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呂后為何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張良的聰明之處在哪?

劉燕媚


我讀《史記》的過程中,有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在秦末之際,因為政府苛政如虎,盤剝無度,廣大老百姓沒法生存,便揭竿而起,而在這些造反的人中,絕大多數人都並不是善良之輩,大都如眼紅的賭徒,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講道德,不顧友情,不守氣節。

也就是說,那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顧一切,道德淪喪到讓人驚駭。但只有一個人,他始終冷靜,淡定,從不為了利益和權力,而忘記操守,他只為理想,不計得失,他就是張良。

張良是特別有能力的一個人。張良本來是韓國人,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韓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他出身貴族,自己後來也當了相國,扶助了韓王韓成,但秦末太亂,韓國太弱,韓成最終沒能立國成功。張良因受韓王之命,隨劉邦西征,才有了與劉邦的緣分,和為劉邦服務的機會。

張良得劉邦欣賞,是從二人初次見面時就決定了的。當年,劉邦兵過下邳(今屬江蘇徐州),張良來投,二人一相見,即恨晚。張良滿腹韜略,平日所說,卻無人能懂,然而劉邦,一聽就懂,而且深以為然,因此十分投機。

張良曾因此感嘆:“老闆的智慧,真是上天賜予的啊!我同他交談太公兵法,玄之又玄,別人不懂,老闆卻一聽就懂。”可見二人心儀之深。

張良投劉邦麾下後,輔佐劉邦,竭盡全力,傾囊智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邦入關,張良獻計幫他拿下武關,得以進入咸陽;劉邦泡宮女,張良死諫,讓他退出秦宮,還軍灞上,與老百姓約法三章,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他,得以鴻門宴上全身而退,這是關鍵因素;

勸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確保韓信不反,功在張良;

建議劉邦在與項羽簽訂退兵協議後追擊項羽,最終取得垓下之戰的勝利,滅亡項羽,謀也在張良。

可以說,劉邦之所以能建立漢朝,當上皇帝,很大一部分功勞,在於張良的計謀。

劉邦因此感嘆:“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俺不如張良”,將張良喻為“人傑”,並將自己用了張良、蕭何、韓信,當成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根本原因。

對於張良這樣一個人,劉邦是心存感激的,怎麼會動他?更何況,張良還處處謙讓,不與人爭,劉邦讓他自己選擇齊地3萬戶封他,張良極力推辭,更得到了劉邦的敬重。讓張良高官厚祿地終其一生,是劉邦由衷的願望,他視張良為心腹,更不會有剪除的想法。

不但劉邦,呂后也拿張良當靠山。劉邦聽了戚夫人的“枕頭風”,要廢除劉盈的太子,改立如意時,呂后大驚失色,劉盈去位,就意味著自己失勢,不但地位不保,一旦劉如意當了皇帝,自己的將來日子會相當難過。

為了保位,呂后求張良幫忙,張良出謀,幫呂后請來商山四皓,輔佐劉盈,終於讓劉邦放棄了廢立的打算,可以說,張良為呂后地位的鞏固,幫了大忙,呂后也對他感激還來不及,更不會動他。

所以,無論是皇帝劉邦,還是皇后呂雉,對張良都是倚為股肱之臣。

可以說,有能力,是張良的立世之本,懂謙讓,是張良的守身之道,這就是張良的聰明之處。


帝國的臉譜


常言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將才與帝王一起建立了功業,卻最後發現與君只能共苦難,卻不能共享天下,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漢初三傑中,韓信功高震主,被呂后指使宮女亂竹插死,蕭何辛勞為君,還要靠自汙才得以保命。只有張良,得以安然避過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運。

為何獨獨張良能安然度過一生呢?

