王”张作霖竟然拥有过航母?很多人可能对此表示怀疑:航母作为大国重器、水上霸主,割据一方的军阀怎么会装备呢?但历史上还确有其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22年,此时的张作霖已经利用日本人的帮助,铲除了自己称霸东三省的唯一对手孟恩远。北洋政府也将东三省的军政大权尽数交由张作霖负责。当年8月,张作霖下令组建成立一支海上力量,即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其目的是与其他军阀派系抗衡。

彼时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沈鸿烈被张作霖委以重任:专职负责航警处的筹建事宜。由于是海防力量,军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但受制于自身工业水平有限,且购买外国成品军舰耗资巨大;这些都成了航警处筹办路上的巨大阻碍。

不过沈鸿烈另辟蹊径的想出一个办法: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大型商船,然后再改建!于是,沈鸿烈从烟台一家轮船公司购买了一艘名为“祥利号”的商用船。这是一艘原产自德国的海军运输船,满载排水量2708吨、最大航速12节。

船买回来后,张作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改装,于是不得不再次寻求日本人的帮助。就这样,“祥利号”在旅顺的日本海军基地进行了军事化改造。沈鸿烈将这艘改装后的军舰命名为“镇海号”。这个名字并无特殊意义,完全是为了讨好张作霖;因为张作霖曾被北洋政府授予“镇威将军”。

改装后的“镇海号”配备了两门119.4毫米的火炮和四门75毫米的辅炮,同时还可以搭载两架“史莱克”FBA-19水上飞机。虽然“半路出家”的“镇海号”比起日本、德国的正规军舰有所逊色,但却对张作霖的军阀战争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其实,当年在购进“祥利号”的同时,沈鸿烈还购买了一艘日本产的商船“广利”号。该船同样也被改建为一艘飞机母舰,为呼应“镇海号”而取名“威海号”。

客观而言,“镇海号”飞机母舰虽然是张作霖内斗的工具,但对我国后来的海军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镇海号”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航母雏形、而且也促使海军航空兵应用而生;同时,“镇海号”也是当时全国范围内吨位最大的水面舰艇。

至于“镇海号”最终的命运,也可以算得上是“为国捐躯”!1937年底,为阻止日军舰船驶进青岛,“镇海号”和其它多艘舰船被沉于青岛小港码头。(注:因“镇海号”留世照片太少,配图并非本舰)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中国一直有一个“航母梦”,但是却到了2012年中国完成了对以2000万购自乌克兰的“瓦良号”航母的改造之后,中国才算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

实际上,中国的“航母梦”始于近代。

1928年,时任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的陈绍宽便已经提出了用2000万元建造一艘飞机母舰的建议,只是没得到蒋的同意。

可是到了1929年,他听到蒋说要为海军建造60万吨的军舰之后,便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这60万吨可以划出一部分用于建造3艘飞机母舰,只可惜仍然没得到蒋的同意。

此后,陈绍宽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建造航母的“野心”,始终在致力于让国民政府批准他的计划,只是屡屡受挫。

不过,陈绍宽显然不是第一个拥有并且迫切实现“航母梦”的人,张作霖才算得上是近代中国的“航母梦”第一人,并且他还付诸于行动。

张作霖乃是一代豪雄,从一介胡匪打拼到一国“舵手”,能力不可谓不强,手段不可谓不厉害,眼光不可谓不长远。

是的,张作霖的眼光确实看得很远,当所有人仍然在埋头发展陆军的时候,他却投入了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用于建设海军和空军。

张作霖之所以舍得投入这么多钱,正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海、空军的重要性,一国之军队,绝不能只有陆军,海、陆、空三军缺一不可。所以,他在加强陆军建设的同时,又拿出钱来去建设海军和空军。

1922年,张作霖让沈鸿烈出面组建了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第二年便让沈鸿烈花高价钱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收购了“祥利号”运输舰,这艘舰船曾服役于德国海军,虽然已经退役,可是对于当时的奉张而言仍然很有价值。

既然要发展海军,又怎能没有军舰?

