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南(試行)》發佈

2月5日,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聯合下發《關於印發重慶市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南(試行)的通知》。指南從健康監測、疫情處置、個人防護、環境衛生、食品衛生等五個方面明確了疫情防護的具體要求。通知要求各區縣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結合本方案和本地本校實際,在當地衛生健康部門的指導下,制定本地、本校防控工作方案。

重慶市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防控工作指南(試行)

為切實增強學校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和《重慶市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操作指南》,結合大中小學校疫情防控實際,編寫了《重慶市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南(試行)》。

第一部分

健康監測

一、開學前監測

(一)建立健康檔案。建立全校師生疫情健康檔案,內容包括基礎信息、假期旅行、居住軌跡記錄、每日健康監測數據、疫情相關個人特殊情況報告等項目。疫情健康檔案數據動態更新,學校應將該檔案作為開學後個人能否返校復工復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假期旅居軌跡。逐一排查寒假期間的學習、交流、聚餐、聚會等人群聚集活動信息,包括時間、地點、人群接觸情況;旅行、居住地軌跡,重點掌握湖北武漢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續傳播地區等重點地區旅居史、重點地區來渝人員接觸史等。

(三)每日健康監測。做好健康狀況、精神狀態觀測,測量體溫等基本生命體徵,重點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疑症狀(包括髮熱、咳嗽、咽痛、胸悶、呼吸困難、輕度納差、乏力、精神稍差、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慌、結膜炎、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痠痛等)。

(四)特殊情況報告。過去14日內,家庭成員疫病史、與確診病例的接觸史、與疑似病例的接觸史、與危險環境(如醫院發熱門診、野生動物市場等)的接觸史等。

(五)告知個人防控義務。開學報到前,學校疫情防控辦或相關部門向全體師生髮放“返校健康承諾書”,明確告知其《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個人須承擔的防控義務和學校的有關規定,以及違反後將承擔的責任。要求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師生本人或學生監護人簽字確認。

二、開學後監測

(一)動態更新疫情健康檔案數據。將師生每日的晨(午)檢情況、缺勤/缺課病因追蹤情況、復工/復課證明查驗情況納入疫情健康檔案,隨時掌握師生最新健康狀況。

(二)將每日師生晨(午)檢工作作為開學後重要健康監測手段認真落實。

1.晨(午)檢監測內容。做好健康狀況、精神狀態觀測,測量體溫等基本生命體徵,監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疑症狀(如前文所述)及皮疹、黃疸、腮腺腫大、腹痛等其他傳染病相關症狀。

2.學生晨(午)檢各方責任。校長是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第一責任人,應掌握本校學生每日因病缺勤情況,及時研究解決傳染病防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班主任及任課教師按工作安排完成學生的晨(午)檢觀測、監測任務,做好晨(午)檢、缺課病因追蹤等數據的登記報送,做好家校聯繫;校醫(保健教師)負責晨(午)檢的技術指導,全校晨(午)檢、缺課病因追蹤數據彙總及分析研判,病癒復課證明查驗與管理。

3.教職員工晨(午)檢各方責任。校長為第一責任人,領導教職員工健康監測相關工作;學校人事部門完成晨(午)檢觀測、監測任務,做好晨(午)檢、缺勤病因追蹤等數據的登記報送,病假請銷假管理;校醫(保健教師)負責技術指導、數據彙總及分析研判,病癒復工證明查驗與管理。

(三)每日做好全校師生的缺勤/缺課病因追蹤,復工/復課證明查驗,並做好相關登記與報告。

三、有關注意事項

(一)對象全覆蓋。包括教師、學生、保潔、保安、食堂工作人員、合作單位派駐人員等所有在校內工作、交流、生活的人員(含離退休人員)。

(二)分類監測。按具有重點地區旅居史、重點地區人員接觸史、其他地區返校、假期留校師生等情況進行分類監測。

(三)分段監測。開學前,自測、家庭監測為主;開學後,專人定時定點晨(午)檢。

第二部分

疫情處置

一、疫情的報告

(一)建立日報告與零報告制度。

疫情防控期間,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堅持“日報告”與“零報告”,即使當天沒有疫情也必須報告。

