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該如何理解,是“道生一切”嗎?

滄浪歸海


道是宇宙運行的規律。道為無極,生一,為太極。無中生有。一生二為太極生兩儀即陰陽。陰陽在依據道而生一個。就是三。這個三是個概念詞。不是數量詞。就是整個宇宙從開始到結束的演變過程。


蠢萌


我先直接給出答案,不是道生一切。

那該如何理解呢?先得留心兩點:

1.什麼是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被現代人引述的最多,給出的解釋也有不同版本,被人接受最多的解釋是“能說出來的道,就是錯的”,其實這樣的說法好像不太準確。因為,老子還有一句話:“知道易,勿言難”,怎麼理解?即,說出來的道不是錯的,而是不完備的。說出來道是什麼容易,不說出來道很難。但是,老子本人最終還是給出瞭解釋:“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紀即源頭。古始,即道之源,道之本。用白話文講,道,就是萬事萬物的本源,也可理解是自然規律。

2.老子之道重點關心的是什麼?

先看一下道家的政治要領:“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奇”。以此可以看出,《老子》重點關注的是為政之道的問題,它的進言對象是國家統治者,而非一般官僚或老百姓。

3.《老子》的思維路徑是什麼?

錢鍾書說老子所謂師法天地自然,在寫作上叫寓言,在邏輯上叫類比,可以曉喻,不能證實,更不能作為思辨的依據。它常常用自然現象來類比人類社會的某個現象。

故而,留心此三點基礎上,我們再來對《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從政治上、類比手法上、自然法則上作以下理解:

在老子看來,自然規律就是社會規律,他反覆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則,順應天地自然之理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老子開出的順應自然之理的政治方略是:無為而無不為;以及哈耶克最喜歡老子的一句話:“我無為而民自治,我好靜而民自正”。

如果統治者因循“無為而無不為”,即可“以無招勝有招”。



烏咪愛讀書


這句話有很多種解釋,大多人都認為這句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觀,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我認為後面的一句:衝氣以為和,也是後人為理解前一句話而添加進去的。

因為老子從來沒有試圖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世界,後人的很多解法實際上是陰陽家的思想,這一學派是先秦時期專門以科學研究為主的流派,但老子的思想是純哲學的,而且他反對人類對萬物的一切認知,也包括科學領域的認知。

所以,我認為老子所說的道生一,指的是人類在矇昧時期,沒有分辨方物,沒有為萬物命名時的狀態,因此在人類眼中,萬物是齊一的。

一生二是指人類認知萬物的第一步,他們把物質分為有用和無用或者能吃和不能吃兩種。

二生三是指人類認知萬物的第二步,人類為區別萬物,開始為身邊的物質命名,並且建立了最初的價值判斷,比如,好壞,因此,人類開始有了喜好,也有了慾望。

三生萬物是指人類認知萬物的第三步,隨著人類的活動區域不斷擴大,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就開始為萬物命名,於是萬物就這樣來到了這個世界。


沉醉的文人


老子《道德經》原文出自其第四十二章,原文應無句讀,標點應為後人所加;原文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通行本標註句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題主句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此成立,意即“道生一一、二二、三三,萬物”,問題是“一一”、“二二”、“三三”指什麼?它們與“萬物”並列,是與萬物同時存在的什麼嗎?顯然是無法解釋的。注意其文後一句中的“負陰”“抱陽”,說明文中的一、二、三及萬物是有屬性的,即有陰有陽;古以奇為陽,偶為陰,也就是說,一、三為奇數為陽,二為偶數為陰,萬物中可謂有無數之一、二,意即“物”是由陰陽合成的;陽主動,陰主靜,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故靜極能生動,動極能生靜,萬物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運動變化的,故而有“生”,“衝氣以為和”;指陰陽精氣搖動而調和。古認為腹為陽,背為陰,即說前抱陽,後背陰,陽可理解為天之陽光,陰可理解為大地之氣,地氣上升,陽光下照;遂有四季之交替循環,這就是“沖和”。

