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德國坦克都是大車身扛個小口徑炮?

鄺小希


德國人造的是小口徑炮,但一定不是小炮!




↑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在理:在裝備75mm炮的四號或是黑豹坦克遇到基本屬於同一級別的T34-85坦克時,面對的是85mm大管;裝備88mm炮的虎式和虎王坦克遇到對標的紅色重坦IS2時,卻又要對付122mm重錘;哪怕是裝128mm炮的獵虎殲擊車,在面對毛熊的重型坦克殲擊車ISU152時,也要面對大一圈的152mm神教。

是什麼讓德國人的管♂子在毛熊面前萎靡不振?說好的(缺)德國製造呢?



↑其實這麼說也是冤枉漢斯貓了。西線戰場的英美盟軍,從各型M4謝爾曼、M10狼獾到M26潘大頭,所廣泛採用的也是75mm、76mm和90mm的坦克炮,從口徑來看也和德國人大致相當。

我們不妨借這篇文章,再一次探討一下在二戰的技戰術背景下關於坦克炮威力與口徑的關係,順帶科普一下關於火炮口徑的一些基本常識。

打不穿,大口徑也是浮雲



↑小編在其他介紹坦克炮的文章裡曾經多次強調,坦克屬於有重裝甲保護的硬目標”。只要來襲炮彈沒能有效擊穿坦克的裝甲,那麼除非是裝有超大量的炸藥,或者是彈丸質量超級大,炮彈是不會對坦克內部人員、部件造成致命損傷的。

因此,一般的穿甲彈能對坦克這類裝甲硬目標構成致命傷害的最核心前提,便是炮彈能夠穿透坦克的裝甲。只要炮彈沒擊穿坦克裝甲,無論是德國人的75mm還是88mm炮彈,或者是蘇聯人的122mm、152mm大鐵坨,理論上都不會對坦克構成什麼實質性的威脅。(大口徑榴彈暴力糊臉的情況另提)



↑所以綜上,無論是本文討論的坦克炮或者是後來出現的反坦克導彈,當我們衡量一件以坦克這類重裝甲目標為主要攻擊目標的武器,只要它能在足夠遠的距離上,以足夠好的精度,擊穿足夠厚的裝甲,那它就是一件合格的反坦克武器。

關於坦克炮口徑的一點看法

即便是同一口徑的兩門炮,也可能有天差地別的差異——一門火炮除了炮口的大小之外,其身管長度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在這裡引進一個概念——火炮的倍徑比,即是身管長度與火炮口徑的比值,倍徑比越大,火炮就顯得越細長。



↑槍支或者火炮的基本原理其實並不複雜:本質上就是用火藥把彈丸向前方炸出去,彈丸經過在身管中的加速過程積累速度(本質上是能量),最後飛出身管。因此,彈丸的重量越大、炮口初速越高,其攜帶的動能就越足,穿甲能力就越強。

也就是說,即便口徑和彈丸質量相對較小的火炮,也能通過加長身管、改進發射藥來獲得更高的彈丸初速度,獲得可以與更大口徑火炮比肩的穿甲能力。

但通過加長身管來獲得更高的初速,進而獲得更強的穿甲能力,是要付出代價的。

↑四號D與黑豹的火炮長度對比,可以看到,火炮口徑同為75mm,短管的四號D身管長不到2m,而豹子的L/70炮身管長度超過五米,是四號D主炮長度的兩倍多。

黑豹的這門75mm/L70主炮的製作工藝在1940年代可謂是世界頂尖水平了:直接在炮鋼坯料上鑽一個7.5cm直徑、5米深的錐形孔,冷鍛加工後,再在這個孔的內部刻下膛線。無論是製造成本,鑽孔的難度,還是對於炮鋼的強度、用料需求,四號的75炮都和豹子的75炮不可同日而語。

虎王的71倍88mm炮,情況與黑豹的長75炮也是類似的。

超長炮管所需要的複雜製造工藝與高成本,註定了大倍徑高穿深的高性能反坦克炮/坦克炮不是誰都造得了,誰都造的起的。這也是黑豹、虎王投產後,德國仍有大量生產追獵者、四號H/G型、四號突擊炮乃至三號突擊炮的一個重要原因——武器的成本和性能往往是成正比的。

