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少讀李白,老讀杜甫"?你對這種說法是否認同?

詩文百家


因為少年更愛浪漫,老年則更注重現實。

來,我提兩個問題,然後一一解答,就能明白為什麼“少讀李白、老讀杜甫”了。

1、說起李白的個性,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杜甫呢?

2、說起李白的詩歌,你首先想到的是詩歌,杜甫呢?

如果讓我回答這個兩個問題,答案應該是這樣的:

1、李白狂、杜甫悲;

2、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李白和杜甫什麼不同?

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偉大的詩人,放眼整個唐朝,這二位就是時代的代言人;放眼整個詩壇,這二位又是詩詞代言人。但他們倆又如此不同,一個浪漫,一個現實。

人們說李白,飄逸絕倫,宛若天仙下凡;人們說杜甫,抑鬱頓挫,關懷人間疾苦;李白似乎有花不完的錢,每天都在喝酒,每天都在練劍;杜甫似乎永遠都沒有錢,喝酒都要賒賬,天天都在流淚。

換句話說,喜歡李白,是愛的一種精神層面的卓越;喜歡杜甫,是面對現實的無奈決不妥協。

少讀李白

我們說年少輕狂,人不風流枉少年,對喜歡李白的人來說,人不瘋狂枉少年。

如果要給李白加三個關鍵詞,我會選擇狂、酒、浪漫。

李白狂:這也得益於他生在了一個好時代,盛唐啊!

面對權貴,他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他說“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上李邕

你不笑小看我哦,我總有一天會成為大鵬鳥,展翅高飛,今天你對我愛答不理,明天讓你高攀不起。

在人生最得意那些年,他受到皇帝賞識,竟然敢讓最受寵的高力士為自己脫鞋。在剛得到自己被重用的消息時,他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哈哈哈哈,老子可不是凡夫俗子!

人們走在蜀道上,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注意掉下去,李白也承認蜀道艱險,但是在詩中卻是這樣的“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

臥槽,這蜀道還真是險峻啊,登蜀道,就像登天一樣難!

好吧,你再狂,總有失意的時候吧?行走在漫漫人生路上,李白遇到了低估,一度情緒低落,說“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

人生的路真不好走哦,我前進的方向到底在哪裡?

失落的情緒還沒完,馬上畫風一轉,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我是金子,我要發光的!

李白浪漫:只屬於少年人的那種浪漫。

詞典中對浪漫的解釋是:富有詩意,充滿幻想,不拘小節。我覺得,可以把這個解釋直接歸為兩個字——李白!

看到廬山瀑布,他詩興大發,馬上就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你要讓我來描述,只有一句話,臥槽,牛逼。李白呢,一來就是直下三千尺,銀河落九天。

站在天門山腳,被那雄壯的山勢和浩蕩的水勢所震撼,脫口而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望天門山》

天門山中斷,是大自然的奇觀,是天生的,但是李白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因為水勢浩蕩,硬生生把給衝出了一個缺口。

李白的浪漫,從來不是兒女情長、你儂我儂的小浪漫,而是與生俱來對世界的熱愛,造就了他看什麼都是浪漫的。

李白的酒,沒有點酒量,還真別跟李白同桌喝酒。

君不見那岑夫子、丹丘生,被李白喝的不行了,正想逃酒就被李白抓住,指著鼻子說“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

你們兩個老東西,趕緊給我喝,上了我李白的桌子,就不要想著逃酒,喝死當睡著。

一個人喝酒特別沒意思,那叫悶酒,可是酒癮來了怎麼辦,李白有辦法,他邀請天上的明月陪自己喝酒“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花間獨酌》

這就特別不講道理,月亮掛在天上好好的,你幹嘛非要拉人來陪你酗酒哦!

