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電影你覺得很好,但不會看第二遍?

rosedameiniu


首推丹麥直指人性之作《狩獵》。

因為太過真實了,所以哪怕劇情真的很好,看完真的不敢再看第二遍。

情節概括

離婚獨居的男子盧卡斯來到一座小鎮上,在一個幼兒園裡擔任護工。

他有關係親密的女朋友,也有貼心懂事的兒子,看起來他即將迎來新的生活了。

然而,意外出現了。

幼兒園裡,小女孩卡拉因為父母的不夠關心而鬱鬱寡歡,心地善良的他作為卡拉父親的至交好友,自然而然地在平常對小女孩多了一些照顧。幼小的卡拉非常喜歡盧卡斯,甚至偷偷親了對方。盧卡斯拒絕了卡拉並告誡她道說:“親吻只限於跟爸爸和媽媽。”

被拒絕的卡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報復性地對校長撒了一個謊。從此給盧卡斯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獲得榮譽及其他

該片榮獲2012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最佳男演員獎,同時也獲2012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劇本,以及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米克爾森)、最佳剪輯多項獎項提名。在2013年,還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對了,男主演是被譽為“丹麥最性感的男人”的麥德斯·米科爾森,憑藉在驚悚犯罪片《漢尼拔》裡的出色演繹而廣為人知 。

一些思考

德國批判學派大師哈貝馬斯在其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提出,基於理性的批評已經讓位於大眾傳媒所鼓吹的消費主義的歡呼和喝彩。而在對公共領域的定義中,他將其叫做公共性,指的是“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

然而問題是,並非所有的公共意見都是正確的。

政治學和大眾傳播學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該理論描述了這樣一種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這個理論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於是在終於相信自己的好朋友是無辜的時候,卡拉的父親為了不被小鎮上的人孤立,選擇了沉默。

連最親近要好的朋友都是如此,其他人又怎麼會堅定地相信呢?

影片的最後,拉卡斯的兒子在成人禮上獲得了牧師贈與的一把獵槍。這是小鎮的傳統。其中牧師說的一番話格外引人深思:

明天太陽一升起,這把槍就屬於你了。你將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但是你要謹慎使用它。

我們的言論既可以溫柔如風,也可以成為致人死地的利器。所以我們學會正確地使用言論,不做佔據輿論制高點的評判者,也不做被群體意見裹挾著盲目前行的服從者,在各類言論層出不窮的今天,我們將堅守內心,堅決不做惡人。

我是小影吉,帶你看有深度的電影。歡迎安利優質電影,你來安利,我寫影評,在觀影中思考進步的路上,幸會吖~


小影吉


《狗十三》

我對這部電影從名字上來看並沒有什麼好感,完全憑著自己的初始想法並沒有去追這部電影咯,每天有刷頭條的習慣,連續好幾天刷到並去看了評論,原來這部電影說的是青少年內心的掙扎與所謂的成長。

於是我去看了。很震撼,很想哭,也很同情,狗十三中的小女孩難道不是很多啊的成長曆程嗎?這其中,也包括我,對,包括我~

其中有幾個劇情讓我很難忘。

小女孩父親再婚生了弟弟全家人都瞞著她,只有他一個人還是像往常一樣的行屍走肉的生活直到父親送來了一條狗,她不喜歡排斥最後卻喜歡上這條小狗也是她的朋友,但小狗走丟大人們存在的一絲愧疚感在小女孩反覆對家人說這不是愛因斯坦而消失殆盡,在他們眼裡狗有切莫區別嗎?絲毫沒有體會小女孩的心情,當初愛因斯坦是你們送的我並不喜歡,但她喜歡了你們卻丟掉了她的喜歡與女孩子的心思,反而痛斥女孩不懂事~

直到小女孩和堂姐在路上看到真的愛因斯坦,小女孩"成熟穩重的說,它不是!這就是大人們所謂的懂事成熟的開始,直到跟家人朋友吃飯,爸爸朋友熱情的夾了一塊狗肉,在家人緊張的 神情下,壓抑自己的情感面無表情的吃了下去,對著叔叔說謝謝。這就是成年人眼中的成熟懂事卻扼殺了一個青春活力的少女。

