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崇禎本可以不上吊,還有機會,你同意嗎?為什麼?

娛罷不能樂不休


明朝崇禎帝可以不自殺嗎?

歷史很難假設,很多歷史愛好者對崇禎帝自殺感到遺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崇禎帝這個非常勤政,是個非常不錯的皇帝,好皇帝卻落得上吊煤山自殺而亡的可悲下場,實在讓人覺得心裡堵得慌。

在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必須自殺嗎?

我倒是覺得,如果僅從活命的角度來講,崇禎帝不是必須自殺的。

至少在當時或者說在大順軍攻入北京附近之前,他是有選擇餘地的。

怎麼選擇?

第一,如果他能夠早下決心南遷的話,至少可以讓政權苟延殘喘幾年吧?金陵作為陪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政府體系,如果崇禎帝能夠乾綱獨斷、早點決定遷都,他有九成以上的機會在與李自成再戰鬥幾年的。可惜,崇禎有個非常致命的缺陷:優柔寡斷、生性多疑、虛榮好名等。他常常要不停地聽手下彙報一通,非要來個民主決策,該斷不斷,反受其亂。生怕受人咒罵,說放棄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為了一己私利,偏暗一隅以圖苟安。他從來沒有想過,北京城的那幫讀書人怎麼會願意南遷呢?他們的家在這裡、官位在這裡、財產、人脈都在這裡,到了金陵又得從頭再來,好位置不一定有他們的,沒了好位置,他們放個屁都不響!更何況明末的那幫讀書人,口上喊口號說大話一個頂仨,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他們屁用沒有!

第二,如果崇禎帝不太愛面子,稍微不要臉點,勉為其難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議和條件,至少也可以再多活兩年吧?清初史學家戴笠、吳芟在其《懷陵流寇始終錄》中記載:“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如果記載屬實,也就是說李自成曾向崇禎帝提出條件,大致三條,其一,割讓西北一帶;其二,賠款百萬兩;其三,退守河南,割據稱王,不奉召入覲。在當時的條件下,即使崇禎帝真接受了,也不算為過,因為當時的情況下,崇禎帝基本已經是光桿司令了。如果接受了,先保住命再圖東山再起也不晚,至少還有機會。但崇禎皇帝卻選擇了有節氣地自殺身亡,並於臨死前在自己的藍袍上寫了68個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悲壯是夠悲壯了!讓人深思也確實夠讓人深思了!

有面子的死了,轟轟烈烈地死了,也算是一條漢子,但是對於作為皇帝的政治家來講,寧折不彎也難以說就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委曲求全有很多時候是政治家不得不選擇的!

歷史不好假設,時也命也!

我們也就只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姑妄感慨系之啦!


無知讀書


有人說,崇禎本可以不上吊,還有機會,你同意嗎?為什麼?

崇禎在煤山上吊,已是萬般無奈之下的決定。在李自成的主力步步逼近京城時,下令調兵火速赴京勤王,沒有一個人前來。就連駐守昌平的士兵都發生了譁變,崇禎在孤苦無助之下不想成為大順俘虜才出此下策。因為他根本沒有反撲甚至是扭轉局面的機會和實力了。

為什麼呢?



一,袁祟煥一死,再無軍事良將!

曾經是大明末期的擎天柱重臣袁崇煥,在崇禎皇帝的猜忌和皇太極的反間計下成為冤死的忠臣後,無論是跟皇太極的後金,還是跟李自成農民軍會戰,幾乎沒有像袁崇煥這樣的良將可以出戰。

於是,李自城的主力人馬勢如炮竹直逼京城。

焦急中,崇禎下旨各地軍民入京救駕,可是沒有一支人馬前來。

其實,這樣做也是病急亂投醫。兵臨城下,遠水自然解不了近渴。但是,旨意一下,竟然是沒有一支人馬前來!可見,崇禎的皇權正面臨著非常嚴俊的挑戰。

更可悲的是:崇禎最寵信的宦官近千人得知大順人馬攻進來,紛紛投降。特別是京師門戶——居庸關,駐守的將領唐通,在太監杜之秩的慫恿之下主動獻關投降,讓大順軍兵不血刃直入京城。

這樣的軍心盡失,大明哪有抵抗力?崇禎皇帝再堅持也枉然!



