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康有為是怎樣的?

身邊好人多


康有為呢,做了託古改制的假學問,推動了一場自上而下的維新運動,然後跑到日本做了半輩子的保皇黨。

甲午戰爭以後,向日本學習走西化道路已經成為很多知識分子的共識。為了能推動這件事,減少阻力,不少人想了好多五花八門的辦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自封“南海聖人”的康有為。

他做了一件從學術角度完全造假的事情,寫了一本《新學偽經考》。他說現在社會上流傳的四書五經都是王莽的新朝時候,一個叫劉歆的人偽造的。

簡單的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很多儒學經典沒有保留下來。後來集合儒生根據記憶默寫恢復了這些經書。西漢末期,有人發現了“藏在夾壁牆裡”的古書,這些書使用小篆書寫,被稱為“古文經”。它們一經發現就取代了原來的今文經。

康有為說,古文經是偽造的,現在社會上流傳的都是偽經。他說的那一套才是“真經”,真經就是要全面改制,內容見他的另一本著作《孔子改制考》。考證出這些東西的人就是新聖人,也就是他本人,康有為。

他那幫弟子門人也不是不知道他那一套學問是假的,所以追隨他,完全是為了“打鬼藉助鍾馗”,在中國推動維新運動。

他們團結在康有為身邊,結成“康黨”。1898年,光緒接見康有為,任用康黨實行改革。康有為對西方政治的瞭解研究並不深入,甚至都沒有出國考察過。他也不具備領導這樣一場社會變革的政治才能。光緒變法維新任用了這樣一個人,是必敗無疑。

康有為對待李鴻章的態度就是明證。李鴻章是洋務派,對西方瞭解比康有為還多,他其實是支持變法的。戊戌政變以後,六君子都被殺了,康梁都出國跑路了,慈禧太后問他他還回答說:“如果支持改革就是康黨,那臣確是康黨無疑。”可當初康有為對李鴻章厭惡以極,見都不肯見,給錢都不要。可見康有為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成熟的。

出國以後,康有為的表現就更糟糕了。他偽造聖旨,就為了騙人捐款,拿到錢以後過自己奢侈腐化的生活。政治上作為保皇黨,反對革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回顧康有為的一生,他是一個登上歷史潮流浪尖上的弄潮兒。但他私德較差,做人沒有底線,能力又不足,駕馭不了這個潮流。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康有為,怎麼說呢?其實評價歷史人物是不應該代入感情的,但是他在後期的所作所為其實還真的是侷限在了清朝時期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縱觀清朝時期的官員,或者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其實為官最重要的就是為了貪汙,為了權。在當時的那樣一個時代,權可以生錢,康有為如果真的位居高官,他肯定會成為其中的一個。

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他後來逃往了國外之後的生活確實就是這樣的。

他藉著保皇黨的名義,大肆的為自己斂財。娶了好幾個小妾,又買了島,蓋了別墅,日子過得好不自在。但是實際作為呢?其實真的沒有看到多少。這個和清朝的那些一邊收著別人錢財,一邊高喊著,皇上三思啊。的人有什麼區別。



但是與此同時被清朝通緝不止他康有為一人。包括他的學生梁啟超,還有孫中山。但是論作為呢?孫中山還有梁啟超那一個不比他強,梁啟超還是他的學生。


保皇黨還有孫中山的革命黨在海外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那就是為改革募集資本,他孫中山怎麼做的。沒有為自己斂財,反而經常還倒貼,而他康有為呢?反正自己是該有的都有了,不該有的也有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他的功績也是不可否認的。戊戌變法確實是激發了不少人的思想。使得大清朝的許多人,甚至高官都開始反思大清朝的制度,這對於以後孫中山革命黨成功也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的。


一寸三分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的思想主張

要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可以分三個層面去觀察,通過事實去辨別他的好壞、忠奸、能庸、功過等等諸多方面:一個層面是他的事業是否對時代進步有利;二是他的學說是否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後仍然是不易之論;三是個人的品行是否是人中君子、道德楷模。康有為“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建議“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且提出了具體六個方面的變法措施。不斷提出改革思路,得到光緒的高度重視,組織推動了戊戌變法。從這一點上來看,康有為還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分享的是康有為的思想主張,讀史使人明智,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經濟思想

