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葉底常見有“花青”一說,具體指什麼呢?

工夫茶客


鮮葉採下來之後,置於避陽、通風的環境之中,讓茶葉中的水分慢性揮發,同時茶葉開始自發酵過程,這一道工序我們統稱為萎凋。之後進行揉捻,一般採用比較重的揉捻方式,揉捻必須要充分,然後將揉捻好的茶打堆發酵,這一步是決定紅茶品質高低的關鍵,如果這一步工藝把握不好,那基本上就前功盡棄了。最後一道工序是烘乾,一般而言,烘乾需要烘2次以上,這是最低要求。

所謂 “花青”就是茶底顏色不一致,是在發酵這道工序上出問題了,也就是發酵不均勻。那些青綠色的茶就是發酵程度不夠的茶,這樣的茶喝起來有明顯的青味,苦味和澀感,有的甚至會有一股發餿的異味,與傳統紅茶的味不大一樣。它的價值是很低的,基本可以認為是報廢的。


老徐談茶


紅茶正常是紅葉紅湯,葉底是比較均勻的紅色。

但是有些紅茶的葉底顏色,看起來有些花雜斑駁,比如夾雜一些淺紅帶綠,夾雜一些深褐紅色。

那茶友可能會特別關心,這些“花青”紅茶影響飲用嗎?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紅茶葉底“花青”現象。

影響葉底“花青”的因素,主要就是紅茶在生產時發酵不均勻導致的。

那為什麼紅茶發酵會不均勻呢?主要有以下這些原因:

1、這些紅茶在生產時,本身不是一個堆頭的茶,所以發酵管控不同,發酵程度不一樣,那就很正常了。

2、生產時,這個紅茶的發酵堆頭太大了,一個堆頭不同方位的紅茶,堆溫差別較大,導致發酵程度不同。

3、青葉原料等級跨度太大,不同等級的青葉,在紅茶發酵過程的進度不同,青葉嫩度跨度過大,粗老和嫩採的紅茶青葉,發酵速度不同。


那茶友最關心的可能就是,葉底“花青”的紅茶,究竟能不能喝?

葉底“花青”的紅茶,當然是工藝有一定缺陷的紅茶。

但是,一般而言,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講,是不影響正常飲用的。

葉底“花青”的紅茶,可能對口感有一些影響,

比如青色的葉底偏多,滋味就要偏生一些,有點青氣。

比如葉底偏深褐的偏多,滋味就會偏甜膩一些。

要不要喝葉底“花青”的紅茶,就看是否合乎自己的口感,口感能接受,那就沒有問題。

當然有些所謂葉底“花青”的紅茶,比如有黑褐色的焦條,那可能是烘焙過程過火引起的。

如果喝起來有糊焦味,那還是建議茶友,為了健康,不要喝這樣葉底“花青”的紅茶。


茶香三千里


茶的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


紅茶的葉底“花青”,這是茶葉審評中的專業術語,指的是紅茶沖泡之後,葉底呈現顏色花雜,有紅有綠的現象。

這是紅茶工藝不佳的體現,直接反映在味覺上,口感會比較差,茶湯柔和度不夠,有青澀味,香氣不夠等等。

形成這個現象主要是紅茶製作時,揉捻不夠,或發酵不均導致。紅茶的關鍵品質就是“紅湯紅葉”,茶葉細胞破損度高,發酵均勻。如果揉捻時力度不夠,或者發酵時長不夠,都會使葉底花青,讓口感大打折扣。

大家以後自己在家喝紅茶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衝泡開的葉底,是否呈現均勻的紅色,這是茶葉專業審評中,判斷紅茶品質的重要一步。

若有其他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茶的故事


要弄清楚紅茶葉底花青就必須弄清紅茶製作工藝的整個流程,有幾個重要工藝環節沒處理好就容易出現這一現象。

紅茶屬於發酵茶,最後的成品茶出現花青主要是發酵和氧化不充分造成的。

整個紅茶製作工藝流程為, 鮮葉採摘-- 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烘培、日曬)等。這幾道工序不論那個環節出問題都會造成花青的出現。

1、採鮮葉對花青的影響

採鮮葉的老嫩程度及採摘標準直接影響萎凋的效果,所以為了避免花青的出現採摘標準一定得統一;時間、季節的不同,鮮葉的含水量是不同的。要製出好品質的茶葉,在萎凋過程中對茶葉失水度的合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2、萎凋工藝對花青的影響

萎凋程度,要求鮮葉尖失去光澤,葉質柔軟梗折不斷,葉脈呈透明狀態,茶青可以明顯聞到花香味即可。萎凋不均勻會增加揉捻的難度,會造成碎茶或揉茶不均勻,這會造成花青的出現。

2、揉捻工藝對花青的影響

紅茶揉捻的目的,茶葉在揉捻過程中成形並增進色香味濃度,同時,由於葉細胞被破壞,便於在酶的作用下進行必要的氧化,利於發酵的順利進行。揉捻程度不夠或揉捻不夠均勻,直接影響發酵的效果,最終也會出現花青。

3、發酵工藝對花青的影響

發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的發酵方式有兩種,一種為人工自然發酵,另一種為數控恆溫發酵,不論採用那種方式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茶葉發酵氧化充分。

