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因意外情況的出現,獲得勝利的戰爭有哪些?

今古言堂


戰爭史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這裡介紹一下織田信長的如何在桶狹間之戰中因一場大雨的出現以劣勢反殺勁敵今川義元,從而逆轉敗局成就霸業,幾乎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

1551年,號稱“尾張的大傻瓜”的織田信長繼任織田家家督,並在隨後幾年縱橫捭闔統一了尾張國。尾張國的統一讓織田家的死敵,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家面臨了威脅,家督今川義元遂舉全國之兵進攻織田信長。

1560年,戰前的今川家已經擁有了駿河、遠江、三河等領地,且不斷攻略織田家的尾張地區,已經取得了對織田家的決定性勝利,成為東日本地區最大的大名。今川義元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此次全國之兵約2萬餘人,而織田信長的全部兵力不到5000人,且要防守多處要砦,劣勢明顯。尾張國地域狹小,迴旋餘地也不足,一旦失利,家族有覆滅危險,因此對織田信長而言,不能允許失敗。

當年5月12日,今川義元誓師進攻,5月19日,今川義元就已經攻破丸根、鷲津砦,今川義元的主力也到達桶狹間,準備進攻織田家大本營清洲城,織田有被合圍的危險,而此時的信長兵力僅1000餘人。信長決定集結全部剩餘兵力突襲今川義元的本隊做最後的一搏。

在此生死關頭,上天給了織田信長一個天大的禮物,天突然降下暴雨,織田大軍認為有神明庇佑,士氣大振,而已經進軍多日的今川軍紛紛避雨,未料到敵軍的突襲,織田突襲後便迅速被突入,兩軍隨即陷入苦戰。

織田信長人本來就少,如果長時間混戰,等敵人緩過盡來,自己將陷入被動,因此織田目標很明確,讓手下不要戀戰,不要首級,瞄準今川義元的大旗殺去。桶狹間地域狹小,大部隊不能集結,而且大雨導致道路泥濘,無法相互支援,今川義元很快便被織田信長的親信斬首,隨著今川義元的戰死,大軍也迅速敗退,進攻尾張國各地的今川軍紛紛退走。

幾乎可以認為,一場暴雨讓織田和今川兩軍的攻守異勢,也拯救了懸崖邊的織田家。設想沒有這場大雨,織田信長很難悄無聲息突襲今川義元,縱然突襲成功也很難突破今川義元主力大軍,縱然突破成功,今川大軍也可以憑藉人數優勢及時合圍織田,或者暫時撤退穩住陣型後再反擊,因此幾乎不可能出現主帥被敵人斬首的極端敗局。氣勢如虹的今川大軍最後是被一場意外的大雨給沖毀了!

此戰之後,今川家很快敗落,而織田信長則扭轉頹勢積極擴張,成為了結束日本戰國時代混戰的靈魂人物


歡迎關注柔玄,一起品味歷史的樂趣,把握興亡的脈絡!


柔玄


歷史上,因意外情況出現實現戰局逆轉的情況非常多,可是主要靠意外情況打勝仗的人,中外歷史上恐怕只有國民黨五虎上將之首的劉峙一個人。

劉峙這個人,非常有趣。劉峙是江西吉安人,那是紅軍的革命老區,是有名的將軍縣,可是劉峙卻是對老蔣忠心耿耿的將領,在解放戰爭中位列43名戰犯中的第25名,可謂位高權重。這麼看,劉峙是一個紅土地上長出來的反動派白將軍。

劉峙更有趣的是,總是打敗仗,卻有個“常勝將軍”的名號。為啥常勝將軍總打敗仗?主要原因是,老天爺也看不下去了。

劉峙在黃埔軍校中,擔任過戰術教官和參謀處科長。1925年第一次東征,淡水城戰鬥中,第二團團長王伯齡臨陣脫逃,何應欽派劉峙反攻,擊敗了陳炯明的洪兆麟部。當時天色暗了下來,敵人看不清居然以為劉峙是自己人,結果被劉峙打了個措手不及,劉峙乘勝追擊,取得勝利。

棉湖之戰中,敵人衝破防線,直接衝進何應欽的團部,劉峙正好帶領衛兵趕到救了何應欽一命,自此,何應欽對劉峙更加信任。總指揮蔣介石表揚劉峙: “華陽一役,為成敗最關鍵, 劉團長能出奇制勝, 轉危為安, 誠革命前途大幸也。”

如果東征陳炯明時的狗屎運,只能讓劉峙嶄露頭角,那麼劉峙在二次北伐中又走了狗屎運,奠定了他常勝將軍的名號。

實話實說,相對於國民革命軍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軍隊,北洋各部簡直就是土雞瓦狗。可是國軍中也有慫貨,可劉峙偏偏不是,劉峙是楞貨。

二次北伐中,劉峙擔任第一軍軍長,顧祝同為第九軍軍長,一個是沿著津浦路正面攻擊,一個是左翼攻擊。正當出發時,顧祝同忽然膽怯,後撤回來,何應欽也趕緊命令劉峙後撤。劉峙沒有接到命令,一路猛打猛衝一戰而勝,佔領了蚌埠。自此,劉峙坐實了“常勝將軍”和“福將”這兩件事。

