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滿清當時堅持不入關,自己在東北發展,歷史會怎樣改寫?

不要迷戀哥的髮型


“事物的發展總是經歷有成長期、成熟期到衰落期”,如果當年滿清堅持不入關,堅持在東北發展,那麼歷史又會被改寫,對於這種我們應該辯證唯物主義的去看待。滿清入關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滿清入關也創造了自己的輝煌,當然,滿清後期腐朽帶來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如果堅持滿清不入關,至於歷史會怎麼改寫,應該會有以下方面:

首先,明朝滅亡是歷史必然趨勢。

縱觀我國數千年的封建歷代王朝,有一個規律性的問題,歷代王朝的國祚沒有超過三百年的,即使是大一統的歷代王朝,可能會有人提及漢朝國祚四百餘年,可是,漢朝分為西漢、東漢,嚴格意義上並不是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一直持續四百餘年,劉邦建立的西漢僅僅維持二百餘年就滅亡了。

自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到崇禎帝自縊煤山,大明朝國祚276年,現在史學界的觀點明朝滅亡始於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二十八年不上朝,為大明帝國滅亡埋下伏筆,萬曆之後,又出現天啟皇帝,又稱木匠皇帝,明朝的朝政由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本來就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在經過魏忠賢苛捐雜稅、橫徵暴斂,無疑是加速明朝滅亡。

崇禎帝即位之後,雖然嘔心瀝血,但是已經挽救不了日暮西山的明朝了。

在大明帝國內部,苛捐雜稅,加上連年的大旱,中原已經狼煙四起。崇禎帝忙於平叛各地起義已經焦頭爛額,外部,面臨東北八旗的虎視眈眈。光是遼東的軍費就已經徹底拖垮崇禎帝。

即使滿清不入關,面對中原各地百姓的農民起義,崇禎帝連年的平叛,結果是起義軍勢力越來越大,其中最為出名是闖王李自成。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嘔心瀝血,忙於政務。對於崇禎帝,單單從帝王的角度去評判,崇禎帝是一位不錯的皇帝,十分勤政,生活清廉。可惜,崇禎帝生性多疑,即使在位十七年,嘔心瀝血,最終還是成為亡國之君。

其次,華夏可能會跟上時代的潮流。

大一統是歷史必然趨勢,在明朝滅亡之後,必然會有新的大一統的王朝。

自古我國都具有雄視世界的眼光,無論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唐朝時期的萬國來朝,還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我國古代的盛世王朝都具有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與世界各地交流,來往互通商品流動。

(鄭和下西洋)

必然,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標誌這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的到來。

其次,大一統趨勢。

如果當年滿清不入關,中原會成就一個新的大一統的時代,當一個新的大一統時代建立之後,對於滿清朝,不是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庸國或許就是被大一統王朝所覆滅,大一統是歷史必然趨勢。

貝勒說:

滿清入關是歷史必然趨勢,滿清入關,造就了多民族大一統的大清帝國。歷史趨勢我們阻擋不了。如果滿清當年堅持在東北發展,不入關,無論對於華夏民族,還是對於清朝,也許都是一件幸事。這樣,華夏先輩們會與時俱進跟進時代的潮流。


貝勒說歷史


1642年,皇太極曾向崇禎皇帝主動議和,滿清不入關,明清和平相處,並且議和條件對於當時的明朝是非常的優厚。

1642年,皇太極主動向崇禎拋出了橄欖枝,尋求議和。此時的明朝,剛剛經歷了松錦大戰,損兵折將,精心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等一眾將領投降,使得明朝徹底失去了反擊的能力,僅能困守山海關和寧遠等幾座孤城。

而皇太極對於明朝的使臣給予了極高規格的接待,並且提出了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非常優厚的議和條件: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寧遠、塔山一線為邊境,保證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進清朝境內,清朝會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萬兩白銀和1萬兩黃金,換取清朝的1000斤人參、1000張貂皮。

第四,明朝崇禎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內閣高官,前來遼東與皇太極會盟,雙方宣誓為兄弟之國。


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們都看到這個條件都會覺得似曾相識,沒錯,這就是明清版本的“澶淵之盟”,同樣是和平共處,同樣是互通互市,同樣是交付歲幣,也同樣是兄弟相稱。

