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正史中到底是怎樣的形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那麼正史中諸葛亮的形象如何呢?

諸葛亮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書法家、戰略家、文學家、發明家、思想家。中國忠誠的代表,智慧的化身,賢相的楷模,中國歷史上一個家戶喻曉的人物,在國外諸葛亮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別是日本,在一次調查日本最具影響的歷史人物百人榜中,中國有兩人上榜,其中就有諸葛亮排名第二十八名,另一位是文聖孔子,可見諸葛亮在國外的知名度很高。

在《三國演義》諸葛亮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但是逃脫不了歷史的軌跡,依然無法改變歷史的發展,最後北伐含恨而終,令人惋惜。那麼在正史中,諸葛亮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在政治方面:諸葛亮把蜀國治理的有條有序,蜀國百姓安居樂業,諸葛亮廉潔奉公,使得蜀國官場一片廉潔,蜀國在諸葛亮治理下,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強不欺弱的境界,連陳壽都評價諸葛亮能與管仲蕭何相媲美,在政治方面,諸葛亮取得了中國六大政治家的頭銜,擁有極高的政治地位。

在軍事方面:雖然現代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們質疑的是諸葛亮缺乏出色的戰績,而不是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諸葛亮對中國軍事貢獻是非常大的,一篇《隆中對》成為千古戰略名篇,是歷代戰略家學習的榜樣,同時還著有《兵法二十四篇》對歷代兵傢俱有極大的作用,唐朝軍神李靖對諸葛亮兵法稱讚有加,並精通諸葛亮,研究諸葛亮陣法。同時諸葛亮還精通陣法,研究千古傳送的八陣圖,稱為中國最厲害的陣法之一,至今無人能破。在軍事發明上諸葛亮發明攻城車、諸葛連弩、木流流馬、四角釘等超前的軍事武器。這些都讓諸葛亮入選中國武廟十哲,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時代,只有諸葛亮一人入選,其他朝代至少都是兩人以上入選,可見諸葛亮的軍事地位之高。

在文學方面:諸葛亮一篇《出師表》稱為千古名篇,被後人稱頌,讀《出師表》不落淚者,必為不忠之人,而有的人從《出師表》中卻讀出了諸葛亮的愚忠,擁有這樣思想的一類人,好奇他們在生活中是怎麼樣的人。《出師表》還被納入現代中學教材,成為必備科目,可見《出師表》對後世的影響之大。同時諸葛亮還留有《誡子書》也是千古名篇,只有短短的七十二字,卻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非寧靜以致遠”成為很多人的左右名,在很多成功人的房間隨處可見。因為諸葛亮的文學影響,諸葛亮被選入中國文廟,打破了中國歷史上同時入選文武廟只有一人的記錄,成為同時入選文武廟第二人。

在品質方面:諸葛亮在品質方面是從古至今的完人,可以說找不到任何缺點,在家裡他是個好丈夫;再朝廷他是廉潔奉公,盡職盡責的官員;在民間他是人人稱頌的好丞相;在軍隊裡他是執法嚴明好統帥;在君主眼裡,他是忠誠的代表;諸葛亮在中國歷史上他是道德的楷模,萬世敬仰,據史書記載,明朝以前,諸葛亮的廟宇僅次於孔子的文廟,明朝以後,諸葛亮的廟宇僅次於孔子文廟和關羽武廟位列第三,可見諸葛亮在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這還得歸功於諸葛亮完美的品質。

在外交方面:諸葛亮能勸說孫權與一無所有的劉備聯盟,可見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在聯盟被破壞之後,諸葛亮再次表現出他的外交才能,重新聯盟東吳,使得蜀國避免出現兩面受敵的情況,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得到後世公認,被評選為中國傑出的外交家代表人物。

