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正史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那么正史中诸葛亮的形象如何呢?

诸葛亮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书法家、战略家、文学家、发明家、思想家。中国忠诚的代表,智慧的化身,贤相的楷模,中国历史上一个家户喻晓的人物,在国外诸葛亮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日本,在一次调查日本最具影响的历史人物百人榜中,中国有两人上榜,其中就有诸葛亮排名第二十八名,另一位是文圣孔子,可见诸葛亮在国外的知名度很高。

在《三国演义》诸葛亮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是逃脱不了历史的轨迹,依然无法改变历史的发展,最后北伐含恨而终,令人惋惜。那么在正史中,诸葛亮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政治方面:诸葛亮把蜀国治理的有条有序,蜀国百姓安居乐业,诸葛亮廉洁奉公,使得蜀国官场一片廉洁,蜀国在诸葛亮治理下,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强不欺弱的境界,连陈寿都评价诸葛亮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在政治方面,诸葛亮取得了中国六大政治家的头衔,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在军事方面:虽然现代很多人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是他们质疑的是诸葛亮缺乏出色的战绩,而不是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对中国军事贡献是非常大的,一篇《隆中对》成为千古战略名篇,是历代战略家学习的榜样,同时还著有《兵法二十四篇》对历代兵家具有极大的作用,唐朝军神李靖对诸葛亮兵法称赞有加,并精通诸葛亮,研究诸葛亮阵法。同时诸葛亮还精通阵法,研究千古传送的八阵图,称为中国最厉害的阵法之一,至今无人能破。在军事发明上诸葛亮发明攻城车、诸葛连弩、木流流马、四角钉等超前的军事武器。这些都让诸葛亮入选中国武庙十哲,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其他朝代至少都是两人以上入选,可见诸葛亮的军事地位之高。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一篇《出师表》称为千古名篇,被后人称颂,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必为不忠之人,而有的人从《出师表》中却读出了诸葛亮的愚忠,拥有这样思想的一类人,好奇他们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人。《出师表》还被纳入现代中学教材,成为必备科目,可见《出师表》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同时诸葛亮还留有《诫子书》也是千古名篇,只有短短的七十二字,却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非宁静以致远”成为很多人的左右名,在很多成功人的房间随处可见。因为诸葛亮的文学影响,诸葛亮被选入中国文庙,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同时入选文武庙只有一人的记录,成为同时入选文武庙第二人。

在品质方面:诸葛亮在品质方面是从古至今的完人,可以说找不到任何缺点,在家里他是个好丈夫;再朝廷他是廉洁奉公,尽职尽责的官员;在民间他是人人称颂的好丞相;在军队里他是执法严明好统帅;在君主眼里,他是忠诚的代表;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他是道德的楷模,万世敬仰,据史书记载,明朝以前,诸葛亮的庙宇仅次于孔子的文庙,明朝以后,诸葛亮的庙宇仅次于孔子文庙和关羽武庙位列第三,可见诸葛亮在后世的影响非常之大,这还得归功于诸葛亮完美的品质。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能劝说孙权与一无所有的刘备联盟,可见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在联盟被破坏之后,诸葛亮再次表现出他的外交才能,重新联盟东吴,使得蜀国避免出现两面受敌的情况,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得到后世公认,被评选为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代表人物。

在其他方面的才能: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奇才,同时又是罕见的全才,诸葛亮精通政治、军事、文学、外交、书法、音乐、绘画、数学、物理、建筑、思想教育、哲学、治国、治军、阵法、发明、奇门遁甲、天文学等,涉及领域极广,由于他的才智,以至于现代社会都还在延用诸葛亮留下的一些技术,如都江堰的维护技术和维护制度;西南地区的耕种技术;四川的蜀锦织布技术;西南部分地区的炼铁技术等,虽然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很多原始的技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诸葛留下的制度和技术能延续近两千年,可见诸葛亮的能力之强。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引用古人的一句话作为结束: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汐水柔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每次都能猜透对手的心思,稳稳压住一头,并且算天算地算雨算风,简直是妖孽般的存在,那么,他究竟在正史中是怎样的呢?听我说说。

从出山到赤壁之战

诸葛亮年轻时享有卧龙之名,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出山后曹操来攻,于是前往东吴联络孙权抗曹。实际上孙权不是他说服的,这个功劳为鲁肃和周瑜所有,他们才是孙权的心腹,孙权不会因为诸葛亮的一席话就答应对抗曹操。