1.高校將日報告信息上報市教委的同時抄報屬地區縣教育部門。

2.中小學、幼兒園將日報告信息上報轄區教育部門。

3.區縣教育彙總後(含高校)上報市教委。

(二)疫情的緊急報告。

1.可疑聚集疫情的報告。發現呼吸道病例異常增多或當日請病假人數超過基線水平時,要立即電話報告,並在2小時內書面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教育部門。

2.散發(確診或疑似)病例的報告。收到師生的散發病例報告後,各高校、區縣教育部門要立即電話報告市教委值班室,並在2小時內向市教委值班室書面報送初步調查情況。

二、疫情處置措施

(一)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

1.對疑似病例、確診病例、輕症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一般採取隔離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按照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領導小組下發的相關規定執行。

2.衛生健康部門判定密切接觸者範圍後,學校立即按照劃定範圍擬定人員名單,督促學生及家長對醫學觀察的落實和配合。

3.醫學觀察期為與病例或感染者末次接觸後14天。

4.密切接觸者應每日至少進行2次體溫測定,並定時上報,體溫正常也應上報。若出現發熱或呼吸道、腸道相關症狀,應立即上報。

5.醫學觀察居所應相對獨立,觀察期間儘可能減少與共同居住人員的接觸且不得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必須經請示有關管理人員同意,並嚴格按要求做好防護。

6.高校做好集中醫學觀察區的清潔與消毒工作,注意開窗通風,避免交叉感染。

1.醫療機構對疑似病例、確診病例、輕重症病例實行隔離治療,其中疑似病例應當進行單獨隔離治療。

2.高校校醫院(醫務室)必須設立隔離觀察室,同時提前協調、理清病例轉運流程,為病例的隔離治療節約時間。

3.每日電話追蹤病例的病情進展,注重人文關懷,做好記錄。

4.如病例死亡,立即上報屬地教育部門,不得延誤。妥善處置,積極做好對師生、家屬的解釋、疏導和安撫工作。

三、停課觀察與復課管理

(一)停課觀察。

師生出現相關症狀後,醫院不能排除但暫未達住院標準的病例(門診觀察病例)需停課觀察,直至醫院排除或診斷升級(明確為病例)為止,其中醫院排除傳染病的需提供有效證明返校。具體停課觀察要求按照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領導小組下發的相關規定執行。

(二)復課管理。

1.師生出現相關症狀後,經醫院排除傳染病的,憑有效診斷證明返校正常行課和生活。

2.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康復後,憑醫院出具的復課證明返校。

3.校醫(保健教師)對復課證明進行復核後,開具回班復課證明,學生方可回班上課。

四、有關注意事項

(一)採取“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策略做好防控,減少疫情在校內外、社區間傳播。

(二)積極配合衛生健康部門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密切接觸者判定。

(三)在衛生健康部門的指導下,做好參與疫情處置師生的個人防護工作,並及時做好病例和感染者學習、生活以及醫學觀察等特定場所的消毒工作。

(四)加強對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醫學觀察對象、周圍人群的引導和心理疏導,避免歧視。

(五)積極開展輿情監測,開展群防群控,及時調整健康教育策略,向公眾解疑釋惑,做好疫情防控風險溝通。

第三部分

個人防護

一、 口罩使用

疫情期間所有師生根據要求佩戴口罩。

(一)正確選擇口罩。

1.一般人群:建議使用醫用外科口罩,有條件且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佩戴N95口罩。

2.兒童:選用符合國家標準GB2626—2006 KN95,並標註兒童或青少年顆粒物防護口罩的產品。

3.特殊人群:可能接觸疑似或確診病例的高危人群,原則上建議佩戴N95及以上級別口罩並佩戴護目鏡。某些心肺系統疾病患者,佩戴前應向專業醫師諮詢,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選擇合適的口罩。

