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鲁迅的文章很耐读为什么?

赵兵山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像是借他的文字深度剖析自己的内心,检讨自己的人生般的透彻。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他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成绩优异,正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可为什么后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呢?是什么原因改变了他?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那时的中国遭受战火荼毒,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可有的中国人竟不觉得要为国家做点贡献,鸦片的浸染,国人的心麻木了,国人的魂遗弃了。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原本鲁迅先生学医,是认为可以减轻人的痛苦,是一种快乐,可后来他发现,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外国人的欺负,清政府的腐败,他终于觉醒了,中国人的病因不在医人,在于医心。


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弃医从文,用他手中的笔唤醒中国人的心,呼吁中国人团结一心,抵抗外来侵略者。

在他的作品《呐喊》中,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回忆道: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起初他是孤军奋战,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一起,为着中国人能够醒悟,一起站起来抵抗外敌。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


不止《呐喊》,还有《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鲁迅的文字风格“是从中国的旧文学出来,就是所谓的包小脚,小脚解开了,可是那骨头里面,还是碎掉了,所以解开了以后呢,还是有那种旧文学的底子,写白话文有的时候不能够脱胎换骨”。

【我是时小墨ZYT,爱好文学,爱喝茶,如果你也和我有共同爱好,一定要关注我哦!】


时小墨ZYT


我读鲁迅先生多本著作,大都好懂,唯有《狂人日记》不知所云。我以为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有些话不能明说,就有点指桑罵槐了。

我在三八年看过八路军政治部搞的一次鲁迅先生的展览会,見到过鲁迅先生的一些手稿,有些是改来改去的。明显的看出该说的话被删改了。

正如其诗:运交华盍欲何求,未敢返身已碰头。

扵是有些话就不能说了,……


老兵64559



纳兰自强


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的就是鲁迅的一生,鲁迅敢爱敢恨,一直为底下阶层的穷苦民众呐喊申冤,手里拿的是笔,但是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对赤裸裸上层剥削者的讨伐与抨击,言语犀利,诙谐讽刺吃人不吐骨头的上层利益剥削阶级者,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国者,代表的是最低下层人民的心声,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文学与穷苦老百姓,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爱国主义家。




勇搏逆流


感觉鲁迅的文章很耐读为什么

好的文章在三个方面能够感染人: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鲁迅先生的文章三者兼具,且高人一头,怎能不耐读呢?

一、文学性

文章由语言文字组成,带有作者的个人风格,鲁迅的作品文字犀利,长短句都很有特点,他的杂文旁征博引,散而不乱,警句颇多,读来很有嚼头。

二、艺术性

多了不说,就一篇《祝福》,恐怕连中篇都算不上,但人物艺术形象刻画之深绝不亚于四大名著中人物。所谓“立得住”能让人过目不忘,进入书中情节,堪称大师。

三、思想性

这才是文章的魂,思想性差的文章最多是华而不实,空有其外。鲁迅的作品让你多年后都会回味感触,这就是打动了你,进入你的思想深处,成为你人格的一部分。随便引一句回味共勉“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除了以上原因外,鲁迅的文章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有句子不是太好理解,

一是和当时的背景实事有关。

二是与当时正处在文言向白话过渡有关。这就像礼品盒一样,明知里边装着精彩的礼物,层层包开精美的包装纸才能看到,过程也变得让人期待,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文章当然耐读了。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干为孺子牛。

2、时间就是,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3、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4、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5、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6、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7、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8、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9、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10、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是江渚上,欢迎交流交友。


江渚上2000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并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含义深刻,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20卷1000余万字传世,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的文学作品确实非常耐读、耐品、耐人寻味!以诗词为例,留学日本时作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在《四一二事变》一诗中写道: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春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淄衣。这写出了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的悲伤情景,令人为之动容!

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常被引用和谐共处,也用来表示两岸和解的名句!尤其是《自嘲》一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七言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常被名人名家引用以自况,或激励自己为人处世!


平潭老兵曾7089889


鲁迅先生满含着深情的泪水在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他用文化的笔描写中国人的奋斗艰辛挣扎的心灵过程。他呐喊着给中国人加油助威。他彷徨着思索着民族和国家的前进的方向和道路。鲁迅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小说,每一个构思,都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来设计,来写作来描述。他的每一个字都透着自己的苦苦的思索,对民族深深的爱,对国家深深的忧虑。他的每一个字都表现着一种力量,鼓舞着中国青年人,鼓舞着中国人,向着民族光明的方向去努力,去挣扎去奋斗。鲁迅的文风是当代中国最革命最先进,最民族化的文风。这里的哥们讲的是先进性,讲的是民族性,讲的是正义的能量。这是我们今天新的理解的角度,新的思想,新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所对鲁迅作品阅读的感悟和思索。鲁迅永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批判式的继承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我们民族的惰性,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中国人是东方文化,几千年永续传承下来的勇气,就是一次次的历代的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批得体无完肤,再去发扬继承。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伟大的批判家和继承者。他的文章。里面的伟大的家国情怀让我们读了。深受感动和鼓舞。而不是有些所谓的那些个作家的作品,即便获得了什么大奖,让人读了有一种呕吐的感觉。


wangyizuog


这是因为鲁迅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位艺术大师。就其小说来言,其从《呐喊》到《彷徨》,“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他善于撷取重大社会问题作题材,精心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各式各样典型形象,运用“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法,冷静而娴熟地刻画人物,他的语言兼收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口语之长,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耐人寻味,显示出白话文的巨大生命力。这些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使鲁迅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更高、更新、更深刻、更清醒、更富于战斗力的特色。

而在杂文创作上,鲁迅采用了世人公认的“鲁迅笔法”。所谓“鲁迅笔法”,是指在剧烈的社会变化和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中,鲁迅为了有效地同形形色色的敌人和旧传统势力进行韧性战斗,逐渐形成起来的自己杂文的独特文风格。这就是犀利的讽刺,深刻的幽默,冷嘲热讽式的态度,隐晦曲折与痛快淋漓相结合的笔触,寓褒贬于典型形象的描述中的方法,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这些艺术上的天才创造,使鲁迅的杂文不仅说理透彻,每每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且富有非凡的形象感染力,具体生动,发人深省,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鲁迅是在继承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和批判吸收其精华中产生的中国白话文的鼻祖。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鲁迅所处时代的所有文人中,鲁迅是最具代表性的。鲁迅的文笔,以他独特的语言句式,奇异的分句结构,形成了他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节奏感极强的语言风格。这和鲁迅坚毅的性格,鲜明的阶级立场,独特的人格魅力相映生辉。鲁迅的这些特点,是他常年文学实践的结果,是独树一帜的,也是他人无法效仿的。自然读起来耐人寻味。


宁静致远19541110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作《滕野先生》,开篇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对“清国留学生”做了极为形象、生动的描绘:“东京也非是这样。上野的婴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头顶上盘上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精彩的文字,把当时某些奴性未消的留学生的丑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以致这“富士山式的盘辫”在当时东京的留学生中一时传为笑谈,使有些学生不得不将辫子放平藏在帽子里,不敢再盘辫招摇过市了。一篇短文,为什么竟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当然是文章的锋芒所至,切中了事物的要害。但是就文章本身来说,也显示出鲁迅先生语言运用上的非凡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