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最後真的統一了中國,復興了漢室,會讓位給漢獻帝嗎?

左明雪


會的,劉備自以匡扶漢室為名道貌岸然的發展自己,真正統一天下後,他會假客氣地把江山還給獻帝,但說實話,這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沒什麼區別,皇帝還是個傀儡,無權無人,而劉備則坐實江山跟天下美名於身,後期,隨便使點小手段給獻帝扣個罪名便可轉正,他跟曹操還不一樣,大漢姓劉,他本姓劉,順理成章!



TANK王子


廢話……

自古以來,那一個扛著先帝旗號打天下而得天下的人,會乖乖把拼命爭來的果實,白白送給他人。就算他肯,跟其打天下的將士也不肯啊。

假如真有這種人,那首先他得不了天下,因存這種腦殘想法的人,一上場早就被對手打得滿地找牙,沒了方向,豈能稱雄。

任何人要想打天下,都得扯虎皮拉大旗,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為自己辯解,任何失去作用的先帝們,只是一張虎皮拉來做大旗罷了,一旦完成了大旗的作用,誰還會稀罕這張破虎皮,早就扔進了垃圾堆。

可想,劉備假如真成功一統,他肯定比曹操更急於稱帝呢,豈肯讓出大位。


山雨欲來風滿樓2020


如果劉備,統一三國,他的位置,兩個可能,一個是劉備,愛與大漢宗親,他不會接受的,我們打個例子說,劉備在荊州時,劉表兩次讓位,劉備推辭不幹,當時劉表,並在搞慌,已經快不行了,曹何大兵馬上就來,劉表讓位,劉備堅決,不幹,事後,諸葛亮,說劉備,為什麼不幹?劉備,這對我不仁不義,我想,如果劉備統一三國,他也會做一篇文章,是堅決不幹的,比如說當時漢獻帝死了以後,大臣們勸進,讓他登機,劉蓓堅決不受,後來百官,苦苦相勸都不行,諸葛亮,金漢獻帝已去,天下無主,主公,乃漢室之親,再不受,天下黎明百姓會寒心,諸葛亮,跪下辭官不做,劉備這才接受,我想,如果劉備統一天下,他會做的,辦法很多,不用劉備想辦法,就底下大臣,諸葛亮,底下的謀士,文成武將很多,一定會想辦法讓劉備登機,漢獻帝,是個懦弱之人,沒有什麼作為,而劉備,在曹營時,兩個人,談話,煮酒論英雄,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操,何,使君而,使君就是指是,劉備,劉備,縱橫天下,經驗豐富,適合做開國之君,漢獻帝,軟弱無能,就是做了皇上,也不會長久,底下大臣也不會服氣的,說的不好,謝謝大家


北斗星3557


如果劉備得了天下,他絕對不會讓位給漢獻帝的!假如劉備真的想讓位漢獻帝的話,也讓不成,因為劉備身邊的人絕對不會答應!這就是五千年的文化。


珍惜與捨得1964


主觀上,除了東吳外,魏蜀都是追求統一、結束戰爭的。但客觀上,魏蜀吳尤其是魏蜀,都製造了分裂!這其中曹魏“狹君子以令諸侯”,代表了“正統”和“國家”,實力也最強,最有力量和可能實現國家統一。而賣草鞋的、流氓出身的劉備,打著臆想出的冒牌“皇叔”的旗號,在諸葛村夫的幫助下,橫插一槓,為了一己之利,客觀上製造了國家的分裂,延緩了國家統一,讓百姓多飽受戰爭痛苦至少幾十年,是歷史前進、國家統一的罪人!試想,如果沒有劉備和諸葛亮的“搗亂”,當時的國家就不會一分為三,曹魏就會更早消滅東吳,從而結束戰爭,實現國家統一。諸葛明明知道劉備不會勝出,還要幫開歷史倒車,製造戰爭,分裂國家,荼毒生靈,是歷史的罪人,最大的愚夫!歷史能使人智慧,一個開歷史倒車的人還不愚蠢嗎?諸葛的聰明,只是小聰明,不是大智慧!聰明都是後人為了維護劉家大漢所謂的“正統”,臆想出的、神化出的。若真聰明,怎麼不能制止戰爭,戰勝曹魏,實現國家統一呢?歸之於所謂的天命,裝神弄鬼,點幾盛破燈,舞幾招破劍,夢想“向天借命”,都是騙人的鬼話!