30年代對蘇區的“圍剿”中,劉峙更是鴻運當頭,他指揮了張鈁、陳繼承、衛立煌、錢大鈞等十一個縱隊, 向鄂豫皖蘇區大舉進犯。又是名將如雲,又是絕對優勢兵力,鄂豫皖蘇區就這樣被國軍佔領了。劉峙,也因為這一戰,成了國民革命軍頭號戰將。

也許是被老蔣傳染了,劉峙官越做越大,越來越不會打仗。1937年平漢路作戰,劉峙擔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坐鎮保定,以主力固守涿州, 以孫連仲軍守平漢路上的良鄉, 以萬福麟軍守固安, 以孫殿英軍守門頭溝, 布成三道防線。結果,保定會戰一爆發,劉峙就沿著平漢路南逃,別人都說他不是和日軍作戰,而是和日軍賽跑。保定會戰後,劉峙又一跑數百里,石家莊、邢臺、邯鄲、安陽等重地相繼失守。反觀那個因為臨陣脫逃被殺的韓復榘,至少還打過幾次硬仗呢。

長腿將軍劉峙,一年多後就復出當了重慶衛戍司令兼防控司令。1941年重慶大轟炸中,數千人在防空洞中被踩踏窒息而死。更為奇葩的是,劉峙派兵去清理現場,放著奄奄一息的群眾不救援,反而在傷員和死人身上搶錢搶東西,有的傷員因為身上有錢直接被活活掐死。後來這些錢,都送到了劉峙的家裡。

隨後的解放戰爭,劉峙更是一敗再敗,常勝將軍變成了常敗將軍。第一敗,30萬大軍圍攻中原軍區,結果讓跑了;第二敗,丟了重武器的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劉峙直接一觸即潰;第三敗,淮海戰役80萬大軍被華野和中野60萬大軍各個擊破,殲滅55萬人。

劉峙的從軍生涯,基本上能夠歸納一句話——運氣好了,就是常勝將軍,運氣一般就只能是常敗將軍了。


歷史知事


1938年3月下旬,日軍集中了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兩個主力師團,準備在臺兒莊會師,和從南京北上的日軍合圍徐州。其中,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南下,板垣師團則是在煙臺登陸後,向臨沂進攻。按照原計劃,磯谷師團應該沿津浦路支線嶧縣到棗莊的鐵路迂迴,等板垣師團突破臨沂之後,兩個師團在臺兒莊會師,然後並肩沿津浦路南下。但磯谷師團自參加侵華戰爭以來,連戰連捷,未遇敵手,沒有遭受過重大損失,所以對中國軍隊非常輕視,就想著不等板垣師團到來,就先攻擊臺兒莊。

臺兒莊的守軍是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第二集團軍雖然頂著一個集團軍的名義,但實際上只有三個師外加一個獨立旅的兵力,總共大約2.4萬人。這個兵力其實和當時國軍的一個軍的兵力差不多,比如當時張自忠率領的同樣出自西北軍系統的五十九軍,雖然名義上要比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低兩個層次,但卻有3.2萬人。更要命的是,孫連仲的這點部隊,當時的裝備水平還非常低劣,基本上沒有炮,只有戰區臨時配屬給孫連仲的一個戰車防禦炮連,輕重機槍很少,步槍也不是每人都有,有些士兵的槍甚至是清朝時期的產品。

孫連仲的部隊一直都以擅長守城著稱,在徐州會戰之前,孫連仲本來隸屬於第一戰區,駐紮在河南許昌一帶,一直到臺兒莊之戰爆發之前的前四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才從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那裡調來了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同時還有湯恩伯的十七軍團,張自忠的五十九軍,以及孫震率領的川軍兩個軍。三月十九日,孫連仲到達戰區後,與李宗仁見面,就被派到臺兒莊擔任防禦任務,阻止日軍渡過運河。到三月二十三日,日軍就開始攻擊臺兒莊,留給孫連仲的時間很少。

臺兒莊其實是個鄉鎮,但是運河在這裡拐了個彎,所以運河邊上聚集了一兩千家各種店鋪,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縣城的規模。而且,當地老百姓習慣於用石頭蓋房子,所以房子都比較堅固,一旦打起來,每一座房子都是一個堡壘。日軍要從國軍手中奪取一座房子很不容易,反過來國軍要反攻日軍奪回來,同樣很不容易。無論是哪一方主攻,都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才能得手。因此,臺兒莊就成了一個半永久工事構成的防禦陣地體系。孫連仲率部到達臺兒莊之後,派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在臺兒莊內部堅守,兩個師分居兩翼,一個獨立旅留作預備隊,以臺兒莊為主陣地。