二,四面楚歌,已是無力迴天。

大順軍的長驅直入。

後金的兵馬來勢洶洶。

而崇禎的兵馬已是驚弓之鳥,要麼投降,要麼遠逃,就是原來抱著很大希望的宧官人馬也棄祟禎而去四處逃竄。

特別是太太監杜勳竟然當說客勸崇禎投降!

太監曹化淳還打開彰義門,讓大順軍蜂鳥而入。

絕望至極的祟禎,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朝中如此!朝外更甚!



由此可見:崇禎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不上吊,就成為大順的俘虜了!別的機會是沒有了!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崇禎的最後機會應該是在李自成軍隊攻佔山西之前,而不是闖軍兵臨京師城下之際!若是闖軍已經兵困京師,此時再想什麼主意採取任何行動都已經於事無補了!

如果崇禎能夠毅然拋掉顧慮,既不為人言所困也不受群臣束縛,趁闖軍尚未對京師形成合圍之機,斷然捨棄京城南下,或是留下明室宗親固守,而自已則從海路趕赴南京,那麼或許明朝不會完結得那樣迅速,至少可以保有一定時期內的對江南的統治權!

若是從明末形勢來看,儘管整個北方乃至四川地區,都已經靡爛得不可收拾——外有清軍虎視,內有李闖坐據西北,張獻忠佔領四川,而明朝在北方則只保有岌岌可危的數省之地在做苦撐!

而且在面對著清軍在外扣關,李闖在內逼迫的危急局面時,那已經處於人心動搖、財力匱乏、兵力緊缺,且又君臣離心離德的明王朝,已經很難再有所作為了!故而此時若想維繫大明餘脈不絕的最佳方法,只有果斷南遷這條並不光彩的唯一選擇了!

雖然崇禎會因捨棄京師動搖國基,而遭受士大夫們的口誅筆伐,甚至更有可能在明史上留下汙名,但卻總比徒死無益、身死國滅來得要好!

可惜的是崇禎太好虛名,也太顧忌人言,至使最後的撤退機會,在明朝群臣的爭議之中被一次次地放棄了!而到了闖軍已經兵臨京城之時,再想什麼對策也來不及了!

據說李自成在向京城發起總攻之前,曾經給崇禎上書稱:只要皇帝答應割西北予己、犒賞大順軍這兩個條件,則大順軍將為朝廷外御清軍內遏義軍。但卻由於李自成有一慣善於詐降的名聲,致使崇禎既無法相信他,更無法接受其條件,並認為憑藉堅城可以固守待援,只要闖軍無法迅速破城,則天下勤王之師必將雲集於京師,屆時或許會對闖軍形成反包圍的形勢,從而一舉剿滅心腹大患!於是崇禎便拒絕了李自成的條件,而李自己便下令發起總攻,結果在闖軍的攻擊下,堅固的北京城很快便陷落了,走投無路的崇禎皇帝只有一死了之,唯徒留其殉國之虛名而已!


北疆同心


聊到這個話題,可謂句句血淚流。

首先要讚美一下吾皇萬歲爺崇禎帝朱由檢先生,他勤奮努力,生活節儉。沒聽說皇帝的衣服上打補丁,他就有。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是獨一份了。可憐吾皇估計是一天沒快活過呀。

從種種跡象表明,崇禎皇帝應該是絕對的性情中人,要不然也不會因為暫時軍事失利,而一時羞憤就上吊自殺。

好了,抒情完畢,現在回答問題:

崇禎如果不自殺,他應該是有著很大機會對內擊敗李自成,對外阻擋清兵入關的。但估計也就是讓大明王朝多苟延殘喘一二十年而已,明朝末年朝綱不振,文官內鬥,武官貪生,天下百姓近乎於民不聊生。真正的從腳底板爛到天靈蓋,已經是無藥可救了。

