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过节仍有“年味”(随笔)


春节前,我回到了家乡——**县下辖的一个美丽小山村。记得每年过年,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到元宵节都是鞭炮声隆隆,就是来个直系亲属也要放鞭炮,以表仪式感。而现在随着出台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文件,燃放鞭炮明显减少,空气也清新了,污染也减少了,尤其是今年,疫情的发生。虽说少了点传统“年味”,但过得有意义、接地气。

不能否认,“爆竹声中一岁除”作为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给我们留下过很多美好回忆。但是,面对雾霾天气的困扰、燃放带来的火灾隐患和人身伤害事故频发,尤其是在广阔的乡村,群众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我们更应该认真反思,不放鞭炮,就真没有年味儿了吗?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爆竹辞旧迎新的民俗传承,更多的是思维定势、行为习惯、心理依赖和情感寄托。事实上,燃放烟花爆竹也只是我们表达喜悦心情的一种方式。除了燃放烟花爆竹外,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家乡一个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大年初一全村各家各户派代表带好最好的食品到祠堂里举办祠堂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

面对烟花爆竹禁止令,应当理性看待,既不能为了满足一时的快乐而大肆燃放,置环境、安全于不顾,也不能因为近些年来持续出现的污染问题,将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完全摒弃。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烟花爆竹的替代品,比如电子鞭炮,激光灯光秀等等,效果不仅不比烟花爆竹差,还安全环保,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既然有很多娱乐方式可选,为什么非要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表达喜悦之情呢?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为打赢污染防治战,建设好我们自己的家乡,我们作为一份子,难道还不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吗?

尊重传统文化,更看重的是其内涵,而非形式。从科学文明发展和环保的角度来说,它也是时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烟花爆竹也不例外,烟花爆竹延传到今天,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新换代。我们要科学对待每一个事物,是糟粕我们就要摒弃。用冯骥才的话来说,浓浓的年味儿,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传统的年文化,也需要适度的创新。

什么叫过年,过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全家团圆、健康、平安。所以我认为禁放烟花爆竹并不影响年味,正如近年火起来的视频拜年、短信拜年等等,它们消弭了亲人、朋友之间的物理距离,让情感表达得以同步,这同样包含着浓浓的年味。我们的年俗正在经历一场“扬弃”,年俗可以变,但年味未必就会减少。还是那话,不燃放烟花爆竹,过节仍有“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