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辭官?

薛培洋


老子,名李耳,楚國苦縣令鄉人,學識淵博和孔子齊名。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千里迢迢,風塵僕僕來到周都,向老子尋求問題。老子的回答令孔子非常滿意,回去之後向弟子誇讚老子。老子在函谷關,關令尹喜的請求下,為尹喜寫了兩篇書,就是後來名揚中外的《道德經》。老子還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漢朝的漢高祖,漢宣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正是用了老子的“無為而治”,使國家富裕,為漢武帝徵匈奴打下基礎。

老子之所以知識淵博,是因為他的職位是周朝藏書室的史官。老子辭去史官一職,並不是因為老子有多麼的喜歡自由散漫,如果老子喜歡自由散漫,就不會整天和一動不動的書打交道。老子身為楚國人,憑藉他自己對知識的覺悟,在以“禮、樂”為主的春秋時期,想在楚國找一份工作輕而易舉。

可老子偏偏橫跨魏、韓二國,來到周都當史官。說明在老子心中對昔日的王者周朝,依舊抱有很大的希望。雖然自己得不到重用,但從心裡希望天下正統的周朝能夠強盛起來,自己則在周都當一個見證者。但後來周王室一直不見起色,反而越來越弱,各諸侯相繼稱霸,令老子非常失望。老子見周王室日益衰弱,無可救藥,便離開了周朝,騎著青牛周遊四方。

《史記·老子列傳》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總結

老子身為楚人,心裡敬仰著周朝,千里迢迢來到周朝,當了多年的史官,滿腹經綸,卻得不到重用,周王朝也沒有再度強盛起來。不過也多虧老子沒有得到重用,而周王室也沒有強盛起來,如果老子得到了重用,或者周王室強盛起來,那麼《道德經》一書就不知道存不存在於世了。


永樂解史


老子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對周禮非常精通,曾在周朝擔任“守藏室之官”。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函谷關關令尹喜有一天早上“望雲氣”,看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有一團浩蕩八千里的紫氣正從東方飄來。他知道有得道的高人將至,於是趕緊做好準備迎接。不多時老子騎青牛來到函谷關,尹喜很高興,立即拜老子為師,虛心向他學道。老子臨行前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這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那麼老子為什麼西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呢?

第一,老子對周王室失望透頂,憤而西出函谷關。

當時東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王室內訌不斷,明爭暗鬥。到處戰亂,將士流血犧牲,百姓民不聊生使老子厭煩。憤而出關,四處雲遊。

那為什麼不向東、南、北而走呢?那是幾方強勢的諸侯之地啊,老子不樂意去。

第二,為躲禍端不得已而出關。

王室發生戰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從他管理的守藏室內搶走了許多珍貴典籍,老子負有看管不利的責任,老子內疚辭官向西出關躲避。

第三,為傳播大道而出關。

據史料記載,老子欲去秦地講學。而函谷關是西去秦地必經之路。


涅槃之約


我是小任,淺談歷史,請多指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物,其思想影響了中國千年!老子為什麼辭官,這與當時周王朝的衰敗有關,也與老子所創的道家思想有關!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時期楚國人,做過周朝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後來看到周朝越來衰敗,便決定出函谷關雲遊天下!老子辭官的第一個原因是周王朝越來越衰落!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經》一書!

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認為,三皇五帝因失道而以德治天下,周因失德而以禮治天下,週末春秋時期因失禮而以仁治天下,天下的混亂之源就是因為治理或者說有為!而這恰恰與儒家所推崇的學而優則仕相反!

我無為 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 而民自富;我無慾 也民自樸!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物,使民不盜;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道德經》第三章

老子主張不尚賢和愚民,統治階級應該帶頭清心寡慾,這樣老百姓也就跟著,天下就太平了!不發現人才,不重視獎勵人才,天下人就不會爭著去當人才,不把珠寶當成貴重的寶物,就不會有人有盜竊之心,不表現自己的慾望,民心也就不會亂了!

老子的思想是主張消極無為,不去管他,天下自然太平,越去治理,越是定製度,說明天下已亂!所以,當官與老子所主張的思想背道而馳!這應該是老子辭官不做官的根本原因吧!


小任談史


據傳說,當時老子對周王朝的衰敗感到無力,不得已的情況下準備離開家鄉,去四處遊歷。待他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函谷關的總兵尹喜將他攔了下來,因為他看到紫氣東來的同時,老子正好騎著青牛出現,所以他認為老子是貴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決,尹喜想要留下他,於是想了一個為難老子的辦法,讓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寫不出來,那麼就要留下來。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時間就將一篇文章寫給了他,於是輕鬆的出了函谷關。而他留下的這篇文章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道德經》。

而老子離開函谷關之後幾經周折,來到了臨洮,並在這裡留了下來,直到最後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來是飛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徵,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騎。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其實表示了他對周王朝的不滿,因為他主張無為而治,當時紛亂的戰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遠,所以他遊歷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為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可以讓他享受無為的一個地方,而他最後選擇的臨洮確實也是一個山清水秀,遠離世俗的地方。


長弓說史


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

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權貴排擠,被甘簡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職,出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子助葬。時孔丘17歲,問禮於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周景王十九年(公元前526年),二十六歲的孔子適周觀光,拜訪老子。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攜至楚國,被罷免守藏室史一職,回故里居住。後去往秦國,確切年代不詳。

周敬王十九年(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問學。


博美大觀


因為廠裡經理太苛刻,老闆也扣,最主要的是工資太低了,廠裡女孩子也沒一個,還是想找個女朋友。思來想去老子一氣之下就辭了主管這個屁大的“小官”。為我的明智之舉點贊[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萬事順風


天道循環,治亂相替,即使君臣賢明如周文王、姜尚,也只是使世間平安幾十年而已,之後百姓還是不免於動亂。周文王之賢,也無法阻止後世產生不肖子孫,而這些不肖子孫就是在他的功業上為惡,前人成就越大,後世子孫為惡愈烈,如今救人卻種下害人之因,聖人何忍為之!



柴創6


老子,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據說他的耳朵又長又厚(今天說大耳有福就是因他而來),故名耳,其母親懷孕81天后於李樹下生了他,一出生他便童顏鶴髮,像個老頭,故取名老子。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開創了道家學派,留下了一部《道德經》。《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因而人稱老聃,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因此辭官後回家鄉才是正常的,這從情理上也說的通,而東歸回家鄉就很符合情理。但是為什麼人們願意相信老子出關而不願意相信老子辭官後回家鄉了呢?因為辭官回家的故事實在太老土,而老子出關實在太有浪漫主義和神話色彩。騎著青牛,寫就《道德經》,出關之後縹緲不知所蹤,是不是充滿了詩意、懸念和畫面感?司馬遷採用此種說法,估計是這故事太精彩,說的人多了也就信以為真了。

巜莊子.天道篇》說,老子辭職不幹是為了回家鄉養老,而老子的家鄉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縣。老子西去是充滿了神秘的民間傳說,老子東歸養老卻有文字記載,但都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老子出關究竟去了哪裡,成為千百年來難以解開的迷。無論老子去了哪裡,他留下的哲學思想的鉅著巜道德經》。成為了世界的魂寶。

以上就是為您解答,歡迎評論留言


大鵬帶你看古建


因為老子是一個不喜歡受約束,喜歡自由的人。 當官官場複雜, 勾心鬥角 不是老子嚮往的生活。 雲遊四方 看遍天下美景, 這才是他的心願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因為王子朝之亂而受牽連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蒙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於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出函谷關,西遊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