日軍磯谷師團當時到達並攻擊臺兒莊的部隊總數大約二萬餘人,有各種炮七八十門,還有飛機臨空助戰。也就是說,日軍和孫連仲的部隊數量實際上差不多,但武器裝備方面,日軍要超過孫連仲很多,尤其是火力構成上,日軍的炮火完全可以對國軍形成壓制。但有趣的是,日軍到達臺兒莊的時候,國軍已經搶先佔領了臺兒莊內部的房屋,形成了防禦陣地,日軍只能強攻。而且,日軍只能和國軍在臺兒莊進行巷戰,逐屋爭奪。從三月二十三日開始,日軍不斷持續攻擊了一星期,到三月底的時候,日軍已經佔領了臺兒莊三分之二的房屋,國軍只能據守三分之一的一個角落。

到四月初,孫連仲部隊傷亡太大,尤其是基層的營連排幹部,傷亡非常大,有的團幾乎連排長全部犧牲,孫連仲感覺有點守不住了,於是向李宗仁請示,能否退出臺兒莊,這就等於放棄了臺兒莊。李宗仁這時候已經調湯恩伯軍團兼程南下,只要湯恩伯的部隊到達,就可以像在臨沂一樣,內外夾擊,將磯谷師團消滅在臺兒莊。所以,李宗仁堅決不同意孫連仲撤退的要求,並且要求孫連仲不僅不能撤退,還要組織敢死隊,發動夜襲和反擊,再堅持一天。孫連仲表示有困難,李宗仁說,長官部出十萬大洋作為賞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孫連仲才同意繼續堅守。

孫連仲於是電話轉告在臺兒莊內指揮堅守部隊的池峰城,部隊都打光了,你就填上去,你填光了,我就來填,要在臺兒莊死戰到底,決不允許後退半步,有敢度過運河撤退者,殺無赦。這就等於給池峰城下了死命令,池峰城知道了長官部和集團軍的決心後,也不說撤退的事了,召集幹部開會,從部隊裡選拔了八百多人,組成敢死隊,夜裡發動逆襲,反攻日軍。日軍此時本以為國軍已是強弩之末,沒想到國軍居然還能發動反攻,所以被國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紛紛潰退。逆襲過後,日軍佔據的臺兒莊的房屋只剩下了四分之一。

池峰城的部隊之所以如此勇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池峰城組織的敢死隊準備發動逆襲的時候,已經可以聽到日軍後背方向傳來的炮聲,說明湯恩伯的部隊已經到了,並且和日軍接上火了,這就讓守臺兒莊的部隊士兵有了底氣;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日軍和國軍是在臺兒莊莊內的石頭房屋內進行逐屋爭奪的巷戰,所以日軍的炮火優勢完全無從發揮,加上日軍不擅長夜戰和近戰,而西北軍人手一把大刀片,又特別擅長近戰和夜戰。這就等於日軍的優勢這時候其實已經無從發揮了,而西北軍的優勢卻剛好可以充分發揮,所以一戰就把日軍擊潰了,日軍殘部只能倉皇逃往嶧縣,死守待援。

臺兒莊之戰日軍參戰部隊共約二萬多人,傷亡一萬多人,孫連仲的部隊參戰的約2.4萬人,傷亡也達到一萬多人,但因為臺兒莊特殊的地形條件,讓日軍的優勢發揮不出來,而西北軍的優勢剛好可以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取得了抗戰軍興以來第一次大捷。這次大捷不僅是抗戰以來國軍第一次幾乎全殲日軍一個主力師團,也是日本自有現代陸軍以來,第一次遭遇如此慘重的損失,所以當時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在中國國內,都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以至於國軍高層當時一度決定繼續向徐州大舉增兵,與日軍決戰,社會上也出現了速勝論的論調。


蕭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激烈的社會運動,戰爭也會有意外出現,有時候,一個小小的意外就會改變戰爭的結局。

一、月餅帶來的勝利,

在1940年8月的時候,新四軍在江北地區組建了一支隊伍,去揚州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在政委於鎮軍和江北馮的領導下,積極發動群眾開展抗日工作,很快就在曹甸附近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並把根據地的抗日工作搞得紅紅火火。

新四軍的發展壯大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嫉恨和恐懼,他們把這支抗日的隊伍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當時國共合作抗日,國民黨不敢明著跟新四軍開戰,國民黨蘇魯戰區司令韓德勤就想借助日本人的手消滅新四軍這支隊伍。

但國民黨不知道這支隊伍的實力如何,就藉著中秋節去慰問新四軍的名義來摸清底細,韓德勤讓自己的副官帶了很多月餅去慰問新四軍。要求自己的手下給新四軍戰士發月餅,一人一斤,不許多領。

新四軍把國民黨當成友軍去看待,也沒有想到這裡面有什麼陰謀。韓德勤的副官一清點月餅,剛好發了140斤,於是就通過漢奸告訴日軍這支隊伍有140人。日軍很快就制定了掃蕩計劃。第三天就氣勢洶洶向新四軍駐地殺去。

