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魯迅的文章很耐讀為什麼?

趙兵山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借他的文字深度剖析自己的內心,檢討自己的人生般的透徹。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魯迅先生原本是學醫的,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

在周作人所著的《魯迅的青年時代》和許壽裳所著的《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書中,兩人都曾引用過魯迅的醫專同班同學醫學博士小林茂雄公佈的魯迅學年成績:


成績優異,正如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學100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


可為什麼後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呢?是什麼原因改變了他?

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那時的中國遭受戰火荼毒,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可有的中國人竟不覺得要為國家做點貢獻,鴉片的浸染,國人的心麻木了,國人的魂遺棄了。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原本魯迅先生學醫,是認為可以減輕人的痛苦,是一種快樂,可後來他發現,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外國人的欺負,清政府的腐敗,他終於覺醒了,中國人的病因不在醫人,在於醫心。


魯迅先生毅然決然棄醫從文,用他手中的筆喚醒中國人的心,呼籲中國人團結一心,抵抗外來侵略者。

在他的作品《吶喊》中,魯迅先生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回憶道:

“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起初他是孤軍奮戰,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和他一起,為著中國人能夠醒悟,一起站起來抵抗外敵。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


不止《吶喊》,還有《彷徨》和《故事新編》,其《吶喊》中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僅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魯迅的文字風格“是從中國的舊文學出來,就是所謂的包小腳,小腳解開了,可是那骨頭裡面,還是碎掉了,所以解開了以後呢,還是有那種舊文學的底子,寫白話文有的時候不能夠脫胎換骨”。

【我是時小墨ZYT,愛好文學,愛喝茶,如果你也和我有共同愛好,一定要關注我哦!】


時小墨ZYT


我讀魯迅先生多本著作,大都好懂,唯有《狂人日記》不知所云。我以為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有些話不能明說,就有點指桑罵槐了。

我在三八年看過八路軍政治部搞的一次魯迅先生的展覽會,見到過魯迅先生的一些手稿,有些是改來改去的。明顯的看出該說的話被刪改了。

正如其詩:運交華盍欲何求,未敢返身已碰頭。

扵是有些話就不能說了,……


老兵64559



納蘭自強


一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寫的就是魯迅的一生,魯迅敢愛敢恨,一直為底下階層的窮苦民眾吶喊申冤,手裡拿的是筆,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就是對赤裸裸上層剝削者的討伐與抨擊,言語犀利,詼諧諷刺吃人不吐骨頭的上層利益剝削階級者,魯迅先生是一位愛國者,代表的是最低下層人民的心聲,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文學與窮苦老百姓,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愛國主義家。




勇搏逆流


感覺魯迅的文章很耐讀為什麼

好的文章在三個方面能夠感染人: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魯迅先生的文章三者兼具,且高人一頭,怎能不耐讀呢?

一、文學性

文章由語言文字組成,帶有作者的個人風格,魯迅的作品文字犀利,長短句都很有特點,他的雜文旁徵博引,散而不亂,警句頗多,讀來很有嚼頭。

二、藝術性

多了不說,就一篇《祝福》,恐怕連中篇都算不上,但人物藝術形象刻畫之深絕不亞於四大名著中人物。所謂“立得住”能讓人過目不忘,進入書中情節,堪稱大師。

三、思想性

這才是文章的魂,思想性差的文章最多是華而不實,空有其外。魯迅的作品讓你多年後都會回味感觸,這就是打動了你,進入你的思想深處,成為你人格的一部分。隨便引一句回味共勉“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除了以上原因外,魯迅的文章還有一個獨特的特點,就是有句子不是太好理解,

一是和當時的背景實事有關。

二是與當時正處在文言向白話過渡有關。這就像禮品盒一樣,明知裡邊裝著精彩的禮物,層層包開精美的包裝紙才能看到,過程也變得讓人期待,耐人尋味。

綜上所述,魯迅先生的文章當然耐讀了。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幹為孺子牛。

2、時間就是,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

3、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的,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4、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5、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6、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7、凡是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8、我們中國人對於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9、與名流者談,對於他之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

10、其實先驅者本是容易變成絆腳石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我是江渚上,歡迎交流交友。


江渚上2000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旗手,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並指出: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語言幽默,含義深刻,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20卷1000餘萬字傳世,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的文學作品確實非常耐讀、耐品、耐人尋味!以詩詞為例,留學日本時作的《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在《四一二事變》一詩中寫道: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春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淄衣。這寫出了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的悲傷情景,令人為之動容!