所以,张作霖又拿出了钱让人将祥利号运输舰改造成战斗舰,1924年完成改造之后的祥利好被更名为“镇海号”。

这艘“镇海号”的诞生,只是奉系海军发展的一个开始。

张作霖为了进一步扩充海军的实力,让海军成为一支能够用于作战的军队,他决定建立一支能让海、空联合作战的军队——海军航空兵。

海军航空兵的建立,是促使张作霖打造一艘“航母”的决定性因素。

1924年12月,张作霖向法国购买了8架“施来克”水上飞机,后于1926年3月成立了水面飞机队,可是飞机队的飞机停在哪儿?所以,张作霖再次下令让人将镇海号改造成为水上飞机母舰,也就是人们所说张作霖手上的“航母”。

但是,镇海号虽然被改造成了飞机母舰,可说到底仍然算不上航母。

1922年2月,美、英、法、意、日五国曾签署了所谓的“五国公约”,公约规定美、英、法、意、日各国不得建造排水量超过27000吨的航母。

然而,镇海号飞机母舰的排水量却只有2708年,这也就是说美、英等国手里排水量最小的航母便可能是镇海号的10倍了。

镇海号飞机母舰最为捉襟见肘的是,它并不具备飞行甲板和弹射装置,所以放在母舰上的水上飞机想要起飞,首先得让镇海号停船抛锚,然后再用起重机将水上飞机吊到海面上起飞,和真正的航母一比,几乎只是一件玩具。

可即便如此,镇海号的出现仍然让中国的“航母梦”踏出了最为艰难的第一步,从这一点来看,张作霖的眼界仍然值得称赞。

那么,张作霖的这艘“航母”——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去了哪呢?

镇海号飞机母舰虽然没办法和列强们的航母相比,可是和国内那些并不看重海军的军阀相比,却也有着不小的优势。

1927年3月,张作霖曾让沈鸿烈开着镇海号飞机母舰悄然南下去了上海,突袭了已经投向国民革命军的舰队,抢到了一艘炮舰作为战利品,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所以,镇海号在列强的航母面前是“玩具”,可在国内的军阀面前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利器。

1928年6月,张作霖丧命于“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手了奉系,但是张学良的能力显然撑不起奉系的场面,所以只能向蒋低头,宣布易知,奉系的海军自然从此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

当然了,东北海军的主力舰也仍然还是镇海号。

只不过,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因为东北海军根本打不过日本海军,所以时任青岛海陆军总指挥的沈鸿烈为了加固青岛的还防线,他只能选择了一个最笨,却也是最快产生作用的办法——将东北海军的舰船凿沉,用舰船来堵塞港口,阻滞日军的进攻速度,为友军争取宝贵的时间。

所以,镇海号飞机母舰便在这种情况下被凿沉了,虽然从此成为历史,可它却也为抗战事业奉献出了最后的价值。

镇海号,虽沉犹存。

镇海号是一艘了不起的军舰,张作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宁糊涂


在北洋时期,奉系的实力非常强大。有自己的储备人才库——东北讲武堂;有整个亚洲第一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

沈阳兵工厂光外籍的技术工程师就有1500名,每天可以生产日产13式79步枪130枝,枪弹41万发,全年出17式轻机枪300挺,13式重机枪50挺。一天的产量可以装备1个营,一个月产量可以装备1个师。此外每月还可以生产80门150mm口径的新式迫击炮;甚至还可以有限生产各种山炮、野炮以及大口径重炮。除了自己生产,主要还以矿产资源抵押,从德国和日本进口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更关键的是奉军是海陆空三军齐备的军阀,也就是说张作霖不但有强大的陆军,还有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1928年东北易帜前,东北空军还有260架左右,其中光战斗机就有150架。要知道不要说其他军阀了,到了1931年,日本全国的战斗机也只有300多架,所以奉系的实力究竟什么概念?

除了空军奉系甚至还有自己的海军,不但有海军,还有自己的“航母”。

海军的元帅是由张作霖后来张学良兼着的,但是真正管事的是副总司令沈鸿烈。沈鸿烈早年在东洋留学,是有一整套完备的海军建设的理论基础的。他不但完备了整个海军各部门体系,还专门在葫芦岛建立海军学校,培养东北的海军人才。

1928年以后,也就是奉系吞并了直系的渤海舰队之后,达到了全盛时期,拥有巡洋舰“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驱逐舰“同安”号,炮舰“永翔”号、“楚豫”号等大小舰只27艘,约32200余吨,要知道当时全中国的军舰也只有42000吨,东北就占了76.7%,东北海军官兵有3300余人,而全国的海军只有5400余人,东北就占了61%。