  康有為主張變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他認為賦稅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減出口之稅以擴商務。他猛烈抨擊了厘金稅,認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農,也不利於國,必須予以裁撤。他說“內地害商之政,莫甚於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內之務農工之源,外之損富商之實。既以籌款計,亦徒中飽吏役,而國不受其大益”。他主張通過徵收印花稅等開闢財源,同時舉辦銀行、郵政等國有事業,用以代替厘金稅。

  康有為認為商興才能國富,統治者必須“保商”,而保商的關鍵在於輕稅。指出“中國曏者誤於抑末之說,乃惟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於吾商出口之稅,重於外商人口之稅,此與各國保商之道相反,商務安得不困?”康有為的輕稅思想在後期發展為無稅論,在《大同書》裡他主張“公中更未嘗向一人而收賦稅,掃萬國亙古重徵厚斂之苦。”這種觀點實際上是超越現實的空想。

憲政思想

  1. 依憲治國觀念的引入

  到戊戌變法以前,中國的封建制度存留長達4000餘年,不可謂沒有法,也不可謂沒有“依法治國”,但是法自君出,權尊於法,法律作為一種統治工具,拘束臣民而不拘束君主,引禮入法,以家族為本位而維護封建等級制。康有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權意義的法律概念,即憲法。他認為國家的政體可以分為專制、立憲和共和三種。在專制政體下,“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而立憲政體則是“人君與千百萬國民和為一體”。因此,“憲法”就是“維新之路”。早期出國留學或出使海外的中國人,也曾經提出應當改革內政、學習西方的政治體制,但往往是簡單的制度引介,沒有意識到憲法限制君權、對抗封建專制的作用。自康有為提倡君主立憲以來,直至清末立憲,雖然歷經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專制政體之反覆,歷任政府無不以立憲為立國之開端,無不以憲法記載一國政治的基本原則,這未嘗不應歸功於第一代倡導依憲治國者。

  2. 主張君主立憲

  康有為反對君主專制政體,主張君主立憲。他認為君主權威無限“大背幾何公理”,主張“立一議院以行政,並民主亦不立。”又說,“君臣一倫,亦全從人立之法而出,有人立之法,然後有君臣。今此立法權歸於眾,所謂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者也,最有益於人道矣。”由此,康有為在中國明確提出了作為資產階級民主立憲理論基礎的身份平等觀。

  康有為對立憲模式的選擇在戊戌變法前後有所變化。戊戌變法以前,他提倡集權制的君主立憲,類似於日本和德國。但是戊戌變法之後,他提倡虛位君主,類似於英國。戊戌變法時期,他認為“變法”應“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前者意在強調其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後者則指日本明治維新後所確立的君主立憲制。

  3. 提倡權力制衡

  康有為很早就從理論上肯定了三權分立、權力制衡理論的合理性。在戊戌變法之前所撰寫的《實理公法全書》(1888年前)當中,康有為從幾何原理出發,認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無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內。”他認為:“以一順一逆立法,凡使地球古今之人,有彼能逆制人,而人不能逆制彼者。則必有擅權勢而作威福者,居於其下,為其所逆制之人必苦矣”。他又具體指出了三權分立的主要內容:“泰西論政,有三權鼎立之義。三權者,有議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夫國之政體,猶人之身體也。議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後體立事成。”同時,他反對機構設置重疊,認為中國之弊“在治地太大,小官太疏也。”

  4. 民權思想與政治觀

  在康有為之前,中國雖然有“民本”思想,但是卻沒有民權思想。康有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義的民權觀,強調公民自治。在《萬身公法書籍目錄提要及實理公法全書》中,康有為較為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權觀。他認為,人生來平等,同時又充滿差異性,這些充滿差異性的人是獨立的,有自主權,應當“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對此進行規範。他不但主張長幼平等、朋友平等(治事門、論人公法),甚至認為君民之間也是平等的。在該書的君臣門實理中,他論述道:“民之立君者,以為己之保衛者也。蓋又如兩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覓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統稱為君”。把君主比作契約關係中的見證人,而不是以往以君主為一切社會關係的合法性來源,這在當時是一大思想進步。