道是什麼呢?老子這樣描述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這是什麼呢?混沌忽恍,隨不見尾,迎不見首,但“有物混成”;這物就是陰陽,正如《易經》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故未成象成形前,是混成,它比天地先存在(先天地生);可見“道”就是《易經》所說的無極,其為無狀之狀的“混成”;無極生太極,太極即一;無極生太極即“道生一”。太極“有物”即有陰陽,陰陽即二,《易經》謂之“兩儀”;兩儀化生四象,即三;四象衍生八卦……六十四卦,即萬物;如《易傳》所言:“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曲成萬物而不遺”;所以《易經》能推斷天下事,靠的就是六十四卦“曲萬物不遺”;由此可見,老子是諳熟《易經》的,其《道德經》應該是從中受益不少的感悟。

現在回到正題上來看,題目的句讀顯然是不知所云,是不正確的,因為它沒能正確地表達出“道”與“物”的關係,其所謂“生”是無緣之生。


正道行953554


道生一

第一步,指客觀現實條件,也就是“有”或稱陽。

這個客觀現實條件,是之前由大道所創生出來的。所以是道生一。

一生二

第二步,是事物發展的趨勢,也就是“無”或稱陰,這個無是由第一步的客觀現實條件“有”的存在決定的,所以是一生二。

二生三

第三步:對於自然來說,這是指條件的變化。對於人來說,則是利用條件“有”,為實現趨勢“無”,而設計的策略和採取的行動。這一步也又叫衝氣。第三步的前提,是第二步趨勢“無”的存在。所以是二生三。

三生萬物

第四步,萬物,指每一個事物。這裡指第二步所指趨勢成真,“無”變化為有。也就是“和”。

“和”,即新事物生成的結果,是第三步所帶來的條件變化的結果。所以是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萬物都是通過滿足“有”這個條件,即抱陽,使“無”這個趨勢成真,即負陰,通過條件的變化,即衝氣,從而使使無變為有,使趨勢,變為現實,即“和”


眾妙大學


結論:

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造就了我們這個宇宙的一切

什麼是道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直接了當的解釋了什麼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斷句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宇宙能量的集中處,由於我(老子)不知道叫做什麼,姑且就叫它為道吧,但是,它並不是你們以日常經驗、常理理解的道;至於名字呢,我暫且命名為道,但是,這個命名不是你們按照我的命名就可以理解的道。

以上,是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解釋

什麼是一

宇宙所有的能量集中處,成為“一”。

用現代科學術語解釋就是奇點

這樣就將遠古時期老祖宗的智慧與現代科學這座斷橋接通了。

什麼是二

宇宙能量集中處高速的旋轉,分離出陰陽,稱之為“二”。稱之為太極圖。

用現代科學術語解釋就是由於離心力太大,原始的宇宙能量,被分解出陰性能量級陽性能量。


什麼是三

陰與陽繼續分解出光、音、色,稱之為三元。

用現代科學術語解釋就是陰性能量和陽性能量分為了更小的光能量,音能量和色能量。

三生萬物

注意:前方高能。

宇宙能量分解到三元的時候,站在我們人類的角度,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用現代科學術語解釋就是三元,屬於暗物質。

光能量、音能量、色能量的非常微小的部分和合,終於從量變到了質變,由暗物質很小的一部分,組成我們現在宇宙,所謂物質世界,包括星系、星體、地球、地球上的一切,包括人類。


總結

要親身體驗到老子的這句話,必須實修實證。

具體的方式方法在《易經》的乾坤大地大卦。

老子的這句話,與《心經》後半部分,異曲同工。均為描述宇宙能量集中處。


老祖宗的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科學整體,是老子對“道體”結構的基本表達方式,涉及兩個方面:

1. 本原。第一個“道”字與“一”、“無”是同義詞,代表物質,是“萬物之宗”,它揭示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體現了物質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這就是老子強調“一”、“萬物之所一也”(《莊子·田子方》記載的老子對孔子說的話)“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的緣故,是老子全部哲學的基石。

