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为什么现实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

仲连逸


因为诗经和尚书是古文的,有的不适应现在的形势,需要一些人们爱爱看的书籍就行了。


鲁北居士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诗书”并非特指“《诗经》、《尚书》”,而是泛指书籍,但题主说的现实生活中读《诗经》《尚书》的人却很少,这也是事实,有目共睹。

1.“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出处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粗缯,粗制的丝织品。大布,古指麻制粗布。)

这首诗是苏轼从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回到长安(今陕西西安)时所作。从“粗缯大布裹生涯”可以看出董传衣着朴素,生活贫穷已是常态,但画风一转,“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寻常。

2.“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

①本义是:一个人要是读书读得多了,身上会自带一股书卷之气。

根据前面的诗,这个本义不难理解,古时候书本内容集中体现一个“礼”字。在古装电视剧里,我们也经常看到说某人一看就是书生,自带书生气,就是因为他们读书多了,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会受书本知识的影响,形成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看就是个读书人”也是这个道理。

②引申义:用来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自然会才华横溢,气质高雅光彩。

3.关于《诗经》《尚书》

①《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者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西汉时,它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一直沿用至今。

②《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尚书》别名还有《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唐代孔颖达等编撰的《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

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

注:“四书五经”中,“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部作品。


不定时读书


我买过一本《诗经》,因为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些美丽的句子吸引,但确实没看几页就束之高阁,因为看不懂,《尚书》是一点都不了解了。

唯一一本关于《诗经》的书

且不说《诗经》,即便更浅显易懂些的《唐诗》《宋词》专门拿来做来手边书的人也少吧,多数时候熟悉一些古诗词句子上是从影视剧或是小说中的引用里看到的,比如《甄嬛传》的热播,很多人都熟悉了”小山重叠金明灭“,”且插梅花醉洛阳“等句子吧。

《戏说乾隆》的台词

年前时又重新追了一遍《戏说乾隆》,台词引经据典非常耐人寻味,网上有人专门整理了,我还打印出来时常看看,有不懂的去网上搜索,从出处或是相关的典故记下来,觉得特别有意思,结合电视剧的情景,一些诗句真是虽言简却意赅,虽文微却意切。


步步惊心店小二


因为读不懂的缘故。读《诗经》和《尚书》,需要很高的传统文化以及古典文学的涵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作品跨度大约是从西周到春秋。相传,现在的《诗经》经孔子之手删节,定为305篇。所以,我们常说诗三百。孔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尚书》,其名称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古老的书。尚,上也;尚书,上古之书也。《尚书》的流传情况比《诗经》还要复杂,因为秦代焚书所致。《尚书》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今文尚书》的今文,指的是该书用汉代的通用文字记录,而不是说我们今天用的文字哦。《今文尚书》是前朝遗老伏生口授,由汉吏用隶书记录的,现存28篇。一般认为,这28篇是真的。其篇章,大体是先秦帝王的诰命之类。


《古文尚书》是西汉时期发现的。相传,居于曲阜的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的一段墙壁时,在墙内发现了一部已失传的《尚书》。由于该书是用先秦六国时期的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由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为44篇。其中的部分篇目,与《今文尚书》有一些重复。自古以来,对《古文尚书》的质疑就不绝于耳。不少学者认为,所谓的《古文尚书》是伪作。



不管怎么说,《诗经》与《尚书》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古老的经典。既然是最为古老的经典,那么,肯定就比较难读懂。就连唐宋时期的古人,读起来都十分费劲,遑论我们今人了。古人有云:


残篇断简,佶屈聱牙。


那么,怎么办?要不要啃一啃《诗经》和《尚书》呢?肯定有必要。不过,要采取迂回战术,先易后难,方可收到奇效。


比如,先读《古诗十九首》和《唐诗三百首》,再读《四书集注》以及部分种类的子书,接着,再补充以前四史和其他汉代的文献,最后,再来攻读《诗经》和《尚书》。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效果就会较直接去读的效果好很多了。