舌战群儒和借东风的故事不存在,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火烧赤壁是东吴将领的杰作,那么诸葛亮的功劳在哪?在《隆中对》里提出的天下三分的构想和建议联吴抗曹,这两点对刘备都非常重要。

诸葛亮给刘备指明方向,曹操和孙权难以撼动,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领荆州,再图谋益州。刘备听到这个指导思想才明确了方向,赤壁之战后立即攻占荆南四郡,遇到张松又顺势进入益州。如果没有诸葛亮点明刘备未必会这么干,当时局势变化很快,一步错过可能会步步错,将来如何可就不好说了。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一贯主张的,不管是赤壁之战还是以后,这个方针从来没有变过,事实证明它对刘备一方意义重大,初期帮刘备赢得赤壁之战,后来刘备不听劝说攻吴,才有了夷陵之战的大败。

从攻占益州到刘备去世

这一时期诸葛亮做了很大贡献。

先是管理荆南三郡的赋税,后劝说刘备占领益州,刘备出发之后他镇守荆州。刘备与刘璋开战,他带领张飞、赵云沿江而上,一直打到成都,刘备给他最高赏赐,和法正、张飞、关羽三人一样,之后镇守成都。

刘备攻占汉中,诸葛亮带援兵助战,为刘备拿下汉中锁定胜局。

然后刘备夷陵之战大败,托孤身死

这段时间整体来看,法正在刘备身边帮忙筹划军事,比诸葛亮更厉害些,诸葛亮治理后方,提供资源战备,行政做得多些,但是从托孤一事来看,刘备从来都没有忽视诸葛亮的才能和重要,否则怎么会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如果刘禅不行,你来替他。

有人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很有问题,荆州和益州相隔甚远,不能相互支援,两处分兵则实力减弱,所以才有关羽的惨败,其实这不能怪诸葛亮。刘备本来地盘就少,怎敢放弃荆州?关羽的外交失误导致孙权要夺荆州,但当时刘备法正都在,他的事诸葛亮管不了。

夷陵之败和诸葛亮也没关系,他是劝过刘备的,但劝不住。

诸葛亮主持蜀汉大局

诸葛亮主持大局后与东吴交好,又平定南中,再无后顾之忧,因此可以不断出兵北伐;对内法律严明,赏罚公正,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国家富裕,上下秩序井然,一个施政者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了。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显示出来。

六次北伐,除第一次因马谡而败,剩下五次均有收获,比如斩杀王双和张郃,占据武都和阴平二郡,大败费曜和郭淮,让司马懿畏惧如虎。司马懿看过诸葛亮安营的地方,说他是天下奇才,可见诸葛亮行军很有法度。

六次北伐不能克定中原,有人就说诸葛亮不懂军事,其实根本原因是蜀国实力不足导致,军粮数次短缺,用兵太猛又怕死伤过多,因此不得不谨慎。

诸葛亮北伐有更深用意,蜀国实力不强,他要不断北伐消耗魏国的实力,以防止魏国蓄积力量进攻蜀汉。魏国主动攻击,肯定是有准备有策略的,更加危险,倒不如主动攻击,对方措手不及之下相对好打。

看不到这一点就说诸葛亮六出岐山无功而返,只能送你两字,短视。

诸葛亮用兵严谨但不擅奇计,他的作战风格是稳。

他一生最大的用兵失败就是第一次北伐时的街亭之战,马谡深得他的信任,于是重用马谡,结果导致北伐失利。我们不能以一次失败定论,曹操在张绣手里吃过大亏,后来也兵败赤壁,但不影响曹操成为三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

三国志评价说军事非诸葛亮所长,但能让司马懿忌惮,水平也在一流,刘备活着也不会比他做得更好。诸葛亮的治军方法和八阵图让唐朝名将李靖都极为推崇,位列历代武庙(从唐到元),被称为十哲之一,可见历代都承认他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还有别的才能,比如心思巧妙,改善连弩,制作木牛流马;文采斐然,《诸葛亮集》有二十四篇,共计十万四千余字;书法、绘画和音乐上也都有一定造诣。