  5. 主張實行地方自治

  以公民自治理論為基礎,主張實行地方自治。他認為:“中國地方之大病在於官代民治,而不聽民自治”,“立法之意但以為國,非以為民,但求不亂,非以求治。有大官而無小官,有國官而無鄉官,有國政而無民政,有代治而無自治”。康有為所主張的地方自治,類似於“古者之封建也”,“但古者,亂世封建其一人,則有世及自私爭戰之患,此所以不可行也。今者昇平封建其眾人,聽民自治,聽眾公議,人人自謀其公益,則地利大辟,人工大進”。他還提出了具體的參照系,即“因鄉邑之舊俗而採英德法日之制”,以“萬人以上地十里者為一局,或名曰邑,等具體設計。

教育思想

  康有為把教育作為培養維新變法人才的主要途徑,所辦萬木草堂以“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為教育宗旨。康有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在《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力陳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注重八股、試帖和楷法的危害,請求光緒帝令“今鄉會重試,請改試策論”。並且進一步提出廢科舉,興學校。“宏開校舍,教以科學,俟學校盡開,徐廢科舉。”他主張“遠法德國,近採日本,以定學制”。具體辦法是鄉立小學,縣立中學,省府立高等學堂,京師立大學,並分設海、陸、醫、律、師範等各專門學。

  康有為關於學校教育制度的設想反映在1884年寫成的《大同書》中。具體情形如下:

  人本院:已懷孕的婦女進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育嬰院:嬰兒在人本院到6個月,斷乳後進入育嬰院,接受學前教育至5~6歲;任務是“養兒體,樂兒魂,開兒知識”。

  小學院:學習期限為6~10歲;任務是“以育德為先”,“以養體為主,而開智次之”。

  中學院:學習期限為11~15歲;“一生之學根本於是”,任務除養體、開智外又以育德為重。

  大學院:學習期限為16~20歲,任務“專以開智為主”,接受專門教育。

  這是一個體系完整、前後銜接的學校教育制度,強調早期教育、學前教育,主張男女教育平等,主張實行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教育,反映了改良主義者的良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空想色彩。

書學思想

  康有為在書法藝術方面所作的貢獻,絕不比他在政治舞臺上的作為遜色。他是繼阮元、包世臣後又一大書論家。他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廣藝舟雙楫》從理論上全面地系統地總結碑學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崇漢魏六朝碑學,對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康有為對帖學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尚碑”意識,造就一代新風,提出“卑唐”,將有唐數百年來書家創作一筆抹殺,終覺太過偏激。康有為振聾發聵的理論是為自身創作服務立言。康有為不能容忍帖學的存在,即使象趙之謙這樣以帖寫碑的人都逃脫不了頻頻譏諷,而他卻對張裕釗則大加稱讚,不惜抬舉到“國朝第一”的高度,他的偏激之處由此可見,但必須辨證地看,正是他的偏激使碑學發展達到了嶄新的歷史高度。就康有為的創作而言,對《石門銘》和《爨龍顏》用功尤深,同時參以《經石峪》和雲峰山諸石刻。書寫上以平長弧線為基調,轉折以圓轉為主,長鋒羊毫所發揮出的特有的粗茁、渾重和厚實效果在他書作中有很好的體現,迥然異於趙之謙的頓方挫折、節奏流動,也不同於何紹基的單一圓勁而少見枯筆,這是他的別開生面處。至於線條張揚帶出結構的動盪,否定四平八穩的創作,也是清代碑學的總體特徵表現。就創作形式上來說,以對聯最為精彩,見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