我们要说的"航母"叫镇海号,不过张作霖的“航母”是要打引号的,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航母。

因为镇海号排水量2708吨,航速10.8节,虽然巨大,但是远不及航母的要求,关键是它不像现在的航母,既没有飞机弹射器,也没有飞行甲板。但是在当时从理念上来讲已经非常先进了。因为他它可以舰载两架水上飞机。就是飞机要起飞的时候,先得把飞机推下海,让飞机在海面上滑翔起飞。,麻烦是麻烦了点。但是在当时的战场而言,威力很大,效果很惊人。“镇海”先是和从渤海舰队偷来的“海圻”号(“海圻”号在日本维修,被沈鸿烈“偷塔”了)一起伪装成商船,长途奔袭了吴淞口闽系海军,打的对方措不及防, 损失很大。关键是“镇海”号还第一次使用了舰载飞机空袭了海石、新浦等地,虽然效果装弹量有限,没有造成太大的战损,但是对对方的震慑力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镇海号原本只是一个运输船经过改造后变成的“航母”,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所以如果能够不断加以改进发展,弄不好到了二战时期,我们也能跻身拥有航母国家,弄得好还参与了自主研发。

但是很可惜啊,奉系表面光,实际豆腐渣。虽然人才很多,但是同心同德的少,乌合之众太多,内讧不断。所以东北海军很快出现了"海圻"、"肇和"、"海琛"三艘主力军舰叛沈南投广东,实力逐步下降。918事变之后,“航母”镇海驻扎在青岛;"芦沟桥事变"后,为了阻止日寇登陆青岛,“航母"镇海号把舰上的火炮、重机枪卸载下来,装备其他有战斗力的舰船,让这些舰船转移到湖北去了。而笨重航速已经被淘汰的镇海号和其他没有战斗力的舰船全部自行沉没、堵塞港口,为抗日作出了贡献。

比起918事变时,躺在东北军军火库里的飞机大炮和无数的枪支弹药,“镇海”号算是非常壮烈了 。





炒米视角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张作霖确实有一艘军舰能装载2架战机,名叫“镇海号”。

但那玩意不是真正的标准航母,严格讲叫作水上飞机母舰。

伪装成商船大昌的镇海号

1,世界第一艘服役的真正航空母舰是日本的凤翔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要结束时,列强开展了第一次航母军备竞赛。

1918年1月15日,英国皇家海军开工建造竞技神号航空母舰。

日本人不甘示弱。

1919年12月16日,日本人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开工建造凤翔号航空母舰。1921年11月13日下水,1922年12月22日服役,1923年才第一次成功在凤翔号甲板上降落飞机。

凤翔号满载排水量1万吨,航速25节,可以搭载14架飞机。

2,张作霖的镇海号。

张作霖后期比较重视海军,奉军的海军也是当时各路军阀中最强大的一支海军。

镇海号排水量2708吨,航速10.8节,是奉军的第一艘大型军舰。

镇海号有2门119.4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

镇海号没有长甲板和弹射器,只能使用水上飞机,起飞和降落在水面上进行。镇海号加装了一个起重机,在水上飞机起飞前,用起重机的吊臂将飞机吊入水中。水上飞机降落在水面上,然后用吊臂将飞机吊入镇海号的飞机仓库里。

水上飞机有很多弱点,飞行速度慢,风浪大就无法在海面起飞。

1924年12月,张作霖向法国购买了施来克(Schreck)FBA-19型水上飞机。施来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上飞机之一,航速每小时180公里。

3,购入和改装镇海号。

1922年8月,张作霖组建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实际是奉军的海军。张作霖任命曾留学日本的沈鸿烈为航警处少将处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限制各国军舰出口。

购买先进军舰需要大量经费。

沈鸿烈决定用商船改造成军舰的方法,用性价比最高的办法迅速给奉军打造一支强大海军。

1923年7月,沈鸿烈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商船“祥利”号,此船原来是德国海军的运输船,航速为12节。经过改装后成为镇海号。