這次議和,因為明朝和崇禎皇帝所謂的“錚錚鐵骨”而破產,也有人說皇太極並不是真心議和,而僅僅是設下的又一個疑兵之計和緩兵之計。但是不得不說,這次議和對於清朝、對於明朝,乃至未來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明朝、清朝能夠按照這次和談的約定執行,哪怕是僅僅只執行個三五年的時間,那麼中國明清的歷史發展走向也將出現極大的變化。


如果清朝放棄入關,明朝放棄東北,儘管失去了遼東的領土,但是與李自成、張獻忠的戰爭結局則有可能發生改變。

明清的議和,對於當時的明朝的來說,可以用“雪中送炭”來形容,儘管會喪失領土,但是至少可以緩解甚至是挽救明朝被李自成攻滅的局面。

一方面,明清停止了東北地區的戰事,同時也是對於明朝京畿重地軍事威脅的解除,明朝的軍隊徹底擺脫了兩線作戰,受到兩面夾擊的不利局面,明朝可以放心的把東北地區和京畿地區的兵力投入到剿滅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上,孰勝孰負尚未可知。

另一方面,明朝每年最大的財政支出就是東北的軍費支出,為了同滿清作戰,明朝五次加收“遼餉”,每一次加餉都加重了農民負擔,才使得農民起義是愈演愈烈。而與滿清的議和將會讓明朝卸下沉重的財政包袱,緩解內部矛盾。根據議和的約定,明朝每年為此支出的100萬兩白銀以及1萬兩黃金,在龐大的軍費開支面前,完全可以不值一提,畢竟在1620年,軍費已經漲到了2300萬兩,崇禎年間數額更為巨大,其中絕大部分都用在遼東與滿清的戰場上,將遼東節省下來的軍費用在剿滅農民軍上,也就不會出現明朝滅亡時、軍心渙散、士氣低落、不戰而降的局面,平定農民起義軍也將指日可待。


清朝可以繼續在東北安心發展,但是依然要面對兩個強大的對手,蒙古和沙俄。

滿清與明朝議和,可以安心在東北發展,繼續經營東北,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的東北不是現在的東北,現在的東北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還是富饒的北大倉,可是在明朝時期的東北,依然是蠻荒之地,不僅人口稀少,開發程度很低,政治、經濟、文化上,與中原差距甚遠。

但是滿清政權還要面對兩個非常強大的對手,一個就是蒙古,一個就是沙俄。

此時的蒙古已經分為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包括科爾沁、察哈爾等部落已經被滿清征服,但是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依然是對滿清政權的極大威脅。

而沙皇俄國此時也已經開始了東進的步伐,與滿清政權的爭奪也是不可避免的。

縱觀沒有入關前的滿清王朝,全部八旗,包括滿洲八旗、漢八旗、蒙古八旗,再加上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這些明朝降將帶來的軍隊,巔峰時期也就二十多萬。再加上東北的開發程度,在兵員補充和軍需補給上,都不能與後來大一統強盛時期的清朝同日而語,畢竟後來清朝的軍隊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綠營的官兵,清朝打仗更多的依靠江南地區的錢糧,少了這兩樣的支持和支撐,如果真的是與蒙古和沙俄進行長期的征戰,未必有絕對的勝利的把握。


明亡清興,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基礎。

自秦朝開始,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沒有存續時間超過300年的,當然,漢朝要分前漢和後漢。1642年的明朝也已經存續了270年,也是走在行將就木的路上,即便可以撐過300年,但是面對已經混亂不堪的政治局面和已經凋敝的國家根基,很難支撐太久,即便不是被李自成所滅,之後也將會被新的政權所取代,後者會開啟新的王朝統治。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的,明朝對於西藏、新疆地區都沒有實施實際性的管控,控制能力較弱,北方除了滿清,還要面對蒙古各個部落的襲擾;而滿清政權如果偏暗東北地區,也將無法獨自面對沙俄和蒙古的進攻。

也正是因為此,明亡清興,成為了歷史的必然選擇,清朝繼承了明朝原有的領土,以及政治制度和官僚體系,同時帶來的是長城以北地區的大片領土和八旗鐵騎軍隊,並且加強了對於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控制,又持續性的平定了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這也才成就了清朝鼎盛時期近1300萬平方公里的地理版圖,而這也是我們今天中國的版圖基礎。