只有先打好传统经典的底子,才有可能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海洋里遨游。古往今来,每一位文化大家,都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辛勤耕耘,才能有所收获。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乃是水到渠成之事也。


俚言杂谈


因为读不懂的缘故。读《诗经》和《尚书》,需要很高的传统文化以及古典文学的涵养。《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作品跨度大约是从西周到春秋。相传,现在的《诗经》经孔子之手删节,定为305篇。所以,我们常说诗三百。孔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尚书》,其名称就告诉我们,这是一本古老的书。尚,上也;尚书,上古之书也。《尚书》的流传情况比《诗经》还要复杂,因为秦代焚书所致。《尚书》分《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诗经》与《尚书》都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古老的经典。既然是最为古老的经典,那么,肯定就比较难读懂。就连唐宋时期的古人,读起来都十分费劲,遑论我们今人了。



陈州川东倪焕之


  • 谢邀请。按你提问的意思,我理解没错的话,你是说,只有读了《诗经》,《尚书》的人才算腹有诗书?那我觉得你理解的有些偏颇。
  • 董卿有古诗文的储备与修养,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 那些没有多少古诗文储备的现代理科青年才俊,拥有纵横宇宙的理科知识,指点宇宙,纵横环宇,谈吞清雅,同样也可以称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宇沃佳嘉手工水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中的诗书,不仅仅指《诗经》与《尚书》,而是借指各类各种书。在当前信息大爆炸时代,们接受的书很多,接受信息来源的渠道也有很多,不一定只读诗、书,其实看参观展览、看戏曲、听讲座、欣赏音乐,都是学习读书的过程。

其次,《诗经》《尚书》是中国传统经典书目之一,历来被中国人甚至世界上爱好读书的人所喜爱和推崇,不是读这类书的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研究、传播与学习这类书的人也越来越来越多。比如,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节目之一。同时,随着读书平台、载体与方式的变化,捧着一书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更多的人喜欢和接受电子课、讲座、漫画、动画等其他形式来进行学习,尽管形式不一样了,但都是殊路同归。

再次,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导向,希望更多的人沉下心来学习,既可以是学习经典,学习人文知识,也可以学习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知识的海洋博大精神,知识的宝库丰富多彩。经典读物只是人类知识中的冰山一角,人类的发展进步,仅仅要读经典书目,还要读哲学书籍、自然科学书籍等等,这样才能向更高更远的目标不断前进。


晴风听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洋人用大炮炸开这扇古老的大门,强盗们在掠夺我华夏财富的同时,也把西洋文化带入这个古国。

国内富有的有识之士纷纷送子留洋,学成后他们是第一批救国于危难之士,同时他们呼于废除旧的文化糟粕,建立新的文化体系。在他们的倡导下国人纷纷弃旧从新。

在百年的新文化变革下,直到当下民族固有的旧文化体制已被丢弃的所剩无几。今天的人们(除了专业人士)对旧的文体几乎是看不懂的包括(本科生),所以象《诗经》,《尚书》这样的古本,普通人是不会去看的,只有交给那些专业人士去研究。


山水常相守


这句话是一首诗中的一句


和董传留别

【宋】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这里的诗书不是仅指《诗经》和《尚书》,而是饱读诗书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饱读诗书,气质才华横溢。


盛京杨员外


一、古人和现在的人们,在阅读的习惯和书写习惯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写作和阅读早已习惯了白话文。像《诗经》、《尚书》一类的古书籍,都是古人用文言文写下记录的。一般的人直接拿来读,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是看不懂的。

二、和题中指出的相反,现实中有很多的人在阅读《诗经》和《尚书》的内容。只不过,那些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经由国学大家们的解读,再用符合现代人们的阅读习惯的形式,写成不同的著作发表,从不同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文体早就由出版社发表出版了。只不过,名字已经有所改变,而内容却更加丰富。

三、要想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状态,并不一定要去阅读文言文的原版原著。但是,现在那些专研文言文古著作的人也有很多。只不过,因为生活工作的轨迹一般人并无交集。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