4,镇海号舰载机的战绩。

1927年7月22日,奉军派出镇海号偷袭北伐军的连云港。

镇海号放出一架水上飞机,对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标投下了炸弹,虽然没有太大人员伤亡,但造成了当地的巨大恐慌。

1928年5月3日,镇海号炮击吴淞口,派出两架水上飞机对高昌庙和浦东投下了多枚炸弹。北伐军驻沪海军总司令部派出“甲三”、“戊二”两架国产水上飞机拦截,“甲三”号的机翼被镇海号的水上飞机击伤。

在北伐期间,奉系海军17次袭扰苏、浙、闽三省口岸,完全控制了制海权。

投奔北伐军的福建海军完全龟缩在内河航线。

镇海号为奉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易帜,然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12月26日,为了阻碍日本舰队的航线,第三舰队司令谢刚哲主持沉船工作,镇海号等舰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

镇海号为中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沂蓝书院赵月光


说起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许多人或许会想起辽宁号,但其实在很多年以前,东北王张作霖就已经拥有了一艘航母,只不过,这艘航母可能与一般的航母略有不同。

张作霖的名头,想必知者是甚多的,张作霖虽然出身平凡,但他出生在了一个乱世,乱世出枭雄,张作霖就是那个枭雄,在天下军阀尽皆在疯狂扩张,相互厮杀的时候,张作霖也是疯狂发展,成为了奉系军阀的首脑人物,称霸了东三省。


为何张作霖想要建立一艘属于自己的航母?这还得从第一次直奉战争说起。

1922年,张作霖的第一次直奉战争失利,经过这一次失败,张作霖意识到了海军的价值,此后,张作霖便开始想方设法建立自己的舰队。

经过一系列的找人挖墙脚,张作霖终于寻到了一个海军参谋,沈鸿烈。

虽然是挖到了沈鸿烈,但奉系想要一下子拥有自己的航母也是不可能的,沈鸿烈提议,与其不切实际的建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一艘航母,不如直接改造出来一艘航母。

深谋远虑过后,沈鸿烈将视线放在了一艘商船。虽说是一艘商船,但这艘商船可不是一般的商船,这艘船是一艘德国的运输船,一战期间,这艘船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输兵力,不过,随着德国的战败,这艘船也离开了德国大地,经过一系列的漂洋过海,最终来到中国做了一艘商船。


一艘运兵船可以直接使用吗?自然不可以,沈鸿烈打算将这艘运输船彻底的改造一下,由于当时国内工业生产技术有限,沈鸿烈便将这艘船交于了日本,在日本对这艘船进行改造。

经过改造的这艘运输船,最终被张作霖命名为镇海号。

这艘运兵船,虽然被称为航母,但实际上也只不过能稍微的运载两架海上飞机而已,在当时,这艘船肯定也是比较先进的一种。

等到了后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艘船第一次正式加入战场。

直到张作霖去世,张学良成为了奉系首领,这艘船才逐渐退休,成为了一艘给海军将士们练习使用的航船。

这艘船的结局如何?

这艘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军队,全面抗战正式爆发以后,这艘船被用作阻碍敌人的步伐,炸毁在了青岛港口。

尽管这种规模的航船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能成为航母,但这艘船也确实办了很多实事。


魏青衣


早在1909年的时候,浪漫的法国人就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设想,这应该是最早的“航空母舰”相关的理念的出现。

到了三年后的1912年,英国人们开始试着将法国人的想象变为现实。他们把一艘破旧的巡洋舰进行了改造,变成了可以供水上飞机起落补给的平台,这时候飞机是水上飞机,只能从水上起飞和降落,而不是利用战舰的夹板,所以只能叫做“水上飞机母舰”。

到1922的时候,日本人建成了第一艘现代意义上的,可以供飞机在战舰甲板上起飞降落的航空母舰,并且为其命名为“凤翔”号,汪洋大海中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乘风破浪的航空母舰。

当东洋和西洋人都在研究航母,希望抢先一步掌握制海权的时候,中国国内的各个大帅们也很忙,忙着抢人抢粮抢地盘,海军?那是什么?但是,还真有那么个例外,那就是张作霖张大帅。

张大帅重视海军的发展,很可能与他的一次遭遇有关。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双方交战正酣,张作霖为了解战况进展亲临前线,但是结果在途中遭到了敌方海军舰炮的持续火力输出,张少帅差点提前接班。不久之后,张作霖就挖来了人才沈鸿烈。沈鸿烈早年曾经留学日本正好读的就是海军培养相关的专业,沈鸿烈自己也是关注着世界上兴起的航母热。