可是日軍還沒有走到村頭,就被新四軍的崗哨發現,新四軍馬上動員投入戰鬥,把前來掃蕩的日本兵打得暈頭轉向,帶隊的日本小隊長覺得有點不對勁,100多人怎麼這麼大火力?而且火力越來越大,對方攻勢越來越越猛。


日軍小隊長見勢不妙趕緊下了撤兵,誰知撤退途中又碰到一夥人馬,只好硬著頭皮打了起來。

原來韓德勤副官手下發月餅的士兵把一人一斤錯聽成了一人一個,等於把新四軍戰士的數量少報了三倍。副官覺得不妙趕緊派兵前去增援日本兵,誰知道到了那裡被日軍當做了新四軍,開始了狗咬狗的交火。

新四軍雖然人數對日軍戰了優勢,但武器落後,也沒有充足的戰鬥裝備,匆忙迎戰,只想打一下掩護群眾撤退就轉移,後來一看日軍在撤退後又響起了槍聲,於政委果斷下令圍殲日軍,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180名日本兵被全殲,韓德勤不但沒有消滅這支新四軍。還搭上了自己的弟兄,只好順水推舟說那是自己派去援助新四軍的。

二、傳令兵出錯成就的勝利。

在通訊工具落後的古代,戰爭中軍隊的指揮調動全靠傳令兵,除了擊鼓傳令,部隊的進退和變陣,用軍旗號令也是個重要的手段,


傳令兵是將軍指揮軍隊的工具,是將軍傳聲筒。一旦到了戰場,他就不離將軍左右,及時準確地把將軍的作戰部署向部隊傳達。所以說,傳令兵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戰場是生死決戰,氣氛緊張,傳令兵情緒也非常緊張,壓力非常大。越是這樣的情形,越不能出錯。但有個傳令兵偏偏淡定不了,出了亂子,發錯了信號。

可是歪打正著,因為這個傳令兵發錯信號,卻讓自己的部隊意外取勝,這是怎麼回事呢?

  那還是中國的兩晉南北朝的時候,西晉一統天下後又有人搞分裂扯旗造反,出現了軍閥混戰的局面,打來打去,弱肉強食出現了三個大軍閥,出現了兩晉版的三國演義。

三個軍閥集團即即後趙、成漢和東晉。晉人南渡後,常懷北伐恢復山河之心,但北方政權實力雄厚,東晉要想與之抗衡,就必須拿下成漢。可是成漢佔據的是劉備過去的地盤,易守難攻,當時的曹操雄才大略就沒有奈何劉備,東晉向要西征談何容易。


 東晉大將恆溫是個雄心勃勃的軍事家,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排除萬難也要爭取勝利。永和二年也就是公元346年,恆溫興兵進軍西南,征討成漢。

東晉軍軍有備而來,成漢軍隊抵抗不住節節敗退,東晉軍隊立刻兵臨成都城下,成漢岌岌可危。恆溫志在必得,向城裡發出最後通牒,令城裡守軍出來投降。

但成漢皇帝是個有骨氣統治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選擇了誓死抵抗,恆溫惱羞成怒下令部隊攻城。

恆溫的軍隊遠道而來,後勤供應脫節,成漢軍隊是無路可退,抱定必死決心,越戰越勇,戰鬥力非常恐怖,這時候恆溫心裡也有點發毛,沒有了勝算,覺得不能戀戰,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恆溫這樣想著就告訴傳令兵對部隊下達撤退命令,發出撤退信號。  

恆溫的傳令兵因為臨出兵前,家裡出了點意外,一路上心緒不寧,加上這場戰鬥打得也太慘烈,傳令兵更加心慌意亂,一時間竟然把撤退的兵力錯發成了進攻的信號!

東晉的攻城部隊本來打得筋疲力盡,鬥志開始鬆懈,眼巴巴等著長官下令撤軍,誰知道總部又發出進攻命令,只好咬牙衝了上去。這一衝不要緊,竟然衝破了成漢軍隊的防線,攻陷了城池。原來成漢軍隊也是強弩之末,只剩一口氣,就要頂不住了,東晉軍隊一加油,那邊自然就崩潰了。

這正是:糊塗過油傳令兵,將退為進發錯令,陰差陽錯成漢滅,反敗為勝大晉興!


小約翰


這種意外的情況在戰場上屢見不鮮。因此,古往今來,有很多將領都帶有幾分迷信心理,祈求上蒼幫助,使自己能夠得到命運的垂青。

拿破崙就遇到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比如在馬倫哥戰役裡。拿破崙因為對當面的奧地利軍隊情況不明,因此判斷失誤,將自己手裡的三個師的預備隊,派出去兩個師分散去搜索敵人。

結果,戰役一打響,拿破崙就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由於兵力少,火炮不足,在戰役進行到下午二時的時候,法軍已經無力抵抗奧地利軍隊的進攻,看起來敗局已定。拿破崙指揮法軍且戰且退,勉強保持著隊形。到了三時,奧地利軍隊的統帥梅拉斯以為大局已定,於是派信使到維也納送捷報,然後將指揮權交給參謀長,自己返回大本營。