我們何嘗不是,大人們從來不瞭解小孩子的想法,自作主張,叔叔夾得狗肉為她慶祝好成績,你不吃,不尊重別人,而對方是否尊重過女孩子,他不喜歡吃,但他吃了大人們就開心除了女孩,然後對她說你長大了,聽話了,也成熟了,但是大家卻不知道,"她"其實已經"死了"~

女孩是姐姐,就必須照顧弟弟,讓著弟弟,爸爸是長輩就必須聽他的話學自己不喜歡的課程,爺爺是長輩為了找愛因斯坦身體不適,就是她的任性~

最後,恭喜她你成熟體貼穩重了,而我也是!



用心寫生活滴小可耐


忠犬八公。

迄今為止最讓我感動的一部影片,讓我哭得稀里嘩啦。而且它還是真實事件改編,讓人心裡更為觸動。片子裡教授和小八相處的時光溫馨平常,小八每天送教授去車站上班,下班時又跑來接他,讓人不禁感到歲月靜好。

但美好總維持不了太久,教授教小八撿了許多次球,但小八卻從來不撿,這天小八破天荒的在車站與教授玩起了撿球遊戲,我在想,可能是小八感受到了什麼,後來教授因心梗去世,小八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但是小八依舊每天等在車站,誰的話都不聽,只盼望車站的人群出現熟悉的身影,不管颳風下雨,小八都不放棄,在車站整整等了9年,直到最後死去。

對於小八來說,不是沒有更好的歸宿,是因為那不是你。



清庭知返


《我不是藥神》是我專門去電影院看的,當時是挺感動,尤其是呂受益死了,“我看到他第一眼我就不想死了,我就想他叫我一聲爸。”還有黃毛也死了,徐崢飾演的程勇吼出那句“他只有20歲,想活命,有什麼錯?”我是一個不愛哭的人,但總是看見感人的文字和視頻,眼淚就嘩嘩的往下流。一個好好的電影,就怕死人,除了恐怖片。

走出電影院還想著,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再看一遍。過了好久之後,網上都有資源了,完全不想去找來再看看,不知道什麼原因,以前讓我感動的電影,我都會二刷三刷的,隔一段時間就會找來看看,《我不是藥神》不想去看,還有《戰狼2》看了一遍也不想去看,明明都是好電影,但就是提不起興趣。相信大家也都看過這兩部,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的想法。


柚子小說


我是例外之中的例外

這個問題咋一看確實有點為難我了,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但是我一直以來在我的印象中,我從來好像沒有一部電影,我覺得好看,但是我不會看第二遍的,就算過了十年八年或者是多少年,如果這篇電影對我的影響特別深的話,我還會重蹈覆轍的去看,那麼到目前為止我只能說我看過特別多遍的電影給大家推薦一下。有一部是《阿甘正傳》,我一共看了18遍。還有一部是《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電影版,我看了20多遍。就像《鹿鼎記》這部雖然不是電影,但是我看的是陳小春版的鹿鼎記的電視。這個我大概看了不下十遍吧。給大家推薦一兩部我覺得蠻精彩的電影。有一部叫《滅頂之災》。我看了三遍吧。還有周星馳的許多電影,我每部基本上都看了3到5遍,甚至有的看了十多遍。以上就這麼多跟大家分享。