幾千年末,曹操形象廣受貶斥,無非他出身低微,又不姓劉,不是正統的皇族出身。而劉備及其集團人物,之所以以正面形象廣受吹捧,無非他姓劉,雖然他與大漢劉邦"八杆子打不著"。《三國》處在那樣的社會,它要維護的終究是封建統治秩序。


日月明rym1220


方圓論壇觀點!

劉備要是真的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漢獻帝必死無疑。哪還能像曹魏這樣還給了他一個山陽公的爵位,可以讓漢獻帝平安終老。

劉備此人胸懷大志,一直都以復興漢室為己任。但這個漢室是忠於他劉備的漢室,是屬於劉備的漢室。


劉備的皇叔身份真假一直都是個迷。漢獻帝在族譜裡查沒查到劉備也不要緊。因為當時的漢獻帝被曹操軟禁,漢獻帝需要一個忠於漢室並且能成大事的人。而劉備的出現瞬間吸引了漢獻帝的注意。劉備一直以漢室後裔自居。天下人也都認為劉備就是皇叔。所有劉備是真是假漢獻帝不需要多考慮。真假已經不重要了,劉備的漢室後裔名聲已經打了出去,那他就和漢室綁在了一起。只要劉備最後能成事,漢獻帝認為以自己皇帝的身份是可以掌控劉備的。漢獻帝本身就存著利用劉備的心思。

反觀劉備呢?一個織蓆販履的小人。憑藉著不知真假漢室後裔頭銜混的風生水起,但畢竟在他沒有見到漢獻帝之前,他這個皇叔頭銜都不牢靠。見過漢獻帝,漢獻帝親口承認了之後,他這個皇叔才是名副其實的皇叔。而劉備也可以用漢室代理人的身份來招兵買馬,招募人才。實際上從跟子上來講,劉備圖謀的就是漢室江山,自從他有了皇叔之名後,這個念頭就更深了。他利用的就是漢獻帝的權威給他正名皇叔的名分。

劉備爭霸的時候還可以和他的追隨者說是為了拯救漢獻帝光復漢室。畢竟他是靠皇室名頭起家的,追隨者裡也有很多漢室的死忠分子。但如果劉備真的奪得了天下漢獻帝就必死無疑,首先劉備就不可能允許自己打下的天下在交給漢獻帝,因為掌握了權利的美妙之後,沒人願意放手。其次,就算劉備不殺漢獻帝。劉備收下的人也會殺掉漢獻帝。畢竟漢獻帝當皇帝的話對他們來說沒什麼直接好處。但如果劉備當皇帝他們就是從龍之臣。那功勞可大大的。估計這個時候劉備陣營中漢室的死忠分子都會被清除。就像曹操的心腹“王佐之才”荀彧就老想著漢室。所以才被曹操賜死了。



所以劉備當皇帝漢獻帝必死無疑。反觀曹丕當皇帝之後,漢室以滅亡,曹丕也封了漢獻帝山陽公的爵位讓其在山陽養老,已經是很大度了。因為忠於漢室的人已經死完了,漢室江山已經翻篇了,曹丕也沒必要在殺掉漢獻帝。還能博個好名聲。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了中國,復興了漢室,不會存在讓位給漢獻帝的可能。

按照中國歷史傳統來說,白手起家統一天下的皇帝,在成功統一了天下之後,十有八九要乾的事就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比較激烈的例子就是朱元璋,不僅殺死小明王韓林兒,而且在功成之後大肆舉起屠刀,殺害功臣將相。

比較緩和一點的例子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只要將領們放棄兵權,榮華富貴還是享受一生的。

但是開國皇帝們,在對待前朝末帝時所表現的態度則大不相同,有的被廢為庶人,比如隋末帝楊侑;有的被殺害,比如秦王子嬰;有的被軟禁,比如西漢劉嬰;還有的卻得到善待,比如漢獻帝。