從客觀上講,張良與韓信相比,沒有實際兵權,似乎對皇權的威脅沒有後者大。與蕭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遜一籌。

這些也可能是劉邦與呂后沒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謂帝王無情,為皇權永固,他們是要不惜一切剷除可能的威脅的,雖然張良客觀上彷彿威脅不大,但若不是張良處理得當,怕是也不能順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們來看下張良的聰明之處。

一、 忠心可鑑。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是劉邦對張良的高度評價,由此可見,張良的謀略過人,但是張良的忠心也是明擺著的,他雖然有蓋世之才,但從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圖。

他先是扶持故主韓王,此韓王並不成器,彼時天下紛爭,稍有實力者皆可自立為王,像韓信,就挾實力邀封齊王,但張良並沒有甩開韓王自立,足見他的忠心。

鑑於他的過往,和其他人的擁兵自立,劉邦對張良的忠心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說到這個話題,順便提一下蕭何。蕭何也是劉邦忠心的後勤部長,且他為人清廉,官聲很好。照理說並不是個貪心之輩,本來也不應該被劉邦猜忌。可就是蕭何的官聲,給劉邦造成了另一種求清譽的名利印象,使得蕭何不得不自汙名聲以自保。

而張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劉邦大封功臣時,他沒有選擇食邑豐厚的地方,反而選擇了地小貧瘠的留縣,這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選這裡,既體現了他不貪,又體現了他重視與君王微時的情義。

再者,張良後來提出遊道四方,更是體現出了淡泊世間一切名利的姿態,無怪乎帝王對他放心了。

三、 張良助呂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呂后見劉邦寵幸戚夫人,害怕立劉如意為太子,自己兒子不能繼承大統,曾向張良請教計謀,張良之後為呂后能夠保住太子之後親自請出了商山四皓為劉盈說情,劉邦覺得劉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動,於是打消了廢太子執念。

從此,呂后的太子之位穩如泰山,而張良自然成為呂后要感謝的大功臣。

張良這一著其實十分兇險,三國時陸遜也是神機妙算的人物,卻因參與了東吳的繼承人事宜被貶。可見,擁儲之事吉凶難料。張良能成功保儲,得益於他能精準分析形勢,能在兇險中取得成功,足見張良的聰明之處。

古往今來,多少功臣良將死於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謀算過人之輩,張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確有過人之處,簡直可與越國的范蠡比肩。"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在“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中,韓信、蕭何均死於劉邦屠刀之下,唯有“謀聖”張良能夠“獨善其身”,這是因為,張良遵循了“功成身退”、“疏不間親”、“審時度勢”這個三個基本原則。

一、遵循“功成身退”的原則

張良是劉邦的軍師,為劉邦創立大漢帝國付出了巨大心血、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上的許多君主,在創建了王朝之後,從“打江山”步入到“守江山”的新時代,此時的君主往往對之前出身入死與其一同打江山的功臣充滿顧忌,因為許多開國功臣功勳卓著、功高蓋主,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皇帝地位、危及皇權,所以許多開國君主立國之後開始大肆屠戮功臣。張良的能力是公認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劉邦的話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認為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還要超過劉邦自己,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籠絡了各路人才、知人善任。

劉邦也不例外地對開國功臣們心存芥蒂,大漢王朝建立之後,劉邦屠殺了許多開國功臣,那些越是能幹的功臣死得越是悲慘,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這些人都被劉邦以“造反”的罪名誅殺乾淨。

作為劉邦軍師的張良,他本人本來行事張揚,可以說是一個志得意滿、充滿自信並且自傲的人,但是張良能夠很好認清劉邦的為人,他對劉邦這個人很熟悉,對中國漢以前的歷史也很熟悉,他知道開國君主必定會誅殺功臣的道理,於是在劉邦走向“守江山”的新時代之後,張良開始遵循“功臣身退”的原則,經常託病請假,讓劉邦放鬆了對張良的顧忌。

二、遵循“疏不間親”的原則

所謂遵循“疏不間親”的原則,也就是說張良不在朝廷站隊,不參加朝廷各派之間的紛爭,尤其是不對皇室成員之間的關係指手畫腳,而是自立為一派。

相反地,漢初許多開國功臣紛紛揚揚參與朝廷皇室成員之間的爭權奪利的戰場,稍微不注意就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為張良一般情況下不參與政治鬥爭,所以減少了許多風險。

三、遵循“審時度勢”的原則

張良不參與政治鬥爭,只不過是不參與一般的政治鬥爭,在關鍵時刻、尤其是事關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張良還是在“審時度勢”的前提下站了出來,但是他所謂的“站出來”就是幫助呂雉想了一個辦法。