首先,李自成在還未攻進北京城的時候,曾寫過一封信給崇禎提出條件。從這一點來看,李自成開始根本就不是想進北京城當皇帝,他只是攻擊京城向皇帝提條件,謀取利益最大化罷了。當時條件的大致意思是這麼提的:讓出西北數省,封我李自成為西北王,聽調不聽宣,我有完全獨立自治權。 一次性向我付款白銀一百萬兩。 作為交換條件,我李自成願意率領兵馬,替朝廷分憂,攻打關外的清兵。 你們聽聽,多好的條件哪!只是個農民土財主不過分的要求,你崇禎也能做到。權當形勢所需作出暫時性讓步,以達到驅狼吞虎而保全自身的目的。可偏偏舉棋不定猶疑不決,總輕信身邊庸臣胡言亂語,自己又拿不出什麼主意,搞得最後一條老命丟了。他這一死不要緊,直接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的心徹底涼透了,導致他掐滅了最後一丁點希望,只能作出要麼投靠大清要麼投靠闖王的無奈選擇。如果崇禎活著,吳三桂絕對還會繼續忠於大明王朝的,沒人願意承受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

再則,崇禎如果不讓步也不想死,他是有辦法並且有時間逃出北京城的。如果被他逃出北京城留得性命,我列一下可用兵力: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擁關寧鐵騎5萬(絕對的精銳部隊),可用。 武昌左良玉擁兵60萬左右,可用。湖廣何騰蛟擁兵20萬上下,可用。江北四鎮總兵官高傑,黃德功等,擁兵30萬左右,可用。浙閩沿海鄭芝龍(其子鄭成功)擁兵20-30萬,可用。雲南沐天波擁兵20萬,可用。加上各地的駐守散軍大約20萬人。 崇禎皇帝實際還能掌握超過150萬大軍可調用!如果考慮到大多不是精銳部隊,很多士兵沒有什麼戰鬥力,那打折再打折,崇禎至少有超過50萬具備實際戰鬥力的軍隊可以調用,其中包括5萬關寧鐵騎精銳部隊。

吾皇糊塗啊……


勇敢的皮鞋


崇禎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回答如下:

1.首先是國內混亂的不可收拾,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前,已經席捲長江以北之地,大明軍隊在華北已北打花,崇禎沒有軍隊的支撐就沒有談判和收買人心的根本。

2.崇禎其人胸懷狹小,空有挽狂瀾的志向和努力,但是他胸懷太小而多疑造成無人可用,他不該凌遲袁崇煥,這摧毀了文官系統對他的支持,文官們已經腐敗和勢利,都在等李自成進京就如多爾袞進京一樣。

3.大明已經陷入財政危機,沒錢無法打仗,你沒錢誰都不聽調遣和使喚,國家機構已經癱瘓。


大漠文哥


歷史的發生偶然的,但是,也正是因為這偶然性,最終造成了歷史的必然性。煤山上一棵老歪脖子樹,一個披頭散髮心灰意冷的皇帝,秉承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祖訓上吊了,這也宣告,大明王朝的根基被拔起了,生機微薄。

有人說,大明王朝還有那麼多的兵馬呢,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青山在哪兒呢?當初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之前,崇禎組織大臣一次大型募捐活動,那些官員一個比一個摳搜,都藏著掖著的,導致沒有足夠的物質支持,最終兵敗,北京淪陷,崇禎吊死,其餘大臣都被俘虜,在嚴刑拷打下,乖乖交出來“髒物”,可悲可嘆。

就這樣,造成了歷史的必然性,大明氣數已盡。

其實,我們知道,崇禎本可以不用上吊,大明仍然可以延續香火。怎麼說呢?有過機會,只不過崇禎抓不住。

遷都

自古遷都都是大事,歷史上有盤庚遷都、北魏孝文帝遷都、朱棣遷都,遷都過後,都使得國家有所發展。盤庚力排眾議,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遷都大計,盤庚遷都之後,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興的道路。北魏孝文帝遷都,維護了統一北方的新政權,加速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朱棣遷都,使華北成為大明帝國的政治中心,有效的鞏固了其對北方地區的統治,使明王朝進一步強化對關外地區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了漢族與關外民族的文化交流。