根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死,也是因為喝酒醉死的。真是為了酒不要命的狠角色。


你看,李白有少年人的狂,有少年人的浪漫,還有充滿詩意的酒,這樣的人,當然值得少年人去愛他了。

老讀杜甫

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李白的特質,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就會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注重,就像杜甫。

杜甫天生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氣質,看著國家衰落,他會流淚,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你不用去細究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意思,單看字面,就無比沉重;

他敬愛諸葛亮,不惜搬到浣花溪與諸葛亮做鄰居,望著不遠處的武侯祠,他寫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你讀這首詩吧,會有惋惜之情,甚至會隨著杜甫一起淚流滿面,但是總會隱隱覺得,詩中有一絲豪邁之氣;

當國家陷入戰亂,他心中除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也總不會忘記和自己一樣的平凡百姓,他們的生活多麼困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就是因為從他的詩中,能讀到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大到一個國,小到一個人。

除此之外,他也有面對生活瑣事的煩惱和吐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生活窘迫,被子都被凍得像鐵一樣又冷又硬,屋裡還漏雨;

他也會思念妻子兒女“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望月》

親愛的媳婦兒和孩子,你們遠在長安,此刻是不是也在想著我,和我一起看著天上的月亮?

他也會緬懷故人“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贈衛八處士》

我的那些老友們,大半都已經死去,這怎能不讓人嘆息時光飛逝、生活不易。


你看,杜甫的詩,沒有那麼多浪漫的幻想,他有的只是對現實生活的記述,今天國家發生什麼大事兒啦,柴米油鹽醬醋茶啦,人到中年,哪還有那麼多心力去浪漫啊。

從李白,到杜甫,兩個人只相差了11歲,但他們的生活經歷,造就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詩人,李白飛在天上,就像一個靜不下來的少年,永遠年輕;杜甫行在地上,他不是不想飛,只是現實讓他無力飛翔,永遠熱淚盈眶。



也可自話


“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是學詩人最樸素的經驗總結,對欲向詩山挺進的老少愛好者們,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我們知道,李白杜甫是唐代兩位最偉大的詩人,沒有之一。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兩大帶頭人,李杜並稱,沒有第二。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少年走來,對未來世界充滿幻想和好奇,正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理應培養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生活態度。心中充滿陽光,就能正視黑暗,克服畏難情緒,使自己充滿自信,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詩句就有很多正能量,足夠人享用一輩子。

魯迅先生和主席老人家就說過,年輕人不宜過早去寫格律詩,因為格律詩確實有很多束縛思想,約束想象的框框,是戴著鐐銬跳舞。過早陷入框框中,對後期的發展就會產生較大的負作用。

代表李白最高成就的詩歌如:《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就不是格律詩,而且三言五言,七言十言夾雜,是以七言為主的雜言詩,沒有格也沒有律,可最大程度表達各種意象,發揮想象,自由構思,抒發內心複雜情感和情緒。當然押韻是必須的,但也比格律詩更加自由和隨意,可以一韻到底,更可以平韻仄韻互相轉換,更加跌宕起伏,婉轉千回,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古代自由詩”。

李白當然也有很多美侖美奐的格律詩,《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就讓貴妃娘娘如醉如痴。“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被譽為意境最美的唐詩之一,但李白就是不喜格律束縛,在意境和格律衝突時,毫不猶豫就會選擇出律。如“故人西辭黃鶴樓”,二四都為平,明顯出律,如果為了遷就格律,“故人”改為“故友”即可,但“故友”怎麼讀都覺得俗不可耐,一字之差就讓全詩大打折扣。所以只要你夠牛逼,能讓人翹大拇指,那麼你怎麼出律都行;但若沒那能耐,還愛出律,弄個四不象,就只能讓人笑話了。

我們在經過了人生萬千風雨,意氣消磨後,進入中老年時,就得正視自己不再年輕的現實,還玩浪漫只會徒添煩惱。這時就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格律,如何讓詩句更加精煉,讓詩歌更具韻味,讓詩意更加理性,才能彌補想象的不足。杜甫最工格律,結構嚴謹,而且充滿人性的光輝,很值得尊敬和體味。從中尋找生活樂趣,對老來樂大有裨益。



雲卷飛山


李白和杜甫,缺失可以對應不同的人生階段。

李白飄逸高遠,杜甫沉鬱頓挫。明代王世貞認為杜甫風韻不逮,唐代元稹則判定李白不能入杜甫之堂奧。千百年來,站李白的,挺杜甫的,並尊二人的,眾說紛紜。

李白天才無雙,杜甫功力精深。清代趙翼認為杜甫用力而不免痕跡,李白不用力而觸手生春,簡直是人與仙的區別。杜甫可學而李白不敢學,天才不可及。北宋名臣李綱則感嘆,杜甫的詩,平時讀著,不一定能體會深意。等自己親歷兵火戰亂之後,再誦讀一遍,彷彿就是針對此情此景寫下的,然後才懂得杜詩的妙處。

其實風格殊異,卻並非一定有高下。

年少輕狂的時候,怎麼會與杜甫的典重雄渾產生共鳴?當然愛的是李白的俊逸脫俗。哪個少年不曾縱酒狂歌、激揚文字?