當時呂雉的親生子孝惠太子在朝廷的地位岌岌可危,劉邦多次想廢除這個太子另立戚夫人的親兒子王如意作為皇儲,因為那個時候的戚夫人正在被漢高祖劉邦寵信。

此時,感覺到巨大風險的呂后向張良求救。一般的宮廷政治鬥爭,張良是不參與的,但劉邦欲廢太子另立戚夫人兒子為皇儲的做法,如果劉邦真的那麼做了,那麼必將導致天下大亂、危及王朝的生死存亡,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良也不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

於是,張良“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了劉邦欲廢太子的高度危險性,同時充分認識到呂后兒子即位後呂雉的殘暴性,所以,張良答應幫助呂雉。將民間四位隱居山林、擁有崇高地位的高人請來,4位高人跟隨太子,引起劉邦的注意。

劉邦說,那4人,不正是連我這個皇帝都請不出來的高人麼?怎麼會在太子府做幕僚呢?劉邦於是判定太子的羽翼已經豐滿,並且太子能夠得到賢能人士的輔佐,之後就打消了廢太子的想法,呂雉也對張良感恩戴德,呂后臨朝稱制期間也沒對張良下手。


青史通鑑


💐

劉邦和呂后那可都是狠角色,殺起功臣來那叫一個不眨眼。

但他們殺的都是手握重兵或者獨霸一方、有野心的諸侯勢力。

作為謀士之臣,無論多麼厲害,但必須有所依託才能夠成就大事。

張良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功成名就之後,不再參與朝廷的事情。僅有的幾次,也都是為了劉邦、呂后的利益籌謀劃策。

張良的意圖很明白,就是告訴劉邦、呂后,我就只有你們這一個主人,別無二心。

如此一來,張良對劉邦、呂后來說,不僅無害反而有益。這樣的人,殺他幹嘛呢?

當初,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到母國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給張良黃金百鎰、珠寶二斗。而張良悉數轉贈項伯,使他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

這樣,劉邦才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地區。

劉邦平定三秦後,項羽殺死了韓王成,張良逃出彭城,躲過楚軍的追查,再次回到劉邦身邊。

劉邦稱帝后,功臣們為了爭功吵得不可開交。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都是張良的功勞。”並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為封邑。

張良說:“開始臣起兵下邳,與皇上相會於留(今江蘇沛縣東南),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願意封在留就心滿意足啦,不敢當三萬戶。”於是封張良為留侯。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高祖入都關中後,就託病不出。逐步由“帝者師”退居“帝者賓”,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在漢初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的殘酷鬥爭中,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這是最聰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漢朝十年(前197年),漢朝廷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意欲廢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如意。呂后求救張良。張良為之謀劃,建議太子請出商山四皓來輔佐,成功化解了危機。

太子終於保住了位子,呂后也是對張良勳口敬重。

總之,張良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主要是不居功自傲,明哲保身,而且以超人的智慧為太子劉盈順利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自己買下了一份保險。

這就是張良的聰明之處。

💐





初心不言


劉邦和呂后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的主要原因是張良信奉黃老、清淨無為的性格,張良的高明之處便是懂得功成身退。


漢初三傑,唯獨張良過的最安然

漢朝享國400年,屬於中國封建王朝中存活時間最長的朝代。漢朝的建立以推翻殘暴的秦朝為開端,最終以楚漢戰爭收尾。大大小小數百次戰役中,不僅誕生像蕭何、張良、韓信這般的漢初三傑,更有彭越、英布等驍勇猛將。

漢朝的偉大之處不但但是開創一個大一統的中華文明新局面。作為開國帝王的劉邦和呂后更是向後世展示瞭如何在國家穩定以後,對曾經的從龍舊臣舉起屠刀。

前前後後,以韓信為起點,到彭越、英布等人相繼被劉邦和呂后殺害,整個漢朝開國的異姓王侯幾乎全軍覆滅。

即便是蕭何這樣的精明人物都難以逃過下獄的經歷,張良能夠在血雨腥風的清理中過的安然無恙,也實屬罕見。


信奉黃老,修仙搞得身體比較差

張良是黃老之學忠實的信奉者,這一點也十分符合且影響著大漢王朝開國初期的國策。

漢朝剛剛見過,社會經過連年的戰爭,人口損失極其嚴重,經濟發展非常凋敝。面對這樣的一個大而虛空的大漢王朝,劉邦與蕭何、張良、曹參等人制定出“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國策。