歷史沒有假設,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也歡迎大家關注支持我,謝謝。


雍親王府


滿清要是不入關,在東北發展,東北包括長城以北的蒙古都將併入大清國領土。

沒有清兵的攻擊,明朝不會滅亡那麼快,也許還會延續兩代三代。但是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是不可逆轉的。明朝共276年曆史,中國朝代有300魔咒,276年離300年就差24年,就讓它多些年,再延續兩代三代也就差不多了。



明朝滅亡,新的朝代建立。新朝代新氣象,朝氣蓬勃,必然對大清國有所考慮。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遇到強勢皇帝,大清國被收回,即便不收回也會變成附屬國。另一種是,沒有強勢皇帝,像宋朝一樣,大宋和金成為分別獨立的國家。



大清成為獨立國家可能性很大,明朝滅亡,時間不長,大清強勁的勢頭不會快速消亡。在軍事上,中原對北方少數民族,歷來都不佔優勢。中原王朝要滅掉勢頭強盛的大清很難。

新建的中原王朝,如果不能在王朝初期滅掉大清,那麼終極一個朝代也很難滅掉大清。滅不了大清,中原王朝的版圖將大打折扣。延續下來,我們今天的中國版圖可能縮水很多。



清兵入關,取代明朝,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之一。清朝滅亡,把它所管轄的滿蒙新疆西藏全盤交由中華民國管理,很好的保持了中國版圖的完整性。

應該說,中國有今天的版圖,大清朝是做出了貢獻的。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清王朝在開疆拓土、發展人口上功勳卓著。但是也由於清朝中期統治者的驕傲自滿、閉關鎖國,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後捱打、喪權辱國的隱患。
(明末已收縮為兩京13省)

清朝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功過參半。它是由東北地區的滿族所建立的政權,也是繼蒙古人的元朝之後第二個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其前身是1616年由建州女真(滿族)首領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汗國。直到公元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才將國號改為大清。

如果清朝沒有入關,明朝還是會滅亡,只不過滅亡的時間應該會更晚一些。1644年,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盡身亡,明朝徹底滅亡。此後,明朝宗室雖然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流亡政權(南明),但都未能實現明朝中興。


(清朝初年,周邊形勢惡劣)

明朝末年時,其實際控制範圍已經從永樂時代的“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收縮為漢地十三省。而且有明一朝,始終未能恢復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新疆)。同時,明朝用了200多年都未能解決蒙古邊患問題。即便是在明朝最強盛的永樂時代,也只是利用漠北蒙古諸部相互牽制,然後發兵驅趕。

在清王朝入關前,皇太極率領八旗已經消滅了漠南蒙古。康熙年間,漠北蒙古又歸降清朝。清朝消滅準噶爾汗國、和碩特汗國取得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吐蕃攻陷西域(新疆)已經過去了近千年。
(清仁宗嘉慶25年最大版圖)

清朝入關後,先後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南明王朝、明鄭(臺灣鄭氏)、三藩等勢力,表現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果清朝沒有入關,而是繼續在東北發展,那麼歷史的走向很難說。極有可能也會像宋遼時期那樣,出現關內勢力與關外勢力並立的局面(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初)。


歷史的荒野


如果滿清當時不入關,估計到現在,有可能還是明朝天下!我們來解讀一下!

滿清接手的是大明朝!最後一任皇帝是崇禎皇帝!要說這明朝滅亡原因真是歷史所罕見!他不像一般的封建王朝滅亡那樣,都是昏君當道,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推翻統治!有人可能要反對!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我們來說說崇禎皇帝!這位皇帝17歲登基!治理朝政17年!不能說他昏庸!因為崇禎上臺以後還是幹了不少大事件的,並且也有決心想要治理好國家!我看他有那個能力!至於詳細事件,我就不舉例了!

我們再來看看他這個民不聊生!要說大明朝滅亡!真有點國運到頭,老天不容的情況!崇禎皇帝17歲登基治理17年!阿拉伯數字諧音都是要去的意思!這個稍微有點牽強哈!崇禎時期正好趕上小冰川時期!完後引起各地糧食連年欠收!老百姓沒飯吃,各地紛紛發動造反起義!消耗不少明朝國力!明朝在鎮壓的同時,也有安撫動作,這說明,統治階層從管理上還是有體恤老百姓的地方!