人到中年,洞察了生活的真相,才會恍然體悟杜詩之美。平實中隱現雄奇的文字,困頓時不墜節義的氣度,直擊每一個普通人的心頭。

李白是天資,杜甫是奮鬥。我們的前半生都是李白,後半生都是杜甫。

奇才並驅,難分軒輊。如果非要巔峰對決,我的一票投給杜甫,因為,杜甫的饋贈超出了文字,他的悲天憫人情懷,永遠遺愛人間。

李白和杜甫,又是如此相同。求仕和淪落,是貫穿他們一生的主線。詩壇縱橫,官場迂闊,都不脫文人從政的幼稚病。沒有背景,不經科舉,還不圓融,註定官做不大、做不長,以至顛沛流離。惟其如此,所願不遂的激憤、壯闊山水的靈氣,在世事動盪的大背景中,凝固成了絕世名作。

李杜這對難兄難弟,惺惺相惜。杜甫寫過不少詩,寄託對李白的思念。網上有人以訛傳訛,說李白對杜甫的贈詩沒有回應,那是讀書太少、厚誣古人。李白寫過《堯祠贈杜補闕》《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戲贈杜甫》,都非一時酬答之作。友愛之情,誠摯如見。

李杜二人的一生,看過最美的風景,寫過最美的詩歌。縱然生前不得志,卻都預感到自己將會名垂後世。

李白病逝前作《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以大鵬自比,自信能夠激勵萬世,可惜世間再無孔子,誰人能為我流淚?

悲涼中更見慷慨自雄,他的才力夠得上這番自擬。

杜甫贈王維,不過是“中允聲名久”;贈高適,不過是“美名人不及”;贈鄭虔雖有“名垂萬古知何用”,但結合上下文,只是嘲人及自嘲的泛泛而論。唯獨到了李白,則用“千秋萬代名、寂寞身後事。”並且也很自負:“丈夫垂名動萬年,記憶細故非高賢。”

也許,杜甫探源溯流,前人的才力都已瞭然於心,默相比較,覺得李白與自己的水準,實屬冠絕古今。所以一語吐露,而不以為嫌。

正應了他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李白和杜甫,走過了千里山河,留下千首詩,化作千縷風,無時無刻不在吹起每個炎黃子孫心底的鄉愁。而他們自己,也許化作了兩隻鷗鳥,迴旋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上空,永不離去。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輕讀經典


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這是個好問題。

李白與杜甫,將其說成唐朝的代名詞也不為過。

好像提起李白,就會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繁華的唐朝、壯美的山川、飄逸的詩人。提起杜甫,則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邊落木蕭蕭下,無盡長江滾滾來"……戰亂的唐朝、苦難的百姓、憂憤的詩人。

有人說"少讀李白,老讀杜甫",我認為這不僅是一種觀點,也是一種現象,年少時期愛李白的人居多,覺得杜甫詩沉重、瑣碎,到了一定的年紀,又開始漸漸理解杜甫,明白杜甫的偉大。所以,對於這種說法,不能說認同不認同,它是一種存在的現象,至於我們是否也要"少讀李白,老讀杜甫",倒不一定,讀應廣讀,喜好隨性,每個人的性格氣質不同,偏好自然不一樣。

少年人為何更易喜歡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下的天才詩人,他明朗、自信、豪放、灑脫,世人稱其"詩仙",亦自稱"謫仙人"。