採用不同的發酵方式出現花青的機率是不同的。首先,人工自然發酵,因為受到季節、溫度、溼度以及發酵師的技術影響,發酵堆升溫、降溫的穩定性不夠統一,從而會出現發酵不充分或發酵過頭,從而出現一些影響品質的紅茶,如口感上發酸、湯色渾濁、外觀花雜、化杆等不好現象。

採用現代化數控恆溫發酵技術可以很好的避免以上不好現象的出現。這套技術的關鍵是做好採鮮、萎凋、揉捻的同時,根據採鮮葉的季節、溫、溼度的不同對發酵過程中各項數據進行微調即可。

4、乾燥(烘焙、日曬)工藝對花青的影響

在這道工序中,如果溫度過低也會造成花青這一現象,只要加工操作人員嚴格按規範操作是很容易避免的。











普洱茶人文記德


“花青”是紅茶萎凋過程中,由於溫度、溼度和萎凋時間、翻晾不均勻等多種原因造成的紅茶葉底有黑色,暗色斑塊的現象。

紅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四個工序,紅茶的萎凋是對鮮葉加工之前,需要將鮮葉在上下通風的晾曬網裡進行自然脫水,使含水量高的鮮葉自然萎謝,這個過程裡面包含物理方面的失水過程,以及溫度變化、含水量變化而引起的化學變化過程。

萎凋的方法主要分為自然萎凋和工具萎凋,自然萎凋又分為日光萎凋和室內自然萎凋,日光萎凋的方法是在室外自然通風的地方,藉助微弱的陽光使鮮葉自然脫水。鮮葉萎凋時最開始是葉片表面的水分快速散失,細胞汁的濃度迅速升高,原生質的水分緩慢外滲蒸發,這時候,萎凋葉片失水速度變慢,原生質中逐漸失去親水性而凝固變性,細胞生命進入臨界期,原生質中的束縛水逐步釋放,呈現遊離狀,失水速度又開始加速。

在失水過程中,茶葉細胞中的活性酶有所改變,多酚類物質氧化、葉綠素降低、糖類物質水解、蛋白質小部分分解、氨基酸總量增加。而這一切複雜的變化都有一個前因後果的關聯,如果製作紅茶的工藝方法掌握不當,就會在葉片局部出現“色斑”,也就是所謂的紅茶的“花青”。


茶人有話說


紅茶葉底所說的花青是由於紅茶發酵不足所致,常見於一些比較粗老的紅茶,造成花青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原料太老導致發酵不起來,葉底老葉多;二是揉捻不足,導致老葉細胞破碎率不夠,無法發酵,幹茶揉不緊,成條率底,三是萎凋過度,導致茶葉太乾了,發酵時發不起來,茶葉較碎,四是發酵不足,由於發酵過程溫度低,或溼度低造成發酵不起來,產生花青。但是目前很多花香紅茶,野樅紅茶在製作時故意將發酵程度控制輕些,以保存其花香,樅味。需要注意區分青味和花香,青味和樅味




無我茶


花青是茶葉葉底的術語,一般用於紅茶,指葉底顏色花雜不均勻。

花青的產生大概有以下幾個因素構成

一、發酵工藝:紅茶的發酵不足、發酵過度或發酵不均等會產生葉底的花青;

二、揉捻工藝:紅茶在揉捻時對每一鍋茶的力度大小不一樣或揉捻葉薄厚也不一樣,就會造成成條率不均勻,對紅茶後續發酵也會有其影響。

三、萎凋工藝:萎凋不均,茶箐水分散失不均勻,也會造成葉底花青

三、拼配工藝:紅茶選用不同的產區、季節、品種的茶箐,都會產生茶葉葉底花青的狀態。



茶人萬里


紅茶葉底常見有“花青”,是製作時人為延長髮酵時間造成的。通常情況下茶葉的鮮葉是在兩葉的狀態下,茶多酚含量最高,一葉和單尖的茶多酚含量非常低。而現在茶葉片面追求細嫩,於是茶多酚含量不夠,發酵經常達不到要求,人為延長時間,造成發酵過度,出現悶味。不是程度過度,而是時間過度。正宗紅茶的口感應該是非常甜爽,不僅僅是甜味,還要有爽味,而我們現在喝到的大部分紅茶沒有爽味。而且這些茶葉最先進入市場,佔領了消費人群。三人成虎’從而誤導了消費者‘錯把馮京當馬涼’,把不正常解說為判別特徵。其實葉底發黑是茶葉的茶多酚含量不足,茶多酚氧化酶活性不夠強,它在發酵轉紅的過程中無法轉紅。人為延長髮酵時間,才出現這種紫黑色。紫黑色是發酵強度達不到要求的表現,這是不正常的顏色,在紅茶葉底不出現才對。

關注更多有勞光臨頭條號‘閒人話茶’,謝謝!


閒人話茶


花青是紅茶中常出現的外形弊病。造成紅茶葉底花青的原因有很多,不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於發酵的過程中造成的。紅茶茶青是老還是嫩,發酵過程中翻動是否均勻,都是影響茶葉花青的重要原因。

————————曉茗說茶,誠信與您聊茶,有問必回!


曉茗說茶


紅茶的葉底:葉底明亮的,質量好,葉底花青的為次,葉底深暗多烏條的為劣。葉底的色澤,以紅豔明亮為上,暗雜為下,葉底的嫩度,以柔軟勻整為上,粗硬花雜為下。紅碎茶的葉底著重紅亮度,而嫩度相當即可。日照綠茶的葉底:均勻明亮、色澤翠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