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前言:做天老廖已為大家解讀了財政會議後的一個片段,今日讓我們繼續來品,不快不歸!

嘉靖四十年,財政會議上決定了的國策,在內閣運作下浙江開始積極迎合;江南織造局負責人楊金水在和西域商人痛快談攏了五十萬匹生意後倍感欣慰,可這五十萬匹絲綢是需要材料、機器和人工一點點織出的,況且國家的運作不是做生意,是多方總和下的產物,白銀是一方面問題,而浙江百姓們的生計又是一方面問題。身兼浙直總督、浙江巡撫的胡宗憲在此時很難做,為能夠有足夠的織機來產絲、為能夠有足夠的糧食來安撫改稻田為桑田的百姓們,他執筆寫下一封奏疏,命人馬不停蹄地遞交給京城內閣值房。


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胡宗憲的做法、嚴黨們的反應

  • 奏疏的遞交

在原文中,胡宗憲將他的奏疏直接遞交到內閣值房中:

“連驛急遞,胡宗憲的奏疏七天後就到了京,而且一反規制,沒有先送到通政使司,而是直接送到了西苑的內閣值房”

為何要把這條給大家交代清楚?這是因為在當時有一套遞交摺子的程序,封疆大吏上奏內閣時,首先需經過通政使司,然後再交到內閣,胡宗憲選擇忽略這個程序直接送到內閣的做法,實際是為了跳過把持各地奏文的嚴黨中堅力量——通政使羅龍文。在正史上,確實有羅龍文這個人,但其真正身份是嚴世藩幕僚。


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 嚴黨中的小閣老和閣老

胡宗憲雖是嚴閣老提攜上去的中流砥柱,但卻對這個所謂的小閣老極其不滿。自嚴閣老年邁後,閣老的權力便一直被嚴世藩把持,其貪腐程度和放肆程度愈來愈烈。羅龍文雖也是嚴黨中人,但胡宗憲明白,如果想要閣老第一時間看到這摺子,而且保證不會被嚴世藩“淹掉”,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遞交到內閣,從而保證這封奏疏會讓嚴嵩親眼看到。

  • 可如果還是被嚴世藩攔下來了怎麼辦呢?

關於這點,胡宗憲也想到了,他之所以直接交摺子給內閣,本想借內閣之手交給嚴嵩,因為他明白,憑藉著徐階一貫做法,他不會拆掉奏疏,就算嚴世藩將該摺子拿下,徐階已經知道了此事,嚴世藩也便沒了“淹掉”此折的辦法,只能老老實實利用“胡宗憲給徐階遞摺子”

一事來中傷胡宗憲。可嚴世藩不知道的是,胡宗憲可是嚴嵩最為得意的弟子,二人的默契和信任程度可能比他與世藩的父子之情還要深,故而胡宗憲只要做到此折被嚴嵩看到就可,並不需擔心自己是否會被恩師懷疑。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文中後來,嚴世藩氣哄哄拿著胡宗憲摺子去找嚴嵩,本想借胡宗憲遞摺子給徐階為由頭打擊胡宗憲,卻反將胡宗憲的打算水到渠成。


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直接送內閣徐階也不敢擅自拆看。胡汝貞這麼做只是想擺開你們,直接向我向皇上進諫言罷了。”

  • 既然胡宗憲忠於嚴黨,世藩和羅龍文為何要如此排斥?

這關係到了嚴黨中的派系問題,雖然嚴黨的核心黨魁是嚴嵩,可隨著嚴嵩的年事已高,嚴黨中的諸多投機之人都將橄欖枝拋向嚴世藩,那時的嚴黨已經不是那個閣老的嚴黨了,而是小閣老的嚴黨。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胡宗憲卻還是看不慣小閣老做事,所以儘管嚴嵩年事已高,他還是初心不改的追隨嚴嵩。也正是此行為讓嚴世藩大為惱火,因胡宗憲身兼浙直總督和浙江巡撫,吸納他來壯大自己的勢力是很有必要的,可胡宗憲的拒不配合讓嚴世藩對其恨之入骨。而按照嚴世藩的性格,則是不能拉攏便打擊,於是才會有如今趁機打擊胡宗憲的行為,他一心算著的便是用自己人來取代父親的老將,以此達到擴大權勢的目的。


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嚴世藩:“什麼‘無田則失民,失民則危國’,!冠冕堂皇,危言聳聽!”