李白有少年人的衝勁。他生活的主要時期是在盛唐,國家在經濟和軍事上繁榮強大,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幷蓄,士人對人生普遍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用世態度。李白更是如此,他自比管仲、諸葛亮、呂望、謝安,要"濟蒼生""安社稷",最後再像范蠡一樣退隱江湖,泛舟而去。"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他也曾短暫的供奉翰林,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篙人"(《南陵別兒童入京》),然而玄宗皇帝對李白的看重只是其詩才,不久又遭到讒毀,"賜金放還"。李白對人生有著極其理想化的設計,但在現實中常遭遇打擊,即便如此,他也始終有一種自信昂揚的風貌與灑脫不羈的氣質,"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他的詩歌感情充沛,如奔騰流轉的大江大河,方才明明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對仕途茫然無措,對現實忿忿不平,感嘆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而這種消沉的意緒未能再持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苦悶抑鬱一掃而空,顯示出一種強烈的自信與樂觀。

李白浪漫逍遙。"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風吹起柳絮,小酒館酒香撲鼻,侍女取酒來讓客人品嚐。金陵的朋友們紛紛來送我,話別之際各飲了好幾杯。請您問問向東流去的江水,別情與流水,哪個更長呢?送別之情從有纏綿之態"柳花"寫起,最後問向悠長而去的"東流水",酒客沉醉不願去,"語不必深,寫情已足"(沈德潛《唐詩別裁》)。他的詩中亦常有壯美的山川與奇特的想象,例如我們從小就熟背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揮而就,天然而成,又讓我們產生一種想象與嚮往,紫煙縈繞的瀑布似在眼前飛騰而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濤濤而過的大江,蓋天卷地的黃雲,遙茫神異的雪山,壯闊的意象與壯闊的情思融合,給人以一種崇高之感。

李白的酒更加醉人。"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四首·其一》)我在花間飲酒,卻無人與我共飲,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再加上我的影子一共有了三個人。可惜明月不會喝酒,影子也只是跟著我罷了,我只好暫且與他們結伴,及時行樂,莫負春光。我唱歌時月亮徘徊,我起舞是影子零亂,清醒的時候大家一起歡樂,醉酒之後各自分散。我願與他們結下友誼,約定在天上相會。只是寫獨酌,卻寫得如夢似幻,只是寫孤獨,卻一點也不冷清淒涼,反而瀟灑飄逸。"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人生不如意常有,怎能沉溺於悲傷,有酒時便痛飲,得意時便盡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強烈的悲慨與不忿,一杯飲下,愁上加愁。少年人好酒,孤獨時獨酌,得意時舉杯,失意時痛飲,只是不知酒醉人,還是人自醉。

杜甫何以更易於打動有生活閱歷之人

杜甫,字子美,人稱"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生活在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時期,對安史之亂有深刻的反映,銜接盛唐與中唐,中唐的詩歌與盛唐相比,更有生活化傾向,理想色彩消退。

杜甫的詩能跳出少年人的得意與失意,寫出一種千載英雄的落寞。以《蜀相》為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丞相祠堂在何處?錦官城外的柏樹長得鬱郁蒼蒼。石階上有碧綠的小草,深林處有黃鸝鳴叫,都是徒然,我無心欣賞。當年先主三顧茅廬,向您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您先後輔佐兩代君主,鞠躬盡瘁。可惜您病死在出徵的途中,千古英雄思此怎能不落淚。《杜臆》中評價此詩道:"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於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

杜甫對於國計民生始終有一種深切的關注。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自己的生活極度窘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卻能超越個人的苦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們少年時期有理想,有志向,卻難有這種胸懷廣大的仁愛情懷,只有歷經生民苦難,從理想走入現實,才能有如此境界。

杜甫詩中有生活的瑣碎。我們好像很少能從李白詩裡能讀到什麼妻子兒女的家庭瑣事,杜甫詩則不然,他有相當一部分的親情題材詩,既有與妻子的相濡以沫,也有對兒女的舐犢情深。以《月夜》為例,是杜甫思念妻子所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今夜妻子在鄜州獨自看著月亮,孩子們還小,不懂得思念長安。霧氣清寒,許是會沾溼妻子的鬢髮,月光孤冷,許是會映寒妻子的手臂。什麼時候才能相見,兩個人倚著窗帷,讓月光擦乾彼此的淚水。他不寫自己是如何思念妻子兒女的,卻從妻子思念長安開始寫起,雙向的思念不言而喻。杜甫的詩中除了對妻子兒女的親情,還有

