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日本偷襲珍珠港,“陰謀論”不成立?

白楊樹下談歷史


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美國不可能拿自己那麼大的代價去換取戰爭的介入,而且美國的法律相對健全,總統如果拿人民的生命去當賭注,會被送上審判臺


日月亮1010


曾有人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美國總統羅斯福使的苦肉計,即故意不設防讓日本偷襲珍珠港,目的就是製造加入二戰的理由。

當二戰爆發後,美國百姓和一些孤立派反對美國加入二戰,希望政府保持中立。

老百姓的心理可以理解,誰也不願意發生戰爭,孤立派認為美國此時應該悶頭賺大錢,別趟渾水,潔身自好,度身世外。

但羅斯福敏銳感覺到,一但德、意、日得逞,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勢必受損,到那時憑美國一己之力無法抗衡德、意、日。羅斯福考慮參戰越早對美國越有好處。

基於這種思維,一些軍迷認為羅斯福故意讓日本人偷襲成功,即所謂的羅斯福“陰謀論”。

(偷襲珍珠港)

歷史定性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宣而戰偷襲成功的案例。

一部分軍迷始終認為羅斯福為了爭取民意,故意設局誘當時的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上鉤。

1941年12月7日,日本350餘架戰略轟炸機偷襲轟炸了停泊在珍珠港中的美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場,這就是震驚一時的“珍珠港事件”。

我認為羅斯福不可能這麼弱智,竟然不顧美國士兵的生命和國家財產的損失實行“釣魚計劃”,即不存著“陰謀論”之說。

一、首先從美國損失來看,這是無法承受之痛,日本發動了兩輪攻擊,90分鐘內炸沉了美國4艘戰略艦和2艘驅逐艦,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停在機場的188架飛機被擊毀,受損的艦船、房屋和飛機不計其數。

日本轟炸直接造成了2400名美軍士兵喪生,1250人身負重傷。有的航空母艦上的官兵全體陣亡。

(偷襲珍珠港)

大家想一想,美國損失點艦船和飛機無所謂,當時美軍工基礎雄厚,大不了再生產一批,可美國士兵不可能死而復生。

退一步來說,羅斯福要釣日本人上鉤,他肯定不會讓這麼多的士兵白白當炮灰。

況且美國要想加入戰爭找個藉口並不難,當時羅斯福曾下令,對德國任何挑釁美國的舉動滋味著戰爭開始。查閱當時的資料,美國孤立派不是主流,不會影響到羅斯福的決策。

總而言之,羅斯福沒有理由用這麼大的代價誘惑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到日本覆滅式的打擊,這個代價過於慘重。

(山本五十六)

二、美國想“釣魚”,你覺得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會輕易上鉤嗎?

山本五十六策劃偷襲珍珠港計劃不是拍腦門決定,他是一個睿智和講究細節的軍人。

在二戰爆發後,山本是反對和美國交戰的。

當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日本北上受挫,計劃南下佔領東南亞一帶時,山本五十六和日本政府堅定了與美國一戰的決心,從這開始,山本全身心投入研究怎樣打敗美國的計劃中。

首先山本派出了不下200人的間諜滲透到珍珠港,諜報人員把美軍航空母艦駐地摸了個底掉,人員分佈及火力部署全在日本掌控中。

(羅斯福)

與此同時,山本還玩起了“瞞天過海”之術,他佯裝裝派出大量艦機在本國土活動,並模擬航空母艦編隊頻繁進行無線電聯繫,給美國造成其主力艦隊仍在本土活動的錯覺。

假如授予最佳表演獎,日本天皇和山本無疑是不二之選,在偷襲珍珠港時,日美雙方外交人員還在緊張談判中。

美國人做夢也想不到日本會兵走險招,偷襲珍珠港是一種賭徒行為,假如偷襲一擊不中,日本面臨的將是滅頂之災。

偷襲只許勝不許敗,所以一切都在小心謹慎中進行,美國毫無察覺也在情理之中。

換言之,美國根本沒有時間籌謀所謂的“將計就計”,也就不存在著羅斯福的陰謀論。

(羅斯福)

三、從美國方面來說,美國軍事實力碾壓日本,山本五十六曾留學美國,他知道美國的實力,所以他最初慎言和美國一戰,他說美國工廠的煙囪比日本的多兩倍。

美國政府也很自信,不相信日本會在太平洋擺開戰場,美國誤斷日本會在東南亞一帶和美軍發生衝突,沒人懷疑日本陽奉陰違搞小動作,日本千里奔襲確實沒引起美軍的注意,在靠近珍珠港時才被發現,由於各種原因被沒引起美軍的重視,以為是自己的航母進行演習,錯過了最佳防守時間,美軍一敗塗地。

綜上所述,日本之所以要偷襲珍珠港,一方面是為了爭取戰爭主動權和優勢權,一方面想作為日美談判的籌碼,逼迫美國放開石油禁運。

然而日本打錯算盤了,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很快加入了二戰,山本事後傷感道,“我們喚醒了沉睡的巨人”。英國首相丘吉爾得到消息欣喜若狂,美國加入二戰緩解了盟國壓力。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則大罵日本人是蠢豬。