但是,到了下午五時,意外情況發生了。拿破崙的手下德賽將軍率領援軍趕到了。經過周密部署,在炮火的掩護下,法軍對奧地利的追兵發起了反攻。猝不及防的奧地利軍隊一敗塗地,拿破崙最終獲得了馬倫哥戰役的大捷。

奧地利的首都先接到梅拉斯信使的報捷,一片歡騰。緊接著又接到梅拉斯信使報告失敗的消息,陷入沮喪。演出了一場前後顛倒真實的活劇。

同樣的,在近代的日本也上演著同樣的活劇。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由於國力增強,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它開始向外擴張,進行了後來稱為“賭國運”的戰爭。

第一次,是發動了對滿清的甲午戰爭。這次戰爭中最關鍵的,日本聯合艦隊和滿清北洋艦隊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在剛一開始戰鬥,就將旗艦定遠的飛橋震塌,丁汝昌受傷,而且信號設施也因之受損。這樣一來,北洋水師失去了統一指揮,各自為戰,最後遭受了很大的損失。

第二次,對俄國發動戰爭。在開戰的剛開始,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司令,俄國海軍屈指可數的專家馬卡羅夫就因為坐艦觸雷而戰死,俄國失去了制海權。到最後對馬海戰的時候,又是因為俄國艦隊中的船隻違反命令,黑夜開放燈光,讓日本得到信息,作好了截擊準備。

在對馬海戰中,日本在俄國艦隊前大回轉,集中火力重創了俄國艦隊的旗艦,使得俄國海軍失去指揮,最後贏得了海戰的勝利。

最後一次,中途島海戰。這一次,勝利者顛倒了過來,變成了美國人。雖然美國人破譯了日本的密碼,事先做了準備,可是還是贏得驚險萬狀。

大家基本上對那次戰役已經耳熟能詳了。美軍在日本海軍的第一波攻擊波前往轟炸中途島後,就開始以陸基航空兵和海航魚雷機隊向日本艦隊發起攻擊,雖然沒有奏效,但是牽制了日本海軍,並將日本的警戒飛機拉到低空,為俯衝轟炸機隊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是,美國的俯衝轟炸機隊卻迷失了目標。因為日本艦隊為了準備發起對美國艦隊的攻擊,已經向北航行,以進行攻擊作業。就這樣美國的轟炸機隊趕到預定海域時卻沒有發現日本艦隊。

在這個關鍵時刻,轟炸機隊的指揮官小麥克拉斯基少校決定冒著燃油耗盡的危險,實行方形搜索。出人意外的發現了一艘日本的驅逐艦在全速北上。這艘驅逐艦是剛執行完反潛任務歸隊的驅逐艦。於是美國轟炸機隊沿著日本驅逐艦航行的方向飛行,終於發現了日本艦隊。

在這個時候,日本航空母艦剛進行完攻擊作業,全部在逆風直線航行,準備起飛飛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擺滿了加好油掛好彈的飛機,而艦隊上面高空沒有任何警戒飛機。美國轟炸機隊抓住這大好時機,一舉重創了三艘日本主力航空母艦,奠定了戰役的勝局。

日本賭國運的進程到此戛然而止,從此,日本海軍再也沒有打過大的勝仗,直至滅亡。

在中國歷史上,因為意外而勝利的戰役就更多了。比如在明朝的靖難之役裡,幾次戰役都發生了很意外的事情。

第一次是白溝河戰役。這次戰役裡,李景隆率領的南軍裡有平安和瞿能父子等勇將,數次交鋒,朱棣率領的燕軍都不利。在最後一天的決戰裡,瞿能父子高呼滅燕,衝入燕軍陣中。燕軍形勢極為不利。可是,就在這個危急的時刻,突然一陣大風颳折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因此打亂。朱棣趁機進攻,大敗南軍,陣斬瞿能父子。

第二次是夾河之戰。朱棣對戰南軍盛庸。在第一天的戰鬥中,朱棣損失了大將譚淵。第二天雙方再戰,燕軍在東北方向,盛庸軍在西南方向。雙方戰鬥打了三四個時辰後,依然還是互有勝負。可是這時突然颳起了強烈的東北風,塵埃蔽天。南軍頂著風沙,根本沒法作戰。而燕軍則乘風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盛庸大敗,損失了數萬人後,退回德州。

第三次是藁城之役。朱棣對陣南軍的吳傑。這一次戰役史書記載,“會大風起,髮屋拔樹,燕軍乘之,傑等師大潰。”又是在戰鬥中颳起了猛烈的大風,南軍因此大敗。

在這三次戰役中,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了意外的天氣情況,使得朱棣不但轉危為安,還獲得了勝利。因此在《明通鑑》卷十二中這樣記載道,燕師自白溝河至藳城,凡三捷,皆得風助,王以為此天授,非人力也。

在戰爭中,出現意外情況的幾率很大,如何趨利避害,最後考驗的還是將帥的能力。如何讓意外情況為己所用,如果減輕意外情況的危害,這也是一個卓越將帥應該具備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百戰百勝。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像這樣因意外情況的出現,導致了獲得勝利的戰爭,其實是常有發生的,古代有中國近現代史上也有。

