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好人因為受到不公正對待而變成壞人的故事?

芬芳杜若


很多,比如汪精衛。

早期的汪精衛,是一個立志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積極推進共和的熱血青年。曾經親入京城欲刺殺清政府攝政王及王公大臣,用自己的一腔熱血來喚醒民眾投入到反清的鬥爭中來。

後來行刺失敗,被關入大牢,還曾作一首激情澎湃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在被清朝大臣肅親王審問時,不但侃侃而談革命大道理,而且與戰友爭當刺殺主謀,以求一死。

就是這麼一個人,後來卻因與蔣介石爭權奪利,另立中央,失利後竟投靠日本人,甘當漢奸走狗,殘害中國人民,還美其名曰:曲線救國。

這個曾經為愛國而去刺殺滿清大員的革命青年,最後反而因賣國而被人刺殺,後來因傷在日本悽慘死去,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賣國賊。

對於汪精衛,後人還常用白居易的詩來感慨:"倘若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醉眼朦朧看天下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下面這幾位歷史人物就是好人變成壞人典型的例子,影視劇中被過度美化,大家都認為是好人,歷史上真實的他們卻是臭名昭著。

第一位,紀曉嵐

很多人都認為紀曉嵐是一個深受乾隆皇帝寵愛,口若懸河,學富五車,敢於與惡勢力和珅做抗爭的大好人。這只是影視作品中的紀曉嵐,歷史上的紀曉嵐並非如此。首先紀曉嵐並非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畢竟清朝是一個滿人地位遠遠高於漢人地位的朝代,紀曉嵐畢竟是漢人,只能算是在朝廷當官,根本算不上是寵愛。紀曉嵐有口吃,也並非口若懸河。他也只是頗有些文化,祖上都是沒有成大器的讀書人。和珅在朝中地位極高,紀曉嵐根本沒資格與其交手,反而遇到麻煩事還得向和珅低頭下氣。並且紀曉嵐非常好女色,80多歲仍一切如故。

第二位,朱祁鎮

影視劇中的朱祁鎮是一位對周圍人都很好、愛戴百姓的聖君。真實的朱祁鎮卻令人憎惡。明朝三大太監之一的王振深受朱祁鎮寵愛,王振徇私弄權,貪汙受賄,魚肉百姓。但朱祁鎮卻絲毫沒有責怪王振的意思,甚至在王振去世之後還為其立下了碑。反而像于謙這類忠臣卻受到了朱祁鎮的迫害。試問這種忠奸部分的人又怎麼有資格被稱為聖君呢?

第三位,羋月

影視劇中的羋月與真實相差很大。劇中的羋月是一個痴情女子,她與義渠王之間的愛情故事被拍成一段佳話。歷史上的羋月甚至可以與呂雉、武則天、慈禧列為一類人。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秦國政權被她控制了36年。而且她與義渠王在一起也是各取所需,根本不是純粹的愛情。羋月的私生活也非常混亂,也有著一筆很爛的風流賬。

歷史話題一直是很嚴肅的話題,同一件事情,同一個人物,往往會有多種不同的版本進行記載。書籍是瞭解歷史的最佳途徑,尤其是正史。然而類似於二十四史篇幅較長,大多數人都難以通過閱讀此書來了解歷史。影視劇因富有一定的娛樂性,因此有關歷史的影視作品反而深受歡迎。但影視作品為了提高收視率難免會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進行改寫,這樣就會令大眾對一些歷史人物產生誤解


歷史的影子


清朝的“壞人”。

孫中山先生本來也是改革派,希望“拯救”清政府。他在1894年寫下了《上李鴻章書》,希望清政府能夠仿效西方政治制度,進行革新。

為了能把自己的意見“上達天聽”,他找到“新派”的鄭觀應、王韜,請他們幫忙。而王韜也不含糊,推薦他去天津找李鴻章李中堂。於是,滿懷理想的孫中山趕緊去了天津,希望能跟李中堂傾訴自己的救國主張。

可惜(xing hao),李中堂“公務繁忙”,沒時間見他這個嘴上沒毛的愛國憤青。

吃了閉門羹,見識到清廷的腐敗,孫中山回去就開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汪精衛鬥不過蔣介石,覺得委屈,轉頭當了漢奸。

汪精衛年輕的時候,確實厲害,為了革命敢刺殺清朝攝政王。還留下振奮人心的絕命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汪精衛釋放以後,又成了孫中山先生的親信。就連中山先生的遺囑,都是他汪精衛筆錄的。而且,他還成了當時的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雖然,在第二年(1926年),蔣介石借“中山艦事件”全面接掌黨政軍大權。但是,因蔣介石資歷淺,很快被胡漢民和汪精衛兩位大佬打壓下去,一度下野出國。

可以說,在1928年之前,汪精衛在國民黨的地位比蔣介石高。

可是,他這個文人手段不行,一受挫就“出國看病”;一不爽就辭職走人,沒有人迎接還不回來。他一天到晚,總是夢想著憑藉自己的身份和威望,能在國民黨中壓住蔣介石這樣掌握軍權的軍人實力派。

