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獨秦國沒讓孔子入境,為何最後反而是秦國統一6國?

偉大的安格斯


所說的孔子周遊列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翻開地圖一看,你會發現,孔子周遊列國也只不過是在河南和山東附近轉了一圈,而秦遠在陝西關中,在那個沒有先進交通工具的年代,孔子用腳和牛車周遊列國已經算是壯舉了。所以路途遙遠是孔子必須要考慮的,所以秦國沒有不讓孔子來,是路太遠孔子不願意來,而且孔子不來和秦統一六國沒有任何聯繫,那些說有關係的無非也就生拉硬扯上去的,畢竟吹牛不用交稅,更何況是兩千多年前的事呢?



除了旅途遙遠外還得考慮因素,那就是時間。孔子周遊列國的時間是公元前498至公元前484年,而這一時期的秦在幹什麼?秦國正處於建國未開化之地,教育方面是極其落後,去那裡宣傳什麼?而且還得考慮路上遇到劫匪的事情,越是窮的地方社會治安越差,而當時秦國就是這樣的情況,就連在周遊那些大國的時候都差點遇上了呢,更何況那遙遠的秦國呢?


而秦一統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這期間相差了263年,這個時候將孔子和秦一統六國扯在一起就有點扯啦,要知道清朝統治中國也不過260多年,你不會把明滅清初的事情就扯到260多年後的民國吧。所以秦沒有不讓孔子來,而是孔子不來,畢竟50多歲的人了還跑那麼遠的路,而秦一統六國和孔子也是沒有任何關係。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別扯淡了。

一、當時孔子對各諸侯國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1、孔子當時是百家之一,就是聽一兩次課,人們不太在意,又能有多大影響?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主張,一個聽課的人能聽進什麼?

2、何況,當時就靠兩條腿一張嘴,能有幾個人能聽到?就是傳的人會怎麼傳?

因此,除非親傳弟子擔任要職,其他都屬於影響忽略不計之列。當時,孔子弟子擔任了那國什麼職務?

二、現在就不同了

1、從漢朝以來二千年的尊孔揚儒,儒家思想己深入到了國人的血液、骨子和基因中。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影響。

2、最令人遺憾的是歷代統治者與所謂儒家傳人不斷篡改閹割孔孟思想,強化奴化,弱化理性和血性。

3、尤其是清朝近三百年的愚民和奴化過程,己將國人真正迫害成東亞病夫了。

這樣的後果,不是一代兩代能治好的。


魚磊衛靜


宋襄公不擒二毛,不擊準備不足之敵,遭致失敗;楚霸王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身死烏江;宋高祖趙匡胤輕信弟弟趙光義,“燭影斧聲”中身死賊手;明景泰帝朱祁鈺寬容英宗,“奪門之變”中被反殺,于謙等忠臣也被連累受死……

歷史的經驗值得記取,還是毛老人家說的好:“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欲圖王霸之業,絕不可心慈手軟。

尤其在亂世之中,需要的是軍事人才和經濟人才,不需要滿口仁義道德的人,那些人只能壞事。孔子周遊六國而不被所用,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在孔子之前,齊有管仲理政,國力大增;在孔子之後,秦有商鞅變革,富國強軍。

各國君王看在眼裡,對於當初各國不用孔子心裡難道還沒有個數嗎?

這個世界天天在說和諧,但是天天是弱肉強食,在這樣的世界,與其空談仁義,不如多講點規矩,制定一個好的遊戲規則,這種規則,我們就叫它法律,實行這樣的規則,我們就叫它法治。

秦國用法家,統一天下。

美國搞法制,雄霸天下。

而反觀宋、明兩朝,重仁崇文,皆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過度強調忠孝仁義,號稱什麼以孝德治天下,結果突出了人治,淡化了法治,久而久之,形成痼疾,整個社會就會充滿偽君子、偽道德,死水一潭,缺乏活力,失敗只是早晚的事。

現在上面號召依法治國,實在是十分重要,萬分及時,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大家一起努力吧。


神吔


我說你提問能不能大大方方的,別跟個小人一樣猥瑣?好像在頭條上黑一個人或事都是這種提問法,這樣顯得你睿智?沒意思,真的沒意思!戰國時期圖強之道只有銳意革新,孔子的學說當然不適合這個時期。但儘管如此,孔子照樣做過魯國的大司寇,攝相位,掌國事。漢初治國用老莊,因為國家休養生息不宜設置太多條條框框,順其自然才是正道。但之後國家面臨的是制度的危機,拋開其他不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最適合於這個時期。這都是歷史的選擇,你噴孔子有什麼意義?


