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過節仍有“年味”(隨筆)


春節前,我回到了家鄉——**縣下轄的一個美麗小山村。記得每年過年,從大年三十開始一直到元宵節都是鞭炮聲隆隆,就是來個直系親屬也要放鞭炮,以表儀式感。而現在隨著出臺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文件,燃放鞭炮明顯減少,空氣也清新了,汙染也減少了,尤其是今年,疫情的發生。雖說少了點傳統“年味”,但過得有意義、接地氣。

不能否認,“爆竹聲中一歲除”作為我們的一種傳統文化習俗,給我們留下過很多美好回憶。但是,面對霧霾天氣的困擾、燃放帶來的火災隱患和人身傷害事故頻發,尤其是在廣闊的鄉村,群眾安全意識相對淡薄,我們更應該認真反思,不放鞭炮,就真沒有年味兒了嗎?

時至今日,人們對於爆竹辭舊迎新的民俗傳承,更多的是思維定勢、行為習慣、心理依賴和情感寄託。事實上,燃放煙花爆竹也只是我們表達喜悅心情的一種方式。除了燃放煙花爆竹外,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家鄉一個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大年初一全村各家各戶派代表帶好最好的食品到祠堂裡舉辦祠堂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

面對煙花爆竹禁止令,應當理性看待,既不能為了滿足一時的快樂而大肆燃放,置環境、安全於不顧,也不能因為近些年來持續出現的汙染問題,將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完全摒棄。其實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煙花爆竹的替代品,比如電子鞭炮,激光燈光秀等等,效果不僅不比煙花爆竹差,還安全環保,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既然有很多娛樂方式可選,為什麼非要通過燃放煙花爆竹來表達喜悅之情呢?特別是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為打贏汙染防治戰,建設好我們自己的家鄉,我們作為一份子,難道還不要儘自己微薄之力嗎?

尊重傳統文化,更看重的是其內涵,而非形式。從科學文明發展和環保的角度來說,它也是時候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人類的進步,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煙花爆竹也不例外,煙花爆竹延傳到今天,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更新換代。我們要科學對待每一個事物,是糟粕我們就要摒棄。用馮驥才的話來說,濃濃的年味兒,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的無知所消解的。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傳統的年文化,也需要適度的創新。

什麼叫過年,過年最大的意義就是全家團圓、健康、平安。所以我認為禁放煙花爆竹並不影響年味,正如近年火起來的視頻拜年、短信拜年等等,它們消弭了親人、朋友之間的物理距離,讓情感表達得以同步,這同樣包含著濃濃的年味。我們的年俗正在經歷一場“揚棄”,年俗可以變,但年味未必就會減少。還是那話,不燃放煙花爆竹,過節仍有“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