現實很殘酷。1927年12月,蔣介石跟宋美齡結婚,成了孫中山的連襟,也得到了外國勢力的支持。1928年2月,蔣介石操縱的國民黨四中全會,通過黨務整理計劃:1924年國民黨改組前的黨員才允許登記,登記後經過審查、訓練才算是黨員。而汪精衛一派很多人都是1924年入黨的,大都受到了蔣介石打擊。不久,又有人寫文章,說汪精衛跟“廣州起義”有關,打壓汪精衛一派。於是,汪精衛出國了。

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時,汪精衛也曾出來蹦躂過。但是,都被蔣介石輕易化解了。等到1937年全面抗戰時,身為“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在黨、政權勢上,都比不上蔣介石了。

1939年,抗戰局勢非常困難,國軍輸了所有會戰,國都南京都丟了。為了阻擊日軍,老蔣甚至把黃河都給決堤了。國際上,歐洲列強奉行綏靖政策。美國雖然在道義上罵日本,支持中國抗戰,但是,美國人還是照常給日本提供各種物資。

此時,國民政府高層之中,很多人都想跟日本人和談。連蔣介石也通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跟日本人和談,希望回到1937年之前的局面。日本人當然不會把吃到嘴裡的肉吐出來,不同意蔣介石的條件。

一直受到蔣介石打壓的汪精衛覺得機會來了,晚投降不如早投降,能賣個好價錢。他馬上跑到越南河內,發表“豔電”(當天發電報日期代碼是“豔”):說日本早想和談了,簽字就馬上撤軍,也不要賠款。都是蔣介石不同意,才成了現在局面。而且,高層很多人都跟他汪精衛一樣,早想著和談了。

額,蔣介石和很多高層被打臉了,都怒了。汪精衛也沒好到哪去,和他談判的近衛文內閣下臺了。(其實,近衛文不下臺,也管不了那些猖狂的日本軍人。和他談判,本來就沒用。)日本新上臺的東條英機給他的條件很苛刻,就是讓他當傀儡。汪精衛已經上了日本人的船,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希望日本人贏。

幸好,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這個消息傳到汪偽政權時,汪精衛懵逼了。他手下的那些高官們也傻眼了:日本人要完蛋了,汪精衛也要完蛋了。

而蔣介石開始高興了,第二年,他就成了“中緬印戰區總司令”。國軍開始接受大批美國援助,抗戰形勢開始好轉。

汪精衛小聰明白耍了,成了近代最大的漢奸。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所謂好人和壞人更多的只能在小說,演義等文藝作品裡找,現實中恐怕難找到純粹的所謂的好人和壞人,評判的標準完全在於評價的人自身的出發點是什麼?

歷史上很多人物在不同時期呈現過截然相反的評價:例如摧毀中國封建制度建立帝國制度的秦始皇嬴政,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歷史教育和文藝作品裡幾乎就成了暴君和貪得無厭的代名詞,但越來越多的被整理出來的史料可以證明嬴政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的成熟政治家,他所謂的殘暴和之前之後的君王比沒什麼太大區別,但是他的所取得的政治成就,確實影響了後來中國近兩千年。而且就他的評價來說在漢武帝以前,歷史文獻的記載中也基本偏正面,而到了漢武帝以後才逐漸汙名化。

另外一個“歷史經典反派人物”曹操,這個在戲曲臉譜中的一張大白臉奸佞反面人物,在歷史中確實一位在當時歷史環境中文采武功卓著的大人物,他在東漢末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維持住了中國大一統的帝國制度的走勢。與差不多同時期羅馬帝國崩潰後成了一盤散沙的歐洲不同,後來的中國雖然也經歷過動盪和局部的分裂,但是基本文化依舊認為天下一統的才是出路。

以上是我認為一開始被認為是“壞人”,但是後來又被認為是“好人”歷史人


澳斯曼衛浴8


我看胡歌演的《神話》這部電視劇,對裡面高要這個角色有很深的感觸,他原本是一個大大咧咧、淳樸自然的人,可因為機緣巧合之下,跟隨胡歌飾演的易小川穿越到了秦朝,被閹割成了太監,於是變得心狠手辣,逐漸轉型成了趙高。

當然,這也許只是電視劇的演義,但這裡也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趙高一開始就是被人們所唾罵的壞人嗎?他是如何變成壞人的呢?《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趙高身處在那樣一個時代,封建制度不僅讓他變成了一個太監,而且伴隨著秦始皇那樣一個專制的帝王,隨時都有可能丟掉了性命,這能不讓一個人的人性覺得扭曲嗎?

趙高一開始是不是好人,我們無從得知,但他變成了壞人,卻是秦朝時期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的,不過我們並不是要宣揚一個人應該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去學著做一個壞人,因為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我們只是要去考慮如何去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美的社會,因為孔子還說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更說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我們始終不去做壞的模範,而是讓自己與世界緊緊相擁,那這個世界會不會更美好一些呢?


