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冬日午後,驅車來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都蘭村一片開闊田地,一群體格健壯、黃白花紋毛色的西門塔爾黃牛慢悠悠地在田間溜達。跟隨牛群的該村村民索南尖措說:“村裡的西門塔爾黃牛都是集中放養,今天我擔任‘黃牛託管師’,照顧這些牛。”
“這些牛現在可是我們全鄉的‘寶貝疙瘩’,它們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引領著茫拉鄉邁向富裕,現在全鄉的村民都在養殖西門塔爾黃牛!”茫拉鄉黨委書記牛煥青介紹。
時光回溯到1992年。“那時,村民開始養殖土黃牛,按照傳統的畜牧方式在草山上進行散養。但伴隨著放牧數量的急劇增長,有限的草原漸漸不堪重負。”牛煥青說。
草畜矛盾突出,使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也讓牛“食不果腹”。為讓草原重新煥發綠色生機,茫拉鄉決定先從禁牧入手,同時動員號召群眾們義務植樹。牛煥青介紹:“從2016年開始,我們鄉從都蘭村到茫拉河再到黃河邊的白刺灘先後禁牧了1.2萬公頃草山,群眾在江當村、吐魯村、郭拉村栽種了2000公頃耐寒的檸條,草場外圍拉上了40多公里的網圍欄。”
禁牧、種樹的手段有效保護了環境,使得草山得以休養生息,但棘手的問題隨之而來。茫拉鄉有1842戶7991農牧民,大多靠畜牧業,禁牧後農牧民的牛產業應該怎麼發展?
牛煥青說:“我們通過實地調研、對接市場,向貴南縣農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員討教,在充分尊重村民意願的基礎上作出了決定:一方面,通過黃牛品種改良項目引進良種公牛,將本地土黃牛改良為經濟效益高的西門塔爾牛、黑白花等優質品種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通過種草養畜,在全鄉推行舍飼、半舍飼養殖方式,保護生態環境,鞏固禁牧封育成果。”
“土黃牛的肉質不好,產奶量也不高,經濟效益非常低。”索南尖措說。經過品種改良後,淘汰了個體小、生產性能低的土黃牛。“西門塔爾牛產肉、產乳量都很高,一隻土黃牛牛犢在市場上只能賣2000元到3000元,而一隻西門塔爾小牛犢就可賣到9000元至10000元!市場價一公斤牛奶賣到10元,這又為他們致富增添了渠道。”牛煥青說。
目前,全鄉西門塔爾牛的存欄數從2016年的3511頭增加到5665頭,母畜比例從71%上升到89%。之後,茫拉鄉黃牛新品種養殖“三統一分”管理模式也隨之出臺,即統一防疫、統一鑑定、統一調運和分戶養殖,實現了黃牛母畜比例常年保持在85%左右,做到了禁牧不減牲畜、禁牧不減收入。
同時,舍飼、半舍飼的養殖方式也在茫拉鄉推行開來。“目前全鄉半舍飼養殖率達80%以上,終結了過去在草原無序放牧的歷史。原來我們的地裡只種青稞和小麥,現在村民在水澆地種玉米、燕麥,還套種青稞和豌豆。2019年全鄉種植青稞和豌豆43.86公頃,玉米23.13公頃,燕麥167.93公頃,種草養畜不僅為牛提供了充足的飼草,也更加鞏固和擴大了西門塔爾牛的養殖規模。”牛煥青說。
閱讀更多 青海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