1923年,沈鸿烈为张作霖搞到一艘好船。这艘船原来是德国海军的运输舰,排水量高达2700吨,航速也是相当的快可以达到12节,可以算得上是当时相当先进的军舰了。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这艘运输船上的武器装备被全部卸下,卖给了商用运输公司当普通运输船。沈鸿烈搞到这艘船后,在旅顺口的日本海军基地对其进行了改装,重新配备上武器系统,还起了个很霸气的名字叫“镇海”号。

1924年,张作霖又下了血本在法国订购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水上飞机,据说这是法国人研究出来的号称全世界最先进的水上飞机,第一批只生产了9架,老张一人一下提了八架。

有了飞机,又有了船,1926年,沈鸿烈开始了他的航母梦。沈鸿烈通过各种关系请来了外国几乎是世界顶级的技术人员将“镇海”号进行大改,最后把“镇海”号改装成了可以搭载上两架水上飞机的简易的航母,“镇海”号也就成为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不过这个航空母舰不是现代意义上航母,而是“水上飞机母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最大可能的阻止日本军队登陆,12月26日“镇海”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


于史他说~码字不易~点个关注呗~嘿嘿嘿~


一盘拉条子


张作霖对于办海军情有独钟或许是源于一次意外。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如火如荼,上方交战正酣,张作霖亲临前线视察情况,指挥战斗,结果在半路遇见了对方的船队,被舰炮一阵轰炸,差点一命呜呼。这时候张作霖突然意识到,拥有海军,掌握制海权有多重要,于是痛定思痛,开始筹办海军。老张自己对海军一窍不通,只能先引进人才了。于是挖来了沈鸿烈。

沈鸿烈是谁?沈鸿烈十八岁就中了秀才,然后就开始了出国留学之路,在日本海军兵校学习,是专业的海军理论加实践学习出身。1911年回国之后加入国民政府海军,从国民政府参谋部海军局的科员做起,直至出任黑吉江防舰队参谋长一职。老张一看自己身边还有这么个宝贝,可不能放过,于是赶紧挖到自己帐下。

沈鸿烈也有个海军梦,有个航母梦。航空母舰的设计理念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已经出现,但是直到1921年,日本的凤翔号下水,1922年12月正式入列服役,现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才算真正的出现。沈鸿烈在日本学习期间深感航空母舰的出现对于海军作战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对于制海权和制空权的争夺极为有利,心中就埋下了航母梦。

跟随张作霖建设海军的沈鸿烈面临着一穷二白的状态,他手下没有一艘现成的军舰,自建技术达不到,购买吧又被西方国家限制武器购买,只能计划购买商船改造成军舰。

1923年,沈鸿烈找到一艘靠谱的船,这艘船原来是德国海军的运输船,不过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只得裁撤军队,这艘船被迫出售给商队,变成商业运输船。沈鸿烈将其买下后在旅顺口日本人那里对其进行改装,加装了战斗武器,并起名为“镇海号”。之后又继续买进了几艘船,成为了东北海军的基石。

沈鸿烈不满足于普通的船,他有航母梦。1924年,在沈鸿烈的建议下,张作霖从法国采购了当时最先进的水上飞机,加装在“镇海号”上,“镇海号”就变成了中国最早的“航空母舰”,但是只能加装两江水上飞机。不过这个“航空母舰”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航母,正如上文所说,“凤翔号”那种可以支持飞机在甲板上起降的航母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镇海号”也只能算是“水上飞机母舰”而已,需要时要先将飞机从甲板上吊起放在水上,飞机再从水上起飞,“镇海号”仍然只是武装运输船。不过在国内“镇海号”也够用了。

到了1928年,奉系海军继续发展,出现了一艘可以一次性搭载8架水上飞机的“航母”,“镇海号”也就落伍了,逐渐被排除出战斗序列,沦为训练舰。

1930 年,中英两国签署了《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威海卫,“镇海号”作为国民政府外交次长王家桢的座舰,在外交舞台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历史时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2月26日,“镇海号”奉命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阻止日军顺利占领海港。