2.萬物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

⑴奇(“一”、“三”)代表陽、偶(“二”)代表陰,二者的相互作用,都是既相互吸引,又走向自己的反面(排斥)。猶如一棵白菜,頭(核心)只有一個,而每一層次的發展,都是彼此疊加(吸引)、接著又由反向交叉(排斥)走向疊加(吸引),直至形成完整的一棵白菜。這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二者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相排斥,通過“衝氣”(“鬥爭”)達到同一(統一)。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性,老子稱之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但表達的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和,即同一,統一。

⑵由“一”(肯定)——“二”(否定)——“三”(否定之否定),象徵在一定條件下,一個週期接著一個週期,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呈現出發展性、開放性、曲折性(“二”“三”的形象既代表上升、也代表曲折)前進的特點。其中第一次否定是由“一”(陽物)變為“二”(陰物);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是由“二”(陰物)變為“三”(陽物)。經過兩次否定,呈現一個週期。這個週期性,不是單調的循環,而是沿著從低級到高級(即由“一”到“二”,由“二”到“三”)、從簡單到複雜(由陽物到陰物,又由陰物到陽物)的方向前進、上升運動。同時,從陽物開始又回到陽物,彷彿又回到原來的出發點——肯定階段,但實際上新產生的陽物,不僅在數量上比原來的陽物更多(即“三”比“一”多),而且有質的變化。這就是說,經過兩次否定,“三”作為否定因素處於主導地位(即處於否定之否定階段),事物就發生質變,由舊事物轉化為新事物,萬物都離不開這種規律,所以說“三生萬物”。這是事物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律。

從上述這些意義上、也僅僅在上述這些意義上說,“道生一切”。

總之,用現代的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就是世界物質性及其辯證法三個基本規律的哲學表述,二者是高度統一的,與“道法自然”也是高度一致的。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試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下面嘗試分段說說。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生一



道生一。《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可以為天地母。即道生天地。天地未分時,本為一體,一體即為道。天地為道的顯現。

一生二

一分而化之為二,天、地;天地為道之體現,顯現於外,為陽,為德;天地運行規律隱而不顯,為陰,為道。孕育萬物者為陰為地為道,蓄養萬物這為陽為天為德。

二生三

天為陽,地為陰;道為陰,德為陽。上為陽,下為陰,陰陽交感,道德相配,則中氣生。何為中氣?陰陽相交之處,天地相接之處,不偏不倚之處是為中。在其他《道德經》版本的內也有中為衝。陰陽相沖之處不就是陰陽之中間麼?陰陽相沖之處所生之氣便是中氣。陰陽二氣所生中氣是為二生三。

三生萬物

因有中氣所以生萬物,是為三生萬物。譬如春季,陽氣漸回,地氣萌發,天之下,地之上,陰陽二氣交匯,霹靂雷電發作,中氣發生,才有萬物蠢蠢,漸生漸長,天地之間方顯生機。譬如男女,男女生情,這情便是中氣。才能夫妻,才能繁育子孫。倘若男女無情,便不成夫妻。天地不交,中氣不生,萬物不生;男女無情,中氣不生,無有子孫。

二: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對於這一句,常見的解釋是:萬物揹負陰而且懷抱陽,陰陽二氣相交形成中和之氣。然而,卻有不妥。《道德經》講的是天地自然。天地之間,絕大部分物種都是腹部向下,背部向天,即便是人,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工作,工作累了,便會叉腰彎身。睡眠時一般側臥。人仰臥,有一種說法叫做仰攤屍。屍為屍體。嬰幼兒,俯臥居多,最開始行走也是爬行,受後天教養,漸漸學會直立行走。如此,怎麼能說是“揹負陰且懷抱陽”?須知,下為陰,厚土為陰;上為陽,蒼天為陽。

萬物負陰抱陽

天陽地陰,天上地下,天尊地卑。萬物居於天地之間,陰陽之中。舉首面陽,俯首視地。

負”為承擔,擔負。身負重任。陰主承載、孕育。《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抱”為守護,保護。子女受到打擊受苦,往往會進入父母懷抱哭訴,尋求保護。而父母也會保護子女。《孟子》:“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於上。”

