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随着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南四朝相继在江左建立,而这几个江左政权,面对南北对立胡族觊觎的形势,不可避免地会建立、维持一定军事力量,来应对北方胡族的南侵和稳固江左局势。

在这种背景之下,以江左都城建康临近的京口为根基的北府军应运而生,北府军从东晋初期确立直到南四朝而衰亡。从北府军的兴衰史,可以探析江左政权的历史发展,以及江左政权方镇策略的演变。

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东晋北府军的确立和演变历史及东晋形势发展

北府军最早是在东晋初期由郗鉴组建。郗鉴在永嘉之后率部族和流民南迁,适逢当时晋元帝司马睿为争夺朝政大权,引起琅琊王氏王敦起兵,郗鉴在江东本土士族纪瞻等人的引荐下,率领自己所统帅流民军,与苏峻等人一起平定王敦之乱,之后郗鉴出镇广陵。

等到王敦之乱后,颍川庾氏庾亮利用外戚身份,压制琅琊王氏王导的掌权地位得以执掌东晋朝政,但因其所采取削夺流民帅兵权的方式过于强硬,导致曾经在平定王敦之乱中建功的苏峻起兵作乱。在苏峻攻陷建康后,郗鉴率军从广陵到京口,截断苏峻从建康东逃之路。苏峻之乱平定后,郗鉴得以驻守京口,形成了最初基于京口的北府军事力量。

郗鉴之后,京口北府力量掌控屡有更替,但都在各士族权臣手中。等到永和年间,司马昱为平衡上游荆州桓温势力,先后让褚裒、殷浩北伐,结果大败。

结合当时东晋荆州和京口两大军事力量的情形看,史料当中虽未较多关于北府军事力量参与褚裒、殷浩北伐的过程,但褚裒、殷浩北伐皆从京口、广陵一带北上,当初由郗鉴在京口组建的北府军事力量,自然没有不参加的道理。而从褚裒、殷浩北伐失败的结局来看,北府军在这一阶段必然是有一定损失的。

之后,京口势力被桓温从郗鉴之子郗愔手中夺走,而桓温篡权被陈郡谢氏谢安和太原王氏王坦之等人阻止,谢安得以执掌东晋朝政。紧接着就是氐族前秦政权统一北方,开始了对江左东晋政权的征伐。陈郡谢氏谢玄奉命重组北府军,对抗北方前秦南侵。而此时重组北府的,是原本自郗鉴组建北府的各军事力量,经褚裒、殷浩、桓温等执掌之后,在徐、兖等地自行对抗北方的原北府势力。北府将刘牢之、孙无终等人都是在此时率自己部众组建北府军。北府军与荆州西府成为对抗前秦的重要军事力量。

玄又害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谦之从兄高平相朗之、辅国将军刘袭、袭弟彭城内史季武、冠军将军孙无终等,皆牢之之党,北府旧将也。——《晋书•桓玄传》

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受到司马氏皇族排挤,谢玄也退出北府失去了北府掌控,之后北府经朱序、谯王司马恬、王恭、刘牢之等人掌控。东晋末期,桓玄自上游起兵,篡位掌权,因估计北府的威胁,对北府军进行大肆打压,北府势力几近丧尽。


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以上便是北府军在江左政权由确立、发展直到遭到破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北府军参与到了东晋王朝内部门阀之间的争斗、抵抗北方胡族南侵和士族与司马氏之争。北府军因其自郗鉴开始所具备的特殊军事地位,形成了对东晋王朝局势走向的影响。

东晋北府军所影响东晋进程,及东晋方镇策略随门阀政治的演变

在北府军自郗鉴组建到谢玄重建,再到由桓玄破坏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东晋形势的演变和方镇策略的变化。

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谢玄传》

先说“北府”称呼的来历,其实正式的北府之称,是在太元年间谢玄重组北府之时,才有的北府军的称呼,而“府”也即军府的称呼,这是对于京口军事实力的正式认定。

之后,北府军的军府地位也被江左政权所承认。结合郗鉴但是镇京口所拥有的地位来看,当时庾亮联合荆州陶侃,想要废除中枢王导,遭到了郗鉴的反对,两人便打消了废除王导的主意。由此来看,当时郗鉴镇京口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已经成为能够抗衡上游荆州的明确军事力量。需要知道的是,北府虽为军府,但依旧也具备地方方镇的属性,从掌北府者大都都督地方军事,便能知道这一情况。