令和史官


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署署长陈绍宽向蒋介石提出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计划,未获重视;1937年江阴海战,中国海军力量损失殆尽,陈绍宽在海军重建报告中再次提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计划,无奈也被搁置。虽然陈绍宽未能实现他的航母计划,但他却被誉为“中国航母第一人”。 然而,你也许不知道,比陈绍宽还早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早在1926年就改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航母——镇海号。

飞机与军舰结合的浪漫设想

1909年,法国人克雷曼·阿德提出了将飞机与军舰结合在一起的浪漫设想,“航空母舰”的概念首次面世。1912年,英国人将一艘旧巡洋舰改造成专供水上飞机使用的作战平台,这实际上是一种简易航母,飞机只能从水上起飞和降落,一般称之为“水上飞机母舰”,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航母。

不过,这种简易航母首次直接将克雷曼·阿德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使得英国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拥有舰载飞机的参战国。此后西方列强纷纷加入航母研发竞赛。到1922年年底,日本人建成了一艘可供飞机在甲板上起飞和降落的航母,命名“凤翔”号,这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航母。自此,航母正式登上世界海军明星舞台,引领了世界海军发展潮流。

张作霖的时代远见

当西方掀起航母热潮时,中国正处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一群大帅汉阳造对汉阳造,打得天昏地暗,海军完全不受重视,更遑论建造航母了。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对航母热一无所知。其实,早在航母刚刚兴起时,中国并不缺乏关注的眼睛,认识其巨大军事价值的亦大有人在,只是识货的往往无权无钱,掌权有钱的大帅们又多患“近视眼”。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有一次亲临前线,遭到了敌方海军舰炮的狂轰,差点丢了小命。被舰炮敲疼了的张大帅,猛然意识到海军的价值,于是将“吉黑江防舰队”的海军人才沈鸿烈挖过来,委托他组建“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

之所以称“航警处”是为掩人耳目,实际就是奉系海军。因为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正实施武器禁运,以组建海军的名义很难买到装备。沈鸿烈早年留学日本江田岛海军学校,是当时关心中国海军发展、关注世界航母热的第一批有志之士。

沈鸿烈的杰出贡献

“航警处”草创,无一船一炮,沈鸿烈决心从购买旧商船改造军舰起步。但是,即使购买旧商船的费用也不菲,这对于地方军阀绝非易事。当沈鸿烈拿着购船报告找军需处要钱时,军需处以费用巨大为由拒绝出钱,最张作霖办海军:咱不差钱

事后还是张大帅亲自拍板:“沈鸿烈为我办海军,无论多少钱都得给,咱不差钱。”足见张大帅痛定思痛后的决心和魄力。

1923年,沈鸿烈得知烟台“政记轮船公司”有一艘大吨位运输船,原为德国海军运输舰,排水量2700吨,航速为12节,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海军运输舰,一战中德国战败后,该舰被卸下武器后沦落为地方商船。沈鸿烈如获至宝,遂软硬兼施将其购入。该船在旅顺口日本海军基地改装以后,配置了4.7英寸口径主炮2门、3英寸口径副炮4门,命名为“镇海”号。

此后,沈鸿烈又陆续购入日制废商船“广利”号和拆去武装的日本退役鱼雷艇“白鹰”号,后来奉军又俘获了一艘俄造破冰船。“镇海”号和这三舰奠定了奉系海军的基础。海军建设初成后,沈鸿烈将目光转移到了自己关注已久的航母上。

然而以当时奉军一己之力,建造正规的航母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都不太切合实际,因此沈鸿烈决心从建造简易航母——“水上飞机母舰”着手,迈出中国人发展航母的第一步。

1924年,在沈鸿烈的建议下,张作霖下血本向法国订购了8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这种型号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上飞机,一共只生产了9架,而张作霖一口气拿下了其中8架!