今天我們說一件,發生在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的這樣的戰爭吧。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場大戰,而這個戰役的第一階段,就是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和黃百韜帶領的第七兵團之間打響的。

本來黃百韜也知道,自己不是粟裕的對手。

所以,在他察覺到粟裕可能在謀劃一場大的戰役的時候,他就告訴蔣介石,他要把黃河以北駐軍的隊伍,調遣到黃河以南的徐州,好和徐州的國民黨兵團一起對付粟裕。

對於這一提議,蔣介石還是同意了。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讓黃百韜立刻撤離,而是讓他等駐軍在連雲港的一個軍,待這個軍和他混合之後,然後一起經過黃河撤到徐州。

黃百韜儘管有點不爽,但是,蔣介石的命令他又不敢違背。所以,只能聽從蔣介石的命令,等待另一個軍的到來了。

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時候,時間是最寶貴的,若是耽誤了時間,就有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

無疑,黃百韜等待另一個軍的到來,就是耽擱時間的一件事。正是因為他耽擱了兩天的時間,所以,粟裕的華野軍,基本上就快部署完畢圍攻過來了。

不過這時候已經和另一個軍混合的黃百韜,若是想立刻逃走,他們還是有機會的。

當時,事實上黃百韜也有立刻逃走。

但是,他並沒有逃的了。原因就是他犯了一個特別愚蠢的錯誤,導致了意外的出現,他沒有如願的逃跑。

這個意外就是黃百韜在等另一個軍和自己混合的時候,他竟然忘記去黃河上搭浮橋了。

也就是說當黃百韜帶領的兵團,到達黃河邊上的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忘記搭橋過河了。

當時僅靠黃河上現有的一個現成的橋,他們若是想把幾十萬大軍渡過去,沒有十天半月是無論如何,也完不成的。

可是,誰都知道已經集結好的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不可能給黃百韜十幾天渡河過橋的機會的。

所以,黃百韜在讓先頭部隊渡河的時候,他就聽到後方已經有槍聲了。

這一下黃百韜知道自己不能渡河了,他只好讓軍隊駐紮起來,選擇防禦地點和粟裕的華野軍決一死戰。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經過幾十天激烈的爭鬥。黃百韜被圍困在碾莊一帶,最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一點一點的被粟裕的華野軍給吃掉。

戰爭進行的異常的激烈,黃百韜知道自己必敗無疑了,為了不至於讓自己變成俘虜,所以,他在逃跑的路上就選擇了自殺。

你看黃百韜犯的這個錯誤,是不是意外,是不是本來他是可以逃跑的,畢竟只要他過了黃河,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因為黃河的那一邊就是徐州了,徐州是國民黨重兵把守的一個地方。

黃百韜從來都沒有想過只有五十多里地,自己竟然因為沒有搭浮橋,而導致了自己的敗亡。

當然了即使沒有這個意外,粟裕的華野軍也可以殲滅黃百韜的第七兵團,但是,這個意外的出現,加速了他的兵團的滅亡。


不才講史


一張報紙點亮了中國革命勝利之路

歷史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正是因其必然,才有了莊嚴;也正是因其偶然,才有了傳奇。

1936年9月,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

紅一方面軍經過一路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甘肅省。他們是2年前從江西瑞金出發,決定到北方開闢新根據地,但都因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而未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決定創建川陝甘根據地。因為這裡距離蘇聯更近,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還可以向東發展。但是

川陝甘根據地的具體落腳點在哪裡,中央還沒有決定。

9月20日,毛澤東讓偵察連長梁興初去搞點“精神食糧”。在哈達鋪一個小小的鄉郵所,梁興初找到了幾張舊報紙。毛澤東從一張《大公報》上了解到:在陝北還有一塊幾乎與江西中央蘇區面積一樣大的根據地。毛澤東眼睛一亮,明確了紅軍長征的目的地——陝北蘇區!

接著,他再一次作出了重大決策,改變原先在川陝甘建立根據地的計劃,決定到陝北與劉志丹的紅軍會合,把紅軍長征的最後落腳點放在陝北。

據史料記述,9月21日,黨中央就在毛澤東的住處召開會議,初步改變原先要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計劃,決定到陝北去與劉志丹的紅軍會合,並宣佈正式成立有三個縱隊組成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毛澤東在會上講:

我們要感謝國民黨的報紙,提供了陝北紅軍比較詳細的消息,那裡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還有根據地,我們要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從這裡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根據地,不過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

在全國革命根據地喪失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陝甘根據地成為碩果僅存的根據地,也就自然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終點的最佳選擇。

這張舊報紙上的這個消息給歷盡磨難、幾近絕境的中央紅軍帶來了歷史性的契機,就像在茫茫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七大”預備會議上強調:

“沒有陝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說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