史書上記載,天子出行竟找不到4匹顏色一樣的白馬,宰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車。

張良作為黃老的推崇者,一門心思只想著修仙得道。熟悉道家修煉的朋友都知道,道家修煉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辟穀”,張良屬於道家頂尖的高手,必然是“辟穀”的行家能手,但是“辟穀”帶來的問題是人的營養不良,搞不好最後身體非常差。張良就是這樣,成天把自己關在暗室裡不吃不喝,整個人消瘦的不成模樣。劉邦和呂后每次見到張良一副病怏怏的模樣,覺得張良也不可能活多久,搞不好哪天就營養不良,貧血而死。進而也就不去為難張良。



建言獻策,只享爵位不掌握兵權

漢朝建立初期,張良位列漢初三傑,劉邦心想怎麼也得封張良個王爺坐坐,但是被張良拒絕。

史書記載,張良推辭道:我本來就是韓國的沒落後裔,祖上被秦朝屠戮殆盡,我從小一心只想著除去暴秦如何為家族人報仇,什麼權力財富對我來說都是浮雲。何況我在落難逃跑的時候,幸虧遇上大王收留,一起幫我滅掉秦國報了家仇,我也就沒有什麼心事了,就給我300戶,夠我吃喝的就行,從此以後我要專心鑽研修煉。

劉邦和呂后一聽,還是張良識趣。就賜予他300戶的封地,讓他潛心修道去。實際上這完全是張良的一種明哲保身的計策。

在楚漢戰爭中,張良也是非常安守本分,從一開始給自己的定位十分準確,單純地給劉邦出出主意,代兵打仗的活誰愛幹誰幹,論功行賞誰愛要誰要。

由此可見,張良能夠躲過漢朝劉邦和呂后對異姓功臣的屠刀,主要是自己懂得明哲保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良臣亡”的千古道理。更與自己喜歡清淨無為的黃老之學有著莫大的關係,確實值得後世人好好地去研究一番。


歷史守望者


劉邦作為漢朝江山的統治者,在開創大漢江山之初,身邊左右的文臣武將那可謂人才濟濟,高手如林。而最具有代表性就是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其他的諸如陳平,樊噲,彭越,英布等等也都是漢朝建國初期的開國功臣。他們為漢朝江山社稷的建立,都曾經履歷戰功,創造過很多傑出的貢獻,甚至出現好多功高蓋主之將。

隨著漢朝江山的逐步穩定,那些勞苦功高的功臣們逐漸和統治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更有大臣甚至與皇帝劉邦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將韓信一度被劉邦降職貶官,曾經被軟禁起來。最後以密謀造反的罪名被呂雉聯合蕭何殺害在宮中。大將彭越後來被劉邦猜忌,也是安了個密謀造反的罪名而被誅殺。後來淮南王英布眼看形式對自己非常不利,最後被逼無奈起兵造反大漢劉邦。最終也沒得到善終。

張良作為劉邦身邊的大謀士,早在韓信被殺之初就已經在心裡做好辭官隱退的準備。另外張良用明銳的觀察力能夠洞穿皇帝劉邦殺害功高蓋主功臣的內心深處。因此在劉邦後來對眾大臣封官許願的時候,張良向劉邦提出只做留侯,雲遊四方,潛心研究佛學的想法。劉邦看出張良此時已經身無一點權利,不會對自己的統治產生威脅,遂打消對張良的各種猜忌。




另外張良曾經在早期漢朝立太子的事情上幫助過呂雉。正是由於張良的出謀劃策,才得以保住呂雉兒子的太子之位,也就有了後來的呂雉皇后,皇太后的位置。你說呂雉怎麼能不感激張良呢。因此呂雉在劉邦面前必定替張良美言,化解劉邦對張良的猜忌。