嚴世藩:我看是他胡宗憲怕失了自己的前程,想給自己留退路!”

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不再“淡定”

面對兒子步步緊逼,嚴嵩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為胡宗憲開脫,因為在他心裡清楚的很,就算兒子有一天背叛自己,胡宗憲也不可能做出捅自己一刀的事情。羅龍文作為父子倆爭吵之外的旁觀者,只是聽著閣老和小閣老的對話,便料定如果一直批判和打擊胡宗憲,嚴閣老是不會鬆口的,畢竟出於情感來說:胡宗憲現在可是他的得意之徒,而出於權勢來說,如今朝堂上下,嚴黨的實際黨魁是嚴世藩,能夠效忠嚴嵩的不多,胡宗憲便是一個,所以他不能做這種自卸臂膀的事情。


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正是出於此點,羅龍文才會在後來一改說辭:

“胡宗憲怎麼想的我們不必猜忌他”

“可小閣老說的是理也是勢。”

“當初制定此國策就是為了蘇解危機”

“去年的虧空,今年的開支也才能對付得過去”

“改桑的田百姓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不然擔子下來,呂公公不會擔擔子,責任全在內閣,全在閣老。”

在聽了羅龍文的話後,本來淡定的嚴嵩此刻變得不淡定了,他不再如之前那般穩重,而是在思索了一會對嚴世藩和羅龍文吐出了這麼一句話:

“這個雷我們不能再頂著!”

之所以嚴嵩會一改常態,那是因為羅龍文的說辭發生了改變,他不再和嚴世藩一樣猛揪著胡宗憲給徐階遞摺子的事不放,而是從此次改稻為桑國策的制定、該國策是為了給國家補空、以及最後的責任出發,迫使讓嚴嵩認識到了此次事情的嚴重性。嚴嵩雖很信任胡宗憲,但這封摺子中所反映的問題都是事實,而該國策一日不實施,國家財政的空缺就一日補不上,而且此辦法還是嚴嵩自己提出的,要是一直僵持到明年財政會議上,不要說裕王他們倒自己,他自己就先倒下了。故而該奏摺不能一壓了事,為了將嚴黨們的責任降到最小,只能將該奏疏遞上去,讓嘉靖做出指示,從而進一步降低和卸下嚴黨壓力。


大明王朝:羅龍文的一句話,讓嚴嵩備感危機,此等說話藝術實在高


其實就老廖看來,羅龍文夾在嚴世藩和嚴嵩之間可謂是難受之極,畢竟他既要顧及嚴嵩的感受,又不能讓嚴世藩對自己產生厭煩,所以他在最初和嚴世藩一起來嚴嵩面前時,先是附和著小閣老,可在看到嚴嵩的態度後,便避輕就重的點出了此刻他們因該信件所面臨的問題。

一來,調解了嚴世藩和嚴嵩的僵持和尷尬,起到了緩和二人關係的作用。

二來,羅龍文藉此機會提出了自己對當下時政利害的分析,讓嚴嵩明白鬍宗憲的此次來信,其作用非同小可。

三來,結合以上兩點,既能夠讓嚴世藩感受到羅龍文在給自己打圓場,也能讓嚴嵩認識到羅龍文是為自己考慮的,在調和關係、突出自己上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故而他能在“兩嚴”中游刃有餘的做事,還被閣老和小閣老都稱為是嚴黨的第一心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