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秦腔《五典坡》中薛平貴戴韃子王帽正確嗎?

萌萌小笑笑


  • 《五典坡》是秦腔經典傳統劇目,作為秦腔的經典骨子老戲,其劇情大家早已爛熟於心,在此就不做贅述。
  • 在舞臺呈現和人物闖關上,薛平貴戴韃王帽是從全劇後本第一折《趕坡》開始的。那麼這裡帶韃王帽是否正確了,下面本人就根據戲曲闖關上“寧穿破不穿錯”的原則,結合本劇具體的劇情談談個人的觀點。


  • 我們知道,薛平貴出身貧賤,雖然說和王寶釧衝破了世俗的羈絆,最終走到一起,但是一直不被以其老岳丈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所認可。即就是薛平貴降伏紅鬃烈馬位列朝堂後,這些士大夫階層對於薛平貴的偏見認識依然不減,因此上對薛平貴是千方百計的阻撓和陷害,先是金殿奏本將後軍督府的官職改為徵西先行官,而後在徵西路上魏虎千方百計的加害薛平貴,後來的《算糧》一折中魏虎曾說起薛平貴被條落馬下後,又對薛平貴的屍體踏三腳的原因是“死不饒人”,可見這些人對薛平貴的憎恨程度有多深。
  • 至此,士大夫階層都認為薛平貴徹底死了,所以他們除卻了心頭之患,自然樂在其中,但不料薛平貴卻被玳瓚公主救起,還做了西涼國的駙馬,後來還繼承了西涼國的王位,這是王允、魏虎等人萬萬沒想到的。偏偏的王寶釧性情剛烈,對愛情矢志不渝,十八年苦手寒窯,這更是王允沒有想到的。鴻雁傳書,薛平貴喬裝打扮來長安於糟糠之妻相聚,更是王允他們想不到的。


薛平貴在《趕坡》中試探王寶釧的時候,說的很明白,“我和那薛大哥,一個軍中當兵,一個帳下吃糧,鄙軍的班兒滿了,回家看望妻兒老小…”,由此可見,薛平貴當時在劇本的設定上是扮作一個軍營的兵卒的,從這個設定上我以為薛平貴此時候戴韃王帽是於劇本的人設身份不符的。

再則說,薛平貴貴為西涼一國之君,減負著國家安危的重任,沒有任何的徵兆和儀仗,就這麼隻身一人,不遠萬里來到長安,難道就不怕引起其他國家的覬覦和個人安全嗎?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啊。因此上也應該是基於這樣的原因,薛平貴的人設上才被定位為當軍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秦腔《五典坡》中薛平貴戴韃王帽是不對的,置於秦腔在此出戏中什麼時候改變成了戴韃王帽,我們不甚清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改編是借鑑了京劇的裝扮。同時,我們從秦腔的日常演出中,也會市場看到薛平貴頭戴風帽的打扮,這就說明秦腔在此劇中最早可能就是這樣的打扮,至於說現在有很多的劇團演出時薛平貴戴韃王帽,我認為完全就是為了突出薛平貴的身份而忽略了劇情和人物的設定。


秦腔鬚生


韃王帽:簡稱韃帽,戲劇中屬於外國王者的禮帽。帽沿上翻(喻番邦之意),燈籠穗及兩側飄帶均置於腦後,喻不識中華禮儀之意。劇中薛平貴來到五典坡,一位大嫂稱他“軍爺”,顯然不是番國之王的打扮;再就是王寶釧出場唱到:“手提衣籃上坡埝,見一軍爺站面前。燕氈大帽頭上掩,身穿一領黃鶴衫。前容兒未曾瞧得見,後影兒好象奴夫還。”一言“軍爺”,二講“燕氈大帽”,說明是軍人打扮,如果帶著韃王帽“趕坡”,要麼不倫不類,要麼就要王寶釧改唱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