問號男孩的信箱


我自己認為,這樣的好電影一般都有一個特質——存在毀滅美好的過程。

1.一類是無奈的,悲情的。在愛和美中生出痛苦。

比如《親愛的》,父母與孩子分別,找回又造成另一種分別,放棄也產生新的痛苦,繼續找又似乎從沒希望,每一種選擇都是無奈和悲痛,但又都源自愛,源自美好。

還有《結婚禮服》,母女分別,能把人眼睛哭腫。

《我腦中的橡皮擦》一個美麗的女孩在找到愛情後,漸漸失去記憶和生命。

《七號房間的禮物》智障爸爸和聰明女兒的催淚故事。

2. 一類是殘忍的,痛苦的。在毀滅美好的同時,展現惡。

比如許多戰爭電影,像《南京!南京!》我想很少有人能堅持看第二遍,太極端,太殘忍,生命、尊嚴、美通通被踐踏。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以兩個男童的視角展現了納粹可怕的行徑,孩子們一無所知地走向死亡,是對觀眾最沉重的打擊。

還有不少韓國電影,聚焦於青少年傷害問題:《熔爐》、《素媛》、《韓公主》。這些影片都很優秀,能讓人反思很多,但真不忍心再看第二遍。

今年在金馬獎上斬獲大獎的《大象席地而坐》有著驚人的敘事能力和探查人心、生活本質的情節,但是那種壓抑和絕望讓人望而生畏,不敢看第二遍。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鎮上的兒童“共同實施了美國曆史上針對個人犯下的最嚴重的罪行之一”,電影的每一分鐘都在折磨觀眾。

日本電影《告白》,復仇、死亡、黑暗、絕望、畸形、驚悚。

北歐影片《永遠的莉莉亞》一個少女絕望壓抑的人生。

紀錄片《海豚灣》,海灣中的水是血紅色的。


這樣的電影通常會讓觀眾產生強大的共情,進而考驗觀眾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但大部分人都很脆弱,無法直面打破美好和人性之惡。


假馬電影


一般來說,好電影都是值得多看幾遍的,比如炫酷的特效大片,內涵的文藝片等等。


但也有一些電影,質量明明非常出色,但總是讓人看完之後就不會去看第二遍,或者說不敢看第二遍。


這些電影大多都是屬於那種讓人看起來很難受的,雖然影片本身宣揚的是希望、正能量,但還是很難讓人有看第二遍的想法。


這裡小賽說幾部吧。


《熔爐》


這部韓國電影堪稱影史上的奇蹟,因為當初它的上映在整個韓國造成了社會現象式的轟動,最終韓國政府甚至因為這部電影而修改了法律。

電影是根據韓國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講述在一間聾啞人學校裡面,校長與老師等人對這群殘疾人孩子進行各種性侵、虐待。


男主角最初轉到這學校的時候,校長給了他一點掩口費,因為工作得來不易,他嘗試保持沉默,但在他看到孩子們的遭遇後實在無法忍受,之後跟女主角一起為這群孩子維權。


在校長等人勢力滔天,關係網很大,最終他們千辛萬苦找來的證據被法院的人無情銷燬,因為得不到公正判決的殘疾學生們無法承受這個結果,其中一名孩子在一個下雨天跟曾經性侵虐待過他的男教師同歸於盡。

這部電影小賽之前看過一次,其實也是屬於強行逼迫自己才能看完的,而且今後恐怕也絕對不會再看第二次。


電影本身絕對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但看起來實在讓人太難受了,看著這群殘疾人孩子被惡魔們摧殘,蹂躪,但自己卻又沒有任何辦法反抗。

說句實話這電影看著看著會讓人有一種衝進去拿刀將這群惡魔全部殺光的衝動........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


同樣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一對姐妹被母親暫時寄養在一個家庭,而這個家的媽媽卻對這個姐姐進行各種非人的虐待,甚至讓自家的孩子,左鄰右里都過來一同對這個女孩施暴,最終這個可憐的女孩被虐待多日後堅持不住死去。