貳參道人


孔子沒有入秦國講學很正常,孔子生於春秋末期,當時的秦國不過是偏遠西陲的一個還沒有開化的蠻荒部落而已,根本還入不了孔子的法眼。

而且孔子在生時,雖然號稱有七十二弟子,但是他所宣導的儒學影響力還非常有限。畢竟論語、中庸、大學等著述都是他死後他的弟子們根據他的語錄、理念整理出來的。整理這個過程中難免也會根據時事變化需要進行編撰、潤色。

孔子傳道的過程原本也不是一帆風順,孔子在鄭國傳道時,就有一個“喪家之狗”的故事: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sǎng)似堯,其項類皋陶(gāo yáo),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所以,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的影響力是後世才展現出來的,特別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以當時的情況,他也不可能哪一個犄角旮旯都能走到。

題主的問題應該不是問孔子沒有入秦秦反而強大,而是儒學沒有入秦秦反而強大。實際上,在秦國強大的關鍵時期,那個到處推銷儒學的早已不是孔子,因為孔子那個時候骨頭都爛了。那個時候的領軍人物是孟子。

孟子當道的時期,儒學已經發展的非常豐富了,但是在整個戰國之世,各國君王也能夠把孟子待若上賓,給予好吃好喝,聽他唾沫橫飛,有時也恭維幾句,就是沒有人把他講的那一套理論作為國策。

戰國是大爭之世,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唯唯諾諾、相互謙讓的講那麼多形式主義和所謂的禮儀。那個時候最實用的學說就是法家學說,法家學說之所以那麼吃香,在於法家學說從來不說空話,都是實打實的乾貨。

法家的基本理論框架就是法、術、勢。說透了就是立法、用術、馭勢,也就是不但能夠制定規矩、設計制度,還有配套的方法以及形勢利用、操作技巧等。法家在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強大了;在楚國的吳起變法,楚國強大了;在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韓國也差點強大了,因為申不害的冒進和韓國國君的自大導致了失敗;在秦國的商鞅變法,秦國成了超級大國。

而孟子到處宣揚儒學,卻都是誇誇其談,無半分經世致用之處,也無一個成功案例,所以很缺乏說服力。至於孟子為什麼不去秦國遊學,因為當時的秦國被稱之為虎狼之秦,乃是沒有教化的蠻荒之地。孟子一直也持中原正統為山東六國的觀念,還有些不屑於入秦宣講他的聖人之學。

當然,秦國是戰國最為務實的國家,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歷代秦王根本也看不上那種誇誇其談的耍嘴皮子的說客。即便是聲名遐邇的蘇秦躊躇滿志的入秦也是鎩羽而歸,招致人生第一次慘痛挫折,這才回家埋頭重新苦讀之後才有了一身兼六相的傳奇故事。

雖然張儀入秦獲得了成功,但是張儀玩的是實用的縱橫之術,與孟子的道德說教截然不同。正因為如此,秦國一直用法家之學治國,踏實務實,反而最後橫掃六合,一統江湖。


謝金澎


直說吧,題目這個引申意思就是秦國沒有接收孔子的儒學傳教,但卻統一天下,這是想說儒學無用的意思?

個人拙見,戰國戰國,擺在現在就是同文化圈內統一前的內亂,類比德意志地區最後統一為德意志帝國。

而德意志地區有許多邦國,影響力最大的是奧地利帝國,而反而是軍國普魯士強行統一,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個人拙見,孔子的儒學在於治,而秦國靠著森嚴的法家配合軍功制度才統一六國正是因為那還是個武力至上的年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統一之後的事情,而統一的路需要鐵與血。

至於秦之法度徭役過於嚴苛,導致“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儒學中庸的思想可以治理天下而鞏固政權,但是在戰國時代,高效率完全服務於戰爭的體制才能打造一個武力足以統一天下的強國。


萬國國際郵輪


直說吧,題目這個引申意思就是秦國沒有接收孔子的儒學傳教,但卻統一天下,這是想說儒學無用的意思?

個人拙見,戰國戰國,擺在現在就是同文化圈內統一前的內亂,類比德意志地區最後統一為德意志帝國。

而德意志地區有許多邦國,影響力最大的是奧地利帝國,而反而是軍國普魯士強行統一,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個人拙見,孔子的儒學在於治,而秦國靠著森嚴的法家配合軍功制度才統一六國正是因為那還是個武力至上的年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統一之後的事情,而統一的路需要鐵與血。

至於秦之法度徭役過於嚴苛,導致“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儒學中庸的思想可以治理天下而鞏固政權,但是在戰國時代,高效率完全服務於戰爭的體制才能打造一個武力足以統一天下的強國。


歷史區的旅法師


秦始皇以殘暴的方式吞併的六國。人民不會容忍他的暴政,很快就推翻了他!


人心向善63


秦為大漢統一了國家。漢"獨尊醫術,罷黜百家",成了國術。秦做了漢之嫁衣罷了。


空谷迴音70104799


毛主席批孔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