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宅在家裡,你看了哪些書?

兵荒馬亂的Vanya


我看了道德經,王陽明心學,大敗局,以及曾國藩家書。

這些書籍讓我提升非常快,因為這些書籍是非常經典的,也是非常有必要去學習的東西。

而且我學了之後,就立馬用了出來,就去開班,並且傳授給別人。

經學之用,學以致用,如果沒有用,那麼學習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浪費時間。



彭先生的雜貨鋪


疫情這段時間讓我覺得回到了大學時代,這段時間每天7:00起床,練了一小時的瑜伽,(在家有老爸老媽做飯不用我動手)今年在備考CPA打算報考稅法,經濟法,會計。之前就在網上買回了教學視頻了和書一起配套的那種,吃過早餐就在自己房間早讀1小時(大聲讀的那種),讀經濟法和稅法每天讀一科,完了之後開始預習、聽網課、做題。晚上吃飯的時候和家人一起聊家常,聊自己的工作和村裡的八卦。睡前看《對手》這本書一共三冊,買回來又一段時間了,這幾天看了2冊。還有一冊沒看完,個人覺得這本書真的還不錯。



鳳翔之女


目前看了三本,分別是《時間秩序》,《世界觀》,《認識未知的自己》。前兩本都與物理有關,而且也比較難懂。但看完後關於時間,關於空間的看法還是會有所改變。比如關於熵的認識:世界的熵並非只取決於世界的狀態,也取決於我們模糊世界的方式,而這又取決於我們與哪些變量相互作用,即我們這部分世界與變量的相互作用。

在遙遠的過去,世界的熵在我們看來非常低,但這也許沒有反映出世界的準確狀態,也許只考慮了我們作為物理系統相互作用過的變量的子集。我們與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描述世界所用的一小部分宏觀變量,會產生模糊,正是由於這種顯著的模糊,宇宙的熵才很低。


帥氣的卡夫卡


《平凡的世界》,百看不厭。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行走的芨芨草


呆在家這麼久,每天刷著手機真的不是個事,總讓人感到頹廢。說真的,沒想到這次疫情會這麼嚴重,就一個來月就超了當年的非典。疫情期間,沒有收入,每天都在消耗著家底,又想著過後怎麼生存,爸媽早已按捺不住想去租地種菜,似乎每個國民都在忍受著痛苦,這次疫情不知道損失了國家多少千億,聽說治好每一個病人都要幾十萬的物資。有人說,因為這次疫情,他們的公司將會面臨倒閉。

這個期間,其實是令人安逸又令人奮進的時候,如果你覺得沒有能力去幫助國家,其實宅在家裡就是在幫助國家。現在的我們,最好來說是要提升自己。讀書就是不錯的選擇,既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又能擴增視野,而且免了被家裡人嘮叨。

其實著十幾天裡,我也沒買啥新書,都是以前買了沒看完的雜誌或者小說,其中包括有,大科技(是一種雜誌週刊的百科書,裡面講的主要是些科技創新,科學領域的解答,很好看哦),還有森林與人類(都是週刊雜誌類,哈哈以前的我最喜歡看這種書,感覺能認識很多新事物),當然有小說,叫《圍城》(這本書揭露了中國當時的某些社會,某一類人,值得一看,不過我還沒看到一半,嘿嘿),除了這些外,我還喜歡看英語書,不是學校那些無聊的英語書,是有故事類型的,我看的是床頭燈系列的,比如一些小學生讀的故事書,像魯濱遜漂流記,自己肯定不想看啦,但是是英文版的話,相信你會看的津津有味,而且有3000詞,5000詞等不同單詞量的故事書,這個真的推薦哦,還能提高英語水平呢。

目前我在家就看了這些,希望宅在家的你們也拿起書來,一起遨遊在知識大海吧!

(圖下次發吧現在網不好,上傳不了)


阿雞米的


疫情在家已經家兩個多星期了,從圖書館借回來的四本書,看了王安憶《長恨歌》。這部小說講述貌美如花的女主人公王琦瑤一生追求愛情,但屢屢與愛情失之交臂未能開花結果的悲涼故事。她一生徘徊在幾個不同男人之間,她以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併為愛誕下女兒,卻慘遭遺棄,獨立撫養大女兒;她以為年少仰慕她的攝影師在多年後重逢還可以走到一起,卻被視為好朋友,保持一段友情;她以為以自己的慘痛經歷能說服女兒不要掏心掏肺對男人,卻不得不看女兒和女婿遠赴美國。她的一生,前半段為愛瘋狂,後半段為愛冷靜。


奔跑奔跑的豬


看了這兩本書,繪畫版《紅樓夢》不錯,帶配圖片,讓人一目瞭然,很快就看明白了,不像之前全部是文字,枯燥乏味,看一會就瞌睡的不行了,《易經推命學》這一本書難以理解,沒看懂。




追夢23772


《玫瑰與教育》、《堅守講臺》和《我的教育苦旅》

《玫瑰與教育》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竇桂梅。本書為“大夏書系”叢書之一,分為四輯:清談與憂患;在聽說讀寫的背後;日本教育管窺;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

《堅守講臺》都是作者個人的讀書心得與體會,包括講臺上先互動交流,有知識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討,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以自己的火點燃了學生,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注和豐富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為智慧生成和人生態度、生活品質提升的過程。

《我的教育苦旅》為“大夏書系”叢書之一,分為三輯:精神的雕像,包括作者心中精神和教育的偶像;人就是目的,所收錄的篇章都是談“新教育之旅”中的學校教育和管理的;語文的詩意,是作者在中學語文教育方面思考和實踐的記錄。


郭佳樂老師


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新中國發展面對面》,讀來十分振奮人心,為建國以來祖國取得的偉大成就感到自豪,為我們的制度優勢感到驕傲,沒有什麼大事、難事是我們解決不了的,包括這次疫情,我們一定能發揮制度優勢,打贏這場抗疫戰爭。還在看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客觀真實再現了我黨從成立到發展壯大不平凡的歷史過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的經驗教訓,自我的發展完善,進一步堅定了對祖國復興的信心。


笑對紅塵006


我看了《活著》才想到在《平凡的世界裡》探尋《自卑與超越》是多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