再從崇禎殺女,景山自盡!這裡可以看到,這是歷代大王朝滅亡中很少見的一種!死的非常有氣節!也不愧是朱元璋的後代,沒給朱元璋丟臉!尤其是臨死前留下的幾句遺言,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看看多麼壯烈!尤其最後一句!讓敵人來分裂我的屍體吧!不要傷害一個老百姓!本身這種度量就足以見得這個人的能量!

說明朝滅亡真是冤枉!可能是氣數已盡,天道循環!如若滿清不入關,我估計崇禎就有時間扭轉乾坤了!在加上,當時洪承壽守還是沒多大問題的!崇禎在大好局面下,逼洪出兵,主力被滅,葬送河山!真是有點天意使然的感覺!

雖然很多歷史學家說,崇禎時期內憂外患,黨爭,宦官亂政!但是崇禎在上臺以後大為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那些不是主要原因!他的滅亡好像印證了那句冥冥之中皆有定數的感覺!天意使然,氣數已盡……


九哥脫口秀


事實明擺著,如果滿清堅持不入關,對於中國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客觀上講滿清給中國帶來了三樣東西即,落後、捱打和愚昧,但是也不否認其為中國所貢獻的版圖基礎。至於歷史會怎麼改寫,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明朝還會滅亡

明朝最終走向滅亡源自於萬曆怠政,萬曆皇帝長達幾十年的政務荒廢,從而製造了各種社會矛盾的誘因,到崇禎朝時集中爆發,所以才會出現焦頭爛額、內憂外患,形勢失控的局面。而此時明朝的滅亡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但並是擺脫不了300年就是一個朝代大限的桎梏。因為一個朝代的興衰與當權者的施政理念和為民舉措息息相關,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但規律是人把握的,人也可以左右其方向。如果把一個朝代的滅亡賦予太多的迷信色彩,那就是為統治階級的不做為去開脫。



二、滿清還能保留其原有的民族特色

滿清本身就是一個奴隸制的遊牧民族,所以它代表不了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王朝與時俱進的推動力,更不會讓一個國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強大與繁榮。如果滿清停留在東北,也許結果會更好,因為與其沒有提升華夏文明的能力,倒不如被動接受其他民族先進文明的洗禮。而現在的蒙古就是其一個類同的縮影,因為兩者之間無論是在生活習慣,還是民俗風情以及宗教信仰上都有著更多的相同之處和默契。蒙古族雖然也歷經無數次時代的大變遷,但其民族自身許多鮮明的文化特徵都很好的保留了下來。滿清雖然可以把曾經入主中原視作一種無上的榮耀和輝煌,但現在卻是一個不倫不類的結局,因為自身的民族特徵已經蕩然無存。



三、中國的發展要高於現在的水平

如果一個民族既不能以開放的姿態去迎接世界,也不能以包容的胸懷去學習新事物,那麼這個國家就會落伍,甚至被時代潮流所拋棄。我國從漢朝就有了雄視世界的眼光,並開闢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唐朝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萬國來朝摩肩接踵,與中國頻繁交流的國家達一百多個;宋朝的海上貿易高度發達,而清朝卻在大航海如火如荼的時代選擇了閉關鎖國。儘管閉門造不出車,還盲目自大,不但對國外的科技發明不屑一顧、嗤之以鼻,而且視為雕蟲小技、奇淫技巧。所以說,正是由於滿清統治階級的短視,才使得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背道相馳,差距也越來越大。



總結:

滿清統治中國,很多的時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無奈,因為其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帶領中國與世界爭鋒,也沒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特殊使命,只是一唯的不擇手段的去維護自己的政權穩定。因此,如果滿清在堅持在東北發展,於國家於民族,都是一件幸事,至於中國的版圖面積只會比現在更大,因為真正的領土是用鮮血拼搏、捍衛而來,而不是靠別人施捨不去勞而獲。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如果滿清堅持不入關,歷史發展的最大可能是:滿清和中原先後被滅。

被誰滅了呢?且看凌煙閣的分析。

一、滿清自身:向海上、朝鮮、蒙古、西伯利亞方向發展

後金國號改為清的時候,已經統一了女真諸部和內蒙古各部。因此以古代標準看,他的實力很強,擁有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合計20萬人的軍隊。