對鄰里的關愛。如《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西邊的鄰居是一位無食無兒的老婦人,就任她在堂前打棗吧。如果不是因為生活窘迫,誰願意如此呢?只因她心存恐懼,就更要對她親近一些。她雖不該防著你,但是她看見你在院裡插了籬笆還以為是真。她曾和我說朝廷的徵稅已經使她一貧如洗了,想到這兵荒馬亂的時局就讓人不禁落淚。杜甫曾在四川夔州的草堂居住過一段時間,後來他把這個草堂轉讓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他雖離開了原來的住處,卻仍然心念著隔壁可憐的老婦人,故而寫下了這首詩,可見其溫柔敦厚。

康震老師說過一句話:"從李白,到杜甫,中國唐代的知識分子走過了一個很漫長的歷程,這個歷程就是,從最初的高標猛進的理想主義,到後面的關懷民生,他們實際上都是這個時代的嬌子,只是他們對於時代的反映,對於時代的表現,表達的側重各有不同。"這個漫長的時代歷程或許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從少年時期的詩與遠方,到逐漸的胸懷天下,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安得廣廈千萬間",這些理想、信念、胸懷,俱是我們民族的永燃之魂。(一往文學作者:李一帆)

一往文學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杜甫二位大神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兩座高山, 一位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一位循規蹈矩,悲天憫人,一位是浪漫主義,一位是現實主義,從這個角度就理解了“少讀李白,老讀杜甫”,實際上是說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區別,年輕時誰不浪漫?中老年有誰不現實呢?

年輕的時候讀李白,就像品一杯美酒,熱烈而辛辣,充滿了躁動不安,澎湃著激情活力,最合血氣方剛、荷爾蒙飆升的年輕人的脾氣。他的靈魂是漂泊的,神遊八荒,瀟灑之極,他愛背把破寶劍,做著行俠仗義的武俠夢,連牛皮都吹得熱血沸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像在雲中漫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他嗜酒如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吃喝講究排場,“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他不願委屈自已,“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年輕時愛李白,因為他是“仙”,生性豪放不羈、自命不凡,高呼著“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自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風流放曠,當時無人不知李太白的大名,首都一個高幹老頭賀知章為他“金龜換酒”,給他起個綽號叫“謫仙人”,李白大為受用,寫了一首詩“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見面,呼我謫仙人”,到處得瑟,他喜歡的就是“風流天下聞”之類牛人。“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他的詩作汪洋恣肆、吞吐日月,同時又瑰麗險絕、雄闊高遠、睥睨天下,“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等胸襟氣魄、視野格局大概只有神仙才有,怎能不讓人五體投地?

中年以後讀杜甫,就像品一杯陳年普洱,茶湯橙黃,滋味濃醇,經久耐泡。但我上學時卻極不愛讀杜甫詩,總覺得老杜皺著眉,苦著臉,滿臉的舊社會,不如李白瀟灑放曠、輕狂傲嬌。甚至覺得他還有點兒小氣,“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一群頑童抱了些秋風刮下來的屋頂茅草,老杜便大聲呵斥,罵人家是盜賊,顯得有些格局不大。後來隨年齡漸長,才慢慢理解老杜,杜甫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態,但他又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薰陶,懷抱致君堯舜、治國濟世的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孔孟情懷,讀老杜的詩難得輕鬆,總能感受那強烈的家國情懷,感受到強烈的悲天憫人的思想,在他的詩歌中,蒼生疾苦、時局危難,都是心心念念、難於忘懷的,典型的“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正是危局亂世的時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運,空懷壯志的悲涼,無以救民水火的遺憾,使杜甫的很多詩句成為感事傷時、寄託情懷的千古絕唱,噴薄而出,產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些詩句足夠震古爍今!杜甫確實不像李白那樣是個天縱之才,他的思想沒有李白那般奔放不羈,寫詩同樣沒有斗酒詩百篇、飄然思不群的瀟灑。他的詩,紮根於腳下的土地,更接地氣。“文章憎命達”,“詩窮而後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老杜的坎坷經歷鑄成那些後人難以逾越的史詩,如《三吏》、《三別》。

人說李白是“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我言杜甫:泣血而歌,結一部苦難史。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閱歷和知識積累,才真正理解了杜甫。讀懂杜詩人已老!


