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蘇聯為何出兵阿富汗?

井底小小魚


1980年,第22屆夏季奧運會在蘇聯舉辦,奧運會開幕的時候,好多蘇聯人欣喜若狂,早早地坐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開幕式盛況。可是不久他們卻發現這屆開幕式與往常的開幕式不同,開幕式會場上空飄揚的各國旗幟中,居然沒有看到德國、美國和中國這些體育大國的國旗!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不僅如此,在隨後的比賽中,很多外國運動員在獲得獎牌時,也沒有升起所屬國的國旗,而是代之以奧運五環旗,這些怪現象讓他們百思不解。

之所以莫斯科奧運會會出現這些怪現象,是因為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屆奧運會遭到國際社會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抵制,幾十個國家沒有來參加奧運會!

1979年冬天,蘇聯悍然入侵阿富汗,處死阿富汗總統,扶植傀儡政權。蘇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入侵,蔑視了國際秩序,讓蘇聯在國際上千夫所指,陷入空前孤立中。

蘇聯人當年當年為什麼要對這個國土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大動干戈,他們入侵阿富汗的動機又是什麼呢?



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大陸心臟地帶,是連接歐亞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的特殊讓阿富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讓阿富汗飽受戰亂之苦。

千百年來,波斯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鐵蹄都曾踐踏過這片土地,俄國人和英國人也為了這塊肥肉大打出手。經過長期不懈的鬥爭,阿富汗在1919年終於贏得獨立。

但阿富汗的獨立只是名義上的,它始終沒有擺脫過大國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西方冷戰又把阿富汗捲入其中。身處東西方陣營的夾縫之中的阿富汗處境艱難,阿富汗覺得誰也得罪不起,就腳踩兩隻船,奉行了中立的外交政策,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兩面不討好。兩個超級大國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這邊來,競相插手阿富汗國內事務,積極培養自己的勢力。


美蘇角力把原本還安定的阿富汗搞得雞犬不寧,政變不斷。先是達烏德在1973年推翻查希爾政權,幾年後,蘇聯培植的代理人塔拉基又推翻了達烏德政權,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塔拉基曾在莫斯科留學,又跟勃列日涅夫私交甚好。他上臺後,自然對蘇聯人感恩戴德,全力向蘇聯示好。而且還把蘇聯那一套制度克隆到阿富汗,廢除市場經濟實行起計劃經濟。

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把阿富汗搞得烏煙瘴氣,很快就讓阿富汗國內陷入混亂,加劇了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各階層的不滿。到最後塔拉基和他的親信,國防部長阿明因國內政策也出現分歧。勃列日涅夫就給塔拉基出主意要他剷除阿明,蘇聯人和塔拉基的密謀被阿明察覺,阿明先下手為強把塔拉基幹掉取而代之。

(勃列日涅夫)

差點被蘇聯人除掉的阿明上臺後,自然不會給勃列日涅夫好臉色看。他旗幟鮮明反對蘇聯控制,採取了疏遠蘇聯,向西方靠攏的姿態。

阿富汗新政府的做法讓蘇聯高層非常不滿,他們無法容忍自己的家門口出現一個親西方政權,更不甘心失去苦心經營這麼多年的戰略要地。要知道失去和蘇聯擁有兩千多公里邊境的阿富汗就等於失去南部的緩衝地帶,是可忍孰不可忍。


讓蘇聯人入侵阿富汗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那時候伊朗剛剛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新的伊朗領導主張向全世界的伊斯蘭國家輸出革命,如果伊朗的實力擴張到阿富汗這個伊斯蘭國家,不僅影響到蘇聯邊界穩定,也會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產生深遠影響,可能在這些地區產生連鎖反應,嚴重影響蘇聯穩定。

在此情況下,出兵阿富汗就箭在弦上了。

蘇聯人之所以決定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兵阿富汗,也是因為他們的敵人,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正被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灰頭土臉,美國的人質還被伊朗扣押關在美國駐伊朗的大使館。對蘇聯的入侵,美國人肯定無暇顧及。還有,蘇聯領導人覺得憑藉蘇聯的優勢兵力肯定能在短期內解決阿富汗問題。


因此,1979年12月中旬,勃列日涅夫決定出兵阿富汗推翻總統阿明政府,12月25日,聖誕剛過,數萬蘇軍突襲阿富汗。正像勃列日涅夫預料的那樣,阿富汗果然不堪一擊。僅僅兩天時間,蘇聯軍隊就控制了阿富汗局勢,擊斃阿明,扶持起卡爾邁勒政權。

可後來的形勢發展卻大大出乎勃列日涅夫預料,蘇聯軍隊的入侵引起阿富汗各階層的強烈反對,他們紛紛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蘇聯士兵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阿富汗成了蘇聯人的噩夢,成了套在他們脖子上的枷鎖,成了壓垮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死於戰火,500多人無家可歸;蘇聯侵略軍總共傷亡超過5萬,蘇聯對這場戰爭投入多達450億盧布,蘇聯的國力因此每況愈下。在此情況下,克里姆林宮不得不在1988年決定從阿富汗撤軍。兩年後,蘇聯解體。


小約翰


“牛刀小試”變成了“血肉磨坊”,究竟是多國下套,還是蘇方腦袋進水?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悟空問答之為何1979年蘇聯會選擇大舉進攻小小的阿富汗?】

要全面瞭解為何會入侵阿富汗,就得先說說當時的國際背景,首先1979年正是美蘇兩強爭霸正酣的時刻,蘇軍認為其需要進一步擴展地盤。尤其是在1978年隨著阿富汗“四月革/命”的爆發,新上任的“人民民主黨”宣稱要走“蘇俄模式”,這讓蘇方發現了可能開拓出一條全新通路,甚至可以完成自己的“去印度洋洗靴子”的美夢,所以才會義無反顧的干涉其中。

另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東方大國此時正在跟美國等西方國家改善關係,當時蘇方有部分人員認為存在被美軍腹背受敵的情況,入侵阿富汗也算是一個警示信號吧。另外,蘇方當時認為美國人可能也會干涉阿富汗的問題,所以晚下手不如早下手,直接干涉後其中,並希望“火中取栗”。

另外就是阿富汗國內此時看不到明顯的反對力量,蘇軍還是按照傳統的大機械化兵團+閃電戰突襲模式就可以短時間內拿下,實際上阿富汗國內80%的道路也都全部在蘇軍的控制之下。可比較阿富汗是多山之國,蘇軍對之前的困難考慮並不充分,最終導致自己深陷其中。