綜上所述,張良最終沒有被劉邦產生猜忌,善始善終,功德圓滿,安然的度過一生。一方面是由於自己擁有高超的智慧,不留戀手中權利。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呂雉皇太后的幫助有關吧。


折返888


一、張良個人沒有政治野心,他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推翻暴秦。



留侯張良,祖先是韓國人。祖父開地,任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親平,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平去世二十年後,韓國被秦國滅了。張良年輕沒做過韓國的官。但張良作為韓國的貴族,因為秦滅了韓,絕了張良在韓國升官拜相的望,張良和秦國是有深仇大恨的。

《史記》載:韓滅國時,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張良弟弟死了也不厚葬,變賣全部家產尋求刺客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張良曾重金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製作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在秦始皇到東方巡遊時,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中襲擊秦皇,誤中副車。張良成了全國通輯犯,逃到下邳。

張良本身精通厚黑學,遇到劉邦這個無師自通的厚黑學專家,認定劉邦能成就大業,從此一心一意扶佐劉邦,出謀劃策,成為漢初三傑之一。



劉邦打敗項羽後,張良連做丞相的慾望都沒有,不要說去稱孤道寡,他又半隱半仕之間,從不結黨營私,為人低調,尾巴夾得緊得不要不要,沒有給劉邦、呂雉構成任何威脅。

二、張良一生都忠於大漢,急劉邦、呂雉所急,想劉邦、呂雉所想,成為他們忠實的奴僕和智囊,私交甚篤。



沛公從洛陽向南進攻時,張良率軍隨沛公攻佔韓國的十餘座城邑,沛公讓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己和張良攻佔宛城,向西進武關。劉邦想用二萬兵攻嶢關,張良獻計:守將是屠夫之子,市儈之人,可利誘之。建議派人先去,給五萬人準備食糧,在各山頭多懸掛旗幟為疑兵,派酈食其帶珠寶收買秦將。秦將見財缺鈣,劉邦想納降,張良又說:將軍投降、士兵不一定聽從,不如趁敵人麻痺,偷襲。沛公輕鬆到達咸陽,秦王子嬰投降。

沛公進秦宮,看到美女、寶物,邁不動腿,張良又和樊噲苦勸劉邦駐紮霸上,既收買了人心,又避免了滅頂之災。(項羽不可能容忍劉邦住秦宮的。)後項羽聽從範繒建議,設鴻門宴想誘殺劉邦,又是張良收買項伯,陪同劉邦赴險,又巧妙安排劉邦脫險。

張良又勸說漢王劉邦燒燬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顯示永不返回的決心,麻痺了項王。張良又打齊王田榮的小報告,說田榮反叛,從此項王放下西邊的勁敵劉邦,全力進攻齊國。

後韓信拜將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回師平定三秦。漢王攻打楚軍打到彭城,五六十萬大軍又被項羽幾萬鐵騎打得大敗。漢王退至下邑,危難之計,又是張良獻計:用函谷關以東的土地交給黥布、彭越、韓信,聯手對付項羽。最終劉邦登基。

漢三年,漢王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漢王急病亂投醫,聽酈食其的計策,刻好六國的印璽準備讓六國復國。張良曉以利害,最終讓劉邦收回印信。

漢四年,韓信陷齊後想稱假王,劉邦大怒,當作韓信使者的面想痛罵韓信。此時劉邦正被項羽打敗,用人之計,張良和陳平在桌底踩劉邦的腳,最後授韓信真齊王,韓信才拼命打項羽……

劉邦喜歡年輕貌美的戚姬,想立戚姬的兒子、性格類已的如意上太子位。這顯然影響了大漢的長治久安,也極大地傷害了漢初功臣集團的根本利益。張良給呂雉、劉盈獻計,禮遇請出劉邦請不出來的“商山四皓“,震住了劉邦,穩住了劉盈太子位。

