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和《诗经·小雅·采薇》诗经和故事之间有哪些相关点?

北烟胧月


读诗经《采薇》,作者通过一个戍边小兵的口吻,向我们描述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痛之情。文章中通过一年四季薇菜的变化,体现士兵这个社会底层人,作为战士的职业操守和渴望结束战争回家心切的感情。

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采薇》,这个故事写的相当有趣。趣在文中主人公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人,相反他们是在逃难。趣在这样平凡的两个人,作者写出来不一样的结局。

这两个文章的相通点是:

1.都是用了采薇这种野菜,围绕着采薇阐述中心思想。

2、都是写的社会底层民众,以小人物反衬大的社会现状。

3、写作的大背景类似,都是战争年代,都是发生在周朝时期。

3、作者最终反应的社会现实和愿景是类似的,都是期望世界和平,国富民强,黎民百姓不受战乱之苦。故事新编采薇是一种鲁迅式的暗讽社会现实的一种手法,诗经采薇是直抒胸臆,借物喻人的写法。两种手法导致人物最终命运不同,士兵为责任坚守,叔齐二人从绝食到为喝鹿奶起贪心饿死,同样的为国坚守底线,但士兵有所作为,叔齐二人更为自私。

4.其实诗经中的匈奴侵略战争,和鲁迅文中日本侵略中国漠战争的背景是有一定关联的。鲁迅也是通过这一点,他因此借机讽刺胡适。不论是武力侵略还是文化侵略都是对一种侵略。

在文中伯夷和叔齐拒食薇菜,直到被饿死,而戍边将士为了国家的安危,将个人私心抛却,以一个战士的责任和义务为主,在边疆以薇菜裹腹。

同样都是吃薇菜,但互相之间的选择不一样。

这种互相矛盾但又真实的两种思想情感在每个人的身上共存,但必以国家利益为重。






北烟胧月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而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中采用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采薇而食,义不仕周的故事,及不食周粟的故事。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相传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破坏了文王的规矩,父亲的尸骨未寒却行征战,是为不孝;身为臣子却讨伐君主,是为不仁。不仁不孝,不能为王道。本着对王道的虔诚,使得他们“义不食周粟”。

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1931年,当时的一个日本作家中里介山在《给支那及支那国民的信》中主张,应该渴望和讴歌侵略者,只要他们能够施行安定国家和保护民生的“王道”;他还将周、汉都当成侵略者,列举周朝以后数代的事实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愤慨于当今的中国人竟不要这样的“王道”。

而1933年3月,胡适于北平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日本军阀在中国的暴行所造成之仇恨,到今日以颇难消除”,“而日本决不能用暴力征服中国”,“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建议和呼吁日本侵略者施行“以德服人”的“王道”。

鲁迅正是讽刺胡适所说的王道武力侵略是侵略,文化殖民难道就不是了吗?鲁迅先生将书里的周栗暗指日本侵略,而薇菜则是讽刺胡适所说的征服中国人民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