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低調的人生,不低調的奉獻

在中國教育的大家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被稱為鄉村教師,鄉村教師是農村教育“活的靈魂”,是農村學生睜眼看外部世界的“第一面鏡子”,他們地位的變化,事實上與鄉村社會對待讀書的態度直接相關:鄉村教師的地位愈高,農村家長和學生對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以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認同度也就愈高;反之,則愈低。可見,讓全社會賦予鄉村教師這個群體本應擁有的崇高地位,絕不僅僅關乎這個特定群體自身的光榮,更關乎鄉村社會與農家子弟對待知識的態度,關乎底層社會對未來的期望。因此教育部長陳寶生說:農村教師是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我們應該給與他們高度的重視和關愛。

鄉村教師,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低調的人生,不低調的奉獻

一位農村教師三十年的堅守


我是一位來自農村的教師,我為自己是一名鄉村教師而感到自豪。與城市教師相比,我們沒有豐富的物質和多彩的生活。但是我們有一顆與城市教師一樣為黨的教育事業奮鬥的忠誠的心。我們托起中國鄉村教育的希望,為農村的家長和孩子點亮了前行的燈,為中國農村的扶貧及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我們很低調,我們願意用一生衝鋒在中國教育最前線,無怨無悔。

鄉村教師是指在鄉村學校工作的教師,根據國家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鄉村教師290多萬人,其中中小學近250萬人,幼兒園42萬多人,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佔58.3%。

鄉村教師,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低調的人生,不低調的奉獻

帶病給學生上課的鄉村教師


鄉村教師出現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各級政府採取措施,大量招收鄉村教師。既有公辦也有民辦性質。中國由於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爭洗禮,教師人才短缺,這個時期很多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教師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公辦教師一般為正規師範學校畢業,民辦教師多為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甚至有一些還沒有讀完初中、高中就加入教師隊伍之中。

在國家成立初期,中小學鄉村教師工資以實物(大米)為主,由鄉政府撥發,一般月工資為大米180~200斤,1952年實行工分制工資,每一工分由3錢鹽、5錢油、8兩米、2斤煤、2寸白布構成,約0.22元,一般教師工資大致為80~130工分不等。1956年實行貨幣工資制,教師一般為月工資為23.5~40元不等。儘管此間先後於1963年、1977年、1978年三次普調工資,鄉村教師工資收入有所提高,但仍然十分微薄。

然而,即便如此,在當初學校缺少教室,連基本的教學用具,如粉筆、桌椅等都難以保障,更談不上其他教學模型、體育用品和實驗室。在此種的情形下,鄉村教師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帶領學生勤工儉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如愛子般地精心經營呵護著學校。他們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由於當時的教師少,基本上是採用複式教學和個人包班制度,即全校所有的教學活動均由任課教師一人負責。工作量之大課想而知。

鄉村教師,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低調的人生,不低調的奉獻


文化大革命時期。各級各類學校陷入了空前大混亂之中,當時很多學校搞串連。教育領域出現鬥、批、改,很多課程都停止開設,所有的學校只允許學習毛主席語錄。一些鄉村教師為了孩子及以後中國教育的發展,悄悄開展了毛主席語錄下的創造性教學,把外語學科和數學學科及體美課與毛主席語錄結合起來學習,避免了我國教育下一步的發展陷入斷層、斷科的尷尬。

在那個時代的教師,不僅承擔著教師育人的重任,同時他們也為我國鄉村的掃盲做了很大的貢獻。我印象中,在很小很小的時候,總看見媽媽爸爸提著煤油燈去學校,老師在昏黃的燈光下一筆一畫教大人學習寫字,媽媽為了寫好字,還經常拿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練習,偶爾還會拉著我的手一筆一畫的寫著。樣子特別認真。

鄉村教師,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低調的人生,不低調的奉獻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逐漸對教育戰線進行撥亂反正,我國很多地方重新調整了中小學佈局,圩上設立了中心小學和中學,接著進行了學校的改制,在教師方面,由於恢復了高考,很多鄉村教師參加高考走了,部分教師被借調到其他部門,導致學校教師短缺,因此八十年代為了解決老師短缺問題,招收了大量的民辦教師,同時政府出臺一些激勵政策,鼓勵大批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報考中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安排在城鄉中小學任教。所以這個時期的公辦教師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他們投入教育事業後,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人才,特別是鄉村教師,不僅培養了許多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還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村幹部。為我國的鄉村建設與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

在教師待遇方面,這一時期的公辦教師有所提高,其情形大致為如下:1978、1979年兩次調整教師工資,1982年1月開始執行政幹部工資標準,凡1978年底前參加工作的教師每人都增加了一級工資,1985年工資改革後,教師工資得到較大幅度提高,並開始發放工齡工資和教齡工齡,1987年後開始增加工資10%,並開始實行教師職稱評聘制度,1990年實行人均工資普調一級。從1993年起開始實行工資獎勵制度,此後教師工資由職務工資、津貼、低工資補貼、崗位工資、省貼、地貼、獎金等構成,直至1997年。

民辦教師的報酬與待遇也有所提高,但仍在低水平徘徊,情形大致如下:1982年前,民辦教師一般計發本生產隊工分3600分,並由財政每月補助5元;1982年後,教師按本生產隊人平標準分一份土地耕種,另由縣財政發補助每月15元,村每年發四五十元不等;1985年實行工資改革,1987年後開始以職稱計,1990年普調增加工資10% 後,民辦小學教師月工資分為三檔——高級124.5,一級90元,二、三級77元,由縣財政和村財政各支一半。從1992年起,實行工齡補貼,按工齡1年1元支付,民辦教師可以轉為公辦教師,條件是按職稱高低和工齡長短評選,民辦教師還可以報考普通中師,畢業後可以轉為公辦教師。截至2000年底,全國實行最後一次民轉公,消滅了長期以來的民辦教師問題。民辦教師因此也退出歷史的舞臺。民辦教師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現在已經成為國家歷史的記憶。

鄉村教師,我國基礎教育的脊樑;低調的人生,不低調的奉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家經濟騰飛,在教育的投資上越來越多,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是這個時期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加上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及城鎮化建設,使勞動力向城鎮遷移,鄉村的人口越來越少,學校的佈局再一次進行調整,教師也隨著佈局調整不斷向城市流動。留在鄉村裡的老師基本上是一群對鄉村具有奉獻精神的忠實粉絲,他們的生活是單調的,工資是微薄的,他們沒有洋房、汽車,但是他們安教樂教,在人心浮躁的今天,他們仍然堅持守住教育這一方樂土,為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穩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