除了秦朝之外,從兩漢時期開始,中原政權的治國思想是以儒家為主,法家為本的治國思想,儒家講忠君,尤其是盛行儒學的兩漢時期,哪怕到了漢末的亂世三國時期也是如此,對於皇帝來說,他就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和象徵意義。

所以兩漢時期,基本上沒有弒君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來看,殺皇帝,天理難容,簡直是整個社會的公敵,這一規律只到魏晉時期,被司馬昭破除,由此,弒君行為從晉朝開始,到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盛行。

之所以前面說了這麼多,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是弒君這種行為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劉備如果統一了中國,那說明了天下是他劉備一刀一槍打出來的,權力從來就是來自能力、功勞以及對政權的掌控力,而不是來自於精神支柱和象徵意義。

劉備能從一個一無所有、家徒四壁以織蓆販履為生的漢室宗親,成長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帝王,除了劉備超強的個人能力之外,劉備的身邊肯定是聚集了一大批的功臣將相和利益集團,比如說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糜竺、簡雍、孫乾等人。

一個能統一中國的劉備集團,他一定是一個以政治、軍事一把抓存在的政權,在長年累有的統一過程中,形成了權力的分配,這種權力分配是以人際關係、利益、聯姻、宗親、同鄉等各種紐帶結合在一起,而且是排外的。

如果劉備統一了中國,真到那一天的話,劉備就會面臨如何應對當前的政治局面,如果漢獻帝還活著的話,劉備是絕對不可能殺害漢獻帝的,一是沒有必要,二是會招到天下人的唾棄,三是政治上會處於不利局面。

劉備既然能統一天下,那麼說實際權力就是在劉備自已手中的,這是其他人不可能獲得的權力,哪怕是皇帝,劉備就算維持是目前的狀態,繼續讓漢獻帝當皇帝,權力仍然集中在劉備手中,而不是作為皇帝的漢獻帝。

如果劉備統一中國,那麼面臨幾個選擇:

一是維持現狀,繼續讓漢獻帝當皇帝,劉備自已掌握實權執政,漢獻帝繼續當他的傀儡皇帝,反正他一直都是,從被立為皇帝的那一天開始就是。

如果維持現狀,那麼劉備就是當年的曹操,至少劉備是想當週文王還是開國之君,全憑劉備自已的意願行事,漢獻帝沒有絲毫干涉的可能,也沒有這個權力。如果劉備當了周文王,那麼開國之君就會讓劉備的兒子來做,複製當年曹丕的做法。

二是劉備設法讓漢獻帝禪讓皇帝給自已,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曹操當年是沒有統一中國,才沒有逼漢獻帝禪讓,才想著做周文王,如果劉備統一了天下,那麼情況就會與曹操不一樣,天下統一,意味著戰爭結束,就要開始權力分配了。

劉備不需要自已去逼漢獻帝做任何事,手下有大把想拍馬屁的下級官員會搶著去幹這事,因為事成之後就是開國功臣,誰不想啊?只需要劉備作一個不出聲的指示,或者僅僅只是一個眼神,就會有人去辦這事了,甚至劉備不需要作任何表示,立即就會有聯盟的手下去辦的。

如果劉備真這麼想了,漢獻帝只能默默接收,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除了這兩個選項,不會再有第三個選項,因為沒有必要,劉備是絕對不可能殺漢獻帝的,也不可能對漢獻帝有壓迫的表現,劉備需要漢獻帝這個精神支柱和象徵意義,這也是劉備存在的精神支柱和象徵意義。

劉備的一生,至始至終表現出來的是禮賢下士、愛民如子、仁義有嘉、寬已待人的形象,劉備對待普通百姓,甚至是背叛他的人,都非常仁義,何況是皇帝呢?

