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水战让日本六百年不敢觊觎中国,大唐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无根树花正孤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大家知道“日本”这个国名是怎么来的吗?起因就是唐朝时期和他们发生的白江口大海战,后来才改的名字。

在此之前,我们的古书向来称倭国、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新唐书》)。

正因为一场大海战给他们打残了,于是开始臣服,公元701年,日本的外交使者来到大唐,请求改国号。

武则天一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再三请求,才答应了他们。从此在朝廷的官方文件中,才有了“日本”这个名词。

这说明这场海战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那么,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这场海战呢?

这个起因是我们的邻居,老对手高句丽。

隋朝时期,隋炀帝三打高句丽都失败了,唐太宗也打了一次,无功而返。

战后,高句丽觉得自己独木难支,于是就和突厥、百济、以及近邻日本(倭国)结盟了,而唐朝与其中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3月,百济国仗着有高句丽的支持,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打不过,接连败北,他们的武烈王赶紧向唐朝求救。

此时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他一看自己的小兄弟受欺负,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命苏定方带领13万大军讨伐百济。

唐朝军队一出征,摧枯拉朽般的大败百济军大败,并将他们的国王俘虏后押送到了长安。

灭了百济之后,苏定方班师回国,派刘仁轨镇守百济。

但百济国内残余的复国分子不甘心失败,他们去联系自己的盟友,日本的孝德天皇。

公元663年,日本派重兵前来。

唐朝朝廷也得到消息,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前往增援,两军于9月份汇合一处。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军队和日的本援军,在白江口相遇了。

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军力对比:

日军方面:水军4万2千,战船1000余艘。

唐军方面:联军1万3千,战船170艘。

从数量上看,日军占有绝对优势,兵力对比是3:1,战船对比是6:1。但我们的造船技术要先进得多,所以以吨位来论,我们并不吃亏。

公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午,倭军一看他们的战船数量占绝对优势,想一举歼灭唐朝的水军,所以率先开展。

谁知双方战船一接触,倭军立刻处于劣势。

刘仁轨借这个时机,马上命令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

围住他们之后,刘仁轨下令放火箭,顿时像蛆一样挤在一起的四百多艘破木船,顿时中箭着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旧唐书·刘仁轨传》)

倭军指挥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击杀,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

被日本扶持起来的傀儡百济王,一开始在岸上观战,见倭军失利,乘混乱之际,逃往高句丽避难去了。

这一仗把日本打得是惊恐万状,他们怕唐朝军队趁胜追击到日本本土,马上花费巨资修筑防御工事。

这个防御工事可费功夫了,一连修筑了四道防线。

同时,他们还做了多方面的准备,667年,将都城从飞鸟,一下子迁至近江大津宫。

他们哪里知道,当时他们被唐朝看不起,唐朝将领压根就没有攻击这个“嘬尔小国”的打算,眼看他们惨败而逃了,也没有追击,而是鸣锣收兵,大军就撤到百济,在那里驻扎下来。

白江口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崛起后入侵朝鲜,这900年间日本从未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

可谓是一战定千年。

结局:

古代日本,他们痛定思痛,深知自己不是中国的对手,就拿出惯有的恭谦,连连派“遣唐使”赴华,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倾力学习唐朝文化。

其国策也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的方向。这就使日本在吸收唐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很快。

此时唐朝的文书中还是称呼他们为“倭国”,他们觉得这个名字带有侮辱性质,就给武则天上书,请求改国名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国”之意。

“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新唐书》)

于是以后的唐朝文书,就统一称呼他们为“日本”了。


老衲侃春秋


白江口水战让日本六百年不敢觊觎中国,大唐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呢?

白江口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水战。大唐军备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最终以少胜多。究其原因在于倭军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对于大唐来说非常落后,加之倭军作战指挥失当最终导致完败。罗列主、客观原因,小哲从三个方面阐述。

一、主观原因

面对刘仁轨率领大唐不足万人的兵力(唐朝只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倭军掉以轻心的同时,还搞起了内讧,临阵杀将,堪称大忌。

白江口大战,倭军不是单方面作战,而是有百济盟军的加入。百济国王扶余丰因为其大将鬼室福信战功赫赫,害怕他会在不久的将来杀死自己取而代之,所以,扶余丰设计给他扣了顶“谋反”的帽子而将其诛杀。兵法有云,仗前不杀大将,所以倭军犯了兵法大忌,不利于军心稳定。