臣光曰


第四野戰軍135師因沒有及時接到總部的暫停前進的命令,深入龍潭虎穴,進入了敵人的腹地。面對這一意外情況,我軍因勢利導,順時而為,利用中心開花戰術,最終取得了衡寶戰役的勝利。

1949年10月,在新中國成立的同時,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長沙城下迫使陳明仁和平起義後,繼續南下,向衡陽、寶慶一帶挺進。敵軍“小諸葛”白崇禧根據高層的指令,則在該地區排兵佈陣,準備與四野一決勝負,



四野45軍135師接到南下命令後,迅速展開行動,在接近敵方時,為了不被敵人發現,電臺均保持靜默,所以沒有及時接到總部暫停前進的命令。等到從敵防區縫隙問插入敵後,打開電臺彙報時,已處在敵人一線陣地的背後,而所處的位置正處於敵人衡寶防線的核心地帶。

四野司令部得知這個意外的情況後,很是緊張,因為稍有不慎,135師就很容易被敵人包圍吃掉。但經過仔細研究之後,司令部卻決定以此為契機,採取中心開花戰術,命令135師採取靈活機動的方式,與敵人周旋,炸掉主要鐵路橋樑,攔截阻擊敵人,同時四野主力從三面對敵發起全面攻擊。電令135師暫歸司令部直接指揮,以發揮其關健作用。


白崇禧發現有我方部隊進入其防禦核心後,“小諸葛”也有些懵,琢磨不透我軍的戰略意圖。但他絕不允許有部隊在其腹地存在,所以馬上調集桂軍精銳“剛7軍”的4個師,對135師發起猛烈圍攻,想速戰速決,消除這個隱患。

135師發現被敵人包圍後,向司令部報告了其處境,司令部的要求,他們要像釘子一樣釘在敵人心臟,不惜一切代價與敵人死死地糾纏,等各路主力部隊從外圍向敵發動圍殲。

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135師進行了艱苦的血戰,官兵們以死相拚,即使在被敵分割包圍後,也以連、排甚至班為單位,各自為戰,絕不後退。戰鬥十分慘烈,135師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還是牢牢的釘在敵人的心臟,巋然不動。


面對四野三面合圍和135師的截擊,白崇禧腹背受敵,終於堅持不住,下令全線撤退,四野各部順勢全力追擊,分割圍殲敵軍。

135師這支奇兵,用一次無心插柳的行動,從開始就打亂了白崇禧的整個作戰部署,以奮不顧身,視死如歸的精神意志,在敵人心臟東打西殺,為戰役最後的結局帶來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一支孤軍,因為沒有及時收到命令而突入敵人腹部,陰差陽錯的無心之舉,卻對衡寶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第四野戰軍在與敵軍頂尖戰將的對決中取得完勝。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東晉伐成漢之戰就是一個典型。本來已經失敗的一場戰役,因為一個耳背的傳令兵而取得勝利。這如果不是意外,也沒人敢稱意外了。

那麼,成漢是一個怎樣的政權?這場戰爭的進程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成漢的建立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之後,於280年滅了東吳。統一全國。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司馬炎即位之初,還勵精圖治,等到統一全國後,變得驕奢淫逸,腐朽不堪。且老眼昏花,受賈南風矇蔽,立白痴的司馬衷為太子。司馬衷繼位後。皇后賈南風大權獨攬,胡作非為。於是引發八王之亂。

而全國性的戰亂導致人民大規模流動,這些流民在當地政府的壓迫下,迅速舉行大規模的起義。其中,四川的流民起義尤其激烈。

因為這個地方剛剛統一不久。分裂思想猶存。而且因為戰亂較少,流民大規模前往四川。在受到盤剝之後,迅速舉行大規模起義。

以李特為首的將領,在流民起義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起義軍首領。利用八王之亂,晉朝無暇搭理四川之機,在蜀漢政權的地盤上建立了成漢政權。

晉漢並立

而晉朝這邊,八王大規模戰亂,導致晉朝國力衰弱。外族趁虛而入。滅亡西晉。

司馬睿等晉朝後裔,紛紛渡過長江,在南渡士族的支持下,建立東晉政權。東晉的政權是一個弱勢的政權。內有世家大族與司馬家族的爭鬥,外有北方胡族的虎視眈眈。所以,東晉建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都在穩定內部。而四川的成漢政權自保有餘,進攻不足。這樣,雙方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安無事。

刀兵相向

終於,這種狀況被一個叫做桓溫的人給打破了。

在公元345年,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新官上任三把火。桓溫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被火線提拔。當然得表現表現。怎麼表現呢?桓溫把目光轉向成漢。

李特建立成漢政權不久之後死去。這時已經四十多年過去了。成漢政權的執政者是李勢。這是一個驕奢淫慾的傢伙。據《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記載:

勢既驕吝,而性愛財色,常殺人而取其妻,荒淫不恤國事。夷獠叛亂,軍守離缺,境宇日蹙。加之荒儉,性多忌害,誅殘大臣,刑獄濫加,人懷危懼。斥外父祖臣佐,親任左右小人,群小因行威福。又常居內,少見公卿。史官屢陳災譴,乃加董皎太師,以名位優之,實欲與分災眚。