三、劉邦、呂雉不同於屠夫朱元璋,他們並不過分疑神疑鬼,無意誅殺所有功臣。

終劉邦、呂雉執政的兩個時代,他們只想除掉對王朝構成嚴重威脅的各諸侯王。

各諸侯王只不過是劉邦當年的合夥人,在劉邦集團公司賺得缽滿盂滿,家大業大,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而且還相當有戰鬥力,如韓信因擅長帶兵,留下“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且當年就逼劉邦封王,他們讓劉邦寢食難安,最終劉邦、呂雉對他們下了殺手。

其餘,哪怕是丞相蕭何、曹參、陳平,太尉曹參這些大權在握的元勳,帝后都只是敲打敲打他們,拿掉他們的權力,從未想下殺手,相反對他們賞賜頗豐。他們怎麼會對特立獨行、為人低調、亦奴亦師亦友的、人畜無害的張良痛下殺手呢?


蒼茫大地顧煒斌


自古君王多薄情,這也是君主的一個自然屬性,反倒是不薄情的往往連位子都坐不穩,這也就是為什麼凡是天下初定,功臣猛將有不少都會被清算,以各種理由進行殺害,雖不是必然如此,但也算是歷史常態,而劉邦也顯然不是必然之外的那種君王,緣何張良卻能夠避免韓信之類的覆轍呢,這也是張良的道家智慧起了大作用。

張良像


張良我們知道漢初三傑之一,為劉邦的鼎定天下立下了無數大功,照理說這般顯眼出眾,智謀無雙的大功臣,在平定天下之前是君主眼裡的香餑餑,腹心一般的依仗,而一旦天下太平,他的作用失去或者說減弱,那反倒成了君王眼中之患,屬於那種不得不防的對象。

而對於張良來說,經歷過人生起起伏伏,看透了人生百態自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的自保策略說起來很簡單直白,但卻也是大智慧,大毅力的一種體現。

張良像


不爭,激流勇退,淡化自己的存在感,使自己不具備任何威脅性

自古被清算的臣子大多都是君王從他身上看到了威脅,畢竟如果你自身一點威脅沒有,君王也不是蠢人,故意讓自己背上殘殺功臣的惡名,所以說張良最核心做的就是讓自己不具備威脅,自劉邦入關中定都之後,天下初定,他就開始淡化出人們的視線,一不要封賞,土地,而不要高官厚爵,實在硬塞的才接著,然後安心的修道,不問世事,甚至一度想斷絕人間煙火,最後才被呂后勸止,那自然無論呂后還是劉邦都挺高興,對自己沒威脅,還可以立為典範的。

而像韓信蕭何這樣威脅大的,韓信直接被滅三族,蕭何也被多次試探,才得以倖免,畢竟身處高位,手握重權,自然不得不防,所以說張良的道家黃老無為自然的智慧,和做法為他贏得了劉邦的好感,以及消除了劉邦的戒心。

張良

擁立太子,贏得了呂后的感激,給自己上了一把保險

我們知道越到了後期,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在呂后的影響以及主導之下的,所以在劉邦準備考慮廢太子立自己寵妃的兒子為太子的時候,呂后慌了,求到了張良等人的頭上,張良雖然避世不談朝政,但也不是真的傻,這事如果不出面,無論結果如果,必然會遭到呂后的報復,反倒是擁立太子之位,才更有保障,所以他就站在了太子呂后這邊,據理力爭保住了太子之位,收穫了呂后的感激,也給自己的生存加了一道保險。

張良劇照


所以說,張良的自保的智慧說的直白點,好像誰都能做到,但富貴榮華,高官權勢面前也不是人人都能放棄的,也只有大智慧,大毅力,看透人世繁華如過眼雲煙的智者才能做到如此輕易,如此的淡然吧。


歷史微探索


張良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具有無與倫比的決策籌劃能力,對劉邦奪取天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見,劉邦對張良的認可和倚重。但張良的聰明不限於打天下過程種的出謀劃策,更體現在劉邦稱帝之後,張良的功成身退和審時度勢。張良讓劉邦堅信:張良無權無勢無野心,是個醉心於閒雲野鶴的人,這種情況下,劉邦和呂后找不到理由對張良下手。