秉燭讀春秋


日本偷襲珍珠港不是日本的陰謀。而是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三本五十六在日本即將戰敗時下的一個大賭注,他妄圖孤注一擲,作一個垂死前的掙扎。





國亮193614117


珍珠港事件,是戰後歷史學家和軍事歷史迷們熱議的話題,該事件不僅將綜合國力強大的美國拉入戰爭,而且事件過程中的許多巧合和“偶然”,引發了人們普遍的質疑,在日本偷襲與羅斯福的“陰謀”之間,東猜西揣,據理力爭。

要想說清這個問題,還要從日本的“北進”和“南下”政策說起。日軍深陷中國全民抗戰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自拔;而“北進”與蘇聯開戰,無功而返; 於是,“南下”成了他們的共識。問題來了,日軍“南下”非要偷襲珍珠港嗎?

實施“南下”政策,一定觸碰美國的利益,雙方矛盾加深。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全面爆發。“臭味相投的”德、意、日三國簽訂了軸心國同盟條約,意圖瓜分世界。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進行所謂的“試探性”進攻,遭受巨大損失。也就是說,其“北進”策略已經放棄。

“以戰養戰”的日軍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南下”,一面逼迫投降的法國同意其派兵進駐越南,一面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表明了要稱霸亞洲的野心。這樣的舉動嚴重觸犯了美國的利益,雙方在太平洋的矛盾正式攤牌。

作為曾扶持日本崛起的美國,既懊惱養了“一隻喂不熟的狼”,又對其“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島國的命脈——石油等戰略物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旦禁止出口,對方只得乖乖就範。因此,在美國人的主觀認識中,日本根本不是對手。

於是,就有了羅斯福在譴責軸心國侵略行為的同時,將德國列為頭號敵人,日本次之,並且在整體戰略中確定了“先歐後亞”的原則。當然,在日本高層中也確實存在“親美派”或“穩健派”,他們不願與美為敵,積極地尋求和談的機會。

但美國似乎有“吃定”日本的把握,他們一邊禁止出口,一邊要求對方恢復到1937年全面侵華前的狀態,換句話說,4年的戰爭,日軍白打了。如此苛刻的條件,立刻遭到軍方的反對,“強硬派”逐漸佔了上風,日、美雙方必有一戰。

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狡猾的日本人在開戰前,就已經儲存了800萬噸石油,也就是說,如果節省使用的話,可以維持2年的需要,但畢竟是用一點,少一點,“要麼談成、要麼快打”的呼聲越來越高,儘快“南下”奪取荷屬東印度的油田,成為日本高層一致的看法。

執行“南下”政策必須動用海軍,日本聯合艦隊躍躍欲試。

從明治維新起,日本效仿英、美等國,“勒緊褲腰帶”建設了一支能與美國抗衡的海軍。當時,美、日雙方軍艦總噸數比接近10:6,但由於美國還有大西洋防區,因此,在太平洋地區雙方實力相當。對於“南下”政策,海軍志在必得。

首先,作為日本的“看家”軍種,寄託了人們很大期望。舉全國之力,耗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聯合艦隊,可以說是日本走向世界的標誌。他們出訪各國,將日本的強大展現在各國面前,但自開戰以來,幾乎“一槍未開”,有“花瓶”之嫌。

其次,美國人的盛氣凌人,同樣激發了官兵們的憤慨。在他們潛意識中,美國海軍的實力也不過如此,尤其是在航母的認識和實踐上,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換句話說,他們更想通過戰鬥,表現出自己的強大。

更讓他們不服氣的是,自向外擴張以來,都是以陸軍為主,取得的勝利和榮耀,讓海軍的官兵們羨慕、嫉妒、恨;反過來,陸軍對海軍的“嬌寵”,也是憤恨有加。在他們看來,陸軍在中國戰場上形成僵持狀態,也該由海軍來打破僵局。

作為聯合艦隊司令的山本五十六,在日軍中以“穩健派”自居,多年的留美生活,讓他十分清楚的知道,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和美國動手,因為“美國的煙囪,比日本的樹還多”。但是,“南下”方案已定,他必須考慮如何打好這一仗。

在他看來,“南下”的最大障礙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只要運籌得當,消滅其艦隊主力,可以為日軍南下爭取一年的“安全期”,並且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有可能逼迫美方講和,從而實現日本稱霸太平洋的戰略目標。

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會首先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山本軍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次軍事行動。從戰術的角度來說,他達到了消滅太平洋艦隊主力的目的,併為自己和海軍贏得了至高的榮譽,達到了人生巔峰。但美國人始終不認為,日本會有這麼“大手筆”的動作。

一是,以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來講,還是很有自信的,這其中不僅有實力的差距,而且還有背後強大的軍工業實力的較量。以島國的綜合國力養了一支龐大的聯合艦隊,稍有閃失,幾十年的心血將付之東流,日本是不會冒這樣的風險。