如果不向中原發展,則滿清只能向海上、朝鮮、蒙古、西伯利亞方向發展。

  • 海上:雖然滿清有漁獵的基因,但是不善於海上冒險,這個方向的成功率極低。

  • 朝鮮:極可能佔領整個朝鮮半島。

  • 蒙古:清已經控制了內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此時也比較分裂,漠西蒙古也分裂著,還沒有形成準噶爾汗國,滿清很大概率上能佔領漠北和漠西蒙古,統一蒙古諸部於其下。

  • 西伯利亞:此處碰到的是對土地痴迷的沙俄,17世紀初沙俄的力量還不佔明顯優勢。滿清應該能與沙俄打個平手。

以上各個方向發展的推測基於一點:滿清有力量(也就是財力基礎)做到這些。

然而,沒有了中原的龐大財力,滿清做到這些很困難。以後來康熙對抗並打敗噶爾丹的幾次戰役來看,沒有了中原的財富,滿清很難長期養著龐大的軍隊。因此,即使在朝鮮、蒙古方向能夠獲勝,恐怕滿清自己也被耗的差不多了。

缺乏財力,養不起(也就是控制不住)草原的軍事貴族;因此,即使勉強把朝鮮與蒙古諸部統一,滿清內部也很難長期保持平穩。

二、關外的滿清,最後必然在沙俄的壓迫下向中原擠壓過來

公元1642年,明朝派出了一支使團訪問清朝。皇太極率領文武官員出瀋陽20裡迎接。當時滿洲的軍事貴族們,大部分主張與明朝議和,他們統一了女真和漠南蒙古,已經很滿足了。清朝的和談條件:

  •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寧遠、塔山一線為邊境,保證互不相侵。

  • 第二,明朝人口逃進清朝境內,清朝會將他們遣返。

  •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萬兩白銀和1萬兩黃金,清朝則提供1000斤人參、1000張貂皮。

  • 第四,明朝皇帝本人或者內閣高官,前來遼東與皇太極會盟,雙方宣誓為兄弟之國。

當年大宋與遼的兄弟之國盟約,幾乎與此相同。好處是換來了遼宋邊界100年的平安。換句話說就是,宋用金錢買來了和平。

但大明使團回國洩密了,被明朝的言官們知道了,搞得滿城風雨,崇禎帝的臭架子放不下來,為了撇清關係還把和談負責人給殺了完事。這樣,明清之間的最後和平機會喪失了,明不得不兩線作戰,疲於奔命,自己把自己累死。

此處假設前提:明與清達成了和議。那麼,歷史絕對會重演當年大金先後滅遼滅北宋的一幕。只是,這一次來滅清和中原王朝的就不是中華文明圈的民族了,很可能是沙俄。

沙俄出手的時機一定是滿清內亂之時。

滿清的內亂是一定的,因為純粹的遊牧王朝很難超過百年。這個邏輯是這樣的:

草原王朝的首領必須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小孩子和能力弱的青年都很難繼位,因此一般就是兄終弟及。而等到弟弟(們)也去世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到底是大哥的兒子繼位,還是二哥的兒子繼位,或者是另外的誰誰誰繼位?這樣內部就亂起來了。

滿清統一蒙古之後也將遵循這一邏輯,因此其國運也很難過百年。那麼在18世紀中期之前,滿清內亂之時的沙俄,正是所謂的彼得大帝時期,此時段沙俄向西打敗了瑞典,向南打敗了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勢頭猛。

滿清與中原一樣,因為離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太遠,所以武器與歐洲國家差距明顯(十七世紀末的雅克薩之戰就可以看出雙方火器差距)。因此,一旦在18世紀中期之前遇上沙俄的擴張,必然無法阻擋。再加上滿清內部的奪權鬥爭、蒙古部族林立,整個滿清帝國很容易被分化瓦解。

武力不行、內部分裂,因此整個滿清估計在立國百年左右被沙俄吞併。

抵抗不住北方的壓力,滿清就向南擠壓中原王朝。中原王朝此時是什麼樣?