1926年,原隶属直系渤海舰队的“海圻”号新式巡洋舰被沈鸿烈收编,“镇海”号的主力舰地位遂被其取代。沈鸿烈当时正在筹建“水上飞机母舰”项目,闲置下来的“镇海”号于是成为改造“水上飞机母舰”的不二选择。沈鸿烈请来外国技术人员将“镇海”号彻底改头换面,“镇海”号于是摇身一变成为可搭载两架水上飞机的简易航母,成了中国海军史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奉系海军因此也成为中国最早拥有海军航空兵力量的舰队。

屡立奇功的“镇海号”

“镇海”号尽管不是正规航母,但是,在当时中国弱小的海军力量里头,可谓是独步天下的利器。1927年,张作霖为夺取制海权、切断南方革命军北上的海上交通线,发动了针对南方闽系海军的军事行动。本来奉系海军力量远不及闽系海军,但由于有“镇海”号利器壮胆,奉系海军连续多次主动攻击闽系海军,屡屡得手,缴获颇丰。

尤其是“镇海”号携带的舰载机多次出动轰炸敌方目标,给闽系海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惹不起躲得起,闽系海军无奈之下只好退入长江避战。奉系海军由此将制海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镇海”号亮相后的出色表现让它名声大噪,“水上飞机母舰”很快成为各方海军势力竞相发展的新宠,落后的中国海军力量于是迎来了一股“航母热”。

“镇海”号作为中国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很可惜其主要业绩是在军阀内战、甚至是在对抗中国统一的革命中实现的,但是它也有写满荣光的几页。

1928年后,奉系海军拥有了另一艘可同时搭载8架飞机的飞机母舰,“镇海”号退出火线,成为东北航警学校的练习舰和实习舰,为中国海军培养了大批人才;

1930年,中英两国《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签署,“镇海”号作为国民政府外交次长王家桢的座舰,见证了威海卫回归中国的历史时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26日,“镇海”号接到最后一道命令:卸下舰炮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构筑限制日军南下的阻塞线,“镇海”号拼着老朽之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为中国抗击日军奉献了最后一丝余热。


完颜翠花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很惊喜?张作霖居然有一艘航母,名字叫“镇海号”,是一艘商船改过来的,只有两架名字叫“史莱克”的水上飞机,虽然这艘航母本身是比较简陋,但是在当时也算是一艘航空母舰了。

张作霖作为“东北王”,本来对海军这块不太感兴趣,但是因为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惨败,张作霖才开始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就计划要建立一支自己的海军,于是就把黑吉江防舰队参谋沈鸿烈挖过来,任命他为航警处少将处长,沈鸿烈曾经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江田岛士官学校,对于黑吉江防舰队的实力他很有感触,力量太薄弱了,必须要尽快购买几艘舰船,但是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张作霖一下子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加上当时世界各国对华武器禁运,购买起来就更加困难,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购买旧商船,自己改造。

东北军建立了“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沈鸿烈从烟台购买了一艘一战时期德国的海军运输船,这艘船被一家轮船公司购入后改为“祥利号”,沈鸿烈购买后由于技术问题,只能把船开到旅顺口日本海军基地去改造,改完之后就是“镇海号”,当时东北军也有威海号等几艘舰船,

张作霖向法国订购了八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而当时这个型号的飞机一共就只有九架,还对飞机进行了动力改进,马力由原来的向后推进式改为了300马力伊斯帕诺—斯维萨,张作霖还在葫芦岛建立了陆上场地,并聘请了飞机师做中校队长,率先建立起了海军航空兵部队。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原本吴佩孚有强大的渤海舰队和当时中国最大的的巡洋舰“海圻”号为主力,但是因为冯玉祥的叛变,导致吴佩孚腹背受敌而失败,张学良的奉系赢得了战争,沈鸿烈后来也陆续把海圻号,海琛号和三支渤海舰队组成了东北联合舰队。

“镇海号”的动力装置是把烧煤的锅炉改成了往复蒸汽机,航速为12节,后来东北军从国外购买了水上飞机,镇海号也改成了水上母舰,遗憾的是舰上没有装备飞机弹射器,飞机起飞的时候需要用舰上的起重机把飞机放到水里。

不过船上配置了两门4.7英寸口径的阿姆斯特朗海军炮,4门三英寸口径的陆军炮,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让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大获全胜,这海好也成为民国时期我国最大的水上母舰。

后来,镇海号成为东北航警学校的练习舰和实习舰,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海军人才,还曾经搭载海军学校的学生到过台湾省,但是随着日军侵华脚步的加快,青岛在沦陷之前,沈鸿烈采取了坚壁清野吗方法,镇海号为了阻止日军登陆的脚步而被迫自沉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