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clover_ATS


民國時的軍閥混戰,主要指從1916年開始到1928年結束的直皖奉舊軍閥混戰,1928~1930年的蔣閆馮桂新軍閥混戰。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了新式陸軍,後來被稱為北洋軍,

並提拔了段祺瑞.馮國璋.王世貞等一批軍官!

武昌起義後成立中華民國,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和南方談判,以逼迫清帝遜位為條件,換取大總統的職位。在袁世凱的壓力下1912年3月12日清帝發表退位詔書。6月袁世凱正式當選為大總統,從此北洋軍閥控制了全國!

1915年底,袁世凱宣佈稱帝,改第二年為洪憲元年,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積極反對,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堅持中華民國,反對帝制,史稱護國運動!

革命黨人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宣佈雲南獨立,在昆明建立護國軍政府。蔡鍔擔任第一軍軍長,領軍進攻四川,不久在納溪取得大捷!

李烈鈞擔任第二軍長,進攻兩廣,雲南都督唐繼堯擔任第三軍長,留守昆明並伺機進攻湖南.貴州。不久廣西都督陸榮廷,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宣佈兩省獨立。北洋軍節節敗退,內部開始分裂,1916年3月,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孫中山號召大家繼續反袁,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孫中山宣佈護國運動勝利結束。

袁世凱死後不久北洋軍閥分裂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系,東北的張作霖獨樹一幟,形成奉系軍閥,雲南都督唐繼堯在護國戰爭中佔據貴州省,並趁機佔據四川南部,東部,號稱滇系軍閥。廣西都督陸榮廷也攻佔廣東,形成桂系軍閥!

陸軍總長段祺瑞接任國務總理後,皖系在北京政府內部佔據了優勢地位,他瘋狂叫囂,要以武力統一全國,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先生聯絡滇系,桂系,奉系及革命黨人,統一反對皖系,史稱護法運動!他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擔任海陸軍大元帥,桂系首領陸榮廷,滇系首領唐繼堯擔任元帥,並組織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

不久,北京政府內部反段勢力佔據優勢,國務總理段祺瑞同意恢復《臨時約法》,不久南北軍閥聯合起來,排擠孫中山,1918年5月,孫中山離開廣州回到上海,護法運動失敗了!

段祺瑞繼續操控北京政府,皖系和直系的矛盾擴大了,1920年爆發了直皖戰爭,皖系失敗,直係軍閥控制了北京政府。和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矛盾開始激化,兩年後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奉系失敗,退回了關外。

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將領,陸軍檢閱使,第三軍軍長馮玉祥聯合孫嶽.胡景翼發動北京事變,囚禁了總統曹錕,趕跑了吳佩孚。由此導致奉系取得了勝利,馮玉祥和張作霖談判,雙方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邀請段祺瑞擔任總理。主持政府事務!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黃埔軍校,培訓革命力量,兩年後,廣西的李宗仁,湖南的唐生智同意了北伐軍第七,第八軍軍長的職務,支持國民政府,7月9日,國民軍共8個軍10萬人,兵分三路,誓師北伐。先後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1928年底,東北保安總司令張學良宣佈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史稱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成了形式上的統一,但是在國民政府內部,逐漸形成以黃埔係為主的蔣介石集團,以西北軍為主的馮玉祥集團,以晉綏軍為主的閻錫山集團。以廣西鋼軍第七軍為主的李宗仁.白崇禧集團。他們為了爭奪地盤,先後爆發了兩次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1930春,閆.馮.桂三派軍閥聯合,發動了對蔣介石的戰爭,史稱中原大戰!雙方在中原地區大戰數月,不分勝負!

9月,張學良率20萬東北軍入關,支持蔣介石,中原大戰最後以蔣介石取得勝利,從此蔣介石為首的黃埔系在全國取得了統治地位!

但是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有其他軍閥存在,直到抗日戰爭後期,國民政府才基本控制了全國,消滅了名義上的大軍閥!