二是,美、日必有一戰,但不是珍珠港。在美國的眼中,一貫“小家子氣”的日本人不可能有什麼深思遠慮,最多也就是進攻菲律賓的美國駐軍“出出氣”,這是當時美國上下普遍的認識。說白了,日本人沒有實力招惹太平洋艦隊。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正在和日本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日本的“謙恭”表現,更加讓羅斯福等人認為,對方最多是不接受談判條件,還不至於狗急跳牆,反目成仇。就算是要動武,也只能是進攻菲律賓的局部摩擦,不會有大作為。

正是這樣的“誤判”,致使許多“蛛絲馬跡”的信息,他們都沒有與珍珠港聯繫起來,不是他們完全的“疏忽”和“麻痺”,而是根本就不相信日本人敢這麼幹。就連對山本和日本聯合艦隊比較瞭解的尼米茲,也有這樣的“僥倖心理”。

當時以“資歷不足”為由,拒絕太平洋艦隊司令一職的尼米茲,敏感地認識到日本很有可能襲擊珍珠港,既有“出其不意”的鋌而走險,又有“一招制敵”的戰術效果。但很快“僥倖心理”作祟,認為“招惹”美國,不符合日本的戰略需要。

所以,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反映上來的“信息”要麼被忽略掉,要麼被“不可思議的”否決掉。也就是造成了日後人們議論紛紛的話題,甚至冠以“陰謀論”戴在羅斯福的頭上,更有甚者說是丘吉爾的“陰謀”。

其實,細細想想,只要想開戰,理由很好找。任何一個小摩擦,都可以作為宣戰的理由,沒有必要拿一支艦隊去冒險。更何況,當時美國的重點是在歐洲,就算想參加戰爭,也是先和德國宣戰,沒有想到日本人搶到了德國前頭。

難怪,毫無成就感的羅斯福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因為,他也從未把日本人當成真正的對手,最起碼不是第一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日本偷襲珍珠港存在兩種說法,一是偷襲珍珠港事件是真正的偷襲。二是美國人的陰謀,是故意讓偷襲成功的。第一種說法當然是公認的歷史,第二種說法是在部分軍事迷中留傳的,特別是一些日本人始終堅持認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一樁特大的陰謀。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因為日軍的突襲看似非常成功,但一些莫名其妙的巧合使日軍的戰略意圖沒有一件達到。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發表正式向日本和法西斯軸心國宣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美國奉行中立政策,當時美國僅有10%的民眾支持參戰,多年的“孤立主義”讓美國人對美洲以外的事務沒有任何興趣。然而時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強調“反對專制、支持民主”,所以他一方面幫助那些遭受侵略的國家,另一方面尋找時機直接參戰。

而且有資料顯示羅斯福曾密令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中將,要求將航空母艦從珍珠港調到海外,彷彿已事先得到了“日軍將偷襲珍珠港”的消息。有美國學者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羅斯福為了擺脫國內孤立主義思想的束縛,而實行的“陰謀”,旨在讓美軍能順理成章的參戰。1941年12月8日美國當地時間中午,羅斯福向國會發表戰爭宣言,最後參議院以82票對零票,眾議院以388票對1票通過了宣戰決議。美國的參戰加速了法西斯軸心國的滅亡,也進一步推動了美國的對外政策。

二戰結束後最大的贏家毋庸置疑那就是美國,戰後,整個歐洲大陸滿目蒼夷,到處是廢墟瓦礫,美國則因為本土遠離戰場,沒有受到重大的損失,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戰爭中實際增長了50%以上,而整個歐洲(不包括蘇聯)卻下降了25%。到1953年絕大部分製造業從破壞中恢復過來後,整個歐洲所佔比重也只有26%,而美國達44.7%。

其它的疑點還有:

一襲擊前美軍向珍珠港突然調派大量的醫藥物資和醫護人員,並在襲擊前一天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進行戰備值班(襲擊當天是星期天),這是有檔可查的。

二一些不合常理的軍事調動,在襲擊前美軍將一些戰鬥機分散到偏遠的小機場,而留在主機場的飛機則空著機庫不用,整整齊齊擺在跑道上,給人一種所有的飛機都在的假象。襲擊開始後升空作戰的飛機都是小機場起飛的,這在大片《虎、虎、虎》《珍珠港》中都有描寫。

三在襲擊結束後,美軍以驚人的速度將擊沉的軍艦打撈出水,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修理好,並且進行了改裝,使這些軍艦的戰鬥力上升到新的水平。軍艦的改裝是非常複雜的,要將新裝備對軍艦的影響都要考慮進去,當這麼多的軍艦需要改裝,僅圖紙就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更不用說各種設備、材料的採購與生產。當這些軍艦開始改造時,工人們發現什麼都是現成的,包括圖紙、武器、雷達都是現成的,好像在等待這一天似的。





民謠故事99


當時日本侵略東南亞,損害了美國的利益,為了教訓日軍,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包括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鬥裝備就無法行駛,就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日軍才決定冒對珍珠港偷襲


二戰影視


好象預先設考慮後果嚴重性,可能是自我膨脹了,或是利慾薰心衝昏了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