要我评价,诸葛亮绝对是个政治和军事双优的统帅级人物,战略眼光独到,如果刘备听他的,肯定能多活几年,不至于死在白帝城。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当初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理念,知道刘备实力最弱,怎会不明白刘备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于是出室辅佐,其实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干了二十六年,完全不计后果,说起来也是猛士。

千百年来,人们常为那八个字而敬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鬼山枫语


要想知道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形象的人物,只要通过历史文献资料便可还原他在历吏上的本来面目。

首先我们从他未出山前的十年隆中生活谈起,他在隆中一边以“躬耕陇亩”维持生计,一边搏揽群书,广交有识之士,谈古论今,开阔了个人视野,了解了社会,在畅谈志向抱负时他曾言 : ”遨游何必故乡邪”。显示了他年轻时胸怀大志的理想抱负。

从诸葛亮出山,到三国之争的三大战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于孙权,病死于东征途中的白帝城的15年间,诸葛亮并非小说描写的那样整天排兵布阵,能掐会算,运筹帷幄于千军万马之中。

15年里他主要从事外交和政治方面的活动,做着后勤,筹备粮草,发展经济,管理民生,巩固后方的工作,没有耀眼的政绩,官职和威望也不是很高。

引人入眼的就是他出使东吴,成功缔结了吴蜀联盟,消除了刘备政权东部的隐患,为政局稳定和蜀汉政权的建立谋求到了一个较好的政治环境。

刘备心怀光复汉室之志,诸葛亮向他陈述了三分天下之计。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纯属子虚乌有。草船借箭也是出自孙权之策,赤壁之战筹划与运作执行都是孙权、周瑜所为,赤壁大捷是东吴军队辉煌。

诸葛亮崭露头角是从刘备临终托孤起始的,刘备遗嘱诸葛亮 : “若嗣子可辅,辅之 ; 如其不才,君可取之。”诸葛亮所闻感激涕零,举诸一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以辅幼主。刘嘱诸葛亮可以刘禅后主之父处之,要后主视诸如父。可见其刘备对诸葛亮的置心信任如同己出,同时也显现诸葛亮对主忠诚天地可鉴。正如康熙帝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也。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刘备去世后,蜀国陷入内忧外患之中,东征损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国家元气大伤。诸葛亮采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稳定政局,颁布政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重修旧好,缓解了蜀国与东吴之间战争风险的压力,同时也对蜀国周边通过结盟的结盟,安抚的安抚,平叛等多种方式为蜀国创造相对和平安稳的周边环境。

不过后来诸葛亮太过挟老持重,刚愎自用,慢慢违背了先主让他辅政的嘱托,从而代政,倒真做起了太上皇,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居然还整出个“出师表“,居高临下,以命令责斥的口吻象教训自家孩子手下臣子一样对待后主。

当时22岁的刘禅被不是后代所传的那么傻无能,相反而是一个聪明机智,治国有方,知人善用的好贤君。他清楚国家及自己的处境,顾全大局,明智沉稳,委曲求全。诸葛亮要折腾便由他折腾,要北伐便由他北伐,尽管他知道北伐只能是劳命伤财的徒劳,他尊重诸葛亮那是父亲的在天之灵,他对诸葛亮怀有亲情,那是诸葛亮代表着父亲那个时代,诸葛亮身上有着父亲寄托的太多太多的灵魂负载。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在蜀汉建兴五年,北魏新主上任忙于稳定国内时局。诸葛亮以为光复汉室时机已到,决定北伐,他岂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紧接二次、三次、四次均是以同样的结局鸣哀收锣。

从建兴十年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在蜀汉施行“休士劝农“ “教兵讲武”的政策,一边发展生产,一边加强军队建设训练,增强军备战力。经过三年的准备,无论是说他是狂妄自大,还是雄心壮志不移也罢,总之在建兴十二年春他又踏上了第五次北伐之路。可悲的是这次不但败的彻底,还重蹈了刘备东征孙权,夷陵惨败气火攻心,把老命也丢在了不归之路上。

诸葛亮的死给蜀汉在三国之争的无数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历史上画上了一个大大的谢幕哀叹号!