少校說歷史


可以用“一二三四五”簡單說個大概:

一,就是指北洋軍閥都有一個始祖:袁世凱。後來的北洋軍大佬基本都出自袁世凱小站練兵那幫人,北洋六鎮是基礎。當然也有旁系,比如張作霖就是後來投靠的。

二,是指民國前期(1912-1928)的南北對立,差不多始終存在南北政權。與北京政府對立的南方革命黨政權主要以廣東為根據地,時而聯合西南軍閥,先後有護國軍、護法軍政府、非常大元帥府、廣州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等等。

三、是指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三大塊: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馮國璋、曹琨為首的直係軍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

四、是指北洋政府時期實際上存在的四個階段:袁世凱當政階段、皖系軍閥當政階段、直係軍閥當政階段、奉系軍閥當政階段,每個階段差不多都是四年(1912-1928)。

五,是指所謂的國民黨新軍閥混戰的五大勢力:蔣介石的中央系,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閻錫山的晉綏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張學良的東北軍。他們在1929和1930年先後爆發兩場混戰: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都以蔣介石的中央軍最後取得了勝利。所以到1932年初,經過新軍閥混戰的勝利和國民黨內鬥爭(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鬥法)勝利,蔣介石在國民黨內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後來雖然也有反蔣事件,但都沒有掀起大波瀾。而地方實力派雖然仍然存在,但是軍閥混戰基本沒有了。代之以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



磨史作鏡


民國時期最大的軍閥“頭目”可以說是袁世凱。袁世凱清末時期在天津小站操練新兵,逐漸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武裝。但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和清末其他幾位重臣不一樣,他所操練的軍隊完全成為了自己的私人武裝所以當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逼宮,這支部隊仍為袁世凱所屬。跟袁世凱一路走來手下的將領,不乏優秀人才,而

段祺瑞馮國璋從小站練兵時代便追隨袁世凱,憑藉著兩人過人的才幹,深受袁世凱賞識和重用,得以成為其心腹。在袁世凱和北洋軍閥集團處於事業上升期時,這兩人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而不少地方大員,帶兵的師長、旅長或者鎮守使,為了自身的利益都競相攀附投靠,無形中在兩人周圍形成了各自的派系。而袁世凱也是怕“一家獨大”,對於馮國璋和段祺瑞都是相互扶持,而這種“帝王之術”對以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主要的禍根。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片唾罵聲中恚死。早已暗中分裂若干勢力的北洋軍閥,在老大死後,也就乾脆明目張膽地正式分裂成了,當老頭子袁世凱還在的時候,這些派系問題還不至於翻到明面上來,而當袁世凱死去群龍無首時,馮國璋和段祺瑞資歷、權勢都相當,自然誰也不肯服誰,只能分道揚鑣。

那麼我們以奪取北京政府為主軸,第一個獲得控制權的就是段祺瑞的皖系。在袁世凱死後到直皖大戰之前,皖系掌握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以及熱河、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淞滬護軍使轄區。在巴黎和會中對中國不利的消息陸續傳來,全國人民群情激奮時, 段祺瑞先以強硬對付,看到廣大人民的力量之後又驚恐不安,完全進退失據,一再應對失措。最終,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整個段祺瑞政府遭受了沉重打擊。1919年秋冬之際,在看到皖系軍閥狼狽不堪的狀況之後,直系的曹錕(直隸)、李純(江蘇)、陳光遠(江西)、王佔元(湖北)和奉系的張作霖(奉天)、鮑貴卿(吉林)、孫烈臣(黑龍江)結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中最招人討厭的徐樹錚為藉口,合力發動倒皖戰爭。

接下來奪取北京政府的就是繼馮國璋為直系首領的曹錕。曹錕的實力基礎是北洋六鎮之一的陸軍第三師,曹錕的助手吳佩孚善於治軍,有常勝將軍的稱號。1922年5月,直奉雙方在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上發生根本分歧,大打出手,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指揮直軍10萬人在京津一線迎擊奉軍12萬人。奉軍雖在兵力與武器裝備方面佔優,但官兵素質良莠不齊,僅10天時間即遭慘敗,退出關外。直系打敗奉系後,聲望達到頂點,至1923年直系控制的地盤包括直隸、河南、陝西、江蘇、湖北、江西、福建、熱河、察哈爾等九省(區)另外還有山東、山西、安徽、甘肅、新疆、四川、綏遠等省區也紛紛歸附,以直系馬首是瞻。10月以賄選的方式被“選舉”為大總統。在直系如日中天時,內外矛盾也加劇起來。在外部,張作霖、孫中山與盧永祥結成了反直三角聯盟。在經過第二次直奉大戰和馮玉祥倒戈之後,直係軍閥元氣大傷,孫傳芳為後期首領,被北伐軍大敗。