而且我们知道,这位鬼室福信在百济是最能打仗的难得将才,更是抵御唐朝军队的灵魂人物,他的死,让一些君臣胆战心惊,生怕逾越“功高震主”的红线,而步鬼室福信的后尘。

与此同时,倭军统帅面对大唐区区两百艘战船,自以为能在数量上碾压唐军,所以始终“自信满满”,也根本没把唐军放在眼里。最终,在战斗中,倭军的战舰毫无组织地向唐军发起进攻,多艘战船的驶入,俨然把熊津江口堵的严严实实,根本发挥不出海战的优势。再说唐军,在唐军看来,倭军的战船犹如“小渔船”,虽然唐军船只少,但战斗力强,唐军组织战船善于变化,也能主动抓住有利战机,逐个击破,顺利将倭军团灭。

二、再说客观原因

前文已述,唐朝军队不足万人,而倭军人数就达五万人(本土80%的兵力),唐军舰船不足两百艘,而倭军就有千艘。这场战斗如果从数量上来说,唐军肯定不占优势,那么除了主观原因让倭军失利之外,客观因素也是他们完败的重要原因。

第一、战舰。白江口大战中,倭军虽然有千艘战船,但战船质量堪忧。据史料记载,唐军170艘战船都是楼船、艨艟,这些船高大无比,足有3层,艨艟还包覆牛皮,用以冲撞敌船。而倭军的战船,虽然数量众多,但这种船长不过20米,宽则7米,跟唐军战船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战备技术的落后,根本不能与唐军同日而语。

第二、武器。7世纪的倭军,他们的护甲都是皮甲,防护能力很差,使用的都是军刀,只善于阵前小群体对战,而此时面对大唐的坚船利炮,他们仅存的一点作战优势得不到发挥,所以只能甘拜下风,加上统帅的指挥失当,只能命丧海底。

第三、士兵战斗力。此次战斗发生在大唐贞观之治之后,此时正值大唐国力强盛时期、甲兵日精之际,而倭国正在推行“大化改新”,单兵作战能力尚处初级阶段,严格说没有正规军,所以,就此等兵力而言,即便数量众多,也不可抵御练兵有素的唐军。

三、沉寂千年

白江口之战是千年之前中国和日本的首次交锋。经过此战,倭国领略到大唐的军事威力,打破了倭国想通过朝鲜半岛而妄图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自此,倭国面对东方大国的力量,只能被迫防守而无力进攻,一举让日本沉寂千年直到日本战国时期的丰臣秀吉时代。

自古以来,两军对垒从来都不是以数量取胜,除了讲究兵法和作战技术之外,人心向背、统帅的核心凝聚力才是致胜关键。反观白江口之战不难看出,面对大唐的军事战斗力,倭军仅凭数量上的优势怎能不败。

(白江口之战扬我军威,也震慑了倭国的觊觎野心,对此您有何高见呢,欢迎与@山城小哲一起读史,共同探讨。)


山城小哲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1])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上百至上千日军被杀或溺死。[2]

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名称

白江口之战

地点

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

时间

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参战方

唐朝、新罗;倭国、百济

结果

唐朝、新罗联军胜利

背景

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隋炀帝亡国,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征高句丽,致使国内民生凋敝,国力大耗。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对高句丽“遗使称臣并不感兴趣,对臣下说:“高句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3] 裴矩、温彦博谏劝:“辽东本箕子封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中国与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当时的高句丽国王,是隋炀帝时一直和帝国叫板的国王高元异母弟高建武。高建武也想察看新帝国虚实,遣使臣献上封域图,表示臣服。唐高祖命人去辽东旧战场,收埋战没隋朝将士尸骨,平毁高句丽人夸功耀武的京观。高建武害怕,下令国人“建长城千里,东北首扶余,西南属之海”[3] [4] 。[5]

后来,高句丽内部政变,东部大人盖苏文杀大臣一百多人,并入宫把高句丽王高建武也宰掉,“残其尸投诸沟”,[3] 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为傀儡王,自为莫离支(主兵元师)。这位高句丽种群,“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3] 盖苏文每次上下马,国内贵人大臣都争抢伏地,蹶屁股趴在那里给他当“脚垫”。[5]