而漢獻帝本來就是皇帝,劉備卻不是,所以劉備不會存在讓位給漢獻帝的可能,位子一直就是漢獻帝的,只不過權力卻是劉備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歷史上沒有如果,只有更多的遺憾,劉備的本質不比曹操強,曹操只是明著做了罷了,劉備打著靖王的後代,也在招搖撞騙,試問這裡的人哪一個不想當皇帝?只是條件不允許罷了,最後跑到西川不也當了皇帝,亂世中的梟雄,誰也不用說誰?只是後來寫書的人把他吹上了天,實際沒這麼大本事,包括諸葛亮在內,怎麼沒能統一中國,滅了曹操滅了東吳,跑到偏僻的地方,稱王去了。


賈佔293


劉備自稱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自詡是劉漢“根正苗後”的接班人與守護者。身為擁兵自重的一方軍閥,劉備的本質和曹操、孫權甚至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並無任何不同。他雖然實力遠不如曹操、孫權,但他有一個天然優勢,也就是有一個響亮的、正義的“鬥爭”口號——興復漢室,在這個冠冕堂皇的口號感召下,無數才智之士、熱血青年對劉備趨之若鶩,並義無反顧地為之奮鬥、流血、犧牲。但如果我等受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蠱惑,認為劉備道德高尚、大仁大義、心地純潔,他披肝瀝膽、百折不撓、奮鬥一生,都只為匡復風雨飄搖的漢室,只為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話,那就大錯且特錯了。

劉備本是亂世梟雄,為豎起一面有號召力的道德大旗,他口口聲聲要滅掉曹魏,興復漢室,實則是他自己素有當帝王的野心,看他給兩個兒子取名便可一窺玄機——一曰劉封,一曰劉禪,“封禪、封禪”,這不是要即位當帝王嗎?劉備的人生志向與奮鬥目標昭然若揭。

不論是小說還是史書,都把劉備描述成一個堅定的漢室維護者,他從始至終都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因此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進行了長期且艱苦卓絕的鬥爭,而從未取代漢室登基稱帝的曹操也被其唾罵作“漢賊”。

從劉備跌宕起伏的一生經歷來看,復興漢室只是一個政治口號而已,他不和曹操妥協也是迫不得已之事,和拯救岌岌可危的漢室關係不大。

從劉備由弱變強、逐步發跡的人生之路可以清晰地看清楚他是有個人野心的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即位稱帝,即便他有能力摧垮曹魏、孫吳,一統天下,也不會讓位給漢獻帝劉協,而是自己取而代之。反正都姓劉,都是劉邦的血脈,天下依舊姓劉,誰做天子還不是一樣?

劉備之所以發跡,最早得益於鎮壓黃巾起義,他拉起一小彪人馬追隨別人東征西討,因戰功被漢廷封為安喜縣尉,也算掘得了其人生的第一桶金。隨著董卓提西涼兵入洛京,並開始擅權亂政,劉備加入了反董聯盟,從此走上了波瀾壯闊的漢末政治舞臺。

當時的劉備實力弱小,四處投靠、依附,惶惶如喪家之犬,根本沒有考慮過興復漢室的事,當時的他能生存下去就燒高香了,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實力不允許啊 ! 他充其量也就是想佔一塊地盤、有一支軍隊、立個功名而已。

同樣,彼時的他似乎也不想與曹操為敵,否則就不會在呂布兵敗後去投奔曹營了。曹操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氣度恢廓,非常重視人才,對劉、關、張三傑相當禮遇,很是不錯。

《三國志》記載:“......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曹操並未因他追隨過呂布而猜忌之,反而張開懷抱熱烈歡迎,而且還讓他去當豫州牧。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劉備與曹操反目成仇、分道揚鑣並勢不兩立的呢?

其實,怨不得曹操,主要是劉備不甘久居人下,他參與了國舅董承策劃的“衣帶詔”事件,秘密刺殺曹操,並由此改變了他以後的命運。

國舅董承接受不甘心做傀儡的漢獻帝劉協刺血寫就的“衣帶詔”,並暗中聯絡劉備、吳子蘭、種輯、王子服等大臣謀刺“國賊”曹操,這就是東漢末年發生的著名“衣帶詔”事件。

或許漢獻帝早就聽說劉備忠貞愛國,義薄雲天,又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劉氏宗親,於是委託董承將這位“皇叔”也拉進了“誅曹”圈子。

劉備為人謹慎,他覺得刺曹行動時機不成熟,風險巨大,或許察覺到董承空懷一腔熱血,卻無足夠的實力能力挽狂瀾,心裡有些猶豫。董承接受衣帶詔後,召集眾人暗室密謀誅殺曹操後,劉備卻採取觀望之態,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對此,《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這樣解釋的:“(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當然,劉備也沒有去曹操那兒檢舉揭發董承之密謀,他選擇了一招更為穩妥的策略——溜之大吉。

