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記憶中的姜堰“年味”

春節越來越近,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大的人群遷徙“春運”拉開序幕,沒有任何行政命令,沒有任何政治驅使,彷彿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召喚,所有人都自發地往家趕,應了那就俗語“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年”變成了所有中國人心中的一份牽掛,這是大家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堅守的一份盼頭,是大家縱隔千山萬水也要回家團圓的決心,所有一切都是因為有那份魂牽夢繞的”年味“在等著~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近十年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高,對於過年的感情越來越淡,時常感慨”年味不見了”,再也找不回當年過春節的感覺,失落的同時,也依稀感覺到“年味”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正因為無法抹去,才尤顯重要。

我的老家在泰州姜堰南部的一個農村,小時候“過年”是這一年中最最重大的事情,也是最最開心的事情。那記憶中姜堰的年味,是我時常懷戀卻永遠無法回去的美好記憶。記憶中的姜堰“年味”進入臘月,作為孩子的我們,就期盼著父母著手準備新衣服,當時農村家庭並不富裕,買一件過年的新棉衣,實在有些困難,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新做了一件棉衣外套,但依然很開心,畢竟也是一件新衣裳,這將是伴隨我們這一年裡“年味”最長的過年物品了,因為我們春天秋天可以單穿,冬季可以套在棉衣外面穿,簡直太有“智慧”了。

臘月二十左右,家裡的左鄰右舍就一起商量“做饅頭”的事情,幾個家庭拼在一起,男人們負責發麵、和麵;女人們一起剁餡、包餡。蒸饅頭必須拿出積攢很久的枯木樹枝生火,伴隨著蒸籠上面的騰騰熱氣,包子出籠了,冷溼的空氣中氤氳著“鹼水、老面”混雜的包子香味,竹編的長匾裡整整齊齊涼放著饅頭,孩子興高采烈地用筷子蘸著紅墨水為每個饅頭點上“硃砂痣”,追逐打鬧的同時也會在對方的眉宇間點上一顆“美人痣”,孩子們相望而笑,笑聲盪漾著整個童年,如此美好。記憶中的姜堰“年味”我的鄰居是做豆腐的,春節前每天早上四點就要起床,因為家家戶戶都要到他家加工豆腐,整個臘月豆腐坊裡都是忙碌的身影,村裡人前一天傍晚就開始忙著淘黃豆、泡黃豆,凌晨四點開始用石磨磨碎豆子,然後用紗布做成篩子,把豆腐渣篩出來,豆漿倒入大鐵鍋,豆漿燒開先給小孩盛上一大碗,狠狠挖一勺白糖,孩子們大快朵頤,頃刻間碗底朝上。熱豆漿點上滷水,頃刻變成豆腐腦,舀上做豆腐的木盒子裡,蓋上木蓋,用木棍壓著,另一頭掛上一個水桶,等水壓幹了,嫩白嫩白的豆腐被劃成一塊一塊,放入清水中“養起來”,這個豆腐可以一直吃到三月,陪我們度過“青黃不接”的整個春季。

記憶中的姜堰“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