  康有為在書學理論上雖持見多有偏激,但其對碑學的闡幽發微、探賾索隱是他人無可比附的,故其貢獻也是值得後人肯定的。然他的創作實踐並未能像他的思想—樣光芒四射。他認為“古今之中,惟南碑與魏為可宗”,並列出其“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有論者以此為座標比照康氏本人的創作,謂其心有餘而力稍遜,仍未能擺脫早年的帖學窠臼。康有為書法早年學王羲之、歐陽詢、趙孟頫,後從學朱九江,宗法歐陽通、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又力學張芝、索靖、皇象章草,後又轉學蘇軾、米芾、鍾繇等,自謂執筆用朱九江法,臨碑用包世臣法,用墨浸淫於南北朝。由此可知,碑學的養分他只吸收了—部分,其他均是雜糅諸家而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康有為有功也有過。但不能說是奸,他不賣國的。說他忠,那就要看站隊了。





南山農場主


康有為的一生,既充滿傳奇,也充滿矛盾。他極力主張革新,骨子裡又很保守;他極力推崇西方君主立憲政體,卻又保教保皇;他大半輩子從政,卻沒有留下好名聲,而十七天寫就的書論《廣藝舟雙輯》,卻讓他百世流芳。

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國難當頭,受西方列強凌辱的時代,渴望以自己的才華和學術,遊教四海,喚醒沉睡的中國和天下百姓,以不畏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多次給當局諫言,期望實現維新和社會的改良,然始終受到清政府的抵制和打擊,以“戊戌變法”失敗而告終,最後落得居無定所,長期漂泊海外,遊歷40多國家,仍然不忘救中國,所到之處,便向華僑宣揚中國已到了危險時刻,齊心協力救中國。

而政治上的失敗,卻成就了他在書法上的成功,一揮而就的6萬字書論《廣藝舟雙輯》,影響力極大。儘管此書諸多觀點,後世褒貶不一,不少學者認為,言論有失偏頗,有仰碑抑帖之嫌。但作為一個政治家、思想家,憑他的地位和學術,為清代碑學之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而且親力親為,書法上的成就也是可圈可點,直到今天,書法界對其書法,尤其是書論,亦是褒獎為多。 他在《廣藝舟雙輯》中認為,碑學是為今書法之源頭,他主張以魏晉書法為宗,認為唐以後,在繼承魏晉書法傳統上的缺失,或原碑帖損壞嚴重,或幾經翻版和重摹,有失書法原貌。此觀點,在今天看來,不無道理,體現了康有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書法藝術的正確主張。

至於有一種觀點認為,他是社會歷史的絆腳石,實乃不該,儘管他受現實社會環境所限,暴露了政治上的不徹底和思想上的保守,但其主流思想屬維新派。還有的認為其主張碑學,是帖學衰落的

罪魁禍首,也有失偏頗。





如石書藝


此人早期提倡"變法維新",提倡"君主立憲",在當時是先進思想。但他晚年積極參與滿清復辟,令人唾棄。

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


跪射俑


偉大的思想家愛國家,但是生活中是小人保守膽小,總結就是一個演說家,有做公司領導的潛質。

提出了變法,但是自己只是嘴上說,眼看事情不妙,跑的比誰都快。

提出了一夫一妻,但是自己三妻四妾

提出了簡化文學,自己卻滿口之乎者也


還不讓我起名了




素素56792842


封建官僚中的改良派而已!他自己首先喜歡做皇帝,而且嚴格維護封建主義和體制!


風神來也


我個人認為,我不是很喜歡康有為。認為他推崇的都是一些假哲學,他裝的也是一個假聖人。百日維新變法的失敗,戊戌六君子的殺害。都有他的主要責任,不得不承認他的遊說還是有著相當大的水平,不然咋會有那麼多的人給他當‘棋子。’最可悲的是他沒有審時度勢,他遊說的如果是慈禧,讓慈禧主抓維新,也許大清的結局會好一些吧!沒說服慈禧,是他人生一大敗筆!


東燚3


康有為是清末的一個歷史人物,尤其以戊戌變法而出名。其實,評價一個人並不是一棍子而論。

首先,他這個人很聰明,能夠在那個年代,為了自己的前途而做出一些看起來很高大上的事情。

康有為為什麼保皇,是因為他的思想裡,還是停留在維護封建統治,為了榮歸故里,衣錦還鄉。

我覺得這也是當時的歷史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