另外還得補充下蘇方國內問題,蘇方當時國內核心並不穩固,急需擴張以展現領導力,因此才會在諸多考慮下,最終揮師兵發阿富汗。

最終得說說蘇軍付出的代價,累計付出了85億盧布的援助費用-幾乎等於全打了水漂。參戰人員62萬,陣亡1.5萬,傷殘和生病多達近5萬多。這些代價其實讓蘇方不僅僅經濟上受到重創,國際上也被進一步孤立,為後來的1991年聖誕節的“降旗”一幕敲響了鐘聲。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軍事天地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1978年,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推翻現政府,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副手阿明擔任政府總理。

塔拉基政府無力應對各地的武裝反抗,請求蘇軍出兵支援,蘇聯政府經過反覆討論,定下對阿富汗政策兩個原則,一是決不能失去阿富汗,二是決不能出兵阿富汗。

1979年,在人民黨內部,塔拉基和阿明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9月,雙方發生火併,塔拉基企圖幹掉阿明未成,反而被阿明幹掉,阿明自任國家元首兼政府總理,掌握了政權,並公開對蘇聯表示了不滿,認為是蘇聯支持塔拉基對自己下手,要求蘇聯撤回在阿富汗的三千名軍事顧問和教官。

阿明提出“平衡外交”的方針,公開表示要和美國改善關係,擺脫蘇聯的傾向十分明顯。

1979年的蘇聯,正在全球範圍和美帝爭奪世界霸權,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亞樞紐地區的戰略企圖要想實現,必須掌握阿富汗,所以,蘇聯決不能失去阿富汗,要控制阿富汗,必須除掉阿明政權。

要除掉阿明,除了蘇聯直接出兵,別無他途,所以,蘇聯對阿富汗的態度終於有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從決不出兵阿富汗,變成必須出兵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晚19時27分,最精銳的格魯烏部隊154特種兵分隊和阿爾法小組成功斬首阿明,第二天,蘇軍六個師兵分兩路進入阿富汗,1980年1月2日,兩路大軍在坎大哈會師,基本佔領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控制了阿富汗和伊朗、巴基斯坦的邊境要地。

由於斬首行動的成功,在蘇軍高速突擊時,阿富汗十萬政府軍群龍無首,基本沒有抵抗,大部分繳械投降並歸順了卡爾邁勒政權。

可以說,蘇軍的入侵行動異常成功,以最小的代價,除掉了親美的阿明政權,扶持了卡爾邁勒上臺。

於是蘇軍掉進阿富汗這個大國墳場,消耗了巨大的國力。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戰爭一開始蘇聯用一週的時間基本就讓阿富汗變了天。控制阿富汗以後在阿富汗建立親蘇政權。蘇聯出兵阿富汗是早有預謀,而且兩國實力懸殊,戰爭初期,蘇聯是很順利的。但是歷史證明,蘇聯是陷入了戰爭的汪洋大海,最終得不償失。

阿富汗共和國成立之後,就和蘇聯建立起了友好的外交關係,蘇聯在經濟上的對阿富汗的幫助使其對蘇聯的經濟依賴越來越嚴重,蘇聯牢牢的控制這阿富汗。

隨著阿富汗的政局跌宕起伏,一個叫阿明的統治者上臺,徹底讓蘇聯對阿富汗失去了希望。阿明追求阿富汗獨立自主,減少對蘇聯的依賴。而且阿明宣稱要跟美國關係正常化,這對蘇聯來說簡直就是噩夢。阿富汗所處位置是重要軍事戰略要塞,是美蘇對抗中重要的有利位置之一。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驅使下,蘇聯終於對不聽話的阿明下手,悍然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統治,扶植自己信任的人上臺,建立親蘇政權。

讓蘇聯人意想不到的是,進來容易出去難。出兵阿富汗短暫的輝煌之後,阿富汗國內的反政府武裝的頑強抵抗,國際上對蘇聯的反對,讓蘇聯政府忙於應對。從阿富汗戰爭開始到最後,持續十年時間,1989年蘇聯人真的是力不從心,狼狽不堪的從阿富汗撤兵。阿富汗戰爭宣告結束!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明空奕奕


當時的蘇聯把東南亞和西南亞當成同時推進的兩個方向,阿富汗正好在兩大戰區的中心地帶,為了打通南進印度洋的出海口,佔領阿富汗是陸上南進的第一步。

20世紀70年代,美國受困于越戰,石油危急及西方陣營的分化影響,在軍事上同蘇聯相比漸漸地處於下風,蘇聯在勃烈日涅夫的領導下軍事上進行強勢擴建,1979年入侵阿富汗,就標誌著霸權主義達到了頂峰。

阿富汗位於亞洲的大陸中心,是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頻繁,古代波斯人,希臘人,薩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均踏上過這片土地,近代英國和俄國也在此激烈角逐,二戰後,阿富汗陷入蘇美兩霸爭奪的地方,阿富汗政府只好奉行中立外交政策,遊走兩霸之間。

1978年親蘇的塔拉基勢力推翻了前政府,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極力模仿蘇聯體制,對內進行激烈的改革,外交上倒向蘇聯,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強烈不滿,在對待政府武裝改革時,塔拉基與國防部長阿明產生了分歧,塔拉基在蘇聯的授意下,準備武力除掉阿明,沒想到,阿明捷足先登,先發制人將塔拉基擊斃,獨攬大權,阿明對蘇聯插手極為不滿,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政策上表現出親美。

蘇聯不能容忍阿富汗倒向美國,那將失去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戰略重地,阿同蘇之間著兩千多公里的國境線,一旦淪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將失去南部的緩衝地帶,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內部出戰派佔了上風,1979年12月12日,蘇聯政治局會議正式決定出兵阿富汗,蘇阿戰爭爆發。

蘇阿戰爭,為阿富汗聖戰組織提供了土壤,為後來的恐怖主義埋下了伏筆,您說是不是?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事兒得從阿富汗革命開始說起。阿富汗在歷史上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這個國家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血腥反抗,才從殖民者手中獲得了自己的獨立。

投身革命的阿富汗的國王“阿曼努拉汗”於1921年正式登上王位。這位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國王很嚮往西方的制度,他排斥英國人的殖民統治,認為:“阿富汗必須是獨立自主的國家,要享有與其它主權國家同等政治權利和地位。”