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常被引用和諧共處,也用來表示兩岸和解的名句!尤其是《自嘲》一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對仗工整的七言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並常被名人名家引用以自況,或激勵自己為人處世!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魯迅先生滿含著深情的淚水在關注著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他用文化的筆描寫中國人的奮鬥艱辛掙扎的心靈過程。他吶喊著給中國人加油助威。他彷徨著思索著民族和國家的前進的方向和道路。魯迅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小說,每一個構思,都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來設計,來寫作來描述。他的每一個字都透著自己的苦苦的思索,對民族深深的愛,對國家深深的憂慮。他的每一個字都表現著一種力量,鼓舞著中國青年人,鼓舞著中國人,向著民族光明的方向去努力,去掙扎去奮鬥。魯迅的文風是當代中國最革命最先進,最民族化的文風。這裡的哥們講的是先進性,講的是民族性,講的是正義的能量。這是我們今天新的理解的角度,新的思想,新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所對魯迅作品閱讀的感悟和思索。魯迅永遠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繼承的民族文化傳統進行批判式的繼承取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我們民族的惰性,我們民族的劣根性。中國人是東方文化,幾千年永續傳承下來的勇氣,就是一次次的歷代的對自己傳統文化的批得體無完膚,再去發揚繼承。魯迅先生就是這樣偉大的批判家和繼承者。他的文章。裡面的偉大的家國情懷讓我們讀了。深受感動和鼓舞。而不是有些所謂的那些個作家的作品,即便獲得了什麼大獎,讓人讀了有一種嘔吐的感覺。


wangyizuog


這是因為魯迅是最富有創新精神的一位藝術大師。就其小說來言,其從《吶喊》到《彷徨》,“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他善於擷取重大社會問題作題材,精心塑造具有時代特徵的各式各樣典型形象,運用“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法,冷靜而嫻熟地刻畫人物,他的語言兼收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口語之長,千錘百煉,爐火純青,耐人尋味,顯示出白話文的巨大生命力。這些藝術上的卓越成就,使魯迅的現實主義作品具有更高、更新、更深刻、更清醒、更富於戰鬥力的特色。

而在雜文創作上,魯迅採用了世人公認的“魯迅筆法”。所謂“魯迅筆法”,是指在劇烈的社會變化和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中,魯迅為了有效地同形形色色的敵人和舊傳統勢力進行韌性戰鬥,逐漸形成起來的自己雜文的獨特文風格。這就是犀利的諷刺,深刻的幽默,冷嘲熱諷式的態度,隱晦曲折與痛快淋漓相結合的筆觸,寓褒貶於典型形象的描述中的方法,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這些藝術上的天才創造,使魯迅的雜文不僅說理透徹,每每擊中敵人的要害,而且富有非凡的形象感染力,具體生動,發人深省,引起讀者強烈共鳴。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魯迅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產和批判吸收其精華中產生的中國白話文的鼻祖。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魯迅所處時代的所有文人中,魯迅是最具代表性的。魯迅的文筆,以他獨特的語言句式,奇異的分句結構,形成了他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節奏感極強的語言風格。這和魯迅堅毅的性格,鮮明的階級立場,獨特的人格魅力相映生輝。魯迅的這些特點,是他常年文學實踐的結果,是獨樹一幟的,也是他人無法效仿的。自然讀起來耐人尋味。


寧靜致遠19541110


魯迅先生的散文名作《滕野先生》,開篇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對“清國留學生”做了極為形象、生動的描繪:“東京也非是這樣。上野的嬰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班,頭頂上盤上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這段精彩的文字,把當時某些奴性未消的留學生的醜態,刻畫得維妙維肖,以致這“富士山式的盤辮”在當時東京的留學生中一時傳為笑談,使有些學生不得不將辮子放平藏在帽子裡,不敢再盤辮招搖過市了。一篇短文,為什麼竟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呢?當然是文章的鋒芒所至,切中了事物的要害。但是就文章本身來說,也顯示出魯迅先生語言運用上的非凡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