德國75mm炮 vs 蘇聯85mm炮



↑小編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對比過黑豹的75mm炮和虎式的短88炮,在發射彈頭4.75kg重的Pzgr. 40/42次口徑穿甲彈時,黑豹的長75mm炮的炮口初速能達到驚人的1130m/s。在1000m距離上,能夠擊穿199mm的垂直均質鋼裝甲,或者是30°傾斜的149mm均質鋼裝甲。在發射彈丸重7.3kg的PzGr. 40型次口徑穿甲彈時,虎式的短88炮能打出930m/s的炮口初速。在1000m距離上,能擊穿垂直放置的179mm勻質鋼裝甲,或是30°傾斜的138mm勻質鋼裝甲。

也就是說,長75炮的彈丸質量雖然更小,但由於初速高,最終的理論炮口動能只比短88炮要低4%,穿甲能力也和虎式的88炮不分伯仲。

而改進自52-K型高射炮的T34-85主炮,BR365型85mm被帽穿甲彈彈丸重9.21kg,但炮口初速卻只有792m/s,是虎式56倍88mm炮的85%、黑豹長75mm炮的70%。而正因為是初速較低,毛熊85mm坦克炮炮彈的理論炮口動能只有289萬焦耳。在彈丸質量高出一倍的情況下,炮口動能依然比黑豹的長75mm炮要低7%。

在1000m距離上,BR365P也只能擊穿102mm的垂直均質鋼裝甲,而黑豹長75mm炮在這一距離上的穿深數據高達199mm。從紙面數據來看,口徑更大的85mm炮在長75mm炮面前,依舊相形見絀。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坦克對戰的情況下,在1000m的正常交戰距離上,豹式的正面裝甲很有可能能免疫T34-85的攻擊,但T34-85在這個距離上面對豹式的長75mm炮無異於裸奔。而從紙面數據來看,豹式的75mm炮甚至能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T34-85的車體裝甲。要想用一般部隊配發的85mm被帽穿甲彈擊穿豹式的正面裝甲,蘇軍T34車組就很可能要冒死烏拉衝鋒至500m甚至更近的距離開火,而這技術裝備上的劣勢將會帶來戰場上呈一邊倒局面的駭人交換比。

(謝饅頭亂入)



而且無論是從威力、身管長度、後坐行程、火炮全重來看,黑豹的長75mm炮絕對是與毛熊的85mm炮同一量級甚至更勝一籌的產品。毛熊的85mm炮能裝在30噸的T34車體上,但漢斯的長75mm炮塞進45噸的黑豹都嫌擠。

德國人大車扛小炮並不是浪費噸位,造的的確是小口徑炮,但體量和威力一點都不小。

小口徑炮相對大口徑炮的優勢——射速



↑和一些遊戲中表現的不一樣,在現實世界裡當然是沒有血條、沒有光速維修、沒有乘員原地復活這類設定的。在實戰中,只要坦克被擊穿,那麼不說一發入魂炸飛炮塔,殺傷個把乘員、打爛些車內設備幾乎就是必然的事。

而乘員傷亡、設備損壞又會影響坦克性能的正常發揮,減小坦克有效反擊對方打擊的可能(比如因裝填手、炮手陣亡而無法還擊),增加坦克再次遭到打擊的概率(比如因駕駛員陣亡、動力和傳動系統損壞而無法機動)。

因此,作為一門合格的坦克炮,不僅要能打穿敵方坦克的裝甲,射速和精度都是至關重要的指標。有了射速和精度,坦克才能先敵開火、快速反擊。

↑而且,無論是在東線還是西線戰場,都很難遇到黑豹或者是虎王主炮無法擊穿的裝甲目標。即便是遇上M26或者IS2之類的硬骨頭,用APCR彈一般也能夠有效反制。至於說M4、T34之輩,虎豹即便是用傳統的被帽穿甲彈,也能在2000m距離上逐個點名。

因而在虎王、豹式主炮穿深足夠的歷史環境中,射速顯得更發重要。

↑你以為坦克裝填手是這樣子的?