在其他方面的才能: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才,同時又是罕見的全才,諸葛亮精通政治、軍事、文學、外交、書法、音樂、繪畫、數學、物理、建築、思想教育、哲學、治國、治軍、陣法、發明、奇門遁甲、天文學等,涉及領域極廣,由於他的才智,以至於現代社會都還在延用諸葛亮留下的一些技術,如都江堰的維護技術和維護制度;西南地區的耕種技術;四川的蜀錦織布技術;西南部分地區的鍊鐵技術等,雖然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很多原始的技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諸葛留下的制度和技術能延續近兩千年,可見諸葛亮的能力之強。

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引用古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汐水柔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每次都能猜透對手的心思,穩穩壓住一頭,並且算天算地算雨算風,簡直是妖孽般的存在,那麼,他究竟在正史中是怎樣的呢?聽我說說。

從出山到赤壁之戰

諸葛亮年輕時享有臥龍之名,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出山後曹操來攻,於是前往東吳聯絡孫權抗曹。實際上孫權不是他說服的,這個功勞為魯肅和周瑜所有,他們才是孫權的心腹,孫權不會因為諸葛亮的一席話就答應對抗曹操。

舌戰群儒和借東風的故事不存在,草船借箭是孫權乾的,火燒赤壁是東吳將領的傑作,那麼諸葛亮的功勞在哪?在《隆中對》裡提出的天下三分的構想和建議聯吳抗曹,這兩點對劉備都非常重要。

諸葛亮給劉備指明方向,曹操和孫權難以撼動,唯一的出路就是佔領荊州,再圖謀益州。劉備聽到這個指導思想才明確了方向,赤壁之戰後立即攻佔荊南四郡,遇到張松又順勢進入益州。如果沒有諸葛亮點明劉備未必會這麼幹,當時局勢變化很快,一步錯過可能會步步錯,將來如何可就不好說了。

聯吳抗曹是諸葛亮一貫主張的,不管是赤壁之戰還是以後,這個方針從來沒有變過,事實證明它對劉備一方意義重大,初期幫劉備贏得赤壁之戰,後來劉備不聽勸說攻吳,才有了夷陵之戰的大敗。

從攻佔益州到劉備去世

這一時期諸葛亮做了很大貢獻。

先是管理荊南三郡的賦稅,後勸說劉備佔領益州,劉備出發之後他鎮守荊州。劉備與劉璋開戰,他帶領張飛、趙雲沿江而上,一直打到成都,劉備給他最高賞賜,和法正、張飛、關羽三人一樣,之後鎮守成都。

劉備攻佔漢中,諸葛亮帶援兵助戰,為劉備拿下漢中鎖定勝局。

然後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託孤身死

這段時間整體來看,法正在劉備身邊幫忙籌劃軍事,比諸葛亮更厲害些,諸葛亮治理後方,提供資源戰備,行政做得多些,但是從託孤一事來看,劉備從來都沒有忽視諸葛亮的才能和重要,否則怎麼會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劉禪不行,你來替他。

有人說諸葛亮的《隆中對》很有問題,荊州和益州相隔甚遠,不能相互支援,兩處分兵則實力減弱,所以才有關羽的慘敗,其實這不能怪諸葛亮。劉備本來地盤就少,怎敢放棄荊州?關羽的外交失誤導致孫權要奪荊州,但當時劉備法正都在,他的事諸葛亮管不了。

夷陵之敗和諸葛亮也沒關係,他是勸過劉備的,但勸不住。

諸葛亮主持蜀漢大局

諸葛亮主持大局後與東吳交好,又平定南中,再無後顧之憂,因此可以不斷出兵北伐;對內法律嚴明,賞罰公正,受罰的人並不怨恨,國家富裕,上下秩序井然,一個施政者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顯示出來。

六次北伐,除第一次因馬謖而敗,剩下五次均有收穫,比如斬殺王雙和張郃,佔據武都和陰平二郡,大敗費曜和郭淮,讓司馬懿畏懼如虎。司馬懿看過諸葛亮安營的地方,說他是天下奇才,可見諸葛亮行軍很有法度。