但阿曼努拉汗嚮往的西方並沒有給他面子,他在英國人眼裡就是個殖民地的攪屎棍和整個印度殖民地的負能量,英國政府根本對這位嚮往“獨立自主”的國王沒有半分好臉色。面對西方的壓力,阿曼努拉汗只好朝自己的近鄰蘇聯尋求幫助,他給列寧寫了信,想締交蘇、阿兩國的友誼,希望蘇聯這棵大樹能幫他的國家頂住西方壓力。

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阿曼努拉汗似乎成為了阿富汗不世出的明君,他頒佈憲法、廢除奴隸、發展工商、修建公路、引進現代化教育、讓阿富汗迅速的開始復甦。這位國王為了更好的學習西方,還為自己準備了長期的全世界考察,跑到羅馬、巴黎、布魯塞爾、新德里、倫敦、莫斯科等很多地方探尋“發展之路”,想將各處的先進制度帶到阿富汗,加快國家的進步。

但這位國王還是犯了“天真”的錯誤,他通過軍事抗爭從英國人手裡獲得了國家的獨立,卻並沒有在國家發展的時候建立起一支真正靠得住的、屬於自己的強大軍隊。

所以,當1926年9月阿曼努拉汗結束漫長艱辛的外交之路,回國開始應用自己天真的理想時,國內封建殘餘和外國勢力開始了自己的掙扎。

阿曼努拉汗並沒有做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將自己比作土耳其的“凱末爾”,並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凱末爾革命的做法。他為男女平等建立了女校、建立了國會、將宗教與政治分離,呼籲平等和法律。

只是這種改革向來討不得好,尤其是阿曼努拉汗為了推行改革,打擊頑固的封建舊勢力,不免使用了許多強硬的手腕,例如要求人們穿西服的法令、禁止童婚、禁止婦女蒙面等等。這些法令實施的太強硬又太快,觸動了封建頑固勢力的神經。

那個年代的阿富汗相對於後來是美好的,漂亮、現代、發達、充滿活力和世俗的魅力,阿曼努拉汗留下的皇宮、凱旋門、大廈和小橋流水的城市花園在很多年後都依然照耀著這個國家,但這位國王雖然為阿富汗的殖民後時代建立起了一個光鮮的外皮,卻由於過分天真和改革的急躁,終於發生了統治問題。

這位年輕的國王只獲得了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以及部分市民支持,卻愈發的令農民、部族首領、宗教人士反感。手上又沒有足夠強硬軍隊的他連真正凶狠的鎮壓都做不到,沒槍桿子自然沒政權,1929年,阿曼努拉被轟下臺,隨後流亡歐洲,1960年逝世於蘇黎世,享年68歲。

但阿曼努拉雖然下臺,他埋下的現代化種子卻沒有衰敗,阿富汗政權在1931年重新回到世俗化發展的道路。國防大臣納迪爾沙佔領喀布爾,成為新的國王,開始了自己的統治之路。

這位新國王本就是阿富汗的傳奇戰將,阿曼努拉汗的抗英之戰與他的指揮密可不分。所以納迪爾沙實際上繼承了阿曼努拉汗的理想,並通過軍事化將之更強硬的實施了下去。改革宗教、改革憲法、廣開學校、促進金融、與世界開放接軌,還專門開了兵工廠和軍校。他所統治的時期亦是阿富汗欣欣向榮的年代之一。

但納迪爾沙得罪的人太多,1933年他被殺死在自己的皇宮之內,其子穆罕穆德繼位,但穆罕穆德只是兩個叔叔的傀儡。他的一個叔叔馬茂德擔任了首相,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並不斷的向西化靠攏。阿富汗並沒有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這個國家在戰後的那段時間顯得愈發的具有活力。

但阿富汗政府雖然貌似追求著西式的自由,真正的言論自由和政治自由開始出現時,他們卻極不適應。政府受不住民間的批評,大肆查抄報社和刊物;受不住權利思想的擴散,各種抓捕學生領袖和社會人士。

1953年,出身皇族“皇室維新派”的中央軍團司令穆罕默德·伊德里斯·達烏德幫助國王結束了叔叔們的統治並擔任新的首相,他是穆罕穆德的堂兄,是不折不扣的實權派和“親王”。

他也繼續著阿富汗的現代化道路,並與蘇聯這條粗腿拉上了更深的關係。正因為這樣,他被人稱為“紅色親王”。實際這是地緣政治使然,英印當局當時已經垮臺,而印度正是最熾手可熱的“第三世界領袖”,阿富汗人還能怎樣?達烏德的首相干到1963年。

只是這個時候阿富汗的社會已經被壓到了火山口,傳統宗教派與世俗派之間因為改革的問題水火不容。一邊是高層和知識分子,一邊是底層農民和部族首領。達烏德堅持改革:婦女去掉面紗,可以與男人一起工作,用世俗的學校取代那些只教經文的地方;他還讓自己的妻子摘掉面紗一起登上觀禮臺,嚇得那些老古董們直呼傷風敗俗。

達烏德與他的國王堂弟開始越來越不搭調,國王這時候希望穩定,不願意國家產生因為改革而帶來的動亂,況且那些部族勢力和宗教勢力也並非那麼好動的。而首相達烏德卻認為自己背靠著蘇聯,有著蘇聯偉大革命的經驗和支持,那些封建餘孽可以一掃而空。整個“達烏德的十年”,蘇聯援助阿富汗11億美元之多,阿富汗社會發展非常快。

然而這不正是國王害怕的麼?你不停的與蘇聯人搞外交、引進大批蘇聯武器,部隊裡都讓蘇聯教官佔滿了,又是蘇聯援助又是蘇聯貸款,連赫魯曉夫都兩次被拉到喀布爾做客,長此以往,豈不是要革命?那我的王位怎麼辦?

