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小說裡寫皇帝微服私訪,在民間飯館裡用餐吃東西,然後誇讚,這個在歷史上可能發生嗎?為何?

十萬個為啥嘛


很多人大概都是因為看了《康熙微服私訪記》這部影視作品後才會有如此疑問,其實歷史上的康熙根本沒有過“微服私訪”這麼一回事,都是野史小說杜撰出來的東西。中國歷史上正兒八經微服私訪過的皇帝只有一位,就是出身布衣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登上皇帝寶座後,由於一時間適應不了當皇帝的生活,所以就動不動跑出皇宮微服私訪,過一過普通老百姓的小日子。可能有人會問:皇帝錦衣玉食、佳麗三千的生活難道不如老百姓吃糠咽菜、粗布麻衣的日子好嗎?

原因是這樣的:朱元璋出身於貧困農民家庭,小時候當過和尚、放過牛,所以他知道元朝暴政之下的貧困老百姓日子有多苦。如今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可以藉著微服私訪的機會去市井和鄉村裡看一看,看老百姓的日子有沒有一些改變。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回去調整國策進行完善,老百姓心滿意足了,自己心裡頭也高興。


另一方面來說,朱元璋出身農村,前半輩子又一直在馬背上摸爬滾打,本來自由慣了的一個人,突然到了皇宮裡面,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人伺候,做什麼事都得合乎禮儀,遵守那些條條框框,所以段時間內還有些適應不了,嘗常常悶的發慌,所以出去走一走,散一散心。

有一次朱元璋帶著兩個隨從出去微服私訪,走著走著,走到了一戶人家的院牆外,只見朱元璋停下腳步,目不轉睛的看著院裡的一個餵豬的年輕女子,兩個隨從一看這光景,以為是朱元璋看上了這個女子,回宮後便立刻稟報了馬皇后。誰知馬皇后倒也不吃醋,反而讓人去接這個姑娘來皇宮,還想著給朱元璋納為妃子。結果朱元璋聽後哈哈大笑,並解釋說自己看到這一幕後,感覺老百姓生活很富足、很快樂,自己心裡高興,才多看了一會,隨後便賜了一些錢給這女子,讓她回家去了。



朱元璋微服私訪的次數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枚舉了。總而言之,朱元璋是個好皇帝,出身貧寒的他心裡想的、唸的永遠是天底下的老百姓,每一次微服私訪的背後,都是這位皇帝一心為民,期望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的帝王仁心。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在中國民間藝人和小說中經常會有描寫皇帝微服私訪的故事。

相傳,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微服私訪,走到中午飢腸轆轆,就到城中尋找酒樓,看見一家名叫“求翠摟”的酒樓,門前排隊的食客非常多,於是就走上前去查看。乾隆上樓進了雅間,點菜的時候,他看見有一道菜名為“叫花雞”,居然要十兩銀子。乾隆好奇心大起,立刻點了一道叫花雞。等到才菜好了之後,只見店小二端著一個大泥蛋子擺在了桌子上。間到這個場景,乾隆一頭霧水不知道該怎樣吃,店小二見壯立刻拿來一個錘子,用力一砸,結果泥蛋立刻崩裂,露出裡面肥美的雞肉。

乾隆拿了一塊雞肉放入口中,雞肉入口軟爛,五味俱全,令人稱奇。乾隆登時食慾大開,風捲殘雲,一會功夫就就將整隻雞全部吃完。酒足飯飽之後,想要起身離開時,乾隆才發現自己微服私訪出來,身上沒有帶錢。不知如何是好的乾隆只能找來店小二,說自己沒帶錢,可不可以回去拿錢再來。

那店小二見有人想吃白食,立刻喊來老闆。老闆見乾隆穿戴整齊不像沒錢人,以為他是故意賴賬,所以兩人就爭執起來。最後沒有辦法,乾隆答應給酒樓寫一副對聯做招牌,並且告訴老闆:自己寫的這幅對聯至少值一千兩銀子。

老闆叫店小二準備好筆墨紙硯,乾隆略加思索,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下一副對聯:“名震塞北三千里,味壓江南十二樓。”店老闆見到對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氣勢磅礴,最主要的是將店裡的名菜大大誇讚了一番,心中十分高興,就放走了乾隆。

後來此事傳揚開來,有人認出了這是皇帝的御筆,紛紛來秋翠樓品嚐叫花雞,十兩銀子一隻的雞,可讓店老闆發了大財,這幅楹聯據說現在還在使用。

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戲說,真實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影視劇中,乾隆微服私訪,但是在清朝正史上卻從沒有記載過一次。清朝的史官每天都要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乾隆微服私訪這麼大的事皇宮裡的史官不可能不記載。按照清代的皇室端方,皇帝外出並不是一件很隨意的事情,安保工作特別精細。皇帝微服私訪如果被人傳出,那是一件很不自愛的事情。作為一個嚴遵祖訓,又嚴格要求自己的皇帝,乾隆怎麼可能像影視劇那樣高頻率地微服私訪?