御驾亲征高句丽的李世民

高句丽内变,臣下劝太宗讨伐其弑主之罪,“因丧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诏拜高藏为辽东郡王。不久,高句丽、百济二国联合,大举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乞援。众臣商议,最后李绩力劝征辽。此次征伐高句丽,唐太宗总共攻克高句丽的玄菟、横山、盖牟(今辽宁盖平)、磨米、白崖(今辽阳东)、辽东(今辽宁辽阳)、卑沙(今辽宁复县)、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加入唐朝户籍共七万人。新城、建安、驻骅三次较大的战役,杀死高句丽兵四万多人,唐朝将士死近二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七八。但之后围攻安市(今辽宁盖平东北)不下,寒冷的冬季到来,而唐军将士大都来自关中无法适应辽东寒冷的冬季,而唐军的后勤运输也因辽东寒冷的冬季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唐太宗被迫班师。[5]

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本准备集三十万大军,以长孙无忌为大总管,一举击灭高句丽。不料,因太宗病逝而作罢。[5]

655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句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660年(显庆五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7]

唐灭百济之战

围魏救赵,断其一方。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句丽的帮凶百济。百济同高句丽一样,“扶余别种也”,当时的国王是扶余义慈。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拨其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苍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定方唐军团团包围。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对左右人讲:“现在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随城而出”,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无奈,扶余泰出降,百济都城告陷。很快,唐军又逮捕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至京师。“平其国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户七十六万。”[7]

唐朝在百济设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择其酋长管治。同年末,一行囚俘至京师则天门,唐高宗“诏释不诛”。[8] [9] [7]

过程

灭百济后,唐朝大军振旅而还,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7]

在朝鲜驻扎的薛仁贵

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并与一个叫道琛的和尚联手,在周留城聚百济旧民造反。不久百济“西部皆应”,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丰。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7]

唐廷下诏,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统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军合势救援刘仁愿。唐、新联军一路厮杀战斗,直杀百济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边建两座巨大的兵垒,刘仁轨率众猛攻,百济军不敌,退保任孝城。[11]

661年(高宗龙朔元年),唐将苏定方又攻打高句丽,遇大雪酷寒,唐军不得不班师。[11] 但是刘仁轨上表,表示要继续坚守在百济,高宗深觉刘仁轨言之有理,便让唐军继续留在百济城坚守。[11]

刘仁轨先出奇兵,首发制人,率军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虽然此城“临江高陆”,唐军连夜奇袭,一举攻破,“遂通新罗运粮之路”。[11] 而百济内部发生火并。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扶余福信被杀。于是,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固周坚城。[12]

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12]

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相对落后。四百多艘木船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结果

此役,倭军损失上千或溺死,或被斩杀,尽皆沉于白江口水底。[12]

海军大败,百济、倭国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扶余丰脱身而逃,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死的倭军兵将,“一时并降”。[12]

影响

刘仁愿回长安后,高宗向他询问情况,这位大将不专功,说明战役主要指挥者以及表章主拟人均是刘仁轨。高宗“深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刘仁轨丝毫不敢懈怠。他安抚百济余众,屯田厉兵,积粮抚士,准备下一步进灭高丽的战争。同时,他连上表奏,极言百济之地不可轻弃,“伏惟陛下既得百济,欲取高丽,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备,举无遗策,始可成功……”高宗深纳其言。[13]

战后唐朝在朝鲜半岛的疆域

百济亡国,下一个肯定轮到高丽,668年(高宗总章元年),唐朝大将李勣为帅,在泉男生带路指引下,一举踏平高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唐朝置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二万多唐兵于平壤,高丽终成唐朝治地。由于高丽王高藏一直是个傀儡,唐廷赦而不诛,还把他封为司平太常伯,只把负隅顽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蛮荒之地。[13]

倭国在百济灭完后,接纳了许多的百济难民,在此同时。唐跟新罗之间的对立增加了。受到这种影响,天智天皇制定了称之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个国家体制。到了天武天皇掌权时,其下令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将日本快速的导向为律令制国家。 接着在701年时,由于大宝律令的制定,日本将国号从倭国改为日本。此时,新国家之建设也告一段落了。[14]

评价

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开战。[15]