於是國王正式站到了達烏德的反對面,他為了自己的江山統治,開始與那些宗教頑固分子以及部族勢力走到一起,並在1963年通過一項貌似民主改革的“王室成員不得參政令”讓達烏德卸任退休。阿富汗與蘇聯的關係一下子猶如被卡死的齒輪般休止,國王與首相也撕破臉了。

正因為阿富汗的封建勢力迴歸,“親蘇派”一下子站不穩腳跟,然後“親美派”又突然藉著支持那些舊勢力鑽了進來,阿富汗社會開始從60年代的欣欣向榮走向紛亂與衰亡。經濟不斷惡化、腐敗頻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與巴基斯坦等國的衝突與封鎖問題也日漸突出。國王一邊進行著不切實際的“挨著蘇聯親美國”的做法,一邊又任人唯親,引起大量民間的不滿。

為此,阿富汗政壇也是翻了天,平均兩年換個首相,10年換掉5個首相,政令亂七八糟,一切都跟走馬燈似的。結果一些軍隊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紛紛懷念“達烏德的時間”。

1973年,沉寂許久的達烏德突然在蘇聯暗中支持下,趁國王跑到意大利療養,發動了“共和革命”,一舉將他的堂弟趕下王座,徹底結束了阿富汗的王權統治,但眾望所歸的“紅色親王”卻總統、總理、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經濟委員會主席大權兼於一身,成了更恐怖的“獨裁者”。

達烏德繼續了堅定的改革路線,他直接佔到了地主、部落、男權社會以及封建勢力和投機分子的對立面,開始依照他自己心目中的“蘇聯制度”來完成“阿富汗革命”。他推行土改、維護工人權力、建立農合組織、國有化銀行、查處高利貸、取締特權、大力投入工業化...

此時的阿富汗感覺上就像一個火紅的時代,為了排除之前的積弊,達烏德使用了獨裁的手腕和強硬的方式推行他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政策,並緊靠著蘇聯人,通過蘇聯人的援助實現自己的軍事現代化,以達到能通過武力壓服部族勢力的目的。

但如此也讓阿富汗丟掉了自己最重要的一點:“政治的和諧”。以往吵吵嘴皮,小打小鬧就過去的事情,又變成了鐵腕手段和扯皮臉皮的互撕,部族怨氣越積越多,封建宗教勢力也越來越慪火,大家動不動就是動槍動炮。特別是阿富汗徹底倒向蘇聯後,不甘心的美英勢力見此地“不再中立”,便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滲透和點火,他們的人手在動亂中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更是激增了火藥味。

其實達烏德的統治應該算是比較好的,阿富汗的社會發展指數這時候可以說是連年翻倍的增長,成為阿富汗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之一。

但他也有個不恰當的地方——過度學習蘇聯,大肆搞工業,阿富汗一窮二白沒有技術儲備、沒有優良交通、更沒有發展大工業的資源,卻丟掉自己的農業學蘇聯搞工業,工業產值上去了,農民卻餓肚子了。這讓文化程度不高,卻很容易受部族控制和煽動的底層人民悄然站到了政府的反面。

後達烏德時代,他很快認識到“死抱蘇聯”的不現實——親蘇了,西方的臉色就難看了,援助就少了了。於是這位獨裁者又開始反覆,對美國遞來的蛋糕也開始大加笑納,同時向國內的宗教神權、部族低頭,到處修建寺廟和組織聽經活動。說到底,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他也不願意自己的政權被傾覆。

終於,到1977年,達烏德為了抱西方大腿和維護統治,搞了一個“國家革命黨”給自己抬樁,並當即解散國家中央委員會和內閣。大批親蘇的人士被從政府和軍隊中撤換。

如此激烈的搞法,在蘇聯眼裡猶如莫名其妙的反水,達烏德沒有換來西方和美國的青睞,卻第一時間點燃了蘇聯熊熊的怒火。

這個時候阿富汗的“人民民主黨”已經是蘇聯的天下,他們直接拋棄了對達烏德的支持,誰讓你搞什麼反動的“國家革命黨”來著?

順帶說下,“人民民主黨”,這個黨派由阿富汗革命政治家塔拉基創建,起初叫“人民派”,後來壯大並有力的幫助了達烏德反抗國王的統治,是政變中最有力的助力。這個黨派實質是個受蘇聯影響的“紅色”黨派,它崇尚社會主義革命、親蘇、反封建。但由於阿富汗“無產階級”實在太少,他們能做的實際就是在軍隊中發展成員以及代表著國家“親蘇”的勢力。

正因為“人民民主黨”有相當大的蘇聯勢力,且在軍隊中佔有相當高的比例(甚至還有克格勃勢力),達烏德與蘇聯翻臉後,受到該黨派的斥責和不配合後,他馬上展開了對“人民民主黨”的大清洗,還對左翼人士進行刺殺,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憤慨。

這個時候,一個叫“哈菲佐拉·阿明”的人冒了出來。阿明是個普什圖族人,早年是個中學老師,這個學霸後來一邊在哥倫比亞攻博士,一面在威斯康星大學讀政治經濟學,還成了阿富汗的留學生主席,結果1965年因為搞政治活動被美國驅逐。回國後他在阿富汗教育部任職,參與了塔拉基的“人民民主黨”。1969年他依靠這個黨派當上了議員,是塔拉基的“親密助手”和“得意門生”。

1973年,阿明就任人民民主黨“軍事委員”,受塔拉基直接領導,專門在達烏德的軍隊中發展黨員,爭取武裝奪權。

1978年,蘇聯開始支持“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克格勃親自出馬,將達烏德的一些大清洗計劃和鎮壓方案竊取並交給了“人民民主黨”

阿明這時候當即發動了策劃已久的“武裝奪權”計劃,在大批青年軍官的支持下拉出武裝準備先行推翻達烏德,這被稱為“四月革命”,阿明就是“革命總指揮”。

4月27日晨,空軍司令卡迪爾上校與裝甲兵瓦塔拉詹少校發動軍事政變,部隊直接衝進喀布爾,這時候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而暗中潛伏的克格勃特工早已切斷了首都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達烏德面對滾滾而來的裝甲洪流嚇得不敢出門,國防部長拉蘇力將軍拼死坐著專車出逃尋求調兵機會,卻在兵荒馬亂之下撞上了電線杆,重傷無法行動。

政變部隊12點發動總攻,在喀布爾與首都部隊展開了連番血戰,各個要害部門都被逐次爭奪,最終他們用坦克包圍了總統府,並從政治犯監獄中救出了人民民主黨的領袖塔拉基。

在空軍的轟炸下,阿富汗總統府很快陷落,被俘的達烏德拒絕投降,於是政變部隊當他面槍決了他的親弟弟、三個兒子、兒媳、孫子、孫女等一家30餘口,最後再將他槍斃。(一說60餘口全部埋在一口大坑中)