↑nonono,真實畫風應該是這樣子的,人力裝填累成狗有沒有……要知道,每一枚炮彈都是幾十斤的大鐵坨啊。

黑豹75mm炮的各種彈藥全重在11.4kg-14.3kg之間,而T34-85的各種85mm炮彈全重都在20kg左右。



↑虎王的各種88mm彈藥全重在22kg-26kg之間,而IS-2的122mmBR-471型穿甲彈僅彈丸就重達25kg,而且採用分裝彈藥設計,除了彈丸還有一個超過30kg的發射藥筒,在實戰中能達到30秒/發的速度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不難想象,在那個裝填完全依賴人力的年代,更輕的炮彈給裝填手帶來的體力負擔更小。抱著二三十斤的75mm炮彈持續進行裝填作業,顯然比四十多斤的85mm炮彈要友好得多,總重過百斤的毛熊122mm套餐更是能讓裝填手手忙腳亂累得死去活來。

因此,在持續作戰的情況下,黑豹和虎王口徑相對較小的火炮理論上能夠保持相對較快的射擊速率。

其實,口徑真的是正義——寫在後面


↑如果我們對比虎王的長88mm炮和IS-2的122mm炮的穿甲能力,情況和對比黑豹的長75mm炮和T34-85的85mm炮就非常類似了:虎王的長88mm炮雖然彈丸輕,但炮口初速高,穿甲能力是優於122mm炮的。



↑但別忘了那句話,口徑即是正義,大口徑炮絕非是一無是處的。


在對付付一般房屋、掩體、步兵等缺乏厚重裝甲的目標時,大口徑彈藥尤其是大口徑榴彈或者榴霰彈裝藥更足,殺傷效果顯然要優於小口徑彈藥。



正因如此,裝122mm大口徑火炮的IS-2,在實戰中更多擔負的是火力支援而非反裝甲任務,即使用大口徑榴彈轟擊敵方掩體、陣地等。因此在常規情況下,IS-2搭載的榴彈和穿甲彈比例約為4:1。當然這也意味著,在遭遇敵軍坦克時,IS-2只有7-8發穿甲彈可用。



↑而且從裝備製造和升級的角度來看,擴大火炮口徑、提升彈丸質量、增加發射藥質量以改進火炮穿深的路線看似簡單粗暴,卻往往也是更經濟實惠的選擇。如前文所述,製造超長身管的火炮需要極高的加工工藝和技術水平,長身管自然會帶來製造難度和成本的飆升。

而鍛造更大口徑、相對短粗的身管,轉而寄希望於更重的彈丸、更強的發射藥,對火炮身管結構強度和製作工藝的要求則大大下降,本質上只是把以前做過的火炮放大而已。從歷史上看我們也不難發現,從1950年代到今天的主流坦克炮,倍徑比都在44-55之間,而口徑則經過了90mm、105mm、120mm的數次升級。


也正因如此,精益求精的二戰德國坦克在單車性能上往往能勝過同等級的蘇聯坦克。

但戰爭並不是單挑,打架還是得靠人多。精如工藝品的德國坦克,淹沒在看似粗糙,卻極易大量生產的紅色洪流之中,的確也是歷史的必然。

綜上,二戰德國坦克的確是大車扛了個小口徑炮,但他們也的確把小口徑炮的性能做到了極致。


Sabot穿甲哥


這麼說起來的話,你還真有點冤枉德國人了。德國人的坦克的火炮口徑雖然比起前蘇聯來講略微有所遜色,但是比起西方的各個國家來講,還是有優勢的,西方的國家他坦克口徑統一在75到76mm之間。

但是前蘇聯坦克的火炮口徑確實要比德國人的總體要高出許多,尤其是kv系列重型坦克,以及斯大林坦克,火炮口徑動不動就超過100mm以上,這一點讓人感覺很奇怪,說為什麼德國方面不增加一下火炮的口徑呢?