(二)正確佩戴口罩。

1.鼻夾側朝上,深色面朝外(或褶皺朝下)。

2.上下拉開褶皺,使口罩覆蓋口、鼻、下頜。

3.將雙手指尖沿著鼻樑金屬條,由中間至兩邊,慢慢向內按壓,直至緊貼鼻樑。

4.適當調整口罩,使口罩周邊充分貼合面部。

5.口罩變溼或沾到分泌物要及時更換。

(三)正確處理廢棄口罩。

健康人群使用後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疑似或確診患者佩戴的口罩,視作醫療廢棄物作有關流程處理。

二、 規範洗手

(一)把握洗手關鍵。使用肥皂或洗手液並用流動水洗手,再用一次性紙巾擦淨手。無清水、不方便洗手時,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產品清潔雙手。

(二)注意洗手時機。嚴格把握手髒時,在咳嗽或打噴嚏後,在製備食品之前、期間和之後,吃飯前、上廁所後,在接觸他人及動物後,外出回來等六個需要洗手的時刻。

(三)六步洗手法。第一步,雙手手心相互搓洗(雙手合十搓五下);第二步,雙手交叉搓洗手指縫(手心對手背,雙手交叉相疊,左右手交換各搓洗五下);第三步,手心對手心搓洗手指縫(手心相對十指交錯,搓洗五下);第四步,指尖搓洗手心,左右手相同(指尖放於手心相互搓洗搓五下);第五步: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拇指搓洗,左右手相同搓五下;第六步:彎曲手指使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交換進行各搓五下。

三、 居家(住校)防護

(一)增強體質和免疫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作息規律,避免產生過度疲勞、避免過度熬夜。

(二)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胳膊肘掩住口鼻,經常徹底洗手,不用髒手觸摸眼睛、鼻或口。

(三)居室多通風換氣並保持清潔衛生,每天開窗通風不少於3次,每次20-30分鐘。

(四)儘可能避免與有呼吸道疾病症狀(如發熱、咳嗽或打噴嚏等)的人密切接觸。

(五)儘量避免到人多擁擠和空間密閉的場所,如去必須佩戴口罩。

(六)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拒絕食用野生動物;減少接觸活畜活禽。

(七)堅持安全的飲食習慣,食用肉類和蛋類要煮熟、煮透;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洗手。

(八)密切關注發熱、咳嗽等症狀。出現此類症狀一定要戴上口罩及時就近醫院就醫。

四、活動防護

(一)上學放學途中:正確佩戴口罩。儘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務必全程佩戴口罩,並儘量減少與公共物品、人員接觸,儘量不近距離面對面。

(二)進入學校前:自覺接受體溫檢測,體溫正常可入校,洗手、消毒後進入教室。若體溫≥37.3℃,請勿進入班級,做好防護後,到學校指定區域觀察休息,必要時及時送診。

(三)校園內:加強個人防護安全宣傳,倡導全體師生在全校範圍內佩戴口罩,教室、宿舍、食堂、實習實訓室、辦公室、會議室、功能室、體育場館等各類室內場所應保持清潔乾淨,加強通風,定期消毒,通風時注意保暖。

(四)避免集聚:停止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各種文娛活動或比賽等大型集會。儘量小班教學,減少合班上課。圖書館暫不對外開放,暫停校園觀光車運營。

(五)減少交叉:嚴格限制班級與班級之間、宿舍與宿舍之間人員流動,嚴禁串門、串班走動,教師、教室、實習實訓室等儘量相對固定,如必須則應在換下一批次前提前通風、消毒,儘量避免一名教師承擔多個班級課程現象,儘量減少流動檢查。必要時,停止使用輪流使用的功能室、實訓實驗室等。