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逼迁徙,或是新附,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臣宣国恩,示以好恶,处兴田宅,渐得少安。——《晋书•郗鉴传》

在郗鉴晚年奏章中,便对自己在京口所统力量进行阐述,大多是北方南来流民,“处以田宅”得以在京口等地安定下来,也成为了能够平衡当时东晋内部重要的军事力量。在《世说新语》注引《南徐州记》中有记载“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氏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也能知道北府称号始于东晋之初。而经历东晋初期的王敦、苏峻等叛乱,郗鉴所率流民势力成为当时能够影响江左政权走向的重要力量,在数次拨乱反正之后出镇京口,得以确立了当时京口北府的地位。

在郗鉴确立东晋北府军地位的过程之中,东晋内部形势发展经历初期的王敦、苏峻之乱,这其中包含的东晋门阀政治形势下的内部斗争显而易见。东晋自建立之初,所形成的由士族门阀和司马氏皇族“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是影响东晋政权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在门阀政治之下,东晋时期的方镇策略也有着明确的“门阀特色”。

当时的郗鉴为高平郗氏出身,经王敦、苏峻之后,得以确立了高平郗氏在江左的地位。而当时琅琊王氏、颍川庾氏等士族占据中枢和外部方镇,形成了东晋初期特殊的斗争形势。苏峻之乱后,郗鉴得以出镇京口,帮助中枢王导对抗上游豫州庾亮和荆州陶侃的威胁,这是在门阀政治环境下,北府势力参与维持东晋内部平衡局势的时期。这一时期北府力量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稳定内部形势,并非对外抗击北方。

而当郗鉴、王导、陶侃、庾亮等人相继死去之后,东晋内部经历何充、司马昱等人相继维持内部平衡,利用褚裒、殷浩从京口等地北上,这是北府军利用其军事力量,来限制上游荆州桓温势力崛起过于强盛的过程。不过,北伐的失败让北府军的作用发挥不出来,经北伐势力后北府势力散落在徐、兖等地,成为日后谢玄重组北府时的重要力量。

这一阶段的北府军所发挥的对抗北方的作用以及东晋方镇掌控权的归属,都受到当时门阀政治斗争形势的影响。


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谢玄重组北府及退出北府的过程中,也是受到门阀政治及东晋内部斗争形势发展的影响。

谢玄重组北府时,是谢安阻止桓温篡权,得以执掌中枢,当时正处陈郡谢氏鼎盛之时。而当谢安退出中枢出镇广陵不久,谢玄离开北府,这也是陈郡谢氏受到当时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排挤所致。之后北府相继参与内部士族门阀与司马氏皇权等势力之间的争斗中,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这是北府军在当时门阀政治遭到司马氏皇族破坏之后,被各方势力裹挟之后的结果,这也是北府军自郗鉴之后的第一次被较大程度的破坏,相较于当初参与褚裒、殷浩的北伐而散落北方时更加彻底。

由上可知,北府军自郗鉴建立,得以平衡门阀政治环境下的东晋内部局势,震慑上游。在为平衡上游桓温崛起过程中,参与北伐而散落失去了较为明确的对峙上游的作用。等到谢玄重组,又具备了对抗北方的重要作用。直到东晋末期,京口北府受到各方势力利用,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从郗鉴建立北府到谢玄退出北府,再至桓玄破坏北府的过程,处于徐州辖内同样具备地方方镇性质的京口北府,也受到东晋局势的影响,而左右东晋局势的士族门阀力量,也就成为能够影响北府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此再看北府第一次兴衰的过程:郗鉴以北府震慑上游庾亮、陶侃,支持建康王导;桓温在荆州势大,北府参与褚裒、殷浩北伐而遭创散落北方;谢安掌权,谢玄重组北府,对抗前秦;谢氏被排挤,北府掌控权频繁更换,导致北府最终被极大破坏。这整个过程,包含江左政权内部,对各处方镇势力的掌控权的争夺,京口作为具备一定军事力量,也同为地方方镇势力的特殊存在,必然也能够影响到东晋局势的发展。

刘裕掌权后所推动的北府军发展

桓玄对北府的破坏,并不意味着北府军的消亡,刘裕不满桓玄篡位,重新以数千北府军自京口起兵,最终推翻了桓玄,从而掌控了东晋朝政大权。而帮助刘裕掌权的北府军,也得以重新恢复。并且,京口北府因其特殊的军事地位,也长期被刘裕所掌控,在掌权之后也自领徐州刺史、都督,执掌北府。在义熙十二年之后,让自己的长子刘义符,也就是后来的宋少帝接替自己执掌北府。