這部電影同樣非常黑暗,在裡面可以看到所有人性的惡。


女主角的妹妹,因為害怕被牽連,所以對姐姐被虐待一事閉口不談。


惡魔媽媽的孩子們,看到自己的母親這麼虐待一個女孩紙,不想阻止反而加入其中。


女主角學校的同學,因為追求女主被拒絕,然後也加入了施暴者行列。


左鄰右里,覺得這罪是這家人犯的,自己摻和其中也不會受到太大懲罰,內心的惡魔也被釋放出來。

結局裡,女主幻想著能有人來救她,但夢醒時分,卻就是自己永遠閉上眼睛之時。


《活埋》


男主角在中東被恐怖分子綁架,醒來後發現自己在一口棺材裡面被活埋,旁邊有一個打火機跟手機,為了求生他聯繫了所有認識的人、公司甚至政府,也根據恐怖分子的要求履行他們各種命令,但最終棺材板破裂,他真正被活埋。

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男主在打電話求助的時候,讓人看到這個世界的冷漠。


他的公司哄騙他,讓他離職,表示他已經不是公司員工所以無法協助;他的朋友因為他急躁將電話掛掉;政府雖然在出言安撫他,施救工作也有在進行,但最終救出來的也不是他。

在一小口棺材這麼壓抑的地方下,帶給觀眾的是不斷的壓抑,在結尾男主看似即將得救,然後政府救出的人卻是政府之前哄騙男主讓他穩定情緒的那個司機.....


《忠犬八公的故事》

教授在車站撿了一隻秋田犬,取名小八,將它從小養到大,秋田犬每天都會去車站等他下班,之後教授在某一天突然發病死去,但小八依然每天堅持去車站等待自己的主人,風雪無阻,直至自己死去........

催淚向的電影,一隻狗往往只是一個人生命中一個過客,但一位主人通常就是它們的一生......


維賽迪



被馴服的象ettr


看的很好看的電影但是很少會看第二遍的電影還是有許多的

第一個就是《復仇者聯盟3》,影片剛開始就看到我們號稱無敵的浩克被滅霸虐的後面都不敢出來戰鬥了,本來在泰坦星就有就有機會贏的,被星爵一拳給打沒了,復仇者聯盟裡的超級英雄基本都被滅霸虐過,結局更是失去了一半的超級英雄,雖然是給第四部埋下伏筆,但是還是讓人難受


第二個
《情聖》雖然說肖央,艾倫,小瀋陽,在這部劇給我們帶來許多歡笑,這些情節也只能讓我們一笑而過,整部劇唯一讓人映像深刻的地方就是地下停車場那一段實在是太漂亮了,其他的實在是沒有慾望看第二遍了




歡娛影樂視


《素媛》。

《素媛》是一部好電影,它有著令人動容的故事情節,而更令人動容的是它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兇手將於2020年刑滿釋放。願世界沒有傷害。

素媛是一個女孩的名字,平凡而可愛。在一個下著雨的早晨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好心的她為一個醉漢打了傘。然後,不幸就那樣降臨了。性侵和暴力。

她做錯了什麼嗎?換做以前我肯定會回答沒有,但看著那張腫脹淤青的臉,鼻子莫名一酸,只能轉過頭去看看天花板生怕眼淚會止不住流下來。

影片有幾個片段一直迴盪腦海,難以忘卻。

素媛住院後被一群像尋找腥味蒼蠅的記者包圍,爸爸緊緊抱著素媛像逃命一樣躲避著記者。如果說罪犯實施的是第一次傷害,那這些無良的記者就是在實施第二次傷害。某種程度上比第一次傷害還要疼痛。

素媛在遭遇變故後,心理上對男性產生了恐懼排斥。爸爸為了幫助女兒,在酷暑中裝扮成女兒最喜歡的卡通人物陪女兒上學放學逗女兒開心。

素媛出事後,鄰居們和同學的媽媽一起為素媛的恢復而努力。

素媛重回學校後,那個叫榮植的同學為了保護她便陪著她一起上學放學。但由於素媛對男的有排斥,所以便隔著一段距離一起走。

要讓一顆心受傷很簡單,但要讓一顆受傷的心再恢復如初卻是千難萬難。影片裡有很多的正能量,但請原諒我的內心脆弱,不想再看一次《素媛》,我不想再一次體驗眼淚哽住喉嚨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