谁是谁非谁知道


白江口海战期间,大唐和日本的各方面实力都有很大差距。

甚至可以说,双方根本不是对等的敌人。

大唐打垮日本海军是寻常事,唐军也没觉得有什么自豪。

唐军的水军一向很强悍。

建立大唐,统一全国期间,消灭强悍的军阀萧铣等人,均是依靠强大的水军。

663年的白江口海战,是日本试图争夺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援助百济,出动大量陆军和水军。

而大唐联合新罗,连续击败百济。之前百济其实已经被唐军灭国,只是后来残部又复国而已。

当时陆战中,日军和唐军都是劳师远征,关键看谁的海军能够胜利。

只要能够掌握制海权,就可以切断对方的海上运输线,迫使对方溃散。

多以,日军出动1000多艘军舰支援百济,准备和唐军海军决战。

唐军则是刘仁轨的170多艘军舰,数量要少得多。

双方在663年8月27日对碰,进行战略决战。

其实,此战胜负没有悬念,类似于打人打小孩。

日本当时国力落后,技术低劣,更没有见过大世面,不知道世界先进海军是什么样子。

他们的军舰虽然高达1000多艘,但都是中小船只,类似于大号渔船。

日本海军海战并不擅长远程攻击,而多采用跳上对付船只肉搏取胜的方式。

双方开战,日本海军发现唐军军舰水量很少,立即不知死活向唐军冲击。

谁知道,冲到唐军军舰附近,日本海军才傻了眼。

原来,唐军军舰虽少,但核心军舰非常高大,均是高大的大型军舰。

而唐军海战以远程武器为主,使用大量强弓硬弩,还有大型弩弓。

一时间,海上箭如雨下,日本海军根本无法抵抗。

甲板上的日军水兵,瞬间被射成刺猬,即便有衣甲保护的人也挡不住唐军的强弩。

日军不死心,试图靠近跳上甲板肉搏。

但唐军军舰很高大,船舷比日军军舰高的多,很难跳上去。

况且,对方军舰高大,上面水兵也众多,少量日本水兵跳上去肉搏也是寻死。

激战中,唐军海军肆无忌惮的撞击日本海军的小军舰。

日军全线溃败,先锋部队撤退本队。

此时日军已经没有退路,如果海军撤退,那么百济就一定灭亡,集结在百济的数万日本陆军甚至也要全部死掉。

所以,日本海军仍然败中求胜,连续3次猛攻。

然而,唐军轻松连胜2次。

见日本海军实力太弱,第4次唐军直接进行大包围,将日本海军主力军舰稀疏包围起来,然而大量发射火箭。

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纷纷跳水逃生。

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坚持作战,但最后还是被唐军弓弩射死。

最终日军大败,双方仅仅海战几个小时而已。

《新唐书》记载:此次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

唐军白江口得胜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王子余忠、胜忠等率守军投降。日本陆军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百济境内日军集结于以礼城,于9月19日撤回日本。

百济灭亡,5年后唐朝有消灭宿敌高句丽,彻底控制朝鲜半岛。

日本被胖揍以后,开始派遣 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的技术。






唐城十八子


白江口海战,亦称白村江之战。

663年,倭军4.2万战船1000余艘,唐军1.3万战船170艘,在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唐将刘仁轨指挥舰队分左右两队,将倭舰团团围住,敌舰相互碰撞,兵将大乱,战船全部被焚毁,上千倭军被杀或溺亡。

此役,唐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和舰船4倍于己的倭国水师打得大败,堪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此战,是中日两军首次交锋,也是一次国际性的战役,以唐朝的完胜结束,奠定了此后上千年的东北亚地区格局。

白江口战役,日本之所以战败,主要原因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的短甲是皮甲,防护能力很差;日本骑兵不会长矛冲锋,马上冲阵,近战突击能力极差;日本只会阵前对射和使用军刀小群战斗。军事技术的巨大差距,唐军以少胜多,给日本鬼子以“颜色”,使其1000余年不敢窥视东亚大陆。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汉唐王朝,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是最为强大时期的代表,因为在这两段时期,让北方的游牧民族俯首称臣,不敢造次。

当然在这里我们说到了大唐帝国的白江口战役,说到这段历史还是蛮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一切的导火索还要说到同时期朝鲜半岛的另外三个国家,百济、高句丽、新罗。

在这三个国家中,以高句丽军力最为强大,对中原王朝时降时叛,那时候高句丽联合百济、大举进攻新罗,企图瓜分新罗,但是此时的新罗却是心向大唐,想大唐求助,隧大唐派兵从路上,海上分兵驰援新罗,此次大唐的指挥官为刘仁轨。