三、中原王朝:極端維護皇權的末代王朝,很難抵擋住滿清和沙俄兩波攻擊

大明是必然要被淘汰的。即使他與清達成了和議,內部的改朝換代戰爭仍將推翻它。但李自成也不行,他的集團沒有更高的目標,也缺乏人才,因此,最終必然是其他的豪傑統一了中原。

這時的古代中國,已經走進了極端維護皇權的平民社會。沒有什麼力量能有效制約皇權,皇權仍將為所欲為。傳統儒家的秩序體制,發展不出資本主義、發展不出近現代工商制度、發展不出工業革命。因此,末代中原王朝很大概率上與南宋或者明朝很像很像。在維持了明與清協議的基礎上,中原王朝滿足於現狀。

中原王朝也有可能從海上接觸並學到了西方較新的火器和技術,並加以模仿改造。但是,中國曆來只擅長定性研究,缺乏精細化定量研究的傳統,也沒有科學體系,因此很難有進步,很難超過沙俄。

很快,在18世紀中前期,西方列強沒有從海上來,從北邊追著滿清來了。

滿清在生死存亡的時候,一定會向關內衝過來。此時他們國都亡了,內部紛爭也應該塵埃落定了。剩下最核心的群體衝入中原,與末代中原王朝激戰。

滿清的學習能力也是很強的。皇太極在吃過火器的大虧之後,很快就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隊,大炮、火槍根本不遜色與當時的大明。

所以,滿清與末代中原王朝的火器也大概是相當的。雙方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或者中原王朝依靠體量大,勉強滅了滿清殘餘力量),沙俄掩殺過來。極有可能就此佔領了整個中國,就像當初的大元。

結語:對中國而言,滿清堅持不入關不是什麼好事

滿清不入關,相當於中華文明圈有多個政治實體(滿清、中原王朝、西藏),這些分立的“小”政權,因為離工業革命中心太遠,還將一直遵循農業社會的邏輯。所以,即使碰上沙俄這種二流的初步工業化國家,就將無法抵擋,被各個擊破,中華文明危矣。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滿清不入關,明朝一樣會被推翻。漢賊李自成造反,明皇帝雖然勵精圖治,但是官員卻腐敗無能。最後,會被另一個王朝替代明。

(假如這個王朝由漢族建立,我們先假設他的國號為漢)

不過因為滿清不入關,所以明長城以北的蒙古,新疆,東北都不能算中原王朝。

再過了幾百年,西方進入了我們這個假設的王朝,我們一樣會和西方列強打起來(鄭成功收復臺灣就是例子)

這時日本和俄國入侵滿清,蒙古。但因為滿清的東北和蒙古不算漢人屬地,所以,中原王朝不會理會。滿清,蒙古就會滅亡,蒙古和東北一部分地區變成黃色俄國,一部分會被日化。

時間繼續推移,日俄會在北方站穩腳跟,然後入侵中原。

歷史是不會改變的!有人說,如果是漢族統治中國,西方列強不會打進來,那就大錯特錯。那鄭成功是從誰手裡收復的臺灣?西方人表面上是和中國做生意,實力是掠奪資源!你天真的會認為西方人有多好?

我知道,有漢吹不服氣!但是,明朝怎麼亡的?是滿清入侵嗎?那些韃子了沒那個本事,是該死的南蠻子漢賊李自成毀了漢人的天下,毀了大明!

我也知道,有人說,明朝到了1900年肯定會發展起來,別逗了。明朝的皇帝會把人送到西方學習?為什麼鄭和下西洋終止了?明明是和發展的好機會?這也怪滿清麼?

石油,煤炭,礦石,鋼材,木材,糧食,牛羊,都在東北,蒙古,新疆。都在明長城以北,我沒聽說中原有大量的這些物資,沒了這些,新中國靠什麼發展起來?到了民國,中原的主要交易資源,鹽和茶已經不是緊缺物資了!滿清不入關,固守長城以北,到了1900年以後,就會被俄國和日本吞併。就算明朝延續到1900年,還會是封建社會。根本不會在乎長城外的廝殺!一旦北方落入這些狼子野心的人手裡,入侵中原,只是時間問題!