曉行凌波


這是兩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心境不同,所作的詩句不同對閱讀者,特別是青年人會有影響。李白是在盛唐時期的詩人,一生雲遊四海,過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一會閒雲野鶴下江陵,一會酒逢知己千杯少斗酒詩百篇,一會上氣宇軒昂上青天,一會策馬奔騰到草原,少年讀者學習李白的詩,可以陶冶自己情操,培養豐富多彩思想感情,嚮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杜甫的生活就沒有李白那麼幸運了。杜甫一生多災多難,生活坎坷,家門幾次遭遇不幸,特別是他的性格又多愁善感,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千古絕唱!悲情傷感磨難始終伴隨著杜甫一生,所以如果讀者是老年人的話,可以感悟人生,對照自己,對照過去,比對歷史,能得到深刻反思和道理以及人生百年的精神食糧!


連山堂6319285774


秀才寫下這個題目特想笑,真的,因為早年讀過石鐘山的《少不讀胡適,老不讀魯迅》的書,不過全忘光了,現在直接把他的這個標題接過來用一下,稍作改動,不侵權的基礎上能省事就省事。呵呵!

  實話實說,我以前特喜歡李白,但是現在我不是太喜歡李白!

  以前喜歡的原因是自戀,一直覺得自己有那麼點李白的影子,讀他的詩歌有豪情,並且覺得他的詩歌是天上落下來的,沒有杜甫的沉鬱頓作,讀起來總是豪情滿懷,“安能吹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多解氣啊,“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真是自信滿滿的,“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多有激情啊,看《恰同學少年》毛澤東冒雨在嶽麓山背誦“我本楚狂人”也是心儀的不得了,還有他的《大獵賦》也是豪情萬丈的,尤其是李白的那篇求職信《與韓荊州文》讀起來更是替讀書人掙了顏面了啊:“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當年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真是恨不得我也寫這麼一封求職書,應聘的時候進門直接甩給那些人力資源的面試官了事,後代的那些“請聘我,年薪十萬”估計就是學的李白,但是我們都忽略了這是一封失敗的求職書。

  後來發現,壓根不是那麼一回事,記得是哪位作家說過(魯迅?),李白是中國說大話的鼻祖,“燕山雪花大如席”有那麼點影子,“白髮三千丈”就未必,其實李白不明白自己壓根就不適合搞政治,原因就是他的詩人氣質太強烈、太突出、太顯眼,皇家御用道士司馬承禎贊他有“仙跟”,政治家賀知章誇他是“謫仙人”其實是說明他不適合生活在“人間”——這話讀者看到肯定會懷疑,不生活在人間那生活在哪啊?李白應該生活在詩裡,生活在山水裡,幸運的是當時“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要是在在這個這也門票那也門票的當代估計就沒有那麼逍遙啦(有研究這認為李白應該生於富貴之家,這話我絕對信),還好,李白做到了一半!正是因為詩人的李白有一顆赤子之心,用赤子的目光衡量著那個世界,於是就對政治理解不多,他不知道政治這潭水到底有多深,在李白看來以為政治就是寫詩,他想打破當時的一切,“什麼科舉?那得考到什麼時候?乾脆上書求職得了。”這就是李白的想法。李白沒有政治眼光,沒有政治胸懷,也沒有政治人的藏汙納垢,投靠永王李璘幕下就是明證,差點連小命都丟了。

  於是剩下的就是酒!

  打開李白的詩集,那個真是酒香撲鼻啊!你不想醉都不行。可是李白卻告訴我們:“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除了月亮與影子沒有了朋友;“哥喝的不是酒,是愁啊”——“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就在自己給自己製造的矛盾中日日買酒裝醉——他真是裝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你看你看,他還明白自己是“臣”,說明不糊塗嘛。可是酒一喝,大話也就更多了。

  所以現在讀書,很少讀李白的詩歌——其實自己並不老,怕的是李白說這種大話的習慣遺傳到我身上來,說大話在李白那裡可以成為曠古的藝術,在我這裡大話就只能是大話的,再說我也見多了很多自稱有李白風範的人,真以為自己也“斗酒詩百篇”——其實他也就是斗酒多拉幾泡尿罷了!