六次北伐不能克定中原,有人就說諸葛亮不懂軍事,其實根本原因是蜀國實力不足導致,軍糧數次短缺,用兵太猛又怕死傷過多,因此不得不謹慎。

諸葛亮北伐有更深用意,蜀國實力不強,他要不斷北伐消耗魏國的實力,以防止魏國蓄積力量進攻蜀漢。魏國主動攻擊,肯定是有準備有策略的,更加危險,倒不如主動攻擊,對方措手不及之下相對好打。

看不到這一點就說諸葛亮六出岐山無功而返,只能送你兩字,短視。

諸葛亮用兵嚴謹但不擅奇計,他的作戰風格是穩。

他一生最大的用兵失敗就是第一次北伐時的街亭之戰,馬謖深得他的信任,於是重用馬謖,結果導致北伐失利。我們不能以一次失敗定論,曹操在張繡手裡吃過大虧,後來也兵敗赤壁,但不影響曹操成為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

三國志評價說軍事非諸葛亮所長,但能讓司馬懿忌憚,水平也在一流,劉備活著也不會比他做得更好。諸葛亮的治軍方法和八陣圖讓唐朝名將李靖都極為推崇,位列歷代武廟(從唐到元),被稱為十哲之一,可見歷代都承認他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還有別的才能,比如心思巧妙,改善連弩,製作木牛流馬;文采斐然,《諸葛亮集》有二十四篇,共計十萬四千餘字;書法、繪畫和音樂上也都有一定造詣。

要我評價,諸葛亮絕對是個政治和軍事雙優的統帥級人物,戰略眼光獨到,如果劉備聽他的,肯定能多活幾年,不至於死在白帝城。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當初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理念,知道劉備實力最弱,怎會不明白劉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於是出室輔佐,其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兢兢業業幹了二十六年,完全不計後果,說起來也是猛士。

千百年來,人們常為那八個字而敬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鬼山楓語


要想知道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形象的人物,只要通過歷史文獻資料便可還原他在歷吏上的本來面目。

首先我們從他未出山前的十年隆中生活談起,他在隆中一邊以“躬耕隴畝”維持生計,一邊搏攬群書,廣交有識之士,談古論今,開闊了個人視野,瞭解了社會,在暢談志向抱負時他曾言 : ”遨遊何必故鄉邪”。顯示了他年輕時胸懷大志的理想抱負。

從諸葛亮出山,到三國之爭的三大戰最後一戰(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於孫權,病死於東征途中的白帝城的15年間,諸葛亮並非小說描寫的那樣整天排兵佈陣,能掐會算,運籌帷幄於千軍萬馬之中。

15年裡他主要從事外交和政治方面的活動,做著後勤,籌備糧草,發展經濟,管理民生,鞏固後方的工作,沒有耀眼的政績,官職和威望也不是很高。

引人入眼的就是他出使東吳,成功締結了吳蜀聯盟,消除了劉備政權東部的隱患,為政局穩定和蜀漢政權的建立謀求到了一個較好的政治環境。

劉備心懷光復漢室之志,諸葛亮向他陳述了三分天下之計。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純屬子虛烏有。草船借箭也是出自孫權之策,赤壁之戰籌劃與運作執行都是孫權、周瑜所為,赤壁大捷是東吳軍隊輝煌。

諸葛亮嶄露頭角是從劉備臨終託孤起始的,劉備遺囑諸葛亮 : “若嗣子可輔,輔之 ; 如其不才,君可取之。”諸葛亮所聞感激涕零,舉諸一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以輔幼主。劉囑諸葛亮可以劉禪後主之父處之,要後主視諸如父。可見其劉備對諸葛亮的置心信任如同己出,同時也顯現諸葛亮對主忠誠天地可鑑。正如康熙帝所言“鞠躬盡瘁,死而後也。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劉備去世後,蜀國陷入內憂外患之中,東征損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國家元氣大傷。諸葛亮採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政策,穩定政局,頒佈政策,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派鄧芝出使東吳,與東吳重修舊好,緩解了蜀國與東吳之間戰爭風險的壓力,同時也對蜀國周邊通過結盟的結盟,安撫的安撫,平叛等多種方式為蜀國創造相對和平安穩的周邊環境。