叛軍還槍斃了國防部長、副總統、空軍司令、內政部長等一眾高官。陪伴總統抵抗的衛隊、警察、安全人員甚至城市治安人員都受到反攻倒算,很多人被攻城部隊集體處決,死者達到2000人之多,可謂是清潔溜溜雞犬不留。

4月政變後,剛剛從牢裡放出來的塔拉基就迫不及待的爬上主席臺,到30日他正式成了主席。隨前總統和一眾高官的授首,各地部隊紛紛宣佈效忠。蘇聯在人民民主黨宣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國大業完成”的同一時間就宣佈了對其的承認,還說:“這是阿富汗民族解放的轉折點”。

但這個“轉折點”是下行的,沒過幾天,他就開始與蘇聯人正式的攪在一起,呼兄喚弟的“共商國家大事”。阿明也將人民民主黨裡的“旗幟派”戰友進行了清洗,正式的走到了臺前。

但與興高采烈急吼吼要“在蘇聯同志幫助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塔拉基不同,阿明這個人擁有著更高的野心。它雖然借用了蘇聯的紅色大旗,還依靠著塔拉基的黨派上位,根子上卻是一位民族主義者。在政府內外和黨派中佈滿“樁子”的阿明迅速擠垮了塔拉基的地位,一年都不到就把“革命領袖”架空為“精神領袖”,軍政大權一擼到底。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阿明屬於“更理智的愛國者”,但他這一派卻是最激進的,既有強烈的民族自覺心,又有從蘇聯身上學來的鐵腕和殘酷。他們一五一十照搬蘇聯人的“徹底革命”時,又堅決的貫徹了自己的“獨立自主性”。這點讓蘇聯人非常窩火,當蘇聯人扶持的塔拉基越來越像根扯不起的豬大腸後,他們對阿明也就動了殺心。

阿明最終在1979年9月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政權,他也學著將總書記、委員會主席、革委會主席、中央主席、總理、國防部長、武裝總司令等大權獨握。雖然他仍然喊著“阿蘇關係牢不可破、是親密兄弟”,但私底下實際已經與蘇聯產生了極大的裂痕。他對蘇聯大使普拉諾夫說:“不要干涉阿富汗內政,蘇聯如果不接受這個勸告,他將會像埃及的薩達特那樣驅逐蘇聯人,並廢除《友好條約》。”

這種赤裸裸的威脅對蘇聯人一點作用都沒有,反倒讓阿明自己疑神疑鬼,他確信蘇聯人會殺了自己,周圍的很多人都“不可信”。這種神叨叨的恐懼讓他加大了對國內的清洗,然而這更加激起阿富汗內部親蘇勢力的反彈,也更加重了蘇聯的憤怒。

1979年10月10日,蘇聯人從捷克把流亡的卡爾邁勒(阿富汗中央第二書記,旗幟派領導人)接到莫斯科,準備讓他接替阿明的位置。勃列日涅夫敲定了名為“薩比爾”的行動。由克格勃的譯名特工以廚師身份混進阿富汗人民宮,然後給阿明下毒。

結果這些有毒的食物阿明沒吃,卻讓他的女婿給誤食了,阿明可能已經明白這些藥是蘇聯人下的,他將女婿送往去蘇聯治療的飛機,希望蘇聯人能發發善心給個解藥。當得到女婿毒發身亡的消息後,他趕緊把辦公地點搬到了塔日別克宮。

然後發了瘋的阿明幹了一件舉世譁然的“大事”,他派出外交部長瓦利,廣招各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大使,然後到處跟人說蘇聯大使普拉諾夫策劃暗殺他的某些事情。此時令蘇聯國際地位大損,顏面無存的蘇聯人被迫更換了自己的大使。

隨著政局的混亂,一些不願意支持阿明和塔拉基政府的軍隊和地區發生的叛亂越來越大,某些被高壓的部族勢力拿起武器與共和政府展開了激烈的衝突,這其中有西方勢力在推波助瀾。然而這股火焰越燒越烈的時候,阿明卻堅持認為是“蘇聯人在支持封建部族勢力”。

當這股部族武裝的野火連成一片的時候,阿明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阿富汗28個行省中有23個被部族控制或正在戰亂,阿富汗遭遇了一場剛剛發生過的“伊朗宗教革命”,世俗化的國家被自下而上的宗教反擊重新打回政教合一的封建時代。

然而這個時候蘇聯憂慮萬分,阿明也火燒眉毛,雙方卻互不信任,也無從插手。蘇聯幾次申請訪問被拒絕,邀請阿明去蘇聯一敘更是被拒絕。阿明堅信蘇聯人是想“搞鬼”,要架空或軟禁自己。

不得已,蘇聯在12月份派遣了內務部副部長、克格勃頭子帕普京率代表團前往阿富汗,希望阿明政府能軟化一下,讓蘇聯政府幫助他們訓練軍隊和改組警察和武裝、情報機構,徹底剿滅部族。但阿明拒絕了。

帕普京再次提出第二套方案,這個方案被視為最後通牒:蘇聯軍隊直接進入阿富汗,幫助他們剿滅掉部族勢力,並保證阿明領導人的地位和家屬的安全。阿明還是拒絕了。

當時的阿明堅信“蘇聯人不可靠”,並認為那些部族只不過是蘇聯人串通好的內奸。他愈發的對西方表示起自己的親善。很希望能得到美國的幫忙,幫它收拾這個爛攤子和對抗蘇聯人。哪怕知道一些游擊隊其實背後就是美國人,阿明仍然覺得“親美”有助於美國人放棄對那些游擊隊的支持。

帕普京的最後通牒發佈後,蘇聯人馬上出兵阿富汗,並很快包圍了喀布爾。

當時駐阿大使布薩諾夫還打了個電話給阿明:“尊敬的阿明同志,您作為一個總統,已經失去控制亂局的能力,為了避免阿富汗局勢持續惡化,增加不必要的流血衝突,建議您辭去職務。莫斯科將妥善的安置您和家人。如果您同意,1小時候會有4輛軍車來護送您離開。”

與此同時,蘇聯人展開了一場代號“風暴333”的特種作戰,由“阿爾法”“斯佩特納茲”特種部隊聯合行動,他們在12月27日萬19點20分發動,準備強行刺殺阿明。

當晚,“阿爾法”部隊控制了喀布爾電話局,切斷了一切聯繫,但專門給阿明接了根與大使館的專線,電話里布薩諾夫譏諷了阿明,還告訴他:你忠誠的高官和將軍們正在大使館的酒宴上爛醉如泥,放棄希望吧!