所以,單從文學作品來體味歷史人物有失真相。因為文學作品是商品,他要迎合看客的心裡,要有買點就要有吸人眼球的故事情節。

我道真心希望明朝朱元璋的微服私訪是真的。

朱元璋做了大明開國皇帝想聽聽人民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他酒假扮乞丐去民間暗訪。朱元璋這次暗訪並沒有帶侍衛,因為他並不想影響自己調查的效果,於是他隻身一人偷偷出了皇宮。朱元璋因為自己出身貧寒,所以他很想為老百姓做些好事。自己以前是個沒有權勢的人,也會被有權勢的貪官欺負,於是他非常憎恨貪官汙吏,他對於貪官汙吏的懲罰力度很大的。

他混入乞丐群體裡聽到乞丐們說都察院御史劉志仁收受錢財,為了牟利就故意拖延手頭的案子,誰給錢就讓誰勝訴,根本不顧倫理綱朱元璋一聽這事可是十分惱火,他不想自己的江山被這樣的人侵蝕。他直接去朝廷的衙門要求在職官員們徹查貪汙腐敗的證據。朱元璋回宮後在朝堂大發雷霆,一下子嚴懲了好幾個大官,該殺的人他也毫不留情處死了。


海納百川233699882


答:皇帝微服私訪的可能性很小。特別是越後期的管理體系越複雜,越離不開皇帝的運作。我個人覺得大多數的皇帝出宮記錄都是大排場的巡遊。比如秦始皇、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有大規模出遊的記錄。

另外一個 皇帝要御駕親征或者離開皇宮,就需要有人監國。一般情況下是太子監國。也有一位皇帝選擇讓宦官監國。皇帝出行可不是小事情,關係的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大師。而小說或者電視劇裡描寫的那種出行方式我想是不會出現的。

然後我們再從制度設計上來看,秦始皇的時期並沒有設置監察部門,皇帝巡遊其實也是檢查各地官僚工作業績回報。而到了漢代出現了刺史部。就是有刺史代行政府工作的巡查工作。這一點來看就解放了皇帝出行的情況,並且專人負責監察巡視也能提升工作效率。 這種代位巡查的制度在後世不斷的被強化,成為皇帝管理國家的一個重要手段。

關於皇帝吃民間的菜餚,這多數發生在未做皇帝之前的經歷,很多人就把皇帝未上位前在地方上吃東西的故事變成了微服私訪記,這樣更加讓人容易接受。

最後說一句欽差大臣的出現是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為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其地位十分了得。是皇權進一步侵奪行政權的明證。在權力面前誰都想要自己多一點。當權力達到頂峰,那就是獨裁君主制。


南閣水哥


歷史書上看到一則朱元璋在民間的一個故事,上面說到朱元璋在還沒當上皇帝的時候,那時候民間鬧饑荒,在那樣的時期人們只能乞討甚至有的連樹皮都啃,在眾多吃不起飯的人群裡面朱元璋也是在乞討,他都有好幾天沒有吃過飯了,當時他餓的前胸貼後背,十分難以忍受,後來他在路上走著,偶然路過了一位老太太家裡,然後這個老太太就送了朱元璋一碗自己做的疙瘩湯,朱元璋狼吞虎嚥,像是在吃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一樣,然後朱元璋就開始了奮力打拼,最後他通過了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的登上了皇位。

他坐上皇位以後每天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每天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的,只是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都會膩的,然後朱元璋就想到了他早些年的時候路過一戶人家那位老奶奶做給他的疙瘩湯,他覺得那碗疙瘩湯十分好吃,然後他就喚來皇宮裡的大廚做給他吃,於是大廚就做了起來,可是不論大廚用什麼樣的辦法都做不出來那位老人給的那碗湯的味道,世人都清楚朱元璋的脾氣,他當時怒髮衝冠,差一點點就賜死了這個大廚。