不過後來諸葛亮太過挾老持重,剛愎自用,慢慢違背了先主讓他輔政的囑託,從而代政,倒真做起了太上皇,事無鉅細,大包大攬。居然還整出個“出師表“,居高臨下,以命令責斥的口吻象教訓自家孩子手下臣子一樣對待後主。

當時22歲的劉禪被不是後代所傳的那麼傻無能,相反而是一個聰明機智,治國有方,知人善用的好賢君。他清楚國家及自己的處境,顧全大局,明智沉穩,委曲求全。諸葛亮要折騰便由他折騰,要北伐便由他北伐,儘管他知道北伐只能是勞命傷財的徒勞,他尊重諸葛亮那是父親的在天之靈,他對諸葛亮懷有親情,那是諸葛亮代表著父親那個時代,諸葛亮身上有著父親寄託的太多太多的靈魂負載。

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在蜀漢建興五年,北魏新主上任忙於穩定國內時局。諸葛亮以為光復漢室時機已到,決定北伐,他豈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緊接二次、三次、四次均是以同樣的結局鳴哀收鑼。

從建興十年至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蜀漢施行“休士勸農“ “教兵講武”的政策,一邊發展生產,一邊加強軍隊建設訓練,增強軍備戰力。經過三年的準備,無論是說他是狂妄自大,還是雄心壯志不移也罷,總之在建興十二年春他又踏上了第五次北伐之路。可悲的是這次不但敗的徹底,還重蹈了劉備東征孫權,夷陵慘敗氣火攻心,把老命也丟在了不歸之路上。

諸葛亮的死給蜀漢在三國之爭的無數戰爭中,屢戰屢敗的歷史上畫上了一個大大的謝幕哀嘆號!

先主劉備死後,諸葛亮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執意北伐,經年累月蜀漢就軍隊死傷無數,連他自己都知道沒有軍事造詣修為的紙上談兵《將略》,真正用於實戰就是瞎子進門……,雞蛋碰石頭,蚍蜉撼樹不自量力。

五次北伐從沒有過和司馬懿鬥智鬥勇的機會,更沒有小說作者臆想的以假亂真的空城計。

對於五次北伐的落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諸葛亮軍事能力偏低且還自負,其中魏延的反叛,還有我們小時候中學語文課本學過的馬謖失街亭,都是諸葛亮識人誤鑑,用人失明造成的。毛主席曾說 : “初戰亮宜自臨陣。“ 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諸葛亮雖無軍事建樹,確有治國理政之賢,以法治國,賞罰分明 :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循名責實,虛偽不齒。樊建曾言他 : “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不怨。

縱觀三國風雲人物他們處世立身各有其道,曹操以智,劉備取義,孫權重情,而諸葛亮效法,以法治國正是諸葛亮的政務之長。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雖乏軍事謀略之能,但為主光復漢室,就算是瞎子點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意志也算得上忠君愛國的典範。這種精神還是值得稱讚的。





獨樹一幟190


魯迅“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真是魯迅的原文),說的就是《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在正史中,諸葛亮的形象原非如此。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氏,先祖諸葛豐曾任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是泰山郡丞,算得上官宦人家出身,但從小父親去世,被叔父諸葛玄帶著到了荊州,與荊襄一帶讀書人有了交集,與徐庶等人為友,娶了沔南名士黃承彥的閨女。叔父去世後,躬耕於南陽。

但讀書多年的諸葛亮可不是隻想做個農夫,而是有遠大的抱負,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人,一個是匡扶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一個差點將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滅亡,可見諸葛亮的高傲。

但諸葛亮的才智,不在與各種計策,而是在大局觀,在治國安邦、處理政務上,甚至於文學、軍事理論上的造詣也很高,而非具體的謀略。

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諸葛亮的成就:

一、最初出仕時,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受到劉備的重視,以至於引起關羽、張飛的嫉妒。到赤壁之戰前,值得稱道的就是為劉琦出了個主意,讓他外出避難擔任江夏太守。數年後赤壁之戰,遊說孫權成功,聯合起來在赤壁擊敗曹操。但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周瑜,主力也是孫權的軍隊,劉備就是個打醬油的,根本沒諸葛亮什麼事。

