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海底捞,是中国餐饮界的神话。人人都想学,但就是学不来。

但在我看来,海底捞的成功,是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从数据上,看看海底捞目前在餐饮界的地位。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既是庞然大物,又是沧海一粟

在中式餐饮市场,海底捞把国内其他同行遥遥甩在身后。单看营业额,2018年海底捞营收170亿元,排名第二的西贝50亿元。

1个海底捞,相当于3.4个西贝,4.6个呷浦呷浦,9.5个全聚德。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但放大到国际市场,海底捞在全球餐饮大佬面前,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比麦当劳、星巴克,海底捞的营收还不到其1/10。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中餐做大做强的天然瓶颈

为什么中式餐饮和西式快餐差距如此之大?

因为在做大做强这条路上,中餐有着天然瓶颈。

首先,是用户口味换得快。中式菜系繁多,粤菜、川菜、湘菜......吃货们有太多选择,中午若是吃过一顿川菜,晚餐都会想换个口味。

其次,中餐的烹饪过程很难标准化。不像肯德基的汉堡,只要按照标准流程操作,不论在美国在中国,吃起来口味都一样。但如果一盘宫保鸡丁,口味完全取决于厨师技术,不同厨师炒,放调料顺序不同,味道都大相径庭。

再加上,餐饮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管理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每多一家门店,多一批员工,都是对管理的挑战。

即使以上问题都可以解决,还有一个现实障碍,就是国内的供应链。面对国内仍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距离规范的供应链,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为什么海底捞留下来了?

中餐这么难做,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海底捞?

这首先要归功于火锅的特殊性,让火锅比其他中餐更容易做大做强。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相比其他菜式,火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餐烹饪过程标准化的问题。因为

火锅是最不需要厨师的中餐。

吃火锅的一大乐趣,是涮。涮火锅,就是自己为自己烹饪,人人都是厨师,生熟完全自理。而对火锅店来说,只需准备好锅底和菜品。标准化锅底和菜品,可比标准化炒一盘菜简单多了。

火锅也改变了顾客和厨师的关系,从原本顾客完全依赖厨师的厨艺,转变为双方合作。涮火锅,让顾客在口味上有绝对的自主权,也更容易对口味感到满意。

火锅的重口味和高温沸煮,也降低了顾客对食材新鲜度的判断。毕竟什么食材放锅里涮一圈,无论新不新鲜,最后尝到的都只剩下麻、辣。

火锅还只是海底捞进化成功的第一步,让海底捞真正脱颖而出的,是它“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服务。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按照餐饮业的“获客三板斧”,将顾客转为粉丝,餐厅必须做好口味、菜品、服务这三点。但火锅店靠准备锅底和食材,很难在口味和菜品上形成特色,突破口就只剩下服务。

相比其他中餐,火锅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平时约着一起吃火锅的人,大都是关系不错的朋友。火锅的社交属性,会进一步强化对服务的口碑传播。

正是把服务做到极致,海底捞才从激烈的竞争中冲出重围。


被逼出来的极致服务

但在当年创立海底捞时,把服务做好,不是张勇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反而是被逼出来的。

1994年,第一家海底捞开业了。这家店开在四川简阳的四知街,是当地的火锅一条街。张勇的店在二楼一个不临街的小铺面,只有4张桌子。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第一家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开业

本来在四川开火锅,竞争压力就大,张勇还开在火锅一条街。张勇自己还是个门外汉,炒火锅底料是一边看书学一边炒,和好吃完全挨不上边。如此一来,张勇的店门市冷清。

偶尔能来一桌客人,张勇分外高兴,对客人热情似火,又帮客人带小孩,又帮客人擦皮鞋。其他火锅店不做的事情,张勇都做了,一来二往,反而弥补了在口味上的不足,做成了海底捞的特色。加上火锅的社交属性,帮海底捞进一步强化了口碑。

所以,海底捞服务好,不是张勇的主动选择,而是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为了存活的不得已而为之。是商业生态自然选择下,不断强化出的特性。是典型的生物进化论。


海底捞的进化史

在看《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时,我了解到很多海底捞的商业方法,像计件薪酬、门店考核、师徒制等。

但就像作者黄铁鹰所说,全都告诉你,你也学不会。为什么学不会?因为和海底捞被逼出来的服务一样,这些都是在进化论下,商业自然选择的结果。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海底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商业的自然进化史。

2010年,海底捞员工突破1万名,如何将标准化的服务在庞大的员工数量中贯彻,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为了不让海底捞服务“变形”,在这个阶段,海底捞发展出一系列服务评比制度,包括现在我们熟知的基层员工打折、免单权力。

2014年,海底捞员工突破2万名,新的挑战再次来临。海底捞中层干部储备不够了,特别是店长、区域经理。

因此,海底捞花了很大精力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首创餐饮业的计件工资制,师徒制、门店考核也都是在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后发展出来的。

2016年,解决了人才培养问题的海底捞,进入开店扩张期,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

海底捞大学孕育而生,专业化培训体系建成,扩宽了店长的输出规模,也为之后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深挖海底捞的成功: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所以海底捞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面对问题时,为了避免被商业淘汰,主动进化的结果。

所以不管你再怎么学,海底捞这些东西就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也带不走。这些是海底捞自然生长的结果,是从根里发芽而出的。

最近我频频看到海底捞的负面消息,又是吃出烟头,又是拒绝导盲犬进店,有人批斗,也有人支持。我想,这可能是海底捞发展到现在,面临的新一轮挑战吧。

商业进化论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在激烈竞争中,已经顽强坚持了26年的海底捞,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又将如何进化呢?


我是:

关注我,从思考中获得更多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