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宋书•武帝本纪》

并且,刘裕对北府依旧保持其重要地位,在东晋末期推行的“义熙改革”的土断政策当中,所保留的“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参与土断,正是保证了北府所在的京口、晋陵等地的特殊地位。需要知道的,刘裕所行土断改革,是针对北方南迁侨民所采取的确立户籍的措施,保留晋陵特殊地位,是有让晋陵人口补充北府军,不必经过土断更改户籍承担正常赋役的目的。这是刘裕保证北府军事地位所推行的措施,也是当时刘裕在东晋末期形势下,根据形势所作出的努力。

结合桓玄被刘裕推翻之后,直至刘裕称帝建立刘宋的过程来看,刘裕所面临的对抗力量依旧有很多。仅在推翻桓玄的过程中,与刘裕同为北府旧将,在当时也具备极大声望的便还有何无忌和刘毅。不过何无忌在卢循之类中战死,可是刘毅却在后来不满于逐渐势大的刘裕,据有上游方镇军事而反抗刘裕,但最终被刘裕推翻。

包括刘毅、司马休之等人对刘裕的反抗,以及刘裕想要进一步掌权乃至篡权称帝,所需要北伐来巩固的声望,都要求刘裕需要掌控一定的军事力量。而当初刘裕所依仗的北府势力,便成为刘裕所需要最先巩固和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由此,才有了义熙土断之中,对于北府所在京口、晋陵的特殊举措。

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刘宋时期北府地位的变化和相较东晋时方镇策略的改变

京口要地,去都邑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宋书•刘延孙传》

一直到称帝后刘裕依旧非常重视北府,他知道北府所具备的意义,当初郗鉴掌北府时所发挥的拱卫建康的作用,在南朝时依旧如此。因此,刘裕定下京口北府,以后都有宗室近戚掌控的规定。这是北府的地位被刘裕所看重的重要体现。

京口肇祥自古……克昌帝业。顷年岳牧迁回,军民徙散,廛里庐宇,不逮往日。《宋书•文帝纪》

但是,随着东晋末期战乱,以及进入刘宋之世后,永初和元嘉年间与北魏之间的军事对抗,以及宋文帝讨伐荆州谢晦等活动,导致京口北府的军事力量受到极大削弱。宋文帝时期,“不逮往日”的记载,已经是京口已经有了颓废之势,因此北府的重要性也发生改变。

并且,北府的地位变化也随着上游荆州、雍州军事的逐渐强势而降低。刘裕的次子刘义隆,也就是之后的宋文帝,在义熙年间之后便开始居荆州,直到徐羡之等人推立其登基,刘义隆便一直经营上游军事。之后随着北府旧将檀道济死后,北府的重要性逐渐被上游所取代。元嘉数次北伐,西路荆雍方向多有战绩,而东路战线接连败退。甚至北魏拓跋焘直接带军打到了建康附近的瓜步,由此可见当时处于建康临近的京口军事力量的衰落。

发展到

宋孝武帝时,有了“始课南徐州侨民租”,这跟当初刘裕义熙改革当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保证北府所在地兵源的情况,已经是反正了巨大的改变。刘裕不改晋陵侨民户籍,不让其承受赋役,保证了北府有足够的兵源。而发展到宋孝武帝时,已经开始让南徐州侨民承担朝廷赋役,这便能看出当时北府的地位开始改变,重要性早就不如刘宋初期那般重要。

以上是北府在刘宋时期的地位变化,是由刘宋初期的颇受刘裕重视,到刘宋中后期,逐渐失去了因其军事地位而具备的特权。这是北府经历刘裕重新恢复期特殊地位之后,逐渐走向衰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之中,相较于东晋时期,刘宋的方镇策略也有了很大改变。

东晋时期,方镇大多都由士族门阀力量掌控,无论是京口北府还是荆州西府,大多是士族权臣掌控,形成对峙中枢等的外部方镇势力。而发展到了刘裕掌权和刘宋之世,从刘裕对京口北府掌控者的规定上看,刘宋时期的方镇策略,已经与东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刘宋时期掌控地方方镇力量的,不再是士族门阀力量,而是宗室近戚势力。宋少帝刘义符曾掌京口北府,宋文帝继位前也一直掌控荆州军事,之后刘宋之世的混乱中,也多是刘氏宗亲执掌地方方镇。即便是刘宋后期的宗室相杀,也多有新继位皇帝担心地方方镇拥有势力的宗亲反抗,因此才大肆屠戮地方刘宋宗室封王。