二、劉備取得荊州數郡,委任諸葛亮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劉備本來就沒幾個郡,大半都交給諸葛亮治理,可見諸葛亮在政務上的能力。等劉備入蜀,諸葛亮是鎮守荊州的第一人,到諸葛亮入蜀,這期間也沒有什麼大事,在荊州曹劉孫三家都比較剋制。

三、奪取益州後,劉備每次外出征戰,也都是諸葛亮鎮守成都,讓劉備“足食足兵”。劉備稱帝后,諸葛亮擔任丞相,管理整個蜀國政務。劉備臨死,託孤於諸葛亮。

四、劉禪初期,諸葛亮取得蜀國軍政大權,三年後平定孟獲叛亂。據《魏晉春秋》載,諸葛亮對孟獲七縱七擒,有些虛幻的傳奇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傳說,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此。但孟獲只是南中的蠻夷,勢力不可能多強,被擊敗是應有之一。

五、劉禪五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去世,諸葛亮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是北伐,五次北伐,但五次北伐失敗,也沒有和司馬懿鬥智鬥勇,只有小勝,投入不如產出,耗費了國力。

綜上可見,諸葛亮最大的才能在政務方面,主導整個蜀國。此外能說服孫權,之後在吳蜀交惡時能主動修好,外交上的才能也不錯。文學上的造詣也很高,《出師表》是中學時期必備的古文篇目。最後,諸葛亮在軍事理論上的成就也很高,著有《將略》,司馬懿看到他修築的營地,稱其“天下奇才”。但僅限於理論,從五次北伐來看,軍事能力還是偏低。


三國逐夢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這是對諸葛亮早年的記載,本是一門豪族,無奈家道中落,與諸葛玄遷到荊州,定居南陽。後娶當時的襄陽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之後由於好友徐庶推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劉備當時對諸葛亮說了自己的志向,問他有什麼計謀可以幫他,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後稱《隆中對》。此後諸葛亮出山。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大敗,逃至夏口,情況危急,諸葛亮出使東吳,聯合抗曹。出使東吳之時並沒有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這些毫無根據的故事,三氣周瑜更是無稽之談,赤壁之戰更是周瑜領導的,劉備只是跟著打醬油,諸葛亮的功勞就是促成聯盟。赤壁之戰後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建安十七年諸葛亮與劉備一起圍成都,建安十九年,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當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

在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關羽在荊州被呂蒙殺,劉備舉大軍出征東吳,在夷陵一帶被東吳大敗,實力大損,史稱《夷陵之戰》,也是三國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場。223年2月,劉備病重,託孤諸葛亮與李嚴,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方。

平定了南方,諸葛亮就開始了他浩浩蕩蕩北伐了,建興五年,開始屯兵準備第一次北伐,臨行前寫了一篇《出師表》。建興六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建興六年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這裡可以看成第二次北伐,還是失敗。

建興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第三次北伐取得小勝利,但並沒有交戰記錄。

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第四次北伐失敗。

建興十二年,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第五次北伐失敗。

縱觀諸葛亮的一身,歷史上開始嶄露頭角就從劉備託孤開始的,而在這之前沒有什麼知名度,官職也不是很高。在託孤後南平南蠻,北伐中原。以蜀國貧弱之資討伐強悍的曹魏,匡扶漢室,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然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這種無畏的精神值得學習。

雖然在正史上面的諸葛亮沒有演義裡面空城計等的故事修飾,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歷史形象。因為他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託孤重臣,一篇《出師表》見其忠心,後世廣為流傳。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戰鬥到生命最後。堪稱忠君愛國的典範。為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弱國討伐強國,簡直就是正義的化身。