縱觀遷都案例,不但對自身的統治有所受益,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形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明王朝值此存亡之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藉助北宋經歷“靖康之恥”災難過後,二聖被擄走,趙構藉助剩餘勢力,在南方建立根據地,這是成功的案例,此時的大明是可以參照的。

可是,從大明王朝建立以來,尤其是朱棣遷都北京,就定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這時候遷都的話,讓後世史書怎麼寫,誰也不敢擔責任,就這樣,崇禎想讓大臣提,大臣也面面相覷,就這樣耗著,直到被李闖大軍攻破。要我說,小命都快沒了,不遷都幹嘛?如果,崇禎不在意外界的看法,聽從內心聲音,去江南建立根據地,本來江南就是富庶之地,有資源,積攢實力再圖大業。

同時,再縱觀大明朝當時形勢,在四川有張獻忠,此人殘忍至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惡貫滿盈,如果崇禎當時依靠剩餘的力量,和對張獻忠痛恨的百姓聯合起來,滅了張獻忠的部隊,再接手他的財富和勢力,在南方鞏固勢力,即使外部清軍再怎麼蹦躂,攘外必先安內,可以聯合一個沒有志向的李自成攻打張獻忠,滅了張獻忠收攏人心,再聯合李自成攻打清軍,等緩過神來再收拾殘局。

(張獻忠大西軍)

不過,歷史終究是歷史,歷史的發生是必然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讀歷史,理解歷史,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橙汁歷史


崇禎還有機會,但即便有機會依然不能扭轉明朝滅亡的宿命

1643,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已經將整個北方攪的天翻地覆,明軍再也不能阻擋。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圍攻北京,到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禎帝在袍服上寫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隨後在煤山自縊而亡。

但是,北京城雖然被破,可明朝依然控制著江南半壁江山,在南京更有一套政府班子和江北四鎮數十萬兵將。歷史上,也有司馬睿衣冠南渡建立東晉,趙構遁逃臨安,建立南宋的成功案例,崇禎帝完全可以在北方糜爛之際放棄北京,而遷都南京,任憑李自成、張獻忠和皇太極在北方廝殺,但是崇禎為了“臉面”,情願以死殉國,也不願為了社稷,放手一搏。

當然,在我看來,即便崇禎帝真的遷都南京,力求偏安一隅,也並不能改變明朝滅亡的宿命。

崇禎即位之初,明朝已經盡顯亡國氣象,擁有整個天下的崇禎帝尚不能抵擋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和東北的女真人,如今只剩下半壁江山,帝都陷落的情況下,又怎麼能突然逆轉局勢?如果崇禎帝有這個能力也不至於淪落至此。


另外,高傑、劉亮佐、黃得功、劉澤清的江北四鎮,看似帶甲數十萬,實際上外強中乾,不堪一用。如果這些人是將才,也不會導致明朝在孫傳庭死後,無兵可用,無將可遣。事實上,這些人在清軍南下時,還在忙於內鬥,等清軍一到,或逃或降,一觸即潰。

最後,南京小朝廷同樣傳承了明朝內鬥的優良傳統,即便亡國在即,東林黨和閹黨依然不忘互相拆臺,這樣的朝廷再加上本就能力不足的崇禎,很難拯救明朝與危亡之際。


地史館


崇禎如果不上吊自殺,這歷史改寫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為麼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主要得看以下兩點。



崇禎在明朝那些皇帝中算得上一個好皇帝

相比於那些個神宗、熹宗之流,咱這個明朝末期的崇禎皇帝算得上老朱家的好皇帝了。為民著想,任用賢臣,帶頭節儉。可謂是大大的整多了一下明朝多年凌亂的朝堂。崇禎本身也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恢復大明王朝的盛世。可惜的是為了這天子守國門的迂腐教條,讓他在內憂外患,北京城破的時候沒有了一顆靈活變通的腦子,硬是要隨著北京城的覆滅而覆滅。