要說北洋軍閥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那還得是奉系張作霖。他和前兩任不同,張作霖沒有馮、段在北洋中的根基。張作霖早期為保安隊,在被晚晴政府招安後,轉而擁護共和,搖身一變成為了陸軍第27師師長。後經馮德麟、湯玉麟之變控制整個奉天。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勢力達華北地區。在張作霖當上了海陸空軍大元帥之後,南方的北伐軍正打的如火如荼。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等張作霖再想回到他的發跡之地時,卻死在日本人的炸彈之下。

以上是北洋軍閥三大軍閥的歷史,至於小軍閥這裡就不在說了。


噠噠噠大隊長


軍閥混戰指的是民國初年到1929年的軍閥割據混戰的事件。以1917年,段祺瑞成功鎮壓張勳的復辟鬧劇,“再造共和”,卻拒絕恢復國會,並欲廢止臨時約法為開端,段祺瑞的行為招致南方五省的反對,使中國陷入南北分裂,自抗日前夕結束。

過程: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系和皖系。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大權,段祺瑞為獲得日本援助積極主張對德、奧宣戰,但是遭到了黎元洪和一些國會議員的反對。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皖系便煽動10餘省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黎元洪邀請張勳來北京支持他,但是7月張勳復辟,段祺瑞發兵討伐張勳,並打敗可張勳,但是他欲廢除臨時約法和國會,南方以孫中山為首的又發動護法運動。


1918年,皖系操縱的安富會選取徐世昌為總統,取代馮國璋。

1919年12月,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首領。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擊敗,北京政府被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

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奉系戰敗,退出了關外,直系驅逐徐世昌,黎元洪覆任總統,策動陳炯明叛變,同時派楊森督川,孫傳芳督閩,沈鴻英督粵。

1923年6月曹錕驅逐黎元洪,10月經賄選當上總統。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吳佩孚腹背受敵,率殘部南逃。北京政權被奉系掌握。

1925年10月,直系孫傳芳組織五省聯軍,吳佩孚自稱14省聯軍,重新糾集直系勢力。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先在湖南、湖北消滅吳佩孚主力,後在江西、福建消滅孫傳芳部隊。

1928年6月,北伐軍攻下北京、天津,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自此北伐結束。

1929年1月,在南京會議上蔣、(李、白)、馮、閻四派鬥爭激勵。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獲勝。

1930年5月至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等爆發了戰爭,即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獲勝。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司馬長史


民國軍閥混戰大體分為新老軍閥。

1916年袁世凱死後,原本一家獨大的北洋軍閥分裂。直系、皖系、北洋旁支奉系的三大勢力在長江以北混戰至1928年張作霖退回關外。南方因北洋鞭長莫及,所以粵桂滇川黔福等各路軍閥混戰多年。

1925年國民革命軍逐步崛起,統一兩廣福建地區,次年北伐,逐次擊敗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終於1928年名義上統一全國。

因分贓不均,國民革命軍在關內大體分裂為了蔣、桂、馮、閻四大勢力,也稱新軍閥,滇川陝等小軍閥只能選擇站隊。自1928年蔣桂戰爭始至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蔣在張學良幫助下最後確定中央地位,大規模混戰結束。

但隨後胡漢民事件、九一八等接連發生,國內的局部爭奪一直持續到七七事變。


四川達州


清朝末期,形成了袁世凱為首的北洋直係軍閥,各地都效忠袁大帥,袁世凱死後,形成了直係軍閥馮國璋,馮死後,吳佩孚成了大帥,皖系軍閥段祺瑞,奉系軍閥張作霖,後來,直奉合作,打敗了皖系,張作霖進北京,當上了陸海空軍大元帥,南方孫中山死後,蔣介石北伐,打敗了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退回東北,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即位,宣佈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北洋軍閥時期結束。形成了國民黨新軍閥,東北張學良,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西北五馬,西南五省,川軍劉相,桂軍李宗仁,滇軍龍雲,黔軍王家烈,康軍劉文輝,廣東陳濟棠,湖南何建,蔣介石作為中央政府,控制,中原,長江中下游地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各地方軍閥抗日,至此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