他以出兵截擊袁術為由,慌忙離開了帝都這塊是非之地。“衣帶詔”誅曹行動失敗後,董承等人全部遇害,只有劉備僥倖逃生,曹操由此深恨劉備,劉備也被迫打出了“漢賊不兩立”的旗號,從此與曹操徹底分道揚鑣且相互為敵了。

陳壽、裴松之等人評價劉備道:“ 然(劉備)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此話大意是:劉備屢仆屢起,百折不撓,從不言棄,亦不肯居於人下,他不在曹操麾下任職,是因為估量到曹操容不下自己。他之所以離開曹營另立門戶,並非完全為了和曹操爭奪利益,主要是為了避開曹操可能對其施加的迫害。

“衣帶詔”事件劉備雖未親自參與,但作為主謀之一卻知情不報,劉備的危險處境可想而知,為了防備曹操對其報復,他只能硬著頭皮和曹操鬥爭下去了,“衣帶詔”事件是雙方關係由好轉壞的分水嶺,也是雙方矛盾難以調和的焦點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和曹操鬥了一輩子,並不是他不想與曹妥協,而是根本沒辦法妥協。《典略》記載,曹操死後,劉備遣使與曹丕媾和。曹丕對他借曹操病故之機來修復兩國關係的做法十分反感,將蜀使斬殺,絕使命。

劉備與曹操廝鬥不休,他的本意是在亂世中能生存下去,有一塊能容身的根據地,什麼匡復漢室之類的宏大敘事都不過是政治幌子,即便後來他得到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似乎也從沒想過什麼迎回漢獻帝,再將皇位還給他諸如此類的仁義之舉,即便他有能力滅掉魏、吳,統一天下,也不會還政於漢獻帝,而是自己君臨天下,駕馭萬民。

為何這麼說呢?有史為證:就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221年)正月,在諸葛亮、劉豹、張裔、向舉、譙周等文武大臣的勸說下,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西北的武擔山。根據諸葛亮等人的建議,認為“漢” 乃“高祖(劉邦)起定天下之國號”,劉備“襲先帝軌跡,亦興於漢中”,因此仍應定國號為“漢”,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許靖為司徒;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虛職)......立吳氏(吳懿妹)為皇后,劉禪為太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

與心口不一的劉備比,曹操從未有篡漢之舉,反而把幾個女兒都嫁給漢獻帝為妻,卻被天下人罵作“漢賊”,他的委屈又有誰懂?

史籍中把劉備建立的這個“漢”稱為蜀漢,但此漢已經非彼漢了。既然劉備以恢復漢室為己任,他建漢本無可厚非,可改元章武就有問題了,須知彼時漢獻帝劉協依然健在,是魏武帝(諡號)曹操的女婿,曹丕的妹夫,劉備從中原迎回他是很有些難度,但也不必改其年號吧?至少在名義上大可沿用漢獻帝的年號,由此可見,劉備稱帝的想法昭然若揭,他本就無意還政於漢獻帝。

而且劉備得益州後,從來沒有迎回漢獻帝並讓位給他的舉動,雖然訛傳獻帝被曹丕所殺,劉備乃“發喪制服,諡曰(獻帝)孝愍皇帝”。但後來證實是假消息。 既然獻帝沒死,劉備改年號作甚?原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自己以及其子子孫孫考慮,其他的都是政治宣傳口號而已。

所以基本可以判定,即便他有能力掃平天下,天下也沒有漢獻帝的份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不會。那是肯定的。

劉備打著復辟漢室的旗號,一是為了顯示他是正統,二是招兵買馬有正當理由,三是討伐各路諸侯出師有名。

但如果他真的擊敗了曹操和孫權,取得了朝政,那他肯定會做如下動作:

一,挾天子以令諸侯,自已不做,象曹操一樣,統領天下。

二,待時機成熟,廢漢帝,立自已兒子上位,名義上劉備也算漢室宗親,名正言順。

三,直接廢漢帝,自已做皇帝。藉口無處不有,只要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