第四部分

環境衛生

一、改善硬件及保障物資

(一)對通風不佳的教室、寢室、廁所等進行結構及功能改造,可採用排氣扇進行機械通風換氣。

(二)在校門口、食堂門口、教學樓入口及過道等關鍵區域增設水龍頭,洗手間必須配備肥皂或洗手液,條件允許的可以在過道配備含酒精免洗手液。

(三)落實垃圾分類管理要求,設置數量足夠的分類垃圾箱(桶),單設廢棄口罩桶。

(四)充實清潔、消毒、個人防護等用品。

二、開展校園環境保潔

(一)開學前開展全校範圍環境清潔整治行動,隨時清除落葉、積水、汙水等病媒生物孳生環境。

(二)每日清運垃圾,每日清潔、消毒垃圾桶。

(三)重點關注食堂、廁所、樓道等部位的衛生死角。

三、開展各區域消毒

消毒是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消毒對象包括教室、辦公室、食堂、寢室、衛生間、電梯、實驗實訓室、功能室、圖書室、校車等場所或工具的地面、空氣、牆面及物品表面等。依據疫情進展,可分預防性消毒、隨時消毒、終末消毒三類。

(一)預防性消毒。

常用於無傳染病狀態,疫情防控期間,應每天至少1次。

1.空氣消毒:以通風換氣為主,在午休、體育課、課間等時間段進行,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條件的學校,可採用紫外燈照射,注意一定在無人狀態下使用,安裝量不少於1.5瓦/米3,安裝高度為1.8-2.2米,照射至少30分鐘,消毒後應及時通風換氣。

2.環境和物體表面消毒:師生離場後,用擦拭或噴灑法進行,每天至少一次。地面可用效氯濃度為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拖拭;講臺、課桌椅、門窗把手等高頻接觸的部位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為防止滑倒和保護皮膚,在作用30分鐘後用乾燥的清潔抹布(地面可用乾燥的清潔拖布)擦拭乾淨。校車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擦拭,早、晚各一次。

3.教具玩具消毒:可採用日光照射,陽光下曝曬3-6小時,必要時可暫停使用布制玩具;塑料玩具可用含1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浸泡、擦拭或噴灑,15分鐘後用清水沖洗或擦拭,每日1-2次。

4.食堂消毒:餐飲具、廚具應先徹底清洗去汙再消毒。首選熱力消毒法,在水煮沸後持續加熱消毒15-30 分鐘;或在蒸汽產生後持續燻蒸15-30分鐘。也可使用遠紅外線消毒櫃,125℃維持15-30分鐘,溫度降至40℃以下開箱使用;或使用自動沖洗消毒洗碗機。

5.衛生間消毒:地面及牆面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進行噴灑或拖擦,30分鐘後用清水沖洗或擦拭,每日2次;清潔用品使用後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鐘,用後晾乾。

6.被褥、毛巾等織物消毒:可採用日光照射,直射陽光下曝曬3 -6小時;耐熱的織物可煮沸消毒,完全浸沒水中後,加熱煮沸15分鐘以上,也可採用蒸汽消毒;不耐熱的衣物可浸入有效氯含量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劑中浸泡15-30分鐘,取出用清水洗淨晾乾。

7.醫療器材消毒:校醫院(醫務室)的體溫計、血壓計、聽診器應在清潔的基礎上採用75%乙醇或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後,清潔乾燥備用;剪刀、鑷子等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鐘後用無菌水沖洗後使用,有條件的首選壓力蒸汽滅菌法。

(二)隨時消毒。

發現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後,全校範圍內停止使用空調。在疾控部門指導下開展對疑似病例和密接人員的環境、生活用品、排洩物、嘔吐物、運輸工具等進行隨時消毒。

1.生活用品的消毒:可採用有效氯濃度為1000-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消毒。消毒對象和方法可參考預防性消毒。

2.排洩物和嘔吐物的消毒:用乾毛巾覆蓋後噴灑20000mg/L含氯消毒劑至溼潤。被排洩物、嘔吐物汙染的檯面和地面可用有效氯濃度為2000 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拖拭,消毒範圍為嘔吐物周圍2米,作用30分鐘。建議擦拭2 遍。

3.病例運輸工具:運輸病例的車、船內外表面和空間,可用有效氯1000mg/L 消毒劑溶液噴灑至表面溼潤,作用30 分鐘。

(三)終末消毒。

發現疑似病例送至醫院送院治療後,學校環境應及時在屬地衛生醫療機構指導在進行終末消毒。

(四)常見消毒劑及配製。

均以配製有效氯濃度500 mg/L的消毒劑為例。84消毒液(標識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與水為1:100比例稀釋。消毒粉(標識有效氯含量12%,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含氯泡騰片(標識有效氯含量500mg/片):1片溶於1升水。