一尾江鯉


首先分享一下三國志描述的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千,優於將略。

怎麼理解?這其中的比較是諸葛亮自身才華的比較。奇謀再短恐怕也比大部分軍師長,將略再次也會優於大部分將軍。所以這並不是一句貶義之詞。

諸葛亮是一個經國治世之才,未出茅廬三分天下,規劃了孫劉聯盟,是一個真正做大事的人。

蜀國的前期有百折不撓善買人心的劉備,有威震華夏能征善戰的關張,所以諸葛亮的能力得以完美的釋放。可憐等到後期,蜀國無良帥無猛將,諸葛亮不得已一身擔起了整個國家。

本來就是個嚴謹治國的人,又擔起了那麼重的擔子,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真的是輸不起。所以在接下來的北伐中穩紮穩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詩中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觸古通今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範遐邇,勳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衝:“金城郭衝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衝。”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後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蹟大加讚揚,如: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另一篇呂溫的《諸葛武侯廟記》說:“大勳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蹟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 《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蹟其四》、《諸葛孔明》 、 《八陣圖》 、 《古柏行》 、 《武侯廟》 、 《諸葛廟》 、 《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讚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毛澤東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 “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讚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趣味人生雜談


三國的故事在經過演義以及眾多影視作品的不斷篡改已經和它本來的樣子相差巨大,尤其是諸葛亮,由於民間和官方的不斷捧高,他的形象和正史記載已經有了很大的背離,甚至被不斷地神化,那麼關注正史的人不禁要問了,號稱"臥龍"的孔明先生在正史中到底是怎麼樣的形象呢?今天我們將從他出仕前、輔佐劉備時期以及輔佐劉禪時期這三個時間段來深度剖析。

首先諸葛氏也是一門豪族,他們的先祖名叫諸葛豐,此人不僅是著名的學者、大名士,還曾官至司隸校尉,不過這都是元帝時期的事了,到了東漢末年,諸葛家已經很久沒有出過大官了,孔明的父親生前不過是官至郡丞,所以諸葛氏是當時是一個末流的官宦之家,稍強於普通人家,當黃巾軍興起時,他的家族受到的衝擊很大,被迫跟著諸葛玄往南遷移來到了荊州。

在南陽定居後沒有幾年,諸葛玄也病死了,這時的他只有16歲,不過他是十分聰明的,他的聰明不僅在於刻苦讀書,他還十分的擅長交際,他不僅和寒族的徐庶是好友,清河崔氏出身的崔州平也很他交情深厚,另外他還結交當時著名的人物品評家司馬徽,又通過娶黃氏女和荊州豪族黃家、蔡家以及當權者劉表結成了姻親關係,這一系列的操作讓他在當地擁有了很高的名望,雖然他自稱是"布衣",但其實已經是"臥龍"了,劉備主動找上門也不足為奇。

至於其為何選擇劉備,一方面是因為此人確實很有志氣和魅力,另一方面,孔明出道太晚,像其他的大佬曹操、孫權等陣營已經不可能有他的位置。不過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真的有那麼高嗎?其實並非如此,他們二人的蜜月期其實很短,龐統到來之後,成為劉備在軍事參謀上最倚重的人,所以討伐劉璋時他帶的是龐統。入主益州之後,他更加寵幸的人則是法正,二人親密無間,在進攻漢中時也將其帶在身邊作為第一謀士。

到了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前,他的嫡系基本都已去世,心腹元老也就剩了一個諸葛亮,所以孔明成為顧命大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他在劉禪時期也的確展現了自己的魅力,不過是在政治和人格上,而不是軍事上。他在治理內政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益州還是南中人民都十分感念他。但在軍事上卻遠沒有演義中的那麼優秀,過於謹慎的作戰風格讓蜀軍在戰場上屢失良機,最終無功而返。

結語:對於孔明,作為距離他的時代已經過去近2000年的我們本無資格評價,更沒有理由去否定他,只是各種演義小說充斥著熒屏,讓我們對一些古代名人的認知不斷出現偏差,對於一些虛構的事情竟還信以為真,反而對真實歷史一無所知,或許真的有一天我們要了解本國的歷史卻要去查閱別國研究者寫的資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