沒多久,蘇聯特種部隊已經衝進了塔日別克宮,他們迅速肅清了警衛並控制住了一干人等。在總統辦公室裡,阿明被強令要求籤署一份卸任文件,但他將蘇聯人的文件撕成粉碎。

蘇聯特種部隊明白沒有轉圜餘地後,做了個“滅口”的動作,這個動作被經過蘇聯訓練的阿富汗內衛識破,結果重新引發一場大戰。阿明隨後被打死,蘇聯人臨走時用幾顆手雷收了個尾,阿明的4個妻子和24個子女倒在血泊中,只有一個女兒僥倖逃生。

這個時候,蘇軍已經開始光明正大的在阿富汗境內“剿匪”,他們用7天時間就消滅了阿富汗所有在抵抗的正規軍,但那些部族勢力則依靠美國的幫助不斷擴張,與蘇聯人和阿富汗政府打起了沒完沒了的游擊戰。

卡爾邁勒很快上臺,成為第三任阿富汗總書記,他徹底的倒向了蘇聯,一點臉面都不要了,出賣國家主權、強行親蘇,阿富汗幾乎成為蘇聯的“附屬國”。他這種做派肯定無法緩和阿富汗的矛盾,即便他重建清真寺和開放一些宗教尊重措施也沒有用。部族勢力已經坐大,除了讓蘇聯軍隊大規模圍剿,就沒有什麼好辦法了。

最後連蘇聯人也對卡爾邁勒失去了信心,要求他退休。阿富汗在這幾年已經被打成了篩子,無處不在混戰、亂戰。連阿富汗政府內部都矛盾重重,內訌和槍戰不斷,直接波及蘇聯士兵。許多人對前途一籌莫展,又看不清這個國家的未來,便紛紛流亡他國一走了之。

這個時候的阿富汗部族勢力背後其實是聯合國的“四常”在作怪,在80年代已經連成一片的4個常任們共同給蘇聯下黑手,將蘇聯牢牢的拖在這片被詛咒的“帝國墳場”上。

但新上任的戈爾巴喬夫卻並不買賬,他急切的想做出點成績,所以進一步投入了在阿富汗的兵力和資源,重新拉高了蘇軍在阿富汗的戰爭力度。這一年蘇軍攻勢超前,部族勢力紛紛瓦解,但蘇軍兵力也被調動,空虛的西部地區赫拉特,官員們被部族游擊隊屠戮一空。

遭遇挫折的戈爾巴喬夫把一切都遷怒到卡爾邁勒身上,認為是他的昏聵和無能才讓蘇聯陷入到這種泥潭一般的絕境。於是趁卡爾邁勒養病的時候,戈巴將他叫到辦公室,告訴他:“你不要做這個書記了,我們準備讓納吉布拉上。”

於是堂堂一國總書記,就這樣讓戈爾巴喬夫撤了職,換上了39歲的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納吉布拉。

納吉拉布的情報局就是克格勃扶持出來的,但情報刺探沒學到多少,殘酷的特務政治與鎮壓刑訊卻學了十全。納吉布拉特別擅長用這些殘酷的特務政治去解決事務,因此在蘇聯人看來“很能幹”,受到了戈爾巴喬夫的青睞。

上臺後,為了趕緊將主子從泥潭裡挖出來,納吉拉布進行了很多努力。1986年他弄了個“阿富汗全國和解委員會”,拉來部族游擊隊人員一起共商國事。然而儘管誠意拿了十足,聯合國4常頂著的部族勢力豈能真的給你面子?

沒多久和談就在槍聲中宣告作廢。此後的各種政治活動也宣告無效,不能說沒誠意,他連令各方厭惡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都改成了“阿富汗共和國”,還恢復了過去的國旗和國徽,還特別優待寺廟宗教,重新修憲將XX教修訂為國教,然而一切都是白費。明眼人都看得出,蘇聯人儘管增兵再多,卻已經日薄西山了。

這時候的蘇軍儘管佔據了一切優勢,控制了大片的區域,卻完全不適應游擊隊的打法。他們在各種襲擊中士氣渙散、態度悲觀,軍隊中還有不少自殺和吸毒的。蘇聯國內的經濟情況也是一年不如一年,這場戰爭成了無底洞,哪怕投入再多,得來的能有什麼呢?蘇聯人自己都弄不明白為什麼要打這種戰爭。

到1989年,蘇聯終於要完了,最後的蘇軍撤出了阿富汗。阿富汗人用一百三十多萬的死亡,換取了蘇聯人6萬傷亡和上500億盧布的損失,以及一個紅色巨人的倒下。

蘇聯人最初的意思只是想控制地緣,向西邊輸出自己的“紅色潮流”,最後卻剎不住車,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什麼牛刀,他們打上的分明是一條死而不僵的毒蟲。

蘇聯撤走5年後,世界上已經再沒有了蘇聯,塔利班的大軍打開了喀布爾的大門,被放棄的納吉拉布沒有卡爾邁勒在異國養老那麼好的的待遇,他被塔利班使用了殘酷的刑法對待,宮刑後用吉普車拖行,折騰到奄奄一息才亂槍打死示眾。

後來本拉登從這一仗學到了自己的精神信條:能打敗超級大國的“聖戰”。

美國也學到了一招:“煽動與精神輸出”。

只是一個曾經擁有希望的國家,也變成了寸寸拼不起來的碎片。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從當事國蘇聯和阿富汗身上一起找答案。

圖注:1988年,一名蘇聯士兵守衛陣地中

從蘇聯角度出發,大家都知道前蘇聯及現俄羅斯是地球上最獨特陸權大國,橫跨東經26°至西經170°,將近佔了地球一半,遺憾的是,這麼大的地盤卻只有一個北方出海口,位於北極地區,由於常年被北極冰層封鎖,所以對俄羅斯人而言有這個出海口跟沒有也沒差。但俄羅斯人對正兒八經出海口的渴望從未斷過。俄羅斯人多次出兵阿富汗,所求也從未變過,不過是想借道阿富汗尋求印度洋溫水出海口,但總是求而不得。因此,對印度洋附近溫暖的出海口心心念念,就是1979年蘇聯為何出兵阿富汗的背後動機。這也是為何如今俄羅斯全力以赴也要幫敘利亞,因為可以趁機借道敘利亞溫水港做海軍基地,這對沒有出海口猶如困獸之鬥的俄羅斯簡直是夢寐以求的大好事。

