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發表社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遏制新冠病毒疫情

2月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旗下的醫學期刊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表了一篇社論,回顧疫情爆發初期、科研進展與目前存在的研究難題,呼籲加強國際合作以遏制疫情並將危害降至最低。

《自然醫學》期刊回顧,2019年12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收到關於中國武漢市一系列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警報,這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新病毒爆發潛在的公共衛生影響的關注。在疫情最初爆發的幾天之內,中國研究人員在患者樣本中鑑定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臨時命名為“2019-nCoV”),並於2020年1月10日向國際公開提供了該病毒序列,這有利於動員國際社會集體研究來幫助遏制疫情。

該期刊稱,中國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鑑定反映出了其對科研能力,以及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和應急策略上的大力投入。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全球從多次的病毒爆發中積累經驗,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CoV)、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這也使得國際響應速度和範圍都有了提升,應能迅速遏制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此外,全球也在加快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2020年1月13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究中心將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序列通報給生物技術公司摩登那(Moderna),後者已經啟動了針對病毒糖蛋白的mRNA疫苗的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打算在三個月內在健康人群中開展一項1期臨床試驗。上述團隊對2019-nCoV序列的初步系統進化分析表明,病毒分離株之間幾乎沒有多樣性,表明進化有限,這或將會是保護性疫苗廣泛散播的潛在好處。

2020年1月23日,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也宣佈與一家美國企業Inovio Pharmaceuticals、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摩登那(Moderna)合作,以加速開發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

2月3日,針對目前藥物治療的新進展,中國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目前有克立芝和中藥治療,臨床試驗正在收集信息數據。最近還有瑞德西韋(remdesivir),多家醫療機構正在組織開展試驗,研究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國的研究人員亦報告稱,已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住院患者中啟動了用於治療某些SARS和MERS的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lopinavir)和利托那韋(ritonavir)的臨床試驗。

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和臨床團隊等多管齊下,共同研發以控制疫情的進一步爆發。不過,《自然醫學》期刊提及,目前仍有許多認知空白必須填補。例如,病毒的可傳播性和爆發的全部範圍仍然不確定,是否存在“超級傳播者”,以及該病毒的真正毒力如何也尚未清楚。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死亡發生在有潛在併發症的老年人當中。

另外,儘管該病毒類似於蝙蝠中攜帶的其他冠狀病毒,但尚未鑑定出2019-nCoV的動物宿主,也沒有發現有可疑動物病毒轉移到人類的機理。同樣,尚未確定最初的感染是源於單個人畜共患病傳播事件還是許多此類事件。

《自然醫學》期刊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將有助於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限制進一步的病毒傳播。但是,這不僅需要共享知識,還需要共享病毒本身。另外,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演變體現了持續監控和應急計劃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在衛生安全問題爆發時進行宣傳的重要性,以優化響應協調並讓非專業社區也積極參與風險預防。

該期刊強調,公共衛生安全超越國界。面對全球傳染病緊急情況,各國有責任在報告和行動方面對本國人民和國際社會保持透明,以促進和加快合作,最終遏制疫情爆發並將危害降至最低。

公開資料顯示,近日已有75家國際機構共同簽署了“分享與新型冠狀病毒(nCoV)爆發相關的研究數據和成果”的共識聲明。該聲明承諾,所有與疫情爆發相關的研究成果在向期刊投稿時,由期刊在知會作者的情況下與世界衛生組織立即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