CC125589673


假如滿清不入關,這不可能,來自東北那個苦寒之地的民族,那個勢大後不去打中原的主意,有能力而不去搶富裕之地,純屬腦殼進水。

再加上儒家大一統觀點的深入,滿人一樣受中華文明影響,不可能老老實實在東北侍著,而關內的中原政權也不可能讓滿清幸福的侍著,大家都是大一統的繼承者。

假如滿清真沒大志只蹲在他那東北自家三畝地裡。

那麼俄毛就會帶著工業化後的武器吞併東北。

因為沒有進關的滿清,沒有戰略緩衝地,那時也沒有闖關東,東北人數很少,那是俄毛的對手。

也許用不到俄毛,準噶爾就把滿清滅了,不過這兩個勢均力敵,有長期的戰可打的了。


關內李自成的大順就佔了長江以北,因為前面己有千年的成功範例,大順還是會沿用明朝那套管理。

有人會說大順會讓中國進入工業化革命,別意淫了,不可能。

西方在自然科學的建立普及後,開掛似的進行工業化革命,蒸汽機,機床,合成藥品,等等以驚人的速度開掛的前進,大順離西方太遠,等看見時,西方己打到家門口了,一樣照打你不誤。

而且當時張獻忠在四川,南明在長江以南,以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打不過明軍,打進北京是拾了個漏)肯定是不可能很快收復的。

南明可佔著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也是魚米之鄉的好地方。

張獻忠的大西可佔著,蜀道難,難以上青天的西南地區。

這幾個政權也是勢均力敵,然後互攻殺。

最壞的情況成五代十國樣。

最好的情況成南北朝。

長年戰亂,中國大地肯定赤地千地,民不聊生,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千古名言!


加上東北被沙俄所佔,沙俄也會借勢攻打關內,沙俄早想去溫暖的地方了。

什麼漢地十八省,拉倒!

能保住人種不變,就是祖宗保佑了!

所以大家別亂想,歷史是不容改變,就是改變也不見得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也許更糟,洗洗,睡吧!

我知道的太多了!


蓉兒是妹紙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哈,如果滿清不入關的話,那整個東亞的格局都會有新的變化。

首先是大清自己,如果不入關定天下,滿清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勢必還會入關劫掠,搶奪人口和財富,用來開發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東北地區可以說除了冬天冷以外,是資源豐富,要啥有啥。中國的優質煤礦,東北就要佔一大份額。另外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皮草資源,東部沿海還有珍珠一類奢侈產品,可以說是一個“聚寶盆”了。

另外當時滿清貫徹的政策是和蒙古和親,在1644年之前,大清便已經收攏了所有的科爾沁蒙古,還在爭奪喀爾喀蒙古的控制權。如果滿清不入關,會更早的和沙俄發生交流,就是打仗也好,貿易也罷,其力度必然是要大於後來統一了中國的大清帝國的。因為總體資源的減小,滿清會更倚重和沙俄的貿易,興許還會獲得更多的毛子軍火。



同時期西北的準格爾帝國也在崛起,最後必然會跟大清爭奪漠北蒙古的控制權,相信短時間內關內是沒有實力干涉北方爭端的,所以到時候很有可能是沙俄這隻大尾巴狼夾在中間搞事情,意圖削弱滿清和準格爾,來獲得更多的利益。因為沒有內地龐大的資源做支撐,清帝國想幹掉準格爾可以說是非常困難,最有可能是兩敗俱傷,不過這並不影響大清成為遼國一樣的區域帝國。


再就是關內局面,首先李自成和黃巢是一種類型的人,所以這個新的大順王朝根本不可能站得住腳,一旦落敗,就是張獻忠和南明反攻的機會。如果清軍不入關,左良玉去打馬士英必然不會被終止,縱容左良玉死了,他兒子和手下將領也會繼續東進,以左軍的實力,幹掉馬士英的部隊是不成問題。到時候大明縱然能夠慢慢的復國,也會出現唐末漢末那樣的軍閥割據,然後關內必然混亂十幾年,再加上明代的經濟制度比唐代的還差,所以大明覆滅的速度會很迅速。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軍閥割據,會有一個新的王朝誕生,然後根據歷代中國王朝的規律,這個新王朝如果能長時間存在,勢必會在前四代對準格爾和大清發動戰爭,在吸取了宋代軍制和明代財政的弊端後,想必這個新王朝是可以創下和大清帝國領土相當的擴張偉業。


另外要提一下鄭芝龍,沒有清軍入關,大明政府也管不了他,那他必然還是東亞東南亞的海洋領主,西方的殖民勢力若想獲得新的利益勢必會和鄭氏集團發生衝突,這也會刺激鄭家集團海軍的進步,也是為中華帝國的海防事業做了功績。

所以如果清軍不入關,應該在百年之內,東亞的發展歷程會變得更加有趣,更加多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