起初在朝鲜半岛的战役就是那么个,曾经的宗主国打那些不听话的附属国小PP,但是没想到诸如百济和高句丽背后有靠山,那就是当时的日本,也就是在当时被称呼为倭国的日本。

那时候的日本派来数万军队,战舰四百余艘,而大唐海军才数十艘,只不过大唐的战舰比日本的战船精良,而且还配备火箭,当然这里的火箭是机关火箭,第一波便是将倭军射死大片,整个海上一片赤色,但是那时候的倭军比较彪悍,纵然如此,还有不少爬上唐军的战舰,殊不知此时的唐军装备精良,还配备了唐横刀,比起倭军汉刀和布衣皮甲来强上不止几倍,结果被唐军一边倒的屠杀。

这一张日军惨败,打的日本千年不敢造次,反手派遣使者来到大唐虚心学习大唐的知识,才造就了如今日本本地的汉唐文化。


北派说书人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其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唐灭百济

公元660年,新罗国因高句丽、百济、靺鞨三国连兵进攻,向唐朝求援,唐高宗下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

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又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百济都城告陷。唐军抓获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至京师。“平其国王部、三十七郡、三百城,户七十六万。”

唐朝在百济设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择其酋长管治。

灭百济后,唐军凯旋而还,留守大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军驻守百济城。大将刘仁轨任熊津都督。

倭军援军

公元661年,唐朝令大将苏定方征讨高句丽,遇大雪酷寒,唐军不得不班师。

百济残余趁唐军进攻高句丽之机,派人前往倭国(今日本)迎回故王子扶余丰,立其为国王。倭国亦欲乘朝鲜半岛三国内乱之时,保住在高丽半岛上的势力,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遂派阿昙比罗夫率日军护送扶余丰回到百济。

白江口水战

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固周坚城。

663年(高宗龙朔三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此时,唐朝刘仁轨率水军 一万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倭军四万余人,战船一千余艘。唐军战船虽然数量处于绝对劣势,但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

在敌强我弱的危机情况下,刘仁轨临危不乱,小心应战。他发现倭军舰船因数量多而拥挤一处时,下令发射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数千人,倭军仓皇败退。

日军败退时,刘仁轨并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摆下阵势,严阵以待。倭军诸将利用船多势众,一拥而上,全力进攻,意图打乱唐军阵势。唐军舰船前端敞开,任由日军冲向本方腹部。唐舰两翼合拢,将日战船围困其中,居高临下,展开攻击。日本水军被困于狭窄区域,舻舳相撞不得回旋,只得引颈就戮,军士落入水中溺死者不计其数。

双方交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百济王扶余丰脱身而逃,周留城内拒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死的倭军兵将投降。百济彻底灭亡。

后续

百济亡国,唐朝征讨高丽,668年,唐朝大将李勣为帅,在泉男生带路指引下,一举踏平高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唐朝置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二万多唐兵于平壤,高丽终成唐朝治地。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学习,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成为唐朝的翻版。


爱冬的文


公元663年8月27日,在当时白江口水域,来自大唐与新罗的联军和日本,百济的联军在此汇集,中日海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军会战即将拉开序幕。

白江口之战

以刘仁轨为主帅的唐军13000余人,战船170多艘,新罗军5000人;另一面倭军42000余人,战船1000多艘,百济军5000人。在当时,日本,百济联军在兵力,战船数量上占尽了优势。

主帅 刘仁轨

但就是在此战役中,唐朝水军凭借自身优势,将兵力,战船远胜自己的日本一举击溃,从此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

8月27日,双方交战第一天,由于双方对彼此的实力,因此第一天双方只是试探性进攻,在此期间,日军有少量损失,唐军也没有趁势追击,而是抓紧时间进行整顿。

在第一天交战之后,日军将领认为应该先发制人,利用数量优势对唐军战船进行分割包围,继而歼灭。

而唐军方面认为己方战船大而坚固,行动不便,应该摆开阵型将日军包围起来,围而攻之。

第二天,8月28日,日军率先发动进攻,各舰船争先恐后的攻向已经列好阵势的唐军舰队,想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一鼓作气拿下唐军。唐军主帅刘仁轨见状立刻下令让中部战船佯退,引诱日军进入已经排好的包围圈。同时,左右两部先头战船,凭借水域优势,顺流而行,快速向中部舰队靠拢,形成包围之势。