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执意北伐,经年累月蜀汉就军队死伤无数,连他自己都知道没有军事造诣修为的纸上谈兵《将略》,真正用于实战就是瞎子进门……,鸡蛋碰石头,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五次北伐从没有过和司马懿斗智斗勇的机会,更没有小说作者臆想的以假乱真的空城计。

对于五次北伐的落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诸葛亮军事能力偏低且还自负,其中魏延的反叛,还有我们小时候中学语文课本学过的马谡失街亭,都是诸葛亮识人误鉴,用人失明造成的。毛主席曾说 : “初战亮宜自临阵。“ 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诸葛亮虽无军事建树,确有治国理政之贤,以法治国,赏罚分明 :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循名责实,虚伪不齿。樊建曾言他 : “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不怨。

纵观三国风云人物他们处世立身各有其道,曹操以智,刘备取义,孙权重情,而诸葛亮效法,以法治国正是诸葛亮的政务之长。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虽乏军事谋略之能,但为主光复汉室,就算是瞎子点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意志也算得上忠君爱国的典范。这种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





独树一帜190


鲁迅“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真是鲁迅的原文),说的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在正史中,诸葛亮的形象原非如此。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氏,先祖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算得上官宦人家出身,但从小父亲去世,被叔父诸葛玄带着到了荆州,与荆襄一带读书人有了交集,与徐庶等人为友,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的闺女。叔父去世后,躬耕于南阳。

但读书多年的诸葛亮可不是只想做个农夫,而是有远大的抱负,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人,一个是匡扶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一个差点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灭亡,可见诸葛亮的高傲。

但诸葛亮的才智,不在与各种计策,而是在大局观,在治国安邦、处理政务上,甚至于文学、军事理论上的造诣也很高,而非具体的谋略。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诸葛亮的成就:

一、最初出仕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受到刘备的重视,以至于引起关羽、张飞的嫉妒。到赤壁之战前,值得称道的就是为刘琦出了个主意,让他外出避难担任江夏太守。数年后赤壁之战,游说孙权成功,联合起来在赤壁击败曹操。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周瑜,主力也是孙权的军队,刘备就是个打酱油的,根本没诸葛亮什么事。

二、刘备取得荆州数郡,委任诸葛亮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刘备本来就没几个郡,大半都交给诸葛亮治理,可见诸葛亮在政务上的能力。等刘备入蜀,诸葛亮是镇守荆州的第一人,到诸葛亮入蜀,这期间也没有什么大事,在荆州曹刘孙三家都比较克制。

三、夺取益州后,刘备每次外出征战,也都是诸葛亮镇守成都,让刘备“足食足兵”。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担任丞相,管理整个蜀国政务。刘备临死,托孤于诸葛亮。

四、刘禅初期,诸葛亮取得蜀国军政大权,三年后平定孟获叛乱。据《魏晋春秋》载,诸葛亮对孟获七纵七擒,有些虚幻的传奇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传说,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但孟获只是南中的蛮夷,势力不可能多强,被击败是应有之一。

五、刘禅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去世,诸葛亮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是北伐,五次北伐,但五次北伐失败,也没有和司马懿斗智斗勇,只有小胜,投入不如产出,耗费了国力。

综上可见,诸葛亮最大的才能在政务方面,主导整个蜀国。此外能说服孙权,之后在吴蜀交恶时能主动修好,外交上的才能也不错。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出师表》是中学时期必备的古文篇目。最后,诸葛亮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也很高,著有《将略》,司马懿看到他修筑的营地,称其“天下奇才”。但仅限于理论,从五次北伐来看,军事能力还是偏低。


三国逐梦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这是对诸葛亮早年的记载,本是一门豪族,无奈家道中落,与诸葛玄迁到荆州,定居南阳。后娶当时的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之后由于好友徐庶推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当时对诸葛亮说了自己的志向,问他有什么计谋可以帮他,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后称《隆中对》。此后诸葛亮出山。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大败,逃至夏口,情况危急,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抗曹。出使东吴之时并没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这些毫无根据的故事,三气周瑜更是无稽之谈,赤壁之战更是周瑜领导的,刘备只是跟着打酱油,诸葛亮的功劳就是促成联盟。赤壁之战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七年诸葛亮与刘备一起围成都,建安十九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

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关羽在荆州被吕蒙杀,刘备举大军出征东吴,在夷陵一带被东吴大败,实力大损,史称《夷陵之战》,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223年2月,刘备病重,托孤诸葛亮与李严,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方。

平定了南方,诸葛亮就开始了他浩浩荡荡北伐了,建兴五年,开始屯兵准备第一次北伐,临行前写了一篇《出师表》。建兴六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这里可以看成第二次北伐,还是失败。