(五)有關注意事項。

1.消毒人員的個人防護。配置和使用化學消毒劑時,應做好個人防護,穿工作服(隔離衣)、戴長袖橡膠手套、一次性使用醫用外科口罩。消毒完成後立即洗手。兒童請勿觸碰。

2.根據學校實際,選擇經濟、方便、有效的消毒方法。

3.確保消毒劑在有效期內使用,按照說明書配製消毒液,消毒藥械應符合國家消毒產品相關要求。

4.使用酒精消毒的場所,嚴禁使用明火,注意消防隱患。清潔或消毒後應設置警示標識,避免跌倒。

第五部分

食品衛生

一、優化就餐機制

(一)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可通過分時段就餐、送餐到班、取餐後分散用餐等方式,降低集中就餐帶來的人員交叉感染風險。

(二)在教室分餐的學校,加蓋運送,確保運輸途中的食品安全,同時確保分餐環境衛生清潔。確保參與集體送餐人員健康,做好防護。

(三)疫情期間,學校、校長、家委會堅持使用“明廚亮灶”進行可視化監督。

二、安全主體責任

(一)嚴格落實校長負責制,並配有專職或兼職的食品安全管理員。

(二)學校食堂必須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並在有效期內。

(三)落實食品安全責任制度,並制度上牆。建立集中用餐信息公開制度,公開食品進貨來源、供餐單位等信息。

三、從業人員管理

(一)從業人員必須持有效健康證明上崗。

(二)加強從業人員寒假期間行程及健康狀況的精準摸排。

(三)加強從業人員晨午檢工作,重點排查發熱等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相關症狀。

(四)從業人員須穿戴工作衣帽、口罩進入操作間,專間人員須加戴手套。從業人員接觸直接入口食品之前、接觸汙染物後必須洗手消毒。

四、環境衛生及設施設備管理

(一)廚房垃圾、食物殘渣、汙水、積垢、灰塵、蜘蛛網須及時清理,保持清潔衛生,加強通風消毒。廚房應確保無老鼠、蒼蠅、蟑螂等有害生物。

(二)餐廚垃圾處理應符合要求,處置流向應有完整記錄。

(三)消毒設施、保溫及冷藏冷凍設施能正常運轉,時常清洗並校驗溫度。餐飲具消毒應堅持“一餐一消”制。使用集中消毒服務單位供應的集中消毒餐飲具,必須索取供貨方資質證明和每批消毒餐飲具消毒合格證明。

(四)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做到通風換氣、分區分架分類、離牆(10釐米以上)離地(10釐米以上)存放、防蠅防鼠防蟲設施完好;建標立卡、先進先出的原則,每日檢查庫存,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五、食材及其製作管理

(一)不得采購野生動物,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所有肉製品須有檢驗檢疫合格證明。

(二)採購食材時,必須查驗並按要求索取供貨者許可證和產品合格證明,並將相關工作情況報屬地教育部門。

(三)不得現場宰殺活禽活畜。不得加工製作禁止生產經營的食品。不得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須專人專櫃保管、上鎖並標識“食品添加劑”字樣。

(四)生熟食品加工用具(菜刀、菜墩)、容器必須分開、不混用。熟食存放溫度和時間必須符合要求,常溫下存放時間超過2小時的熟食食用前必須再加熱。

(五)每餐的各種菜品應各取不少於125克的樣品留置於冷藏設備中保存48小時,並貼上標籤,標籤內容應包括:留樣菜名、操作者、留樣時間、留樣人等信息,以備查驗。留樣櫃須加鎖,由專人保管。

(六)寄宿制中小學設置的食品小賣部、超市,應依法取得許可,原則上只售賣純淨水、礦泉水、預包裝麵包、牛奶等食品和生活、學習必須品。

(七)學校食堂用水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八)高校食堂在疫情期間不製作出售涼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