圖注:艾哈邁德沙·杜蘭尼,首個統一阿富汗君王

從阿富汗人角度而言,一定在抱怨為何不去騷擾巴基斯坦,為何不去挑戰伊朗,偏偏要挑這個阿富汗這個小地方下手。其實,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戰略要地。

圖注:阿富汗地圖

用全球首屈一指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首席地緣政治分析師兼美國海陸空三軍顧問卡普蘭的原話來說,“阿富汗作為伊朗高原、中亞平原、印度次大陸的地理緩衝區,具有令人屏息的戰略重要性,凱覦這裡的不僅僅是俄羅斯和美國,還有伊朗和巴基斯坦人,就連印度決策者都對其動心不已。”換言之,誰佔有這裡,誰就坐擁連接整個歐亞大陸的陸上樞紐,誰就掌握俄羅斯、中國、印度和伊朗的利益交匯處,因此蘇聯堵上國運也要拼一把去入侵阿富汗。因此,當下你能看到美軍身影活躍在阿富汗。


軍機圖


阿富汗地處亞洲的心臟地帶,是連接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 ,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阿富汗地理位置重要,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爭奪的焦點地區,歷史上多個帝國都曾經踐踏過這片土地,使阿富汗人常年飽受戰亂之苦,變得非常悲催和悽慘。


1979年12月27日,蘇聯入侵阿富汗,處死了阿富汗總統阿明,扶植傀儡政權卡爾邁勒上臺,迅速控制了阿富汗局勢。但是,令蘇聯高層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入侵,卻遭到阿富汗各階層的強烈反對,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奮起反抗蘇聯侵略者,使蘇聯久久難以抽身,戰爭持續了10年時間。

阿富汗這個國家,從歷史上都受到列強的欺凌。波斯帝國,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鐵蹄都曾經入侵過阿富汗。俄國和英國也曾經為了爭奪阿富汗而在戰場上兵戎相見。1919年,阿富汗迎來國家獨立,但是這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從來就沒有擺脫過大國之間的影響和博弈。


我們想知道的是,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我們知道,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陷入了長期的冷戰之中。由於阿富汗採取中立政策,對美國和蘇聯都不得罪,結果是把雙方都得罪了,美國和蘇聯都對阿富汗有意見,雙方都想把阿富汗拉到自己的懷抱之中,爭著在阿富汗內部培植支持自己的勢力,把阿富汗攪和得雞犬不寧,烏煙瘴氣。

1973年,美國支持的達烏德政權推翻查希爾政權。幾年之後,蘇聯扶持的代理塔拉基又把達烏德政權推翻,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說起塔拉基這個人,他曾經在蘇聯留過學,與蘇聯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私人關係很好。在塔拉基上臺後,一頭扎向蘇聯的懷抱,最要緊的是,塔拉基全然不顧阿富汗國情,全盤複製蘇聯的計劃經濟,使阿富汗的經濟一落千丈,民眾收入下降,加劇了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


而且,在阿富汗政權內部,塔拉基與當時的國防部長阿明存有很深的矛盾。塔拉基便求助於蘇聯,蘇聯的意思是先把阿明除掉。然而,塔拉基的計劃被洩露,國防部長阿明索性來個先下手為強,卻把蘇聯支持的塔拉基殺掉了。這樣,阿明卻上臺成為阿富汗的最高領導人。

阿明上臺後,採取親美反蘇的政策,旗幟鮮明反對蘇聯,使蘇聯領導人十分惱火。蘇聯在阿富汗苦心經營多年,如果失去阿富汗,就等於失去了2000多公里的戰略緩衝地帶,後果可以說是非常嚴重的。勃列日涅夫作為一個超級大國領導人,怎麼會容忍阿明這樣幹?

於是,在1979年的12月,蘇聯決定,出兵入侵阿富汗。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之後,擊斃了阿明,推翻了親西方的阿明政權,扶植起了親蘇聯的卡爾邁勒政權。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先後長達10年時間,給阿富汗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前後有130多萬人死於戰爭,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而蘇聯方面也是損失巨大,蘇聯軍隊死亡5萬多人,前後投入450億盧布,從此以後,蘇聯的綜合國力逐漸正在走下坡路。


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國際背景,就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新的伊朗政權與美國反目,把美國的人質扣押在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蘇聯人便料到,美國人肯定無暇顧忌,不會去加以干涉。

還有一點就是,蘇聯原本以為,憑阿富汗的實力,可以迅速結束戰爭,但沒有想到的是,阿富汗民眾而反抗會如此激烈,導致這場戰爭持續了將近10年時間。在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干預下,到1988年蘇聯才真正從阿富汗撤軍。


小甜嘟爸爸


從歷史傳承方面看,甚至可以追溯到1724年神秘的“彼得大帝遺囑”。據資料顯示,遺囑主要內容分14個部分。對外政策方面,概況起來有三點:1.帝國要長期保持戰爭和擴張狀態;2.要力爭參與歐洲事務,繼續瓜分波蘭;3.帝國的勢力要走向四大洋。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印度洋,但是意義卻非常深遠——南下奪取暖水港口,以控制歐亞海上交通線。

(彼得大帝的理想帝國狀態)

不難看出,彼得大帝的歷代繼承人們,無論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沙皇,還是最高蘇維埃主席,都是其遺囑的忠實繼承者,而且,他們都對出海口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尤其是暖水出海口。

幾百年的打打殺殺下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遠東的太平洋、家門口的北冰洋、大西洋的波羅的海與黑海早已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就剩一個印度洋了,能不著急嗎。

1973年至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煽動了3次政變,最終,趁亂扶植了一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讓蘇聯的信徒塔拉基當了元首,試圖把阿富汗發展成為蘇聯在中東、近東地區的新據點。

然而,不信“神”又親蘇的阿富汗塔拉基勢力在國內缺乏群眾基礎,真正有實權的各部落首領們更是不買他的帳,此外,影響力巨大的宗教勢力更把號稱要“建設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阿富汗”的新政府看成“異端”,分分鐘想滅了它。