建兴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第三次北伐取得小胜利,但并没有交战记录。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第四次北伐失败。

建兴十二年,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第五次北伐失败。

纵观诸葛亮的一身,历史上开始崭露头角就从刘备托孤开始的,而在这之前没有什么知名度,官职也不是很高。在托孤后南平南蛮,北伐中原。以蜀国贫弱之资讨伐强悍的曹魏,匡扶汉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种无畏的精神值得学习。

虽然在正史上面的诸葛亮没有演义里面空城计等的故事修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历史形象。因为他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托孤重臣,一篇《出师表》见其忠心,后世广为流传。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战斗到生命最后。堪称忠君爱国的典范。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弱国讨伐强国,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







一尾江鲤


首先分享一下三国志描述的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千,优于将略。

怎么理解?这其中的比较是诸葛亮自身才华的比较。奇谋再短恐怕也比大部分军师长,将略再次也会优于大部分将军。所以这并不是一句贬义之词。

诸葛亮是一个经国治世之才,未出茅庐三分天下,规划了孙刘联盟,是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

蜀国的前期有百折不挠善买人心的刘备,有威震华夏能征善战的关张,所以诸葛亮的能力得以完美的释放。可怜等到后期,蜀国无良帅无猛将,诸葛亮不得已一身担起了整个国家。

本来就是个严谨治国的人,又担起了那么重的担子,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真的是输不起。所以在接下来的北伐中稳扎稳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诗中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触古通今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趣味人生杂谈


三国的故事在经过演义以及众多影视作品的不断篡改已经和它本来的样子相差巨大,尤其是诸葛亮,由于民间和官方的不断捧高,他的形象和正史记载已经有了很大的背离,甚至被不断地神化,那么关注正史的人不禁要问了,号称"卧龙"的孔明先生在正史中到底是怎么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将从他出仕前、辅佐刘备时期以及辅佐刘禅时期这三个时间段来深度剖析。

首先诸葛氏也是一门豪族,他们的先祖名叫诸葛丰,此人不仅是著名的学者、大名士,还曾官至司隶校尉,不过这都是元帝时期的事了,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已经很久没有出过大官了,孔明的父亲生前不过是官至郡丞,所以诸葛氏是当时是一个末流的官宦之家,稍强于普通人家,当黄巾军兴起时,他的家族受到的冲击很大,被迫跟着诸葛玄往南迁移来到了荆州。

在南阳定居后没有几年,诸葛玄也病死了,这时的他只有16岁,不过他是十分聪明的,他的聪明不仅在于刻苦读书,他还十分的擅长交际,他不仅和寒族的徐庶是好友,清河崔氏出身的崔州平也很他交情深厚,另外他还结交当时著名的人物品评家司马徽,又通过娶黄氏女和荆州豪族黄家、蔡家以及当权者刘表结成了姻亲关系,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他在当地拥有了很高的名望,虽然他自称是"布衣",但其实已经是"卧龙"了,刘备主动找上门也不足为奇。

至于其为何选择刘备,一方面是因为此人确实很有志气和魅力,另一方面,孔明出道太晚,像其他的大佬曹操、孙权等阵营已经不可能有他的位置。不过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真的有那么高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二人的蜜月期其实很短,庞统到来之后,成为刘备在军事参谋上最倚重的人,所以讨伐刘璋时他带的是庞统。入主益州之后,他更加宠幸的人则是法正,二人亲密无间,在进攻汉中时也将其带在身边作为第一谋士。

到了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前,他的嫡系基本都已去世,心腹元老也就剩了一个诸葛亮,所以孔明成为顾命大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他在刘禅时期也的确展现了自己的魅力,不过是在政治和人格上,而不是军事上。他在治理内政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益州还是南中人民都十分感念他。但在军事上却远没有演义中的那么优秀,过于谨慎的作战风格让蜀军在战场上屡失良机,最终无功而返。

结语:对于孔明,作为距离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近2000年的我们本无资格评价,更没有理由去否定他,只是各种演义小说充斥着荧屏,让我们对一些古代名人的认知不断出现偏差,对于一些虚构的事情竟还信以为真,反而对真实历史一无所知,或许真的有一天我们要了解本国的历史却要去查阅别国研究者写的资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