所謂的蒼蠅不咬無縫的蛋。李勢的胡作非為,導致成漢國力日弱。剛好成為桓溫練兵的對象。

於是,公元346年,桓溫率領一萬名士卒,其中兩千名作為先鋒。浩浩蕩蕩的西進了。

僅僅一萬人,就敢西進。這也真夠勇敢的。成漢可不是那麼軟的柿子。這點兵力,有可能連被包餃子都不夠。東晉王朝可是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一路奇蹟

李勢派遣大軍迎戰桓溫的軍隊。本來成漢的軍隊大多將領主張在南線作戰。他們認為桓溫會在南線發動進攻。而成漢軍隊的主帥昝堅卻認為桓溫會在北線發動進攻。因而把大部分軍隊派往長江以北。

本來桓溫準備把軍隊一分為二,分一部分到北線。但是被袁喬給阻止了。他認為兵力本來就少,如果分兵將導致失敗。所以,桓溫就沒有把兵力分開。

這樣,桓溫的部隊成功地避開成漢的主力。桓溫進軍神速,直抵成都城下。

耳背的傳令兵

昝堅的部隊聽說桓溫已經到達成都,不戰自潰。於是,李勢只好集中剩餘的兵力,與桓溫全力拼殺。保衛成都。當時戰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死,成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桓溫大驚。趕忙下令鳴金收兵。

誰知當時的傳令兵是個耳背的,誤以為桓溫是要下令進軍。所以傳令擊鼓進軍。桓溫聽到鼓聲,大驚失色。不明所以的晉軍,認為是成漢軍隊全線潰敗了,士氣大振。爭先奮勇殺敵。戰場形勢逆轉。成漢的軍隊本來正看到勝利的曙光,結果遇到晉軍瘋一般的衝擊,敗下陣來。

桓溫趁機追擊到成都城下,火燒成都城門。李勢被迫逃亡。最終還是投降了。立國四十六年的成漢政權滅亡。

李勢被送往建康。而桓溫則因為功勞,被封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東晉滅成漢一戰,因為一個傳令兵的一個錯誤的口令,一舉成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深層原因,其實成漢在李勢的統治下,已經民不聊生,不堪一擊了。


填哥講史


戰爭中有的時候,確實是會有很多意外發生的。往往有的時候,意外的發生,給了一些人抓住了這個難得機會,最終導致了戰爭的勝利。

但是,意外情況的發生並不代表著你真的可以取得勝利,只有那些善於把握和利用機會的人,他們才能夠做到利用這個對手發生的意外的機會,取得最終戰爭的勝利。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

當時,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是和黃百韜的兵團,對峙在華東戰場上。

那時候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就是駐軍在黃河以北,不過黃百韜一直都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打不過粟裕以及他的華野軍的。

所以,他就主動向蔣介石報告,要求自己退守到黃河以南,和駐守徐州的國民黨駐軍劉峙總司令的大部隊匯合,一起來抵抗粟裕的華野軍。

這個請求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其實當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距離徐州還是很近的,也就是幾十公里的路程。

也就說只要他能夠渡過黃河,基本上也就算安全撤離了。

但是,偏偏就在他們度過黃河的時候出現了意外。他們來到黃河邊上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在黃河上搭浮橋。

若是按照目前黃河上的唯一的一個橋,渡過這幾十萬大軍,怎麼也要十幾天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黃百韜等不及的。

因為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根本不會給他這麼久的時間,當黃百韜的第七兵團,打算渡河的時候,也就是說在等兩三天粟裕的華野軍肯定能趕到。

這就造成了兩軍只要一見面,肯定是要交火的這一現狀。

很顯然黃百韜現在想要重新搭浮橋,已經來不及了,渡河肯定是渡不過去了。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原地固守待援。

他的第七兵團,也就在黃河以北做好了防禦工程。

就是這麼個幾天的功夫,粟裕的華野軍把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給包圍住了。

兩軍之間發生了十分慘烈的交火,但是,粟裕的華野軍一直都是佔據上風的。

不是我們說黃百韜是選擇原地固守待援嗎,他是在等徐州劉峙派來的人來援助他們。劉峙總共派了兩個兵團過來。

但是,這兩個兵團壓根就沒有打進來,沒辦法粟裕的防線真的是太堅固了,他們根本就衝不過去。

最終黃百韜只能看著自己的地盤不斷的縮小,人馬不斷的倒下,到了他守無可守的時候,他也是不得不逃跑了,正是在他逃跑的路上,黃百韜選擇了自殺。

你看黃百韜的失敗是不是自己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呀。

按理說他要是在撤退前,就早早的搭好了浮橋,也不至於是這種結果吧。

還是那一句話,若是和頂尖的將軍作戰的話,任何一個細小的錯誤,都會導致你的失敗。

恰恰粟裕就是這樣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偉大將領。

當然了粟裕擊敗黃百韜,開了淮海戰役的首勝,為鼓舞全體將士們的士氣,迎取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