(阿富汗戰爭早期,一名“援阿”的蘇聯教師正在喀布爾理工研究所上課,向阿富汗學生們傳授最前沿的計算機知識,可以看出男女的打扮都很世俗。實際上,在喀布爾這樣的大城市,世俗化的知識分子當中,蘇聯還是有一定的人氣的;然而,阿富汗城市化水平比咱們同期的中國還低,文盲率也高,宗教號召力巨大,因此,反感和抵制蘇聯阿富汗人佔了絕大多數)
此情此景下,不信“神”的塔拉基還堅持進行激進的改革,模仿蘇聯體制,外交上一邊倒向蘇聯。這引起阿富汗社會各階層的嚴重不滿。執政黨人民民主黨內部,塔拉基和國防部長阿明產生了嚴重分歧。

同時,蘇聯的克格勃收集了大量材料,證實阿明一直在與美國進行接觸。於是,塔拉基在蘇聯的授意下準備除掉阿明,阿明暗中看的明白,趕緊先發制人,將塔拉基擊斃後獨攬大權。

正如前文所講,這個阿明是個親美派,早在沒上位之前,就跟美國勾搭上了,當了老大以後更是對蘇聯不客氣,直接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

阿明的做法引起蘇聯極度的不滿,阿富汗作為蘇聯的戰略要地,蘇聯苦心經營了多年,可是真下了本兒的。而且,阿富汗居民中有700萬左右的塔吉克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佔了阿富總人口的45%,他們和蘇聯中亞各加盟共和國的各族居民屬同源民族。更重要的是,阿富汗和蘇聯有兩千多公里漫長國界線,其地理位置對蘇聯尤為重要,阿富汗一旦淪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就會失去南部緩衝地帶,威脅到國家戰略利益。上世紀70年代末的蘇聯,在冷戰爭霸中呈咄咄逼人的“攻勢”,核武器的量比美國還大,經濟上,因為油價高升,蘇聯在全球資源出口中賺取了大量外匯,一時半會兒“不差錢”;

而美國這邊呢,剛從越戰的泥潭中拔出腿,還沒等緩過神來,伊朗打臉般的搞了個“伊斯蘭革命”,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巴列維王朝被推翻,換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代表真主的“伊斯蘭”和代表民主的“共和國”就這麼給強行組合了)。伊朗的“現任老大”霍梅尼高舉起反美的大旗,跳著腳的跟美國唱反調,還搞了個驚天動的“人質事件”,讓美國及其的被動,在國際上也是顏面盡失。

於是,蘇聯的決策者們便一廂情願的認為,美國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焦頭爛額,已無暇顧及蘇聯擴張活動。再者,蘇聯臆想,離得近,家門口搞事情有主場優勢,自己這麼強大,取得勝利不會太費勁的。此時,蘇聯堅信,此次干涉,能給世界傳遞一個信號——莫斯科擁有著至關重要的全球控制力,你們都趕緊從了我吧。

當然,事實證明,蘇聯一陷就是十年,元氣大傷。軍事上也沒什麼拿的出手的戰果,在落後的阿富汗山區,全副武裝開坦克的打不過騎毛驢、穿拖鞋的是常態。而且,蘇聯有限的軍事成果也沒能如願轉化成政治經濟利益。在國際上,成了公認的“侵略者”,顏面掃地。

(當時中國譴責蘇聯行為的海報)
總之,蘇聯對國際形勢和阿富汗國情的錯誤判斷,致使蘇聯付出“國將不國”的代價。甚至,某種程度上看,全球人民都間接被連累到了。

10年的阿富汗戰場,歷練了高舉“聖戰”大旗的游擊隊長——本·拉登。

在美國大力資助(據估計,拉登的組織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獲得的美國軍事援助高達2·5億美元)和世界各地的“增援”下(沙特也很下本兒),拉登旗下穿拖鞋的游擊隊逐漸升級成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準現代化軍隊。同時,拉登一夥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國建立了多個準軍事訓練營,這就是基地組織的“前身”。

下圖,伊朗給阿富汗游擊隊支援了現代化武器,幫助游擊隊實現機動作戰。
下圖,美國CIA派出的作戰顧問,正向拉登的游擊隊員們傳授毒刺導彈的使用方法。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從戰略上來看,出兵阿富汗是蘇聯南下戰略的重要一步,從沙俄時代以來,俄國就一直想向南擴張,企圖將勢力範圍伸展到地中海、印度洋,尋求那裡暖水港和出海口,這也是為何沙俄和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頻繁進行戰爭的根本原因。到了蘇聯時代,南下戰略顯得更加迫切,尤其到七八十年代蘇聯和中國交惡後,蘇聯面臨著被全面包圍的嚴峻戰略態勢,加上蘇聯海軍和北約海軍巨大的差距,如何打破這種戰略包圍成為當時蘇聯考慮的首要問題。



中東地區的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航線是連接歐洲和亞洲的重要通道,如果蘇聯將勢力深入伊朗和巴基斯坦,那麼就控制了這個重要的通道,一旦爆發戰爭,蘇聯可以輕鬆的封鎖這一戰略要道。所以阿富汗作為進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跳板,就顯得意義非凡。蘇聯決心在阿富汗建立一個親蘇的政權,對中東地區施加更加廣泛的影響,最終讓伊朗和巴基斯坦也加入其中。


當然上述並非蘇聯軍事入侵阿富汗的直接理由,本質上蘇聯只是希望扶持一個親蘇的阿富汗,而不是吞併和佔領阿富汗,不過局勢的發展顯然並不如蘇聯所預想的那樣。1979年阿富汗再度爆發軍事政變,親蘇的塔拉基政府被推翻,新上臺的阿明政府開始疏遠蘇聯,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示好,採用“更為平衡的外交方針”。這讓蘇聯難以忍受,而且阿明政府並不能有效控制阿富汗局勢,許多“穆斯林”武裝組織開始組建,決心在阿富汗實施“伊斯蘭”式的革命,這種民族主義的運動排斥任何進入阿富汗的外國勢力,蘇聯也在其內。也就是說這兩種勢力無論哪一方獲勝都對蘇聯沒有任何益處,所以在其他外國勢力還沒有進入阿富汗之前,蘇聯決心發起軍事入侵,扶持一個親蘇的紅色政權,保住其在阿富汗的影響。


所以阿明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改變應該是導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如果阿明政府繼續選擇親蘇路線,或許蘇聯不會發起直接的軍事入侵,而是採取較為緩和的策略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