白雲心


吳三桂,當初吳三桂帶兵二十萬駐守山海關,有一小妾陳園園留在北京,闖王李自成攻佔北京以後,陳園園之父與闖王講好,願帶陳園園到山海關勸說吳三桂歸降,但在起程之時,因陳園園貌美,被李自成大將劉敏相中並將其霸佔,只放陳父一人前往,吳三桂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逐引清兵入關,將李自成趕出北京,致使大順朝滅亡。

見小說李自成,不是史記。


手機用戶佛在心


唐朝末年起義軍首領黃巢就是例子!

黃巢:唐朝末年起義軍頭領,文武雙全,首先是鹽商,此人胸懷大志,不甘心過平淡的生活 ,一心想謀取功名,於是進京趕考,高中武狀元。

由於面相長得醜,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於是黃巢便起兵造反,幾乎佔領唐朝半壁江山,後來因為失去民心,得不到老百姓擁護,結果以失敗告終。


用戶638883浪雞添鴨


這個我來回答吧,其實歷史就像一張紙,是勝利者隨意書寫的,有些史實未必正確!

就拿那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來說吧,表象上是此人因李自成的大順軍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才導致他引清軍入關的,這也只是個託辭而已!

吳三桂此人,一貫反覆無常,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崇禎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

由此可見,此人並非因不公正待遇而投敵,乃是為了自身利益,後期清朝康熙年間裁撤三藩這哥們兒照樣謀反!


在歷史中尋找生活


是有很多的!比如吳三桂!好壞不要分的太清楚,只要不害人就可以,比如我,我很愛我老婆,可我老婆對我不冷不熱的,所以我有個驚人的決定,我把他的牙膏換成辣根,嘿嘿😁



雙人餘吉利


周幽王時期的申侯、秦國大將章邯,還有韓信,他們應該是這類人。

周幽王寵幸褒姒,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周幽王還聽取虢公石父的提議,準備削去申侯的爵位,並且派虢公石父為將攻打申國。申後的兄弟、太子宜臼的舅舅申侯很生氣,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因為周幽王曾經為了取悅褒姒,為了讓從來不笑的褒姒笑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這次申侯和犬戎的叛亂中,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沒有諸侯來救援周幽王。據《史記》記載:周幽王被申侯殺死(《東周列國志》說是犬戎主殺死的),太子伯服也被殺死,周幽王國庫的財物被犬戎搶劫一空,西周鎬京被燒燬。宜臼繼位,為周平王。因為鎬京宮殿被燒燬,國庫又被搶劫一空,周平王無力再建造宮殿,所以遷都洛陽,因為洛陽也有王宮。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如果不是周幽王把申後打入冷宮,把太子宜臼廢為庶人,申侯不可能聯合犬戎叛亂,沒有申侯的叛亂,鎬京王宮也不可能被犬戎搶劫一空並且燒燬,當然也就不會有周平王東遷,西周也不會因此結束。

秦末,秦國大將章邯,打敗項梁大軍,又打敗趙軍。秦軍在鉅鹿被項羽打敗,由於秦軍屢屢後退,秦二世派人來責問章邯,章邯有些膽怯,派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去報告戰況,並請示。司馬欣到了咸陽,被滯留在宮外的司馬門三天,趙高竟不接見他,司馬欣非常害怕,急急忙忙奔回軍中,還不敢順原路返回,趙高果然派人追趕,沒有追上。

司馬欣回到軍中,向章邯報告說:“在朝廷中,趙高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如今能打勝仗,我們的戰功必定為趙高嫉妒;打不勝,我們必定一死。希望您認真考慮這一情況。”

陳餘也給章邯寫了一封信,向章邯分析當前形勢,他認為章邯無論有功還是無功都會被殺,勸章邯掉轉方向,聯合諸侯攻秦,這時候的章邯還是猶豫不決,但派人去和項羽訂立和約,項羽沒有同意,項羽命令部下蒲將軍日夜兼程,在漳河之南駐紮,蒲將軍和秦軍交戰,項羽也率全部官兵攻打秦軍,秦軍大敗。

章邯又派人求見項羽,還想訂立和約。項羽因為糧草不多,答應和章邯的請求。章邯見項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向項羽痛述趙高的種種惡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封司馬欣為上將軍。

如果秦二世、趙高能善待章邯等將領,章邯不可能做一個叛將。章邯不投降,秦軍不可能被項羽坑殺,秦國不可能那麼快滅亡。

韓信為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立下汗馬功勞,武涉和蒯通勸韓信背反劉邦,韓信都不肯。但統一天下以後的劉邦並不沒有把韓信特殊對待,從齊王、楚王降到淮陰侯,幾次剝奪他的兵權。韓信最終被以謀反罪誅殺。可悲、可惜、可嘆!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