而且,结合东晋时期的方镇被士族掌控,形成对皇权威胁的局面来看,刘裕掌权和称帝之后,为了避免发生东晋时期,掌控地方方镇的士族力量对抗皇权的情况发生,因此才有“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利用宗室来掌控地方方镇的策略。这是区别于东晋时期士族掌控方镇的情况。


南朝北府军的衰亡:地方方镇军府地位的去除及与南朝内部斗争形势的关系

刘宋后期,北府地位逐渐降低。宋文帝之后,刘骏利用雍州流民势力攻陷建康;刘彧继位后,刘子勋等凭借雍州等方镇力量,围困建康讨伐刘彧;江州刘休范率两万兵力进攻建康,后萧道成趁势崛起乃至篡位。这些刘宋末期乱局和萧道成篡宋的过程当中,曾经能够发挥拱卫建康作用的京口北府军,都未能发挥其作用,便可知当时北府军的军事地位早就不如以往。

桂阳王铄……永明二年,出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历代镇府,铄出蕃,始省军府。——《南齐书•桂阳王萧铄传》

进入南齐之后,北府的地位更是遭到削弱,萧铄在永明二年镇京口之时,便已经开始有“始省军府”的记载。这是从东晋初期京口军事力量,具备了军府性质以来,到南齐之时开始被取消其军府的性质。由此,影响江左政权一百多年的北府,也就正式失去了其军事作用。

天监元年……土断南徐州诸侨郡县。——《梁书•武帝纪》

南梁时,梁武帝土断南徐州的侨置郡县,这是在赋役上对宋孝武帝时的“始课南徐州侨民租”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当初刘裕“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保持北府特殊地位的彻底改变。

至此,原本北府所在的京口之地,再没有侨民免赋役的特权,也就没法保证其兵力的来源,也就彻底丧失了原本其军府的特殊地位,北府军也就彻底消亡了。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京口和南徐州等方镇的军事力量的彻底消失,只是原本北府可以依靠郗鉴、谢玄和刘裕等人,在京口所创造的便于确立军事地位的策略,已经不再被南朝所施行,也就导致了京口与其他地方方镇别无二致,也就无法再具备其原本北府军的重要军事地位了。

梁、陈之交,陈霸自京口起兵击败王僧辩,但也仅是普通方镇军事力量的对抗,及陈朝末世,隋朝贺若弼率军从广陵南下攻陷京口,原本震慑内外的北府军根基,早就没了往昔的威势。

从北府军兴衰史,探析江左政权历史发展及方镇策略的演变



总结

北府军的兴衰伴随着江左政权的发展而演变。

东晋初期的郗鉴利用京口之兵,平定内乱,平衡士族斗争形势,奠定了北府军的基础;谢玄重组北府,对抗前秦,让东晋政权得以偏安江左;东晋末期纷乱,刘裕凭借北府军而崛起,并用北府确立了自己掌权地位;待到南朝上游荆、雍力量的崛起,以及京口北府在对抗北方过程中的消耗,北府军的地位逐渐降低,原本拱卫建康、对抗北方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待到齐、梁,北府军根基之地的特权被削夺,也就让北府军彻底走向衰亡;及隋灭陈之时,北府军之根基京口早就沦为普通方镇了。

同样作为方镇力量的京口北府,因其所能够享受到的特权,才造就了京口北府军的地位。所以,当江左政权的方镇策略改变之时,便是北府发展状况的改变。东晋之世,士族门阀掌权,方镇也被士族权臣掌控,因此京口北府因其特殊的军事作用,而受到掌权士族的重视。等到东晋后期,司马氏皇族开始掌权,京口北府军也成为了士族与皇族争斗的工具。刘裕利用北府军掌权之后,为确保自己的地位,土断中也保持晋陵侨民不承担赋役的特权,保证了北府军的兵源补充。发展到南朝之世,宗室执掌方镇,但随着宗室相杀夺权,上游等军事力量崛起和与北方对抗增多,京口北府军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也渐渐丧失了以外的地位,而逐渐走向了衰亡。


参考文献: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