“而”為和、與。《論語》:“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萬物受天覆地載之恩。

如此“萬物負陰而抱陽”當為:“萬物陰負而陽抱”。萬物被陰養育和陽守護。換而言之:萬物被道養育和德守護。換而言之:子女被母養育和父守護。恰解釋了上一句:三生萬物。也正符合《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所言: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中氣以為和

什麼是“和”?恰到好處為和;適中為和。

陰陽相生相剋。如何調和?須得中氣調和。中若做衝時,衝本身便有調和之意。

三:以人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大道生人,此為道生一。

人分男女,此為一生二。

男女若性情、喜好有共同之處,便會生情,這共同之處便是中氣或者說衝氣。因中氣而能生一團和氣,所以中氣又可稱為中和之氣或者沖和之氣,此為三。

男女因中和之氣情投意合而成夫妻,生育子女,繁衍不息。此為三生萬物。

子女在父母養育保護之下健康成長,此為萬物負陰抱陽。

夫妻日久,生活瑣事繁多,不免發生矛盾衝突。子女為父母所生養,可為中。此時子女又成為調和夫妻關係的中氣,以使夫妻之間和和氣氣。夫妻和氣一團,家庭自然幸福,所謂家和萬事興。此為中氣以為和。

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與道德的關係

《道德經》講的只有道、德二字。道一分為二:道、德;道、德合而為一:道。


“無名”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有名”為德。德為道的顯現,故能“名”。

“此兩者”為道與德

“同出而異名”,同出於道,而異名為道與德。

道生一,一即是道。道分而為二:道與德。道德生中和之氣,為三。中和之氣生萬物,為三生萬物。

一副太極圖可以簡單而有清晰的說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



外部一圈為黑,為道;中間部分為一;一分為二,黑白二色。黑為道為陰,白為德為陽;道中有德,陰中有陽,德中有道,陽中有陰;黑白之間陰陽交接的S曲線為中為和為三。中和之氣生萬物,萬物居於陰陽之間,道德環抱之中,被道德守護,萬物不離道德。是為負陰抱陽。若無中氣,陰陽混沌,道德不清,天地不分,是以需中氣以為和。

總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不過是從另一方面舉了個例子,來說明道與德。


xhscfq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不是指道生成萬物的數量變化。如果是指數量的變化,“二生三”後,應該是“三生四,四生五……”原句中的數字表示的是道的三種屬性。莊子認為:這裡的“一”指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實際存在;“二”是指這個實際存在被命名為道;“三”是指這個實際存在的表相一一即道生成的萬物。此為一種認識。

還有另一種認識:即表現道所生的有形物質的數量變化。道生成的有形物質由一到二,到三,再到萬。

佐證:易經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哪個更有道理呢?

道是無形的混沌,並含有宇宙全息。道具有陰陽中和的無形的生命力、創造力、平衡力。因此道能創造萬物(無生物、生物)並制御萬物。芥子(如)須彌。道創造的每一個 個體物質都含有宇宙全息,並顯示其全息的部分信息。所有物質顯現信息的總和體現了道的全息或完美,但是每一個 個體物質表相都不是完美的。


認樸明心


大家好,我是不凡哥,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富有哲理的問題。

總所周知《道德經》是一部聚集了老子畢生所學的精華的一部鉅作,針對這一部鉅作,可以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尤其是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家的理解都不盡相同。

普遍都認為:以就是太極,二就是陰陽,三即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出來的萬物,當然還有另一種聲音:一是八卦的第一層的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次四象,三才演化成為了八卦,繼而八卦衍生出萬物。

這些說法,我們暫且不加以評論。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我看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之,又生之,這才是道生萬物的邏輯和順序,這句話要結合“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來理解,而不能簡單的去解讀“一二三”。這個問題看起來十分的簡單,其實不然,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是餘味無窮,很容易讓人魚目混珠,偷換概念!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