南京完備的副中心

咱大明王朝可是有些兩套公務員班底,北京作為天子腳下的主中心,其六部行政班底完備。而在南京,也是有些完善的六部行政班底,可以說,只要崇禎前往南京,這明朝得政府機構可以在短時間內運行起來。並且,當時南方大部分地區依舊掌握在明朝手裡。而南方歷來作為經濟中心地帶,資源人口豐富不必多說。而崇禎這個正牌皇帝一旦回到南京。短期內的劃江而治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長遠的就看崇禎皇帝自己的本事了。



總結

可以說,北京城破的時候,明朝還遠遠沒到真的玩完的地步,崇禎皇帝手中還是有著許多的底牌可以打。可惜的是這個老朱家的後代隨有理想,有能力,就是腦子太過迂腐。不擅長變通。被教條所束縛。正如當年的霸王自刎烏江也不願逃去江東一樣。或許,這也是古人的氣節吧。


浪裡白條不再白


同意!其實歷史上崇禎本來是有機會招降李自成,擋住後金鐵騎;或者遷都南京,劃江而治,徐徐圖之,能否把後金打回東北不敢說,但明朝肯定不會亡的這麼快是肯定的。

公元1644年農曆三月,李自成攻下昌平,圍困開始北京城。據說在之前,李自成曾經像崇禎皇帝提出,自己只想做一個王爺,無心做皇帝,只要崇禎答應給自己回西北裂土封王,自己馬上可以撤軍;為了表示誠意,其甚至表示,封王后可以幫助崇禎一起抵擋後金軍隊南下。

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應該也會有這種可能,因為當時的情況下農民起義軍的範圍只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區域,經濟發達的東部和東南地區還都牢牢的控制在明朝手中。起義軍內部本身就不是鐵板一塊,各自為政,心懷鬼胎,張自忠就多次反覆叛變。李自成應該也清楚,內有不一條心的起義軍,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即便自己攻進北京,以自己的實力基本上不可能坐穩皇位。退而求其次,不去做一個不擔那麼大風險的太平王爺。

歷史上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惱羞成怒,猛攻西直門,京城陷落,崇禎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其實如果崇禎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那麼就不會有陳圓圓被叛軍霸佔,也就不會有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就不會投降滿清。八旗兵力有限,想要那麼快攻入北京有困難,再加上李自成的幾十萬農民軍,擋住八旗軍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能夠把後金打回東北也不見得不可能。

即便崇禎皇帝不接受李自成的條件,那麼自己遷都南京或者是派太子到南京。南京本身是有一套朝廷的班子的,運轉起來是沒什麼問題的。據守長江天險,後金也不可能那麼快能夠完全滅亡明朝。

畢竟歷史上是有經驗可以借鑑的。南宋不就與滿清人的老祖宗靠長江對質了那麼多年嘛。

所以說,崇禎如果不上吊自殺,其實是完全有機會的。最差的情況也能讓明朝多活幾年。弄好了,聯合各方勢力將滿清打回東北,然後掉頭清理國內起義軍,重新把天下重塑一個大明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歷史漫漫潭


其實還是要看是什麼機會了,如果是多活幾年確實有一定的機會,也許南明小朝廷也能再多延續一定的時間,但是無法擺脫,明滅亡的事實

假如崇禎帝南狩,讓出北方平原,換取時間就有一定機會將明末紛亂的諸王勢力統一,也許南方土司也能合力,北方九邊接受統治,這已經是最完美的情況了,朝廷在南狩路上受到清洗,和聲一片,在這樣的情況下,翻盤是有希望的

但是畢竟南方士兵衛所早就糜爛了,諸王的勢力最多隻有他們的親衛還可堪一用,西南土司則是無利不起早,沒錢是不會向前一步的,所以完美狀況不太可能出現

還有明朝最終滅亡我的觀點還是因為土地,兼併的太厲害了,國庫空虛,百姓窮困潦倒,又時不時天災導致大饑荒,太難了,從上到下的難,除了地主階級

但是如果崇禎敢動大地主階級利益,可能死亡會來的更快,站到官僚階層的對立面的皇帝好像沒一個活了下來吧,包括那些有名的獨夫

出現完美狀況,也會因為這些問題滅亡的,這是中國古代根本制度上的問題,無法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