  說到李白,就不能不和杜甫對比一番,自有李杜以來,就有挺杜一派挺李一派,喜歡李白的不在少數,熱愛杜甫的也很多,各有各的說法!我以前就不喜歡杜甫,覺得他老是“老氣橫秋”的,讀他的詩總是一股抑鬱的氣息充斥胸間,沒有李白的豪情萬丈,後來杜甫的詩歌讀多了就覺得自己淺薄!

  比方說,讀到一本趣味語文的書。裡面有前人評說杜甫的《登高》的前兩句是“九悲”。我們一起來看看: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他鄉做客,難返故里,一可悲;

  經常做客,漂泊無定,二可悲;

  萬里做客,長期流落,三可悲;

  適逢秋天,萬物蕭索,四可悲;

  重陽佳節,登臺無酒,五可悲;

  親朋寥落,獨自登臺,六可悲;

  顧及一軀,抱病登臺,七可悲;

  年過半百,人近壽終,八可悲;

  憂國憂民,壯志未酬,九可悲。

  兩句詩就含有如此深廣的意義,不想成為流傳千古的的名句都不行。原來不喜歡他的詩歌並不是他的詩歌不好使我太沒有境界。

  其實李白是仙人,不應該生活在人間。但是杜甫恰恰相反,他是真正生活在人間的詩人,讀的他的詩作,是人間的煙火味,有對妻子兒女的思念:“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也有對兄弟的懷念:“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也有對朋友的懷念:“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親情友情愛情在他的筆下幻化得具體實在,讓人觸手可及。杜甫的愁,是實在的愁,杜甫的憂是具體的憂,杜甫的喜也是瘋狂的喜:“劍外忽傳收薊北,突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甚至杜甫的理想也並不比李白差到哪裡去:“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在李白的眼裡,能夠入他眼的也就那麼幾位古人,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在杜甫這裡,有了他崇拜的偶像,也有了不薄今人愛古人的非凡器宇。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李白的詩歌是用才華寫的,杜甫的詩歌是用勤奮寫的,當時自己也挺認同,後來覺得不是這麼一回事,誰敢說誰能說杜甫沒有才華?只是他一直生活在現實的世俗的世界裡並且又關注著天下蒼生,這是李白沒有的。“窮則獨善其身”是很難,“富則兼濟天下”更難,但是“窮則胸懷天下”更是難上加難,但杜甫做到了。

  自己的茅屋破了可是心裡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我們可以找到杜甫和李白諸多相同的地方,他們共同描摹祖國的大好河山,共同書寫胸中的憤慨抑鬱,然而杜甫卻用一雙渾濁的眼睛打量著那個城春草木深的破碎故國,用他滄桑的雙手撫摸著那方生他養他的熱土,這是“仙人”般的李白沒有做到的!

  我無意比他們的高低,自有專家學者去比較,這只是我讀他們詩歌的真切感受與變化歷程。僅此而已!


清風142332050


其實這也跟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李白當時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國家一片繁榮景象,所以李白的作品是激情向上的,對生活充滿著美好的幻想!

杜甫就不同了,國家走向衰敗,貪官汙吏到處魚肉百姓,故而他一邊擔憂皇帝的治國方面。另外卻又店記著老百姓的溫飽。

因此他的文字裡多數是消極的。而他的愛國熱情是值得我們頌揚的!


冬天的大雪125


李白的詩,如《靜夜思》《贈汪倫》都適合少兒閱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道難》選入高中課本,《將進酒》選入大學課本,都是藝術性思想性較高的。

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穿花蛺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記憶。還有《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豐富,氣象宏達。對中小學生學習古詩都很有幫助。當然《賣炭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些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也是很好的。

我們的生活畢竟不是處處有詩,還有心酸和淚水。



市場守望者


李、杜,兩位歷史人物都是唐代的偉大詩人,又是知交,從來杜甫的夢李白的詩句中可以看出。為什麼要少讀老讀呢?特別是杜甫,晚景淒涼直至要餓死,為什編讀他的呢?我們讀詩主要是學習詩聖們的寫作技巧,而不是學著人整天悲嘆!李白雖然浪漫,畢竟是詩人,為我們祖國的文學寶庫也添加了無可厚非的財富,但他在當時對杜會貢獻有限。學習文學藝術,凡是大家們的作品都應該學一點,偏字,原則上不可取。學古人的處世,也不可取,因為時代變了!我們要實現中國夢,我們要前無古人地奮發圖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