自此,日军舰队被唐军包围在阵中,由于日军战船数量过多,相互之间发生碰撞,刘仁轨见状,下令缩小包围圈,并用火箭攻击日本,同时利用战船大而坚固的优势,不断撞击日军战船。

虽然日军人数,战船数量众多,但被唐军包围在阵中,加上日军战船多是舢板小舰,不能对唐军战船进行有效伤害,因此大量战船被毁,人员伤亡惨重。

后来,虽然日军又组织几次进攻,但都被唐军击退,船毁人亡。唐军乘胜追击,所过之处大活朝天,海水遍赤,日本舰队在两天之内被彻底击垮,惨部仓皇而逃,逃回日本。

在正常战役中,唐军以少胜多,奠定了后来唐朝在此区域的霸主地位。


不知道起什么好


白江口海战可以说是我国比较著名的战役了,也是中日双方历史上的第一次海战。

白江口海战也叫白村江之战,是公元663年8月27至28日,唐朝与新罗联合对抗倭国与百济的联军在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海战。这次战斗唐军以少胜多,也是比较早的国际性战斗,唐朝的胜利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军事包括冶炼技术非常落后,这个时候日本武士使用的刀还是汉朝时期的环首刀。

公元660年,苏定方消灭百济后,百济降将鬼室福信再次叛乱,并联系日本请求出兵。日本自认为改革之后可以打败大唐就派兵朝鲜半岛。661年8月,倭寇海军4万多人抵达白江口对唐军7000人和新罗军5000人发动进攻。

日本的船只技术实在低的可怜,几乎都是小船,而唐军皆是巨舰,居高临下朝倭寇船只射箭。倭寇本身装备就不好,在唐军箭雨下,倭寇死伤一片。同时唐军将领刘仁轨仿效火烧赤壁将400多艘木船顺风投火,一万多倭军全都沉在白江口。海战失败后陆军也被打的打败,5.6万人全军覆没。日本听后感忙在海岸修筑城墙,害怕唐军进攻日本,可惜唐朝根本对日本没兴趣,不然日本或许就成为大唐的行省了。


调侃历史


唐朝和日本之间爆发的白江口之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战。这场海战共有四个国家参战,分别是唐朝和新罗联军、日本和百济联军。规模上日本和百济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反而是唐朝人数和船只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可是唐朝却以少胜多,将日本打成了乌龟。

当时朝鲜半岛共有三个国家挤在一起,分别是高句丽、百济、新罗。隋炀帝好大喜功,非要干翻高句丽,可是由于他的武功实在差劲,反而拖得隋朝陷入内乱,最终亡国。唐朝建立后也对高句丽用兵,正好新罗和百济也在打架,百济联合高句丽攻占新罗,新罗就找唐朝求援。于是公元644年,李世民派徐世绩为辽东道大总管,主持对百济的战争事宜。之后李世民更是亲率十万大军进攻朝鲜,但还是铩羽而归。

公元655年,百济又侵占新罗,新罗还是没办法呀,只能再次找唐朝求援。李世民这时已经撒手人寰了,在位的是李治。于是李治派苏定方为沈丘道行军大总管,带领十三万大军大举讨伐百济,并命新罗国王金春秋配合唐军作战。

在唐军和新罗的配合下,很顺利的就贡献了百济的首都扶余,并迫使百济国王义慈投降。仗打完了,苏定方就留下刘仁愿、王文度留守,自己率着主力部队返回。可是苏定方刚回去,这边新罗就开始招兵买马,并且围住了刘仁愿,并找日本帮忙,拉来了援军。正好王文度病逝,唐朝派刘仁轨率军来到百济,正好和日本水军撞上了,于是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战斗,日本有4万2千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只有1万3000人,战船更是只有170艘。可是在刘仁轨的指挥下,成功的使用火攻烧毁了四百多艘日军兵船,其余日军狼狈逃窜,据说当时的鲜血足足染红了几十里海水。

虽然唐朝兵船远少于日本,但脑子比日本人好使,战术更是高于日本人好几头,不像日本人抱着本三国演义当宝贝研读军事。这次白江口水战将日本的魂都打掉了,之后有将近九百年的时间日本人都不敢对外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