其實跟二者之間的設計思路有著很大的關係,對於德國人來講,坦克就是用來獵殺敵人坦克的,在攻堅戰裡面,坦克並沒有發揮自己真正的優勢,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當時的德國坦克公路斯大林格勒街區以後,被斯大林格勒街區的廢墟給困住了,所以德國的坦克部隊沒有發揮自己真正的作用,反而成為了困獸之鬥。

從這一點上來講,德國人的坦克從設計之初就拋棄掉了攻堅戰的理念,德國人的坦克就是用來閃電戰,獵殺敵方的部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然後拿下敵方的戰略地區。至於說城市的巷戰和攻堅戰,消耗戰,這並不是德國坦克考慮的重點。

但是對於前蘇聯的坦克來講,他們的攻堅戰成為了一個必須要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前蘇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拿下德國人佔領的城市,所以攻堅戰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對工程部隊提供火力支援,那工程部對很有可能會在一個房縣糾纏幾個月,這對於前蘇聯的軍隊來講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前蘇聯的坦克一般都講究大口徑,大口徑的好處,一方面工程的時候可以當一個盾牌,將敵人的攻擊反彈回去,另一個方面,這些大口徑的火炮也有著毀滅性的殺傷後效攻擊這些碉堡和城市防禦要點的時候得心應手。

同時設計上面的思路上的差異,也造成了德國的火炮口徑普遍偏小,我知道裝填手的日子,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要好,特別是kv系列重型坦克,它的火炮口徑太大,所以填裝彈藥的時候必須得分開填裝,否則炮彈太重,抬不起來,但是對於德國坦克來講,他的坦克的火炮從一開始就繼承了高射速的這個特點,也就是完成快速的填裝和發射,這樣的話,德國坦克在進行坦克站的時候才擁有更好的裝填時間,以及優秀的發射速率,戰勝敵方坦克。

當然對於前蘇聯來講,前蘇聯他的火炮的設計並沒有德國人那樣精細,我們就對比一下德國人的兩種88mm坦克炮,一種是虎式坦克身上的88mm炮,還有一種是虎王坦克身上的88mm炮,兩者口徑雖然相同,但是穿甲深度並不一樣,虎王坦克身上的88mm炮明顯要強於虎式坦克身上的88mm炮,這是由於虎王坦克身上的坦克炮的口徑比原比虎王坦克來的更加優秀。

同樣的道理,對於前蘇聯的坦克部隊來講,設計一款優秀的坦克炮,也是全蘇聯坦克一直要做的一件事情,坦克炮的設計本身也是一項高生的活計,所以對於前蘇聯來講也比較吃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前蘇聯才研究出了比較適合的坦克炮,也就是D10反坦克炮。但是由於這個時候戰爭進入末期,所以並沒有配備。

但是沒有辦法加長坦克的火炮長度,那就只能夠增加火炮的口徑,來增加火炮的威力,畢竟誰不願意換穿甲能力更強,而且口徑更小的火炮呢?這樣斜著的火炮炮彈數量也增多了。

所以說德國火炮口徑比同期前蘇聯火炮口徑要小的問題,其實更多的是體現在兩個國家交戰理念的,不同於其本國的工業實力,尤其是高尖端技術的工業實力的對比之下,所形成的一種局面。


漩渦鳴人yy


夠用了啊,你得看對面是個什麼貨啊,早期的37炮和50炮欺負欺負Bt或者T26之類的廢材還可以,等馬桶頭和T34出來了就是一肚子委屈啊。

長75 kwk40的出現之後,馬桶頭和T34開始有點虛了,88就更別說了。

所以說德三那個時候用用這種75和88夠了,沒必要去開發一堆的超大口徑的炮。

毛子反正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典型,開發大口徑的沒毛病,76mm別不夠,上85,IS作為重坦怎麼也得來個122吧,馬桶頭?來人!把152給我搬上去。德三你不是皮厚麼,咱們來剛正面。


瘋狗的輕武


你是看不起我二號突擊炮還是怎麼地?


pc111


德國並非不是沒有大口徑炮的 128和150都有的 但是 都是裝在超重型上的 德國和毛子不同 毛子是 堆口徑 小口徑打不穿就加口徑 打不穿你 震死你 德國是加倍徑 就是打不穿就加長度 因為以穿甲彈來說 炮管越長 初速越高 穿透力越強 以88炮來說最常見的是71倍口徑的 但是 最高有100倍口徑的釣魚竿 最低貌似是40多的短又粗


人生就是一個杯具


反坦克火炮一是看口徑,二是看炮管長度,也就是所謂的長徑比,加大彈丸質量和彈丸飛行速度都可以加強穿甲效果。德國火炮口徑不算很大,但炮管長,彈丸速度快,穿甲效果好,而且炮彈不會超重,持續射速也有保證,所以反坦克表現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