西漢建立之後,張良沒有任何權力,這是劉邦對他放心的根本原因

劉邦大封功臣時蕭何功勞第一,而且蕭何還是西漢的第一位丞相,可謂手握實權;而韓信在西漢建國後還執掌兵權,這兩個人足以讓劉邦日夜不寧。最終,蕭何自汙名節,晚年入獄,才得以保全性命;而韓信野心膨脹,因為兵權在握想謀反而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害。

與他們相比,張良沒有權力,對劉邦構不成任何威脅。劉邦本想把齊地三萬戶候封給張良,但張良婉言謝絕,提出希望被封在他們初識的留縣,

劉邦同意了張良的請求,封張良為留侯,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小官。張良離開都城,遠離政治和權力中心,從而也避開了災禍。

張良已達到自己參加起義“為韓報仇強秦”的目的,劉邦也深知張良無依無靠的處境

張良本是韓國的貴族,韓國被秦國所滅,張良一心報仇。他還策劃過謀殺秦始皇的活動,但是,以失敗而告終。後來,他就遇到了劉邦,他想依靠劉邦的力量來達到報仇的目的,西漢建立,秦王朝已經滅亡,張良最初的目的已經達成,韓國的貴族也早就在抗爭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張良成了孤家寡人。

張良無依無靠的處境,正合劉邦的心意。

張良一直體弱多病,又看到了韓信、彭越等有功之臣的結局,他只想不問政事,修道養精,劉邦對此當然非常滿意

張良已看透了歷史上開國功臣的結局,比如,范蠡的逃走和文種的被殺,他深知“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他就以體弱多病為理由,不再參與任何與政治相關的活動。他開始鑽研黃老之學,帶著閒雲野鶴的心情處世。劉邦看到張良對自己未來的規劃自然喜不自勝。

急流勇退,不慕富貴,不留戀榮華,過遠離政治和權力的生活,這是古往今來開國功臣最好的出路。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對一起打天下的皇帝構成威脅。張良正是深諳這個道理,才讓自己平安無事地度過了後半生。這也正是張良比蕭何和韓信更高明之處。


米瑞談歷史


知進退,不邀功,無欲則剛,功成名就事了拂衣去

就是因為他非常的聰明,而且無慾無求。在功勞方面,他不僅幫助劉邦平定過天下,而且在天下大定後還主動功成身退。而在私交上,他也曾經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呂后也其也很敬重,那自然就可以快樂終老。

張良的功勞

相信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張良本來是韓國的一個貴族後裔,一開始的時候是替韓國效力的。不過在項羽滅了韓國以後,他就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而當此之時,他遇到了知人善用的劉邦,並且決定去幫助他。對於天下本身,他已經再也沒有了政治目標,劉邦自然非常的信任他。

而在後來的各種戰役當中。他還非常的善於制定合理的戰略,曾經幫助過劉備很多忙,在平定天下的過程當中也出了很多的力,自然是功勞巨大。

在私交方面,他也曾經救過劉邦的性命。無論是鴻門宴還是出關中當中,都是他的計謀才讓劉邦活了下來。

在建國之後,本來劉邦想把比較富裕的齊國地區分給他,但是他卻只是要了一個名分和僅僅一萬人的食邑就開開心心的回家了。這也讓劉邦認為他似乎並沒有野心,或者說他無意於與劉邦爭奪天下。

而在建國之後,在劉邦被戚夫人迷的鬼迷心竅的時候,他也成功的幫助呂后挽留住了自己的太子。在劉邦死後,他也是深得呂后的感謝,自然也是功勞巨大。

因此可以說。就憑他建立的這些功勞來說,劉呂二者都沒有理由殺他。

張良的聰明之處

大家都知道,張良的功勞非常的巨大,上文也說過了,他在戰略層面上也具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著實是讓人非常的敬佩。

不過很多人在如此巨大的功勞之下,往往會變得非常的驕傲,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而張良就不一樣了,他非常的懂得進退,既然已經功成名就,他就不想再考慮任何權勢發展,而是選擇了功成身退,跑到了深山野林裡做一個閒雲野鶴。這自然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意,而劉邦也因此而留下了他、

其次張良這個人人緣相當不錯,和各個漢軍將領與劉邦、呂后都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關係這麼好,那怎麼可能會殺了他呢?所以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