後來沒有辦法他只能吩咐下人去尋找這個老奶奶,也可能是比較有緣吧,竟然不費吹灰之力的就找到了老奶奶,然後朱元璋就讓這個老奶奶做了一份與當年一樣的疙瘩湯,只是這次她的食材都多了很多,本來應該是做出來的的要比之前的味道更好,只是朱元璋吃著卻感覺與之前的不一樣了。當時只見老人對朱元璋說,那時候的朱元璋因為飢腸轆轆,所以吃東西的時候是感覺特別美味的,只是現在做了皇帝以後,天天吃著人間美味,不缺吃不缺喝的,當然也不會有以前吃的時候的感覺了,這時候朱元璋才頓時明白到,真的是冤枉了那個大廚了,差點因為此時葬送了性命,

朱元璋其實還有喜歡一樣民間的食物,那就是燒餅,偶然的一回朱元璋專程讓人找了做燒餅的人來宮裡給他做燒餅,然後朱元璋就想去一看究竟,他身邊一個下人都沒帶,而且做燒餅的人也不知道皇上是誰,於是他也並沒有怎麼覺得奇怪了,於是朱元璋就拿起嚐了一塊,那時這個燒餅師傅可是怕的一愣一愣的,因為這個可是做給皇帝吃的,其他人怎麼敢隨意亂動,而朱元璋卻嚐了一塊說無妨,並且還跟這個做燒餅的師傅說起了話,後來竟然還幫助做燒餅的師傅做做雜貨。這個燒餅師傅也並不知道他就是皇帝,於是兩人也是聊得十分投機比較開心,到最後才發現他是皇帝,於是把這個師傅害怕的不知如何是好,只不過朱元璋甚是高興,賞賜了他不少東西。

且不說朱元璋對朝廷的大臣們怎麼樣,只是他對民間的百姓們是真的不錯。


雄風吹不斷的風


我是九歌,給你新觀點。

什麼是小說,小說就是根據部分現實誇大改編的故事。一個字就是為了爽,就是為了讓觀眾聽眾掏錢而衍生出來的精神品。

可是有人把他當成歷史事實,這無疑是一個笑話

而對於康熙微服私訪,民眾總是樂於想象的,他們幻想著有這樣一位皇帝或青天為百姓申冤平反,殺貪官。

能夠聽取他們的聲音,為百姓做主。這還真是一個美妙而浪漫的故事。

畢竟自古以來殺貪官,為民做主總是百姓喜聞樂見的事情。

民眾普遍具有這樣的心理,那麼相應的,為了滿足這樣的心理需要。那麼康熙皇帝微服私訪的小說故事就因運而生了。

根據《清聖祖實錄卷》271卷記載:“康熙56年3月,諭大學士、學士、九卿等。朕嘗觀書見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開創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身。

此等事,朕斷不行。舉國軍民。。。未有不識朕者,非徒無意,亦且有妨大體。況欲知天下事,亦不繫於此也。”


由此可見,康熙是不主張帝王微服私訪的,事實上他也從來沒有微服私訪過。至於康熙出京巡視瞭解民情吏治,這確實是真的。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5次與治理河道有關。

但巡視過程中,最注意的是對當地官員的考察。而且康熙出巡時,會提前告知當地官員進行準備,沿途戒備森嚴,所到之處秀有行宮,文武百官相送。

至於百姓,幾乎沒有機會能看見皇帝天顏。這樣的南巡無疑是顯得勞民傷財的。

根據上文知道自古以來微服私訪成功過的皇帝只有明太祖和和宋太祖。以及新中國建立之後等,我們的領袖毛。

開國皇帝往往具有巨大的政治聲望,他們所做出的決定,幾乎很少遭到反對。這樣為他們微服私訪,體察地方民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

而他的繼任者們就沒有這麼好了。

每當皇帝想要微服私訪/出宮時,官員一定是竭力阻止的。因為皇帝在皇宮內容易受到官僚集團的控制和影響。

一旦出宮後見到真實情況,那當官的就危險了,情況就會向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展,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所以說為了保證官僚集團內的整體利益,就勢必要阻止皇帝出宮。而皇帝不出皇宮,見不到地方真正的情況。

這為官員們,謊報情報、造假、貪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就算天子的近臣以及情報機構也是可以拉攏收買的。

所以說,康熙微服私訪為民伸冤,我們當個笑話故事看看就好。

@蕭中九歌: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板磚持有者,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關注我,帶你走進新視野